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104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104课

智慧之法 2021-07-02

《俱舍论》分八品,今天讲到最后一品第八品分别定。此处宣讲了各种定,有染污定、清净定,还有无漏定。定当中有初禅到四禅,四无色定,后面还要讲一些定引发的功德。

乙四、等持之分类 分四:一、以界而分类;二、以道而分类;三、以出离道而分类;四、以作用而分类。

以界而分类,即通过界给禅定分类。从初禅或未至定开始,二禅三禅以上安立界的分类。

以道而分类,即通过三等持的道进行安立。

以出离道而分类,即出离前面的道。

以作用而分类,它有什么作用,比如获得现法乐住的作用,获得漏尽的作用等,就是通过作用来分类的。

丙一、以界而分类

胜禅以下有寻伺,

中定唯伺上无二。

“胜禅”,即殊胜禅,中间定。殊胜禅以下是粗分正禅和未至定,属于有寻有伺的等持,既有寻也有伺,这个问题前面讲过很多次了,有寻伺的缘故,可以引发五识等。

“中定唯伺上无二”,“中定”即殊胜禅,介于初禅和二禅之间。中间禅定 “唯伺”,即无寻唯伺,只有伺没有寻。“上无二”,在这个中间定以上,二禅三禅四禅,乃至于有顶等,“无二”,没有二,也就是寻伺二者都没有。

此处分类主要是讲有没有寻伺。未到定、初禅是有寻有伺的定,殊胜正禅是无寻唯伺的定,然后再往上二禅以上就是无寻无伺的定。

这个分类在《经庄严论》等大乘论典当中,在讲六度禅定时候,分为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无寻无伺定三种。

因为不同的论典针对不同的根基,有些是从其他方面来分类的,如世间定,接近于圣者定,还有圣者定等;有些就像此处讲的一样,有寻有伺定、无寻唯伺定和无寻无伺定。

丙二、以道而分类

主要是讲到了三等持或叫三解脱门。三等持是从净定的角度来讲的,从无漏定的角度来讲,就叫三解脱门。

此处的三解脱门和大乘的三解脱门是不是一回事呢?相似,但是不完全相同。不能把此处的三解脱门和大乘的三解脱门完全划等号,因为它解释的方式、安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无相等持灭谛四,

空性无我入空性,

无愿彼外余谛相,

善中无漏三脱门。

前面三句讲到了三种等持,即无相等持、空性等持和无愿等持。最后一句“善中无漏三脱门”,善就是讲清净的,或者是在善的禅定当中,如果属于无漏的,就属于三解脱门;如果属于净定有漏的,就属于三等持,所以又叫三等持、又叫三解脱门。它是通过净定、无漏定的侧面来安立的。

此处的三解脱门都是依靠十六行相里面的内容来进行分类的。所以下面我们在学习这个三等持的时候,它其实都涉及到了四谛十六行相当中的行相的意义,十六行相中有不同的行相,不同的行相安立的不同的等持。

“无相等持灭谛四”,“无相等持”是名称,它的所缘就是灭谛的四种行相,灭静妙离。

“空性无我入空性”,空性等持就是苦谛四种行相当中的后两者。苦谛有四个行相,即无常、苦、空、无我。它把空和无我这两个行相安立为空性等持的所缘。

“无愿彼外余谛相”,彼外就是前面的两者。前面已经有了六个行相了,灭谛当中有四个,苦谛当中后两个,共六个。这六个之外的“余谛相”还有十个行相,这十个行相就是无愿。无愿的所缘是,苦谛当中的无常和苦,集谛当中的因集生缘,道谛当中的道如行出,共十个行相。

其他有十个相,在大恩上师注释当中也讲了,唐译的注释当中也讲了。首先是五个外面的相,即色声香味触,五根的对境,男相和女相,还剩下三个是有为法的三个相。有时是生住灭是有为法的三个相,有的地方讲,住不能算进来,生住异灭当中把住去掉,即生异灭。为什么不能缘这十个相呢?因为这十个相是代表世间的。像色声香味触,也有欲界的,也有色界的,男女相,还有生异灭,无色界中也有生异灭,所以欲界的法也包括了,色界的法也包括了,无色界的法也包括在里面了。而无相就是没有任何世间相,它只有灭谛的相。无相的等持缘灭谛,它真正所缘是灭静妙离,这个涅槃的相是有的,但没有世间相,没有前面所讲的十种具有代表性的世间相。当然所有的世间相是不是就这十种呢?其实还有很多,这十种可以代表所有的世间。

