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极乐愿文大疏释》53 * 阅读参考 返回

《极乐愿文大疏释》53 * 阅读参考


1

语言的威力很大,要谨慎选择语言

①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中前四条属于身业,最后一条属于语业中的离间语。

②虽然说出去的话就像空谷回音一样,只是语言表达,身体也没什么动作,但有时产生的过患比身业还要严厉,常言说“一句话也能杀死人”;佛陀也是通过语言的方便,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让不同众生获得相应的解脱。

③语业有四种: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有些人由善心所使,说出的语言都会成为功德,语障方面很轻微,未来可以感召很好的果报;有些人智慧不错、辩才也不错,但是从不赞叹别人,说出来的话也比较尖锐,甚至会沾染妄语、离间语、恶语(说比较刺耳的、很尖刻的语言)、绮语(一直夸夸其谈)等过失,随随便便就造下了极其严重的罪业。

④从佛教徒角度讲,离间语会导致团体不和合。“僧赞僧则佛法兴盛”,居士团体也同样要保持和合才能使佛法得以兴盛。从修行人角度讲,如果跟周围人关系处不好,这是修行比较差的表现,要自我反思和调整。


2

凡夫人只有先往生净土才有能力救度众生

①有些人发愿死后到地狱去度众生,这个发愿很殊胜,但作为初学者,修力达不到那种程度,即使发愿也很难实现。

A.《经观庄严论》里说凡夫人到地狱只是依靠业力而去,是不由自主转生到地狱去受苦。地狱的痛苦比世间的痛苦要大不止成千上万倍,虽然这种发愿很殊胜,但自己的心量、堪忍力是不是真的能够达到那个能力?还是要考虑清楚。作为凡夫修行人,如果连在人间救度人类众生的能力都没有,想把地狱众生解救出来就更困难了。

B.能力的大小是很实际的问题——能力大的人做的事情大,能力小的人做的事情小。国王能统治一个国家,能掌控一个国家的兴衰,他的能力跟普通老百姓不一样。如果不观待自己的实际情况,光有愿望是不行的,如果想做大事,就必须先让自己有能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定会成为超凡入圣的圣者,那时候上天入地都会非常自在,到地狱度化众生时,自己绝对不会感受地狱的痛苦。

【遣疑】作为具缚凡夫,地藏王菩萨那样的大愿,到底发不发呢?

要发!《普贤行愿品》里就有那种大愿,但是在道理上要明白自己暂时不具备这个能力,不要把自己弄得很纠结。听法一定要把这些关系搞明白,发大愿没有过失,但是要清楚自己现在作为具缚凡夫,离实现大愿的能力还比较远,所以才努力地求生净土,依靠阿弥陀佛让自己迅速具有大能力,这样才好度众生。

②力争在即生中往生净土是利他式的发心。

A.希求往生净土是希望通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拥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如果只是表面上说要利众,心里想的只是求自我解脱,那就变成了小乘式的自利发心。

B.在经教中,菩提心的心力分为三种:一种是国王式发心——“我先成佛然后再度众生”;一种是舟子式发心——“我不先成佛,我和众生一起成佛”;第三种是牧童式发心,类似于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发的愿: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心力越增上,发的愿越宏大,但不能说国王式发心是最下等的。

希求往生净土很类似于国王式发心,但这不属于先求自利再求他利,因为想先成就的愿力是为了度众生,所以依旧是利他式的发心。

C.具缚凡夫(具有束缚、心还没有得到解脱的凡夫人)可以发菩提心和殊胜大愿,但是要明白自己暂时不具备这个能力。一方面要对自己目前修力很弱、根基很差、烦恼粗重的状态感到惭愧;一方面要借用净土法门在即生中获得圣者那样的能力,真实地救度众生。

D.宋代元照律师的公案启示。

往生净土的两大违缘:舍法谤法罪和五无间罪。作为修行人,如果对于任何一个法门随意产生轻毁心,是很难往生净土的,所以对于佛教的各种宗派,不管是否了解,都要带着恭敬心去对待,绝对不能诽谤。

③《净土十疑论》讲到:作为凡夫菩萨,还没有得到无生法忍的时候,要须常不离佛,方堪处三界内。作为初学的具缚凡夫,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之前,不能离开佛力加持,要经常忆念佛陀,先求净土,心真正达到了堪忍力以后,才能够堪忍安住在三界之内,在恶世中救度众生。

《净土十疑论》的作者智者大师还说:好像婴儿不能离开母亲,如果婴儿自己还没有长成,过早离开母亲就会渴乳而死。婴儿需要母亲的呵护,作为初学的具缚凡夫,在没有得到无生法忍之前,不能离开佛力加持,所以要经常忆念佛陀、念佛名号、祈祷佛陀,否则修行很难成功。

④有两种偏堕需要调整:

