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二课(2)
(接上文)
执现观圣静虑度,
静虑度是什么呢?“执现观圣”就是我们现在所执著的,“现”,是现在我们面前的庸俗法,比如说花、山河大地,还有一些人、杯子,这些叫做现相,现就是现相的意思。所有我们能够执著的现相观圣,全部了知为圣尊的自性。因为按照了义的教法来讲,一切不清净的法,本性都是清净的,所有的有情都是佛,所有的水都是佛母、无量宫,所有的山河大地,一切的地水火风,这些五蕴都是本尊的自性,叫做执现观圣。
执现观圣就是相应于究竟实相,相应于生圆次第的自性安住,就是静虑度。尤其是在修行生起次第的时候,座上按照仪轨,把一切观为清净,安住在这个状态当中,不断的念本尊心咒,下座之后,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观想一切都是本尊刹土。还有我们修行上师瑜伽,最后都一切观为上师的显现,其实也是类似于这种情况。
贪执自解智慧度。
一切的贪执,一切的烦恼,自然解脱,就是智慧度。不需要刻意的去对治。当你的修行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生起贪执的同时就已经解脱了,叫做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
在究竟的状态当中,没有能思和所思,能思的心也没有,所思的境也没有。“并非俗念离定解”,在相应于涅槃的殊胜的寂灭当中,并非俗念,在这个当中俗念也没有,耽执世间的俗念也没有,定解也远离了,并非俗念离定解。相当于缘清净法、缘佛法的定解也远离了,也就是说世俗的分别念,和缘佛法的一些定解,这些善法的分别念都远离了,“乃为涅槃胜寂灭”。这就是一切不执著,所有不分别的,这就是殊胜的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
一切都是不可言说的,“愿汝”就是愿这些弟子们都能够记住在心里,这是智悲光尊者给我们的很殊胜的教言。
如果将六度等广大菩萨乘的一切经论正道归纳,可以完全包括在空性大悲藏之中。
下面就把所有六度、修行正道做归纳,如果要归纳的话,所有这些修行的核心都归纳在空性的大悲藏当中。就像平时我们讲的那样,整个大乘要归纳的话就是两点,一个叫做大悲,一个叫做智慧,就是大悲和智慧。大恩上师的学会也是智悲,像智悲佛网等等都是和智悲有关的。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大悲,空性就是智,大悲就是方便,这两点已经形成了大乘道,完全包括在空性的大悲藏之中。
我们现在修行一个是要生起大悲心,无论如何想方设法的生起大悲心,另外一定要安住空性,两个先是分别学修,后面我们要逐渐地把空性和大悲无二无别的去串习。
如萨日哈尊者的道歌中说:“离悲空性见,非获殊胜道,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
萨日哈尊者也是八十四大成就者当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成就者,他也是龙树菩萨的上师。
尊者讲,“离悲空性见”,如果有空性没有悲心,就是非获殊胜道。非获殊胜道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就是说,如果离开悲心的空性,只能获得小乘的解脱,这就离开了大乘,没有办法获得大乘的佛果,也没有办法进入大乘道。
前面的意思是一个大乘的修行者,如果离开大悲没有办法获得殊胜道,他只能获得小乘的证悟。因为小乘修行者不强调大悲心,强调的是人无我空性和出离心,所以他可以获得小乘道没有办法获得大乘道。另一种意思就是说如果作为一个大乘的修行者来讲,只修空性不修悲心的话,非获殊胜道,没有办法证悟。因为这个大乘道是不完整的,所以也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大乘道。
“若唯修悲心,岂脱此轮回”,如果不修空性,只修悲心的话,还是轮回的因,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因为真正要脱离轮回,必须要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而断尽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对治,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如果不修空性只修悲心的话,虽然有很大的功德,也是间接成佛的因,但不是直接成佛的因。什么时候具备了空性,什么时候就可以真实的从轮回真正解脱了。修行大悲心有没有用?有用。它是不是成佛的因,算是成佛的因,但不是直接的。只有在悲心的情况下,再具备空性,最主要能够断除障碍的空性具备之后才能成佛,只修悲心也不行。
这些教言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因为在修行者当中,有些人对空性特别有兴趣,但是对悲心没有兴趣;有些人对悲心很有兴趣,但是对空性没有兴趣,这个道歌里面已经讲了,两个都不是圆满的修行之道。
“何人兼具已,不住于有寂”,“何人”,任何一个修行人,如果兼具了大悲和空性的智慧,都具备了,“不住于有寂”,三有不住,小乘的境界也不住,就可以获得大乘的道果。这就是获得大乘道果的因。我们修行大乘道,就是想要获得大乘的果。如果想要获得大乘果,必须圆满具备获得大乘果的因缘。这个因缘一个大悲,一个是空性,所我们精进的地方就是这两点。
不住三有与涅槃就是指无住涅槃、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所谓的不住有寂,就是不住三有也不住涅槃。在佛法的术语当中,有一个无住涅槃。什么叫无住涅槃?无住涅槃,就是不住于任何边的大涅槃,涅槃边也不住轮回边也不住这个叫做无住。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佛果是任何边都不住。获得佛果的因,我们也要训练不住任何边。
另外龙树菩萨说:“空性大悲藏,有者成菩提。”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当中说,如果谁有空性大悲藏就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因,这些对我们来讲都是可以学修的,尤其是在学会当中这些课程都是是圆满的。如果我们现在慢慢学习大悲心修起来,然后空性慢慢闻思修起来,这个时候,逐渐地以大悲和空性摄持去积累一切资粮,就已经走在了道上。这个道路是正确的,我们不用担心走歪了,只不过现在我们要让空性的见解、大悲心很纯净,我们已经走在了大乘道的上面,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空性里面不干净的见解清净掉,悲心里面又夹杂了一些东西。现在我们修悲心,可能夹杂了一些自私自利,虽然也是算是一种悲心,但夹杂了自私自利。我们就要通过修行把夹杂在大悲心里面的杂质过滤掉,过滤掉之后,让大悲心、空性修法的力量强劲,逐渐可以获得初地二地乃至于成佛。
仲敦巴格西曾经问阿底峡尊者:“一切诸法归根到底是什么?”尊者回答:“一切法归根到底就是空性大悲藏。
就像前面一样,是空性大悲藏。
比如,世界上万应丹药可以医治一切疾病。就像万应丹药一样,如果证悟了法性空性的本义,就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阿底峡尊者说,世间上有一味药,现在并没有,可能以前某个地方有。万应灵丹可以治愈一切疾病,就像一个万能药可以治一切疾病一样,证悟空性大悲藏也可以对治一切烦恼。
仲敦巴问:“那么,为什么有些声称证悟了空性的人一切贪嗔没有减少反而依然存在呢?”