它既然缘了灭谛当中的四种相,就不会缘世间相了,所以叫无相等持。

“空性无我入空性”叫空性等持,把苦谛四相的后二者,空性和无我安立在空性等持当中。前面讲过,在小乘当中,空性的相就是无我所;无我就是我不存在,一个是我不存在,一个是我所不存在。

大乘的空性和无我,有些地方按同一个意义来解释的,就是一个意义当中的不同异名,无人我和无法我其实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不存在人我和法我,所以大乘当中空性和无我可以等同。

但是在此处小乘的空性并不是像大乘当中的空性讲得那么深广,所以它就不能等同,也不能把这个空性和大乘的空性相对应,它的范围是有限的,它的空性就是无我所,我所不存在叫空性;我不存在就叫无我。

所以空性等持的所缘就是两个,空性和无我。

“无愿彼外余谛相”,这个无愿等持就是没有什么可希愿的,什么是它不希望的呢?它的所缘境就是不太希望获得的,就是前面讲到的十谛相。

十种谛相就是前面讲过的,无常和苦,是不希望获得的,谁愿意得到无常呢?一般来讲,世间人的内心当中,这个法是无常的,我不希望得到,苦也不希望得到。然后集谛当中的因集生缘,是产生苦的因,苦因谁愿意得到呢?你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以后所发痛苦的因,一般的人如果马上会感受到痛苦,这个就不会做了;如果是修行者,知道杀生偷盗邪淫是以后受苦的因,也不会做。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希求得到集谛的四种相。这六个都是属于有漏所摄的。

后面有一个道谛,是无漏的。道谛是无漏的,为什么会放在无愿当中呢?道谛难道也不是他希望得到的么?有区别。道谛的道如行出本来是无漏,但是究竟要舍弃的,什么时候究竟要舍弃呢?进入到无余涅槃的时候。

就好像过河的桥一样,你正在过河的时候,船是需要的,但是你在过完河之后,你就不能把这个船背着了,所以这个船究竟要舍弃的。同样的道理,此处的无愿,道谛也不是他究竟希愿的。前面的六种,苦谛的两种,集谛的两种是要彻底厌弃的,彻底不想得到的。而道谛的四种相,是要究竟舍弃的东西,所以它还是属于无愿的本体。

注释当中,我怀疑掉了字,五百一十六页第二行这个地方,“而不是前六行相,因为前六行相不是厌离”, 前六行相不是前面讲到的苦谛的两种和集谛的四种,而是指无相等持的四种和空性等持的两种,这六种不是厌离的。这后面我觉得掉了字了,意义当中直接看下来的时候,“是趋入无余涅槃是所舍弃之道,所以非为所愿”,这里面正好掉了“属于苦谛和集谛当中的这六种法”,苦谛和集谛是所厌离的,肯定是非为所愿。

    还有一个意思,道谛的四种法虽然是无漏的,但是趋入无余涅槃,是所舍弃之道,也就是道谛暂时要依靠,但要趋入无余涅槃的话,它就必须要舍弃,所以非为所愿。所以觉得中间掉了字,苦和集属于厌离的,是非所愿;道谛虽然是无漏的,但是在趋入无余涅槃的时候也是要舍弃的,所以也是非为所愿。

此处的非为所愿是无愿等持,不是我所愿的,苦谛和集谛是你所愿的吗?任何人都不愿希求我要得到苦,我要得到无常,任何一个人也不想得到集谛当中这些苦的因,所以这个方面是无愿的,没有什么可以希愿的。然后道谛当中,虽然暂时来讲它是希愿的,它是因为灭烦恼之道,但是究竟趋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它是所舍弃的道,所以是非为所愿。

如果直接看注释,可能看不清楚,如果中间加些意思的话,意义上应该有,唐译当中也是这样解释的,大恩上师也是这样解释的──苦谛和集谛是厌离的对像,不是所愿 ,道谛是究竟要舍弃的,所以也不是所愿 。以后有机会,问一下上师,这个地方是不是落字了,意义上是有漏的,原文上是不是这样,我也搞不清楚,但是大恩上师的讲记当中,这两个意思都有。

