《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行论》第14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下面接着讲科判“是殊胜施主”:
己二、是殊胜施主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予,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此颂词把菩萨比喻为殊胜施主,其行为远远超胜一切世间施主。为什么超胜呢?颂词以对比的方式进行宣说:世间施主的行为是有限量的,而菩萨的布施行为是无限量、广大清净的。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这是描写世间施主有限的布施行为。世间施主给可怜的众生做布施时,第一、在时间上是“偶备”,即不是恒常性的布施。有时会挑吉日如汉地的初一、十五,或者某人生日,如古代大户人家生了儿子就会广大结缘布施;或如以前印度的施主在三个月或七天当中供养佛陀僧众等。这些布施的时间都是“偶备”,偶然为之,都不是很长。
第二、所布施的食物是“微劣食”。“微劣食”是指品质特别差、非常一般的食品。电视上报道一些善人在布施时,就是给两个馒头、一碗稀饭,帮助一些饥民乞丐,所施的就是“微劣食”,当然也不是所有施主布施的东西都是如此。
第三、布施的态度是“嗟施”,即态度不是很恭敬。“嗟施”就是“喂!来吃!”的意思,是一种不恭敬的语言和口气。城市中,有些人在给乞丐布施时,态度都不太恭敬:把硬币或纸币直接扔过去,看也不看乞丐一眼;有时不得不打发门口的乞丐,就以很厌恶的心态和表情,把剩菜剩饭倒给他们,让他们赶快走,这些行为都属于“嗟施”。为什么布施时会没有恭敬心呢?因为一般人没有菩提心,也不具备平等心,总是以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布施众生。我们不注意很容易产生这种优越感,内心有优越感不尊重对方,就会直接导致产生“嗟施”这种不恭敬的行为。
第四、布施的对象是“少众生”,即数量不多,仅是少量众生。过去印度的国王和大施主在举行无遮大会时,几天中沙门、乞丐等任何需要财物的人都可以接受供养与布施,那时会场上人山人海,那为什么还叫少众生呢?如果从整个法界有情的角度来看,毫无疑问一场大会所能布施的众生数量真的是很少。
第五、布施的效果:“令得半日饱”。施一顿粥,能够让对方充饥半日,即使连续布施3个月,也只能在这3个月当中让众生不饿。“人敬为善士”:人们称其为慈善家,大家都很赞叹,如前所讲确实值得赞叹。虽然世间施主有一些善行,但并不是殊胜施主。(此处没有贬低之意,因为是对比殊胜施主而言。)
什么是殊胜施主?接下来宣讲殊胜施主——菩萨的相。
“何况恒施予无边众有情”:世间施主布施的时间是“偶备”,而菩萨是“恒施予”,即菩萨是恒时施予众生。菩萨在专修布施波罗密多时,会非常着重于布施。如果不是专修布施波罗密多,菩萨又怎样体现出恒时布施呢?布施可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布施财物外,还可以布施力气、爱语、法义、回向功德等等,这些都是布施。所以菩萨施予众生的心态从来没有断过,恒时地布施,乃至于成佛后功德已圆满,布施的意乐还没有穷尽,这就是“恒施予”。
“无边有情众”是对比世间布施的“少众生”而言,菩萨对所有众生发了菩提心,布施的对境是无边有情众,所以所缘无边广大。
“善逝无上乐”对比的是世间施主所施的“微劣食”。菩萨的布施可从暂时和究竟两个方面分析。暂时而言,菩萨是有什么布施什么。从佛陀传记中可知,佛陀在因地专修布施波罗密多时,不论房子、大象、财产,甚至国家、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等,所有宝贵的东西都能布施出去,更何况像世间施主那样的布施——两个馒头、一碗稀饭,这样的行为多得不计其数。从暂时的角度讲,菩萨布施了非常珍贵的东西;从究竟的角度而言,菩萨最大的布施就是施予众生善逝无上乐——让众生成佛,这就是菩萨赐予众生最大的礼物。
“满彼一切愿”对比“令得半日饱”。普通施主布施的作用仅让众生得到半日之饱,而菩萨的布施是满足众生的所有愿望,因为令众生成佛则众生所有的心愿都会得到满足,这是毫无疑问的。
颂词中“嗟施”似乎没有进行对比,但也可从隐藏义进行分析。普通人布施会有不恭敬的心态与行为,但是菩萨做布施就非常恭敬,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发自内心的平等之心。显现上有人富裕,有人没落,但在菩萨的慧眼中,众生都想离苦得乐,都是平等的。