有些人因为智慧、能力不错,对三宝加持有所疑惑,对于祈祷三宝的信心感受不深;有些人特别感性,但是不懂法理,真正碰到违缘时没有能力辨别,容易退失。

净土修行人最起码要有净土法门的闻思基础,对三宝诚挚的信心,而且教理本身就能够引发我们对以阿弥陀佛为主的所有佛法僧三宝真实的信心。信心和闻思并进,才是修行最好的状态——有理有据,又相信三宝的加持无所不在,有这样的信心力,修行很容易成功。

⑤上师瑜伽的修法也可以用来修阿弥陀佛。

A.从法身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与具相善知识的本体也无二无别。我们修阿弥陀佛,也是为了跟阿弥陀佛心心相印,与阿弥陀佛的意完全无二无别,我们也就解脱了。

B.上师瑜伽修法:观想上师眉间发出白色的“嗡”字融到我们的眉间;喉间发出红色的“啊”字融入我们的喉间;心间发出蓝色的“吽”字融入我们的心间。接着观想上师变成一道光,从梵净穴融入我们心间,我们的心与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整个过程有四段,可以清净自身的四种障碍,获得四种灌丁页,就是M宗中讲到的“宝瓶灌丁页”、“智慧灌丁页”、“句义灌丁页”,还有“秘密灌丁页”,现前了法、报、化、自性身的四身果位。

C.观想阿弥陀佛时刻观照着自己,能够不断清净自己身语意和三门并行的障碍,不断洗刷自身,最终使得自己身心清净。


3

离间语

①“离间”是用不真实的语言挑拨他众,“他众”是两个人之间、两个团体之间、一人和多人之间,原本他们很和睦,通过这种语言让他们之间发生猜疑、冲突、乃至斗争,起到这个作用的语言,就叫离间语,过失非常大。

②挑拨佛及眷属之间的关系,是五无间罪中的破和合僧,这在当今时代是不会发生的。但是与之类似的破坏僧众和合,现在常有发生,而且过失很严重。

上师因为弟子多、眷属多,没办法跟每个人都很亲近,如果依止了上师,却因为自己贪嗔分别,对上师弘法利生事业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不自知,这种罪业很重。上师所有的弟子都是他的眷属,也是他救度的对境,弟子们要齐心协力、互相团结,随顺上师的事业,听受上师的教言,一起走解脱道。

③经教里说,作为发大乘菩提心的菩萨,如果确实发现道友亲近了一个恶友,可以用离间的方式让两个人分开,但是具缚凡夫带着很强烈的执著去评判的时候,不一定能判断得准确,所以不要随便做出判断。

离间语的意乐是贪、嗔、痴三毒,自己直接说妄语或通过谄诳手段离间以及怂恿别人说离间语等罪过都是相同的,修行人要有比较大气的心态,无论在座上观修还是在实际生活中,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应该是一样的。


4

离间语的果报

离间语的异熟果与发心等起的严重程度有关。大离间语会堕入地狱,五无间罪中的破坏僧众和合会直接堕入阿鼻地狱。

离间语的等流果是自己的眷仆不合,不愿意住于一处,无论前往哪里都遇到说离间语之人,总是喜欢说离间语。


5

修行人要远离有诤论、戏论、邪见的地方

①修行人要有包容的心,即便处于污浊环境,也要给自己的心留住一片净土,让自己始终保持清净、愉悦、阳光健康的心态,好好修行,不要因为别人而让自己烦恼、堕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有机会饶益别人。而且修行人要管住口业,说话要三思,保持比较谨慎的心态,不要随便乱说。

②不要被他人离间。

A.凡夫人容易被离间的主要原因是喜新厌旧、轻荡浮薄、杂念纷纷。律藏中讲到,愚者有三种法相:第一,轻信陌生人;第二,依止恶劣的人;第三,草率舍弃朋友。

B.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只要是佛教徒,依止的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以大家实际上都是同出一门,应该保持如同兄弟姐妹一样很和谐的关系,不要因为他人的语言,就轻易舍弃自己的友伴,应该好好观察别人的语言,不要随便轻信。

C.虚伪不实、不知羞耻、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心灵肮脏、两面三刀的人好说离间语。

a.“虚伪不实”是指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知羞耻”是指做种种恶劣的事情都不觉得自己不合理,而且总喜欢在背后再再地说别人过失,没有惭愧心;“阿谀奉承”是指表面上花言巧语,背地里说很多不好听的话;“心灵肮脏、两面三刀”是指比较谗曲、心不正直的人。

b.修行人要有一颗稳重的心,对自己所修的法、所依止的上师、道友、朋友,都应该稳重,不要随便听信别人的谎言、谗言、离间语,要有清净观,哪怕对方说的过失是真实的,但因人无完人,对于已经确认的朋友、夫妻关系,也不能随便抛弃。

c.作为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亲近无信者、吝啬者、挑拨离间者,对于这三种恶友,应该敬而远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推荐

《极乐愿文大疏释》52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51 * 阅读参考

《极乐愿文大疏释》50 * 阅读参考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