三种等持,十六行相都包含了。

“善中无漏三脱门”, 无相等持、空性等持、无愿等持都属于善的定。善定有两种,净定和无漏定。善定当中的净定叫三等持;善定当中的无漏定,就叫做三脱门,也叫三解脱门。因为可以从相当中解脱,然后趋入到空性当中,或者从希愿当中解脱,或者我们安住这个就可以获得暂时的解脱,获得究竟的解脱,所以叫三解脱门。

大乘的三解脱门主要是指它的因是无相的,它的体是空性的,然后它的果是无愿的,没有任何所希愿的东西。

小乘当中的无相有所简别,不是指所有的生因都是无相的,无所愿的。小乘的无相是没有世间的十种相,空性是无我和无我所。大乘的空性是一切的万法当体即空,并没有说没有我和没有我所而已,所有法都是空性的,所以大乘的体空性更加深广。大乘的果是无愿的,不管是希求佛果,还是什么果,也是没有什么所希愿的。解脱果也是没有什么所希愿的,因为它的本体是空性的。所以大乘的三解脱门是因无相、体空性和果无愿。小乘的三解脱门是此处所讲的有部的观点。所以二者不能等同,意义不一样。

丙三、以出离道而分类

出离道并不是其他意思的出离道,就是从前面的道当中出离,前面的道是什么?三解脱门。前面的三解脱门(三等持)就是道,我们要从三解脱门当中出离。也就是说暂时来讲,要依靠这个三解脱门;究竟来讲,这些也是需要舍弃的,要厌离的,有些要厌离,有些要舍弃的。

所谓空性空性等,

余外复说三等持,

二缘无学空无常,

末缘静相非择灭,

有缘人中不动者,

不摄七种未至定。

前面四句话讲到了出离道而分类的三等持,后面两句和出离道有关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属于有漏还是无漏,是哪个身份所修的,然后什么定摄什么定不摄。

“所谓空性空性等,余外复说三等持”,“余外”就是前面的三等持之外又说了三等持。这个三等持是什么?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

为什么叫空性空性等持?好像重复,空性空性等持的意思是空性也是空的,但是和大乘当中的空空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名词上好像有点相近,但实际意义上不相同。他要从前面空性等持当中出离,所以叫空性空性等持。

还有无愿无愿等持也是这样的。无相无相等持也是从前面的无相当中厌离,所以叫做出离道。

第二个科判的意思和第三个科判的意思有关联,前面的道讲三解脱三等持,此处讲从前面的三等持当中要出离的意思。

这三种等持的究竟意思是什么呢?“二缘无学空无常,末缘静相非择灭”,“二缘”是第一个空性空性等持的所缘,就是无学道相续当中的空。所缘一定是无学道,他要从无学道的三种等持当中出离,所以他的所缘是无学道相续当中的空。第二个无愿无愿等持要缘无学道相续当中的无常,然后第三个无相无相等持是缘无学道相续当中静相当中的非择灭。

前面讲的空性等持是空性无我入空性。相当于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依靠空性断除了烦恼,断除烦恼之后,对这个空性也要舍弃,也要厌离。

注释当中打了个比喻,就像以前烧尸体一样,(不像现在的火葬场,以前烧尸体还要拿个棍子翻尸体。尤其是印度,现在烧尸体可能也是一样的)在河边架一大堆柴火,然后把死人放在柴火上面烧,烧完一面之后要把尸体翻过来烧另一面,如果一直不翻的话,有可能烧不全。所以就用棍子把这个尸体翻来翻去烧干净,把尸体烧干净之后,这根棍子最后也扔到火里面烧掉了。

同样,空性等持断烦恼,烦恼断完之后,空性等持也不要了,把空性的等持也要舍弃掉。

厌弃空性等持缘什么呢?前面的空性等持当中有两个相,一个无我的相,一个空的相。现在就缘空的相,他只缘空的相,之后就可以舍弃空性等持,因为它也是空的。因为空比较容易厌离,无我不太容易厌离,所以他如果要厌离的话,就观空,空比较随顺于厌离道的缘故。