菩萨如此恭敬布施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菩萨不是高高在上,以“我是施予者”的心态给众生做布施的,如《经庄严论》中云,菩萨把众生当成利益自己的对境,为什么菩萨把众生当成利益自己的对境?因为没有众生,菩萨就无法修持布施波罗蜜多,无法圆满布施度,所以菩萨非常感恩众生,因内心的感激导致行为上非常恭敬。菩萨把众生当成恩人,看作施予者,施予自己布施的善心,圆满自己布施的善行,这就是菩萨恭敬布施的心态,与世间凡夫完全不同。从上述五个方面的对比可知,菩萨毫无疑问是殊胜施主。
〖比方说,有人进行布施,他所舍施的对境仅仅是少量的众生,时间也只是一年一月施舍一次,所布施的物品也是平平常常的食物,而且态度也是不屑一顾、极不恭敬,所行的利益也只是解决对方半日内充饥饱腹的食品。〗
此处宣讲普通布施的相。有人进行布施,对境是少量众生,或者是某个区域中的众生;时间是一年一次、一月一次或者选择某些吉日,布施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物品也很平常,布施一些旧衣、平常食物和物品。例如我们在捐物的时候,是把不用的衣服捐出去,舍不得捐自己喜欢的或新的衣服,这就是普通施主的心态。菩萨的心态是把自己珍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菩萨布施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破自己的悭吝心,所以菩萨会刻意布施自己心爱的东西。
普通人布施的态度极不恭敬,凡夫人不认为对方值得尊敬,认为对方是受惠者,而自己则高高在上,布施的行为、语言都可以十分随便,这就不是清净的布施。乞丐也是有尊严的人,不能够随便侮辱,但一般人不注意,很容易犯这样的过失。
所行的利益只是解决对方半日饱腹的需要,受施者能得到的利益很少。例如布施一件衣服,穿几年坏掉就没有办法继续穿了。
〖如此之举尚且被人们称为善行而受到众人恭敬,更何况说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所施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安乐,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
普通布施的施主都被人们称为善士,更何况像菩萨这样行持广大清净布施的施主更应尊称为殊胜善士。菩萨布施的对境是无量无数的有情,是缘一切众生发的菩提心。
上师在讲菩提心的修法时说,虽然只是布施一个众生,发心还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依靠给一个众生作布施的善行,发心利益的是所有众生。以钱财、食物等布施部分众生的善行都能圆满利益所有众生的善根,以此善行最后圆满一切功德。我们要懂得利益少数众生也能够利益无边众生,因为是为了利益无边众生而做善事,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因此,我们做每一件微小善行的时候,以菩提心摄持就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
“时间是漫漫无期、连续不断”:时间的界限有多长呢?菩萨利益众生无有期限。佛经中讲:“虚空没有穷尽、众生没有穷尽,则利益众生的心愿没有穷尽。”[1]
“所施予的事物也是善逝的无上快乐”:菩萨暂时布施众生珍贵善妙的事物,究竟布施众生无上佛果。
“所行的利益也是满足一切愿望”:菩萨暂时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究竟能让众生成佛,当然就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
