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23
[2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二十三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13. 修习对治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为了成就前面十种力,要消除它的违品——业、烦恼和魔,因此要发起修对治的大愿。
前三句分别对应对治不善业力、烦恼力、魔力,最后一句是结成以消除违品的缘故,圆满一切普贤行海力。
整个愿王的发愿重点是成就普贤行,所希求的是最终圆满出现普贤行的力量。前面的“力”,是发愿具有它圆满的内涵,分说为十种。这里前三句是发愿消尽违品,最后一句是总结,发愿达到普贤行力没有任何障品而无余显发的地步。所以整个愿文的核心落在“圆满普贤诸行力”上。
我们修发愿时,要一一在心中引起“我要具足这种力”的誓愿,而且让它具体化。
“清净一切善业力”。如何使一切业都成为极清净的善业呢?这需要心中有一种力量,能从粗到细逐步净除杂染业力。好比水经过净化,一切垢染都排除,变得极为清净,同样,在行一切业时,把不善业、有漏善业等垢染从心中清除,就有了清净善业的力量。
我们先要了解违品的状况,之后发愿具有能净除它的力量。这种行愿在心中建立后,就成了自己践行的方向。这样才算以行愿力摄持,而入到无边普贤行海的修证中。因此,首先要在心上立宏愿,没有行愿,就不会有实行,可见它极端重要。
首先是净除不善业力。不善业是决定引生三恶趣的业力,在心上引起对治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心上的力量没引起,业力就无法清除。要在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具足净除不善业的四种力量——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一心向往自心能具足这四种力量。
要发愿做到:对于以往造的罪业,自己能呵责它、发露忏悔,以后再也不造。这种心力发起来,就有了破恶和恢复两种力量。“破恶”,是自心呵责罪业,对它有像吃了毒一样的追悔心,这会使罪业变轻微。以恢复力发誓再也不造,能截断罪业相续,使它的力量变小,乃至消尽。这都是要实行的愿力,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在这里。
推展开来,一整套普贤行愿在心上建立后,从现在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自心就不断地在这上努力,成为昼夜修普贤行的行者。这就叫做“善得此人身”。
接着是发愿具足对治力来清净罪业。过去造罪是由一念愚痴,陷在恶劣的心态和行为中。对治力就是翻转过来,愿意起贤善的心。
比如匝哦之女当初不懂业果,踢母亲的头。由于母亲是极重恩田的缘故,当生就成熟果报,堕入地狱。当他见到炽热的铁轮在一个地狱罪人的头上旋转时,心想:无数的人都造了这种恶业,要感受这么苦的果报。之后真心发愿:愿他们的苦都由我来代受。起了一念善心的缘故,当即就净除了业力。
我们要痛改前非,要想到:我以后要发善心,行一切善。这样来翻转过去恶心恶行的势力。
最后是发愿具足依止力,依止三宝和菩提心来净治罪业。比如一心发菩提心,在尽未来际的一切时中,都为着利益无量众生而求证菩提。这样自心被菩提心摄持,就成了乃至成佛之间连绵不断的极大善的相续,就能够净除罪业。
还要把握到,证悟法无我是根除业种的方法,以及对于甚深法起信解,能遣除堕罪,净除业障。因此要发愿:愿我能出现现证法无我的空慧,以及对于甚深的如来藏法生起信解。我们一旦了解真心本有、客尘本无,就会确信一切都是假的,毫无实义。这样,深信恶业如梦中的虚妄造作一样,就能够解脱罪染。
之后,要发愿净除有漏善业。这是指行善过程中,杂有贪等烦恼的状况。比如,行善时求名利恭敬,想和别人竞争,想出风头显示自己等等。或者想以善业,来换取今生来世的享受等。诸如此类,由于行善时夹杂烦恼,以这种业力,决定把心牵在三有中受轮回果报。
这是愚痴的造作心背离普贤行愿,障蔽本性力量的显发,所以要一并净除。这样了解后,心中立愿:我一定要净除有漏善业这种负面的势力。
之后想:具足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呢?现在我已经了达四谛,知道有漏业只会引生三有果报,无法解脱,因此我要依靠愿力回向,完全舍弃三有果报,一心希求无上菩提。
要知道,缘起的方向由愿欲来决定。如果心里贪求三有果报,那他造的业决定把心带入三有当中。当心不再求三有果报,唯一求无上菩提,他的造作就转成了菩提之因,这是清净的善业。总之,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一心依止无漏道,净除各层面的业,这叫做“清净”。
不动业属于有漏善业,不另外宣说。
“摧灭一切烦恼力”。违品要一级一级从粗到细来净除,现在要进一步想到:一切业由烦恼引起,烦恼会扰乱身心,障蔽普贤行海的发挥。稍一现起烦恼,就落在妄动中了。因此,我要净除一切能蒙蔽内心,使心态和行为颠倒趣入的烦恼力量。
明确了一定要净除烦恼力后,就要发愿具足正面的力量。如何来摧灭烦恼呢?这包括暂时的制伏和究竟的根除。心中立愿:我暂时要修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以此来制伏贪嗔痴;究竟而言,我要生起空慧,断除一切由执著引起的烦恼。这样,内心没有烦恼干扰,本性的力量就能无碍地发挥出来。
“降伏一切诸魔力”,是发心降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这些内外魔的干扰力量。魔的力量一起来,就会对我修普贤行作障碍,因此我发愿要具足降魔的力量,使得一切魔无从干扰。