注释当中也讲了一个比喻,比如一个人在旷野当中独自走路,非常害怕,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一下子就觉得舒服了,因为两个人可以结伴。虽然这个人不是我,但是他是不厌离的,他觉得很高兴。但是如果没有这个人,空荡荡的状态他就很害怕,他就厌离这个状态。从这个比喻来看,无我和厌离二者之间不矛盾,他不会厌离这个无我,就像一个人在荒野当中走路,特别害怕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性,即使不认识他,也觉得有一个伴一起走路非常好,可以壮胆,不会厌离他。但是如果他不在,空的状态,你就会厌离,就会害怕。

用这个比喻说明,为什么要厌离空性等持的时候,不缘无我相,因为这个无我的相不能随顺厌离,而空的相就会厌离,所以他只是缘空相就可以厌离的,达到他的目的。

前面的空性等持当中有空性和无我两个相,再缘其中一个空相,就可以把这个空性等持厌弃掉,不再希求,就舍弃掉了。

第二个无愿无愿等持,就是我对无愿也无愿。要从无愿当中出来的话,他要缘无常。

无愿等持要缘十个相,苦谛中有两个无常和苦,集谛当中因集生缘,道谛当中的道如行出。现在要从无愿等持当中出离,他要从无愿的十个相当中挑一个出来,作为厌弃无愿等持的所缘。他就缘无常的相,因为无常的东西肯定不希望真正得到,所有都是无常的缘故,就可以舍弃无愿等持。

如果选道谛的相作为所缘的话,道谛是一种无漏的功德,他不一定真实究竟厌离。其他的法属于有漏的自性,也不一定缘。他直接缘无常之后,一切都是无常的,没什么可以希求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缘无常,他就可以达到目的。

无相无相等持是缘静相,非择灭。前面的无相等持是缘灭谛四,即灭静妙离。现在我们要从无相等持当中出离,缘什么呢?就缘前面的四个行相当中的静相。

为什么不选灭?因为这个灭很容易和前面无常的灭混淆在一起,所以没有选这个灭。没有选妙的原因是它属于功德法,如果缘这个妙就有可能不愿意舍弃无相。这里面也不是要得到它的离戏果,也不是离。所以就缘其中的静相。

本来灭谛是缘抉择灭,但是此处不能再缘抉择灭而出离,因为无漏是没有抉择灭的。如果是有漏烦恼,你可以通过智慧抉择,把这个烦恼灭掉。但是你怎么能把这个无漏法灭掉?无漏法是没办法灭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无漏无为,只不过是一个善的无为,让它有抉择灭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缘非抉择灭来舍弃它。

怎么样缘非抉择灭呢?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从无学位的无相等持中起定后,生起诸如有漏的其他心识。首先属于无学位,安住在无相等持,缘的是灭静妙离四个相。从无相等持出来之后,产生一个其他的有漏心识。这个时候无漏的等持相续就通过有漏识中断了,中断之后就缺缘不生了,缺缘不生就叫非抉择灭。通过缺缘不生的方式生起非抉择灭,舍弃了无相等持。

本来舍弃要缘它的择灭,但是无漏法是没有择灭的,灭谛的四个相本身没有择灭。所以它只有通过非抉择灭来舍弃这个无相,从无相等持出定之后生起一个其他的有漏识,这样前面的无相等持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缺缘不生,延续的因缘不齐全了,就自然获得一个非抉择灭,当获得非抉择灭的时候,就舍弃了前面的无相等持。

注释当中讲第三缘是遮止解脱的灭法,它就把解脱的灭法遮止掉了,是以非抉择灭的方式来遮止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从前面的道当中出离了。通过缘空性从空性道当中出离,缘无常从无愿等持当中出离,缘非抉择灭从无相等持当中出离。

究竟的意义来讲,总的原则和前面讲的一样,三等持三解脱门暂时来讲可以灭除烦恼获得解脱。但是如果要趋入究竟涅槃,对这个也不要耽着,从这里也要出离。所以要修持空性空性等持、无愿无愿等持、无相无相等持。