“行为上也是以毕恭毕敬的方式施予”:因为菩萨没有傲慢,把对方当作利益自己的恩人,在布施时肯定是毕恭毕敬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月光国王布施头颅的公案。当时有恶人索要国王的头颅,国王欢喜答应了,那人担心月光国王反悔,便提出要把国王捆在树上,月光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把自己捆在树上。准备砍头时,月光国王说:“头砍下来请把它放在我的手上,我要用双手交给你。”[2]双手递交物品是非常恭敬的方式,月光国王要用双手将头恭敬地布施给对方。我们要经常看菩萨的传记,随学菩萨的行为,一下子做不到不要紧,慢慢去接近,最后通过长期的效仿,我们也能成为标准的菩萨。学习《入行论》等论典的确对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作用。
〖所谓的“恒”字,有的注释解释为“纵然虚空、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何况恒施予”的“恒”字,有些注释解释是纵然虚空到了尽头、众生到了尽头也不终止。〖慧源尊者是按照时间的差别来讲的;〗慧源尊者是《入行论大疏》的作者,解释“恒”字是从时间的差别来宣讲的。〖善天尊者是按照施物的差别来解释的。〗“恒时施”即恒时布施一切物,从施物差别的角度进行解释。
虽然“恒”字有不同的解释,但上师在讲记中说,因“恒”字的含义与时间有关,完全脱离时间很难解释,即使从施物之差别这一角度解释,也与时间相关。
己三、是殊胜福田
前文宣讲了菩萨是殊胜施主,此处宣讲菩萨是殊胜福田。殊胜福田是指菩萨是很严厉的对境,如果对菩萨发恶心造恶法,过失很大;但如果对菩萨发善心供养,也可获得很大的功德。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前四句宣讲了对菩萨生恶心的过患,后两句宣讲了对菩萨生信心的功德。
“博施诸佛子”,前一科判已经把菩萨博施的心态、行为、时间、施物都讲得很清楚,菩萨当然是能慷慨博施的殊胜施予者。
“若人生恶心”,若有人对博施的施主产生了恶心,且不说打击杀害,即使内心对菩萨产生了恶分别念:例如愿这个菩萨事业不顺、愿菩萨生病、死亡等等,也会有不可思议的果报。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佛陀在经典中讲得很清楚,此人哪怕只是生起恶心,也会因此而堕地狱,而且堕地狱的时间是“长如心数劫”,对菩萨产生多少刹那的恶心,就会堕到地狱中多少个大劫。
“长如心数劫”究竟如何计算呢?上师是这样宣讲的:如一个弹指有六十四个刹那,一念恶心就有六十四个刹那,每一刹那就对应堕地狱一个大劫,这是很可怕的果报。这些事实我们必须了知,否则会糊里糊涂地造下很多罪业。这是从时间角度来讲。
究竟堕入何种地狱呢?地狱有很多种,就热地狱而言,从复活地狱到无间地狱有八层,堕入哪一层呢?上师讲,这主要取决于产生恶心的性质如何,很恶的心和一般的恶心,导致堕入地狱的程度不相同,但时间就是有多少刹那堕多少劫,其果报非常可怕。
这种可怕的果报是否合理?科判说得很清楚:菩萨是殊胜福田、非常严厉的对境。对境越是严厉,对其行持善恶的果报越是倍增。菩萨是发了利益一切众生的清净善心的主尊,其心广大,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获得很重的罪业果报。比如在世间辱骂一个普通人和辱骂国王,两者的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内心无有功德、充满烦恼的一般人产生恶心不是没有过失,因为产生恶心的对境不是殊胜福田,并非严厉对境,果报就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对内心清净、利益众生同时具足加行的菩萨生起恶心,过失就非常大。
此外,父母也是殊胜、严厉的对境。如果对父母恭敬孝顺,能获得很大的善根;倘若对父母经常打骂、生恶心就会得到很严重的过失。
这里主要从恶果之因的角度,阐释了对殊胜、严厉的对境生恶心会遭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了知此种因果之后,我们会非常害怕,因为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在学佛团体中尤为众多。大家学习《入行论》都发了菩提心,缘道友产生恶心很容易导致可怕的果报。虽然发菩提心的人有初发心和久发心的差别,即发心的深浅程度不同,但不管怎样只要发起了利他之心,就可算是殊胜的对境。虽然初发心者还是会有自私自利的想法,但毕竟已经发了利他心,也可算作严厉殊胜的对境,所以若对其产生恶心,必然会引发很严重的过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