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6品 科判脉络 简要分析。
第六品 科判脉络 和 全品内容 简要分析。
本品中有许多重要的修行窍诀,对嗔恨心特别强烈的人来说,这一品尤为重要。性格不好,容易嗔怒发脾气的人,如果在听习本品时,将安忍窍诀铭记于心,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观修,一定能消减、断除自己的嗔恨烦恼习气。对本品所阐述的窍诀,我有过一定的体会:有时虽然有大圆满、大手印的对治烦恼窍诀,但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本品中对治烦恼的窍诀却非常相应有力。
一、认识嗔心的严重过患以及断除嗔心的重要性。
认识到嗔恨心的过患,以及修持安忍的功德,我们才会认识到断除嗔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科判分析---嗔恨的过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未见之果,我们见不到的后世之果或者比较微细的因果,需要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很深远的因果关系,所以引用教典来安立未见之果。比如,能毁的心、所毁的量、所毁的种类等。第二是已见之果,我们分别心可以观察到的、自己身心可以现量感受到的过患。第三概述,对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的进行归纳总结。(注:其实安忍的功德里面,也有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之分。)
庚一、未见之果: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颂义:只生一次嗔恨心,就足以将千劫中所积累的供养佛陀、布施众生、严谨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毁无余。没有哪种罪过像嗔恨那么恶毒,也没有一种修持像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当以种种正理、方便,努力修持安忍。
庚二、已见之果: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颂义:如果一个人内心执持着嗔恚热恼,那么他的心意得不到宁静,身心的喜乐很难生起,而且会心烦气躁,坐卧不安。尽管有人能以名利惠施来依附他的人,但是,如果他容易嗔怒,反而会遭到受惠者的杀害。嗔恚会导致亲人朋友对自己生厌烦,虽然自己施惠拉拢,他们也不愿依附。
庚三、概述: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颂义:总之,如果心怀嗔恚,绝不会有安乐的生活,嗔恨之敌能招致如上所说的种种过患和痛苦。
二、认识产生嗔心的因
要想战胜嗔心烦恼,就要详细了解它,认识产生嗔心的因,从因上去断除它。第六品颂词 和 善说海科判的脉络,就是围绕“嗔心的直接因,以及嗔恨对境的分类”进行展开,针对各种情况,进行嗔心对治。学习时、背诵时,围绕这个脉络,将全品颂词有血有肉的串起来。
引发嗔恨心的情况,总的有两类(强行不欲、挠我所欲):
戊二(修持方法)---> 己一(略说)--->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颂义:他人强硬地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或是阻挠我想做的事情,遇到这些生长嗔恼的因缘后,嗔恨心便会盛发起来,毁灭自己和他人。
详细分类 有(24种、72种):
戊二(修持方法)---> 己二(广说)--->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颂义:我不乐意自己和亲友遭受痛苦,为他人轻蔑,听受当面的粗恶语与背后毁谤的卑鄙言词,但是对于敌人却刚好相反。
(1)强行不欲的情况(12种):自己“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亲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怨敌“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
(2)阻挠所欲的情况(12种):自己“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亲友“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怨敌“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
(3)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12+12)X 3 = 72种。这72种生嗔境,要么是依靠我,要么是依靠我的亲友,要么是依靠我的敌人。
三、略说 对治嗔心的方法
戊二(修持方法)---> 己一(略说) ---> 庚二、理当遣除;
总的方法就是,杀敌先断粮,不要生起嗔心的粮食“不快乐的心态”,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欢喜心,嗔心敌人因为缺乏粮食,就无从生起。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颂义:所以我应尽全力,彻底断除滋养嗔敌的“粮食”(即不乐意),因为这个怨敌除了伤害我外,再不会有其他的事了。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颂义:无论遭遇到任何逆境违缘,都不要扰乱欢喜的心境,因为忧恼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许多有益的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颂义:如果事情还可以补救,为什么不保持欢喜心呢?如果事情已无法可施,生气忧恼又有什么益处呢?
四、详细宣说 对治嗔心的方法
根据两个颂词“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以及“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分别遮破各种令我们生嗔的情况。
戊二(修持方法)---> 己二(广说)---> 庚二、遮破嗔彼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因为这些对境而生嗔心。根据颂词“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分为两个大的子科判:
一是遮破我们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对应于“强行我不欲”。
二是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所欲的人”生嗔心,对应于“或挠吾所欲”。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根据颂词“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分为三个子科判:
一是遮破我们嗔恨对自己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
二是遮破我们嗔恨对亲友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
三是遮破我们嗔恨对怨敌作四种善法的人(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所欲的人”生嗔心。自己的所欲就是“希望怨敌造罪、希望自己与亲友行善”。根据颂词“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分为两个子科判:
一是遮破我们对“障碍怨敌造罪的人”生嗔心;
二是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与亲友行善的人”生嗔心。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