后面讲三等持是属于有漏还是无漏?属于有漏,为什么属于有漏?因为前面三者属于无漏的自性。你背弃了前面的三等持进行观想、观修,就是属于有漏。虽然前面的三等持不决定都是属于无漏,因为如果属于净定,它就不定是无漏。但是此处我们的所缘是无学相续当中的功德法,无学相续当中这些都是属于无漏的自性,他要从这个当中出离,要背离这个无漏自性,它就属于有漏自性。从这个角度安立为有漏。

修行者是人中不动者,他的身份是在三洲的人,他是凡夫还是圣者?他必须是圣者,圣者当中必须是无学当中的不动阿罗汉。不动阿罗汉自己获得了无学功德,从无学的三等持当中要出离的话,他自己就缘这个开始修持。最后这个不动阿罗汉的相续当中对于空性等持也是舍弃、对于无愿等持也舍弃、对于无相等持也舍弃。

依哪地?“不摄七种未至定”,未至定有八种,第一个未至定不算,是特殊的,也可以生无漏道,能力很大。后面二禅未至定、三禅四禅未至定、乃至于有顶未至定,这些七种未至定没办法修特殊三等持。其余的都可以,包括欲界、六种等持、四无色,十一地当中都可以修。

纯粹的欲界凡夫是修不了的,因为此处已经讲了是不动阿罗汉。所谓的有漏道其实也是属于无学阿罗汉相续当中的有漏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有漏道。不动阿罗汉如果依靠欲界也可以生起来,也可以修。

有顶也可以,有顶没有无漏道怎么修持?因为这个有顶是属于阿罗汉的有顶,他内心中本身是有无漏道的。

丙四、以作用而分类

为成现法乐住者,

即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

则修清净天眼通,

为得分别智慧者,

则修加行所生善,

为得一切漏尽者,

当修金刚喻定也。

佛经也说可以生起现法乐住,可以生起殊胜知见,可以生起分别智慧,可以生起一切漏尽,要获得这些的话修什么禅定?

“为成现法乐住者,即修第一善静虑”,修第一个清净静虑就可以获得现法乐住。前面也提到过,现在通过再再地串习初禅[0],能力很强大、很强烈,他就生起了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就是当下再再串习初禅之后,内心当中产生非常清净非常寂静的安乐。这个安乐特别寂静,而且没有什么其他的希望,就是安住在很寂静的快乐当中。反复串习,这里讲屡屡而行,屡屡地串习第一静虑,就可以获得这个现法乐住。所以要获得现法乐住就修第一善静虑。

“欲得殊胜知见者,则修清净天眼通”,要获得殊胜知见就要修持清净的天眼通。在其他注释当中也讲,修天眼要观察光明,首先修光明定,光明越来越大,好像烧柴火的时候,首先是一堆柴,然后再加一堆柴,再加一堆,火越来越大,越来越炽燃,光明就越来越周遍,最后就遍满一切虚空。反复观修之后,在自己的肉眼的旁边就会生起一些色界的大种,通过色界的大种就生起天眼;生起天眼之后就获得天眼通;获得天眼通之后就获得殊胜知见。

天眼通生起之后,跟随天眼通同时产生的慧,就获得一种知的能力;跟随天眼通之后引发的意识,获得一种见的能力。二者合起来就叫做殊胜知见,能够看见也能了知的自性,可以了知一切众生的身体和种种行为。

“为得分别智慧者,则修加行所生善”,比如修持不净观、无染定、无漏的法功德等,修持之后通过这些加行所生善,就可以获得分别智慧。分别有辨别的意思,辨别的能力越来越好、越来越高。比如我们要学法,或要获得一些证悟,必须要有一种辨别的智慧。如果你修持这个加行所生善,就可以获得越来越高、越来越殊胜的辨别的智慧力。

“为得一切漏尽者,当修金刚喻定也”,为了得到所有的一切诸漏皆尽,必须要修金刚喻定。其他的定可以灭尽一部分的漏,但是一切漏尽必须要金刚喻定才行。在小乘的无学道之前有金刚喻定,大乘的无学道之前也有金刚喻定,金刚喻定的力量很大,所以修持金刚喻定就可以把一切的诸漏灭尽。以上是通过作用而分类。

今天就学到这里。



[0] 或者有些地方讲其他的二、三、四禅也可以有,主要是从初禅的角度讲。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