这样发了三种修对治的大愿后,最终结成“圆满普贤诸行力”。这是一切粗细违品都无法作障,能任运无碍地实行普贤行的力量。
总之,以上“速疾周遍神通力”等十力(“定慧方便威神力”一句包括定力、慧力、方便力三力,其余每句一力,共十力),以及遣除烦恼、业、魔三种对治力全部具足,使得一切普贤行达到无所障碍,圆满显发的地步,就叫做“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是我们学普贤行愿的总发愿。为了圆满达成普贤行力,要有各方面的发愿。有些是加行方面的发愿,有些是遣除违品的发愿,有些是展开支分的发愿等等,总的就是要圆满普贤诸行力。
14. 菩萨诸业
这是对于菩萨事业的发愿。“事业”,指智慧力发挥的业用,如同日轮本具光和热,一发挥出来,就能起到照明、温暖等作用。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这一组“八海愿”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海”表示周遍,一切分无不圆满。我们修时要注意两点——展开意境和发愿趣入。首先心前要现出无边际、周遍的相;之后发愿以圆遍的方式,一刹那完成所有事业。这才符合普贤愿王的量。
“普能严净诸刹海”。首先展开意境:在十方处所里有无量刹土,称为“刹海”。之后发愿:愿我每一刹那都能使无边刹海显现庄严清净,如同极乐世界。
“庄严”是具德,“清净”是无垢。如《往生论注》所说:极乐世界都是无漏相、实相相。没有有漏垢染,而且圆明具德,声、光、香、触等都能做佛事。
“解脱一切众生海”。首先明了众生受系缚的状况,这要从系缚和能系缚来了解。“系缚”,指众生在三有中不断地生死,无从脱离。细分上讲就是五取蕴相续不断。“能系缚”指烦恼和业的力量。由于不断地起惑造业,蓄积了轮转的动力,就使得众生在三有中结生相续,无由断绝。用譬喻来说,众生被关在三有牢狱中,以烦恼的镣铐缚住,不得自在,由此昼夜不断地受老病死等各种苦恼,长劫难以超出。
之后展开意境:在十方无边的三有世界海里,无数众生都沦陷在这种状况中。由此兴起悲愿:愿我以身语意三神变,让一切众生脱出生死牢狱。以身神变和意神变,使众生欢喜满足;以语神变为他说法,让他的心当下解脱。“一切众生海”,表示周遍地度脱众生。这样认知后,心中再再地立愿,使它成为永不变改的誓言。
“善能分别诸法海”。首先展开意境:“法”,包括所讲的教法和所修的证法,教法指经律论所摄的无量文句,证法指戒定慧所摄的无量证德,犹如大海。
之后发愿:对于一切教法和证法之海,愿我以智慧眼,一刹那就能别别观见其中每一分,如同大圆镜顿时显现万象,毫不杂乱,这叫做“善能分别”。也就是祈愿一时顿现教法海和证法海的所有行相。
“能甚深入智慧海”。先要了解“智慧海”的涵义。以所知尽所有相无边的缘故,对其无余了知的智慧就称为“海”。然后发愿:愿我一一刹那都能无余照见尽所有相,这是“深入”的意思。到极深处时,能圆遍地照了一切相。这并非有不同智慧的体,而是由于智慧如海,所以能一时映现一切所知;以所知无量,而安立智慧无量。
“普能清净诸行海”。先要展开意境,看到有成就菩提的无量善妙之行,称为“诸行海”。“行”,指福慧资粮。福资粮能给予众生利乐,慧资粮能现前自心本具的佛功德法。
分别就自他二利来说,“资粮”是能力的意思,修集福德,就有能力给予众生利乐;修集智慧,就有能力现前佛功德法。比如阿弥陀佛成满福资粮故,能惠予众生往生净土等无边利乐;成满慧资粮故,开发了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无量功德。
接着了解“净”的涵义,这是指使每一种菩提行都远离两种违品垢染。一是以人我执起的烦恼障,如悭贪等,由执著自我,而障碍布施等的菩提行。二是以法我执起的所知障,也就是行菩提行时,有取相的垢染。“净”是由证得空慧,不执五蕴幻影为我,而净除烦恼障,以及了知诸法无实,不住相而行菩提行,没有能作、所作、运作三轮分别,净除所知障。如是清净而行就称为“净”。
这样了解后发愿:对于福慧资粮所摄的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愿我都能清净地行持。
“圆满一切诸愿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一切都能成满。以此为依据而作意:我要摄取一切菩萨愿海,无一缺漏。之后发愿趣入:愿我每一刹那都以戒和定的力量圆满一切愿海。
“戒”,指无有过失垢染,“定”,指有成办的力量,菩萨行都要由定来成就。譬如弥陀因地时,以戒的力量,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等。以定的力量,三昧常寂、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如是成满一切愿海。
“一一刹那”,是果位圆证的状况。指每一念中都能圆满一切愿海。这是普贤事业海的大愿,我们应向最高的目标发愿。
这样了解后作意:对于一切菩萨愿海,我都发誓圆满证到,乃至行到它的边际为止。愿我念念以戒定的力量来成满大愿。
“亲近供养诸佛海”。首先开拓意境,知道自己的心量中,有在十方无数刹海里示现成正等觉的无量诸佛。之后发愿:愿我一时间普遍入在所有世界里,对于一切诸佛亲近,而且以遍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
这是圆顿的事业相。每一刹那都化现无数身,入于无数土,在无数佛前亲近。之后以遍满虚空界的普贤供云作供养。这样起了深心向往的意乐后,就在心中不断地立愿。
“修行无倦经劫海”。这是总结发愿:对于以上七类事业所摄的无量事业海,愿我在无数劫中,恒时以精进力毫无疲倦地修行。对于一切菩萨事业海,都无疲厌地念念奉行。比如恒常精进地严净诸刹海、解脱众生海等等。
第一届《地藏经》大亿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