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请问怎么去除或减轻我执?明明知道这只是一道伤口,但还是会疼
问:请问怎么去除或减轻我执?明明知道这只是一道伤口,但还是会疼。
索达吉堪布答:
去除或减轻我执的确不容易,但确实有必要。当你要开始这种修行时,一定要先了解无我。平时不观察的时候,我们都认为有个“我”存在,“我的身体、我的头……”但一观察,“我”到底藏在哪儿?身体里、头里、心脏里还是别的什么地方,都没有,没有“我”这个主人。
所以佛教认为,“我”是在五蕴假合上建立的。蕴是聚合的意思,色、受、想、行、识,有五个蕴,就是这个身心五蕴的和合状态,我们称之为“我”。就像我们说这是“瓶子”,说可以这么说,但如果要你找出一个“瓶子”来,它在瓶底、瓶口?还是瓶内、瓶外?就找不到了。
所谓“瓶子”,不过是对这个假合事物的描述而已。
这就是佛教的超胜之处。我和很多科学家辩论过,他们认为有“我”,我就问他:“你的这个‘我’,到底在哪儿?”
他说:“我的身体就是‘我’。”
“身体是身体,不是‘我’。‘我’在哪里?”
这时候有的说“我”在心脏里,有的说在大脑里。那我就继续追问:“你的这个‘我’,以什么方式存在呢?是以意识的方式存在,还是以肉体的方式存在?或是以分子等微粒的方式存在?”这么一说,谁都没有概念了。
这就是佛教为什么说“无我”的原因。
无我分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执著,认为有我,这个不成立。而法无我是指,在“我的”房子、“我的”轿车、“我的”花朵,这些“我所”的事物上面,也没有“我”——这个法它没有自性,就是“法无我”。
因此,认为有“我”,只是我们的执著而已。
当然,了解了“无我”还要修行,修行后才能逐渐减轻甚至断除我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想断就断,马上没有“我”了。理论上了解还比较容易,修行要难得多。真正证悟无我,没有了私心,那是一种很深奥的境界。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广东金融学院问答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