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这个问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返回

这个问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这个问题分不清楚

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无垢光尊者著有一本书,专门详细地辨析了八识之间的差别以及智慧和心识的差别等等,因为其中涉及到大圆满的具体修法,所以此处暂时不细讲。笼统地说,所有思维、思考的念头,都叫分别念或“识”。不但没有分别念,而且证悟了空性,能够体悟到空性的妙用,就是智慧。当然,只有通过修行,在证悟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智慧。

  

当我们的心完全静下来,没有任何念头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阿赖耶识;另外一种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虽然心完全静下来了、放松了,处于非常清净、宁静、平静的状态,没有任何杂念,没有思考问题,也没有观想,但也没有空性的感受。即使这种状态能够保持五分钟、十分钟、半个小时……也只能叫做识——阿赖耶识。这种修法,叫做寂止。

  

·区分“识”与“智”的要点

  

对修行人来说,区分“识”与“智”,是决定修行成败的关键所在,故而非常重要。如果闻思的时候有些观点或说法不是很理解,影响不一定很大;但假如修行的时候,这个问题还分不清楚,就永远无法修空性。

  

在没有证悟之前,心平静下来之后的感受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无念,即心里非常清净,不起任何念头;第二种是禅乐,即心完全静下来,什么也不追求,什么也不思维,完全放松之后,就会有很快乐的感觉。很多外道修行人就是为了追求这种感觉而去修禅定,甚至一些佛教徒也会贪著这种感受,以致影响其禅定境界;第三种是这种状态持续比较久之后,会出现一些微小的神通。但无论如何,上述三种感受都跟解脱没有关系。

  

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天生就有这样的禅定,但他们却不会得到解脱。




————————————————


  

各种各样的杂念,都叫分别念。在一般的情况下,心完全静下来的时候,有两种状态:一个是阿赖耶识;另外一个是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证悟者的境界不一定是很标准的智慧,但我们也可以把它归纳为智慧。不过,它的本质还是识而不是智。登地之前的所有修法,其本质都是识而不是智,虽然证悟者此时已能感受到空性的影像,与空性比较接近,就像湖水里的月影,显而无自性。

  

真正标准的绝对智慧,只有佛陀具备,十地菩萨都没有,凡夫就更谈不上了。

  

不要说佛的智慧,连十地菩萨的境界到底怎样,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直接表达,而仅能从否定的角度来指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不仅否定了有、无二边,也将有无二边延展出来的四边、八边、三十二边一并破除。真正的空性,只有到证悟的时候才能体悟。

  

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心的本性是空性,才算是有了一点空性的认知,如果达到这个标准,就已经是比较不错的境界了,我们可以说这就是智。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则其他任何感受都是没有用的。对寻求解脱的人来说,窍诀派区分智和识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永远都用理论来解释——智就是常,识就是无常,就不会有实质性的概念。



  

“智”可以分三个阶段:一是从加行道到一地之间的凡夫之智(资粮道基本上没有智);二是一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间的智;三是佛陀之智。

  

第一个阶段,是从初步证悟空性到登地之间的智慧。无论是修中观、禅宗、大圆满还是大手印,未登地之前都属于此类智慧。

  

第二个阶段,是菩萨入定证悟空性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无常的,因为倘若不是无常,就永远处于没有任何运动的状态当中,那样就不能有任何发展,也无法断除烦恼。尽管其中还有识的成分,识还没有完全消失。但在一地菩萨的境界中,却感觉不到无常与识的存在,因为这种无常非常细微。只有更高层境界的菩萨,才能看出下层菩萨的境界中还有识的成分。

  

佛经中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从很远的地方看大海,大海是静止不动的,但走到大海的旁边,才发现大海的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这就像一地菩萨的境界,自己看起来非常稳定,但在上地菩萨看来,却是动摇不定的。

  

没有冶炼加工之前的铁、金等矿石,可以象征凡夫迷乱的心;经过适当加工,石头里的金、铜等物质被分离出来,但其中还夹杂着其他矿物质的成分,可以比喻成一地到十地菩萨的智慧;当最终全部加工完毕,陶冶出百分之百的纯正金属(当然,现实中没有绝对纯正的金属,此处仅是比喻而已)的时候,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恒常、永恒的。


cichengluozhu







  

对菩萨来说,苦集灭道四谛当中的灭和道是可以分开的:灭是如来藏,道是证悟如来藏的智慧;灭谛是常,道谛是无常。一地到十地菩萨通过长时间的修行,无常的识的成分慢慢减少,智慧部分慢慢增上,成佛的时候,道谛与灭谛完全一致,没有分别。

  

从佛的智慧来看,究竟的境界中只有灭谛而没有道谛,道谛是无常的,灭谛是恒常的,这是大乘共同的观点。

  

而密法则是从母光明和子光明的角度来宣说的。母光明是指原有的智慧,即如来藏,她永远都是存在的。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及密续中,也称之为心的本性、自然智慧、自然本智、灭定等等。修行人(包括凡夫和菩萨)的证悟境界,叫做子光明。在凡夫地和菩萨位的时候,母子光明还有分别。成佛的时候,母子光明完全相融,无二无别、一味一体。






智慧照亮人生

愿慈爱温暖您的内心


长按二维码关注

慈诚罗珠堪布个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