仲敦巴尊者说,既然证悟空性可以对治一切烦恼,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声称证悟空性,但是他的贪嗔痴没有减少,而且依然存在。这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回答:“他们全部是说空话而已。
如果贪嗔痴还存在的话,绝对没有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人不可能有贪嗔痴,我们如果认为自己证悟了空性,就去看看贪嗔痴是否减少?吃好喝好的时候没有贪嗔痴,那我们也可以,这个不需要观待空性。如果吃好喝好的时候没有烦恼,一旦出现违缘的时候,贪嗔痴就生起来了肯定没有证悟空性,这也是检验我们是否证悟的标准,有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观察别人。如果你需要观察的时候,假如说你还没有依止这个上师之前,也可以观察,他是不是贪嗔痴很强劲,你可以通过这些去观察。听说是证悟空性,看起来好像是贪嗔痴还存在,你在观察的时候,首先就可以把这些作为一个趋入点。在这种情况当中也有一种可能性,就像玛尔巴尊者一样,他是完全证悟空性的人,显现上面还是脾气很大的,动不动就扇耳光,打米拉日巴尊者。房子也是建了拆拆了建的,显现上面好像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农夫,就像我们现在走在乡下的一个农民那样。他这样是有必要的,依止时间越长越观察,就会发现了一种特质,隐藏在所谓的烦恼的相下面的特质,逐渐的更清晰了。
我们刚开始当然可以这样去观察,自己留一个心眼,也许我们还是慢慢的观察。假如他是示现的,你越接近他越观察的时间长越会发现,他只不过显现上而已,其实内心当中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烦恼,慢慢的时间长了之后,就会观察得到。如果是假装的,时间越长他的本性暴露的越明显,所以阿底峡尊者讲,他们全都是说空话而已。
如果真正证悟了空性之义,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如果真正的证悟空性,身语意三门就会非常柔软、调和,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柔软或者稀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圣天阿阇黎也亲口说过:仅仅思维诸法之实相是否为空性,产生合理的怀疑也可以摧毁三有。
前面是如果你证悟了空性,你所有的三门自然调和,然后烦恼自然就没有了。圣天菩萨在《四百论》里面也讲,仅仅思维诸法实相是否为空,对空性产生一定合理的犹豫,也可以逐渐的摧毁三有,所以功德是非常的大的,对空性生起定解、修行空性、证悟空性,自不必说了,如果能够对空性有所感应,也能够压伏粗大的烦恼。即便没有生起觉受,能够生起定解或者生起部分的怀疑,觉得有可能就是空性,大概是空性的吧,如果产生这样一种合理的怀疑,这个人很快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了。虽然现在还在三有当中,但是很快就可以出离三有。
在注释当中打比喻就像已经吞了渔夫鱼钩的鱼,它在水里面已经吞了渔夫的钩,虽然它还在水里面,但是下一刹那就会上岸,所以已经对空性产生了定解或者合理怀疑的这些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流转,但是很快就会解脱,因此空性的威力特别大。
因此,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义,就与万应丹药相同,一切道法已经包括在它的范畴内。”
如果无倒证悟空性,实际就像万应丹药一样,所有的道法都包括在内,这是非常殊胜的。现在我们学习空性的利益很大,不要认为可学可不学的,应该对空性大悲下功夫。
仲敦巴问:“证悟空性当中怎么就能包含一切道法呢?”尊者回答:“一切道法可以归摄在六度之中,
为什么证悟空性包括一切道法?阿底峡尊者没有很散的给我们一句一句回答,他有一个窍诀性的归摄。怎么归摄呢?所有的道法都可以归摄在六度,就像我们讲的摄善法戒。这就是窍诀,阿底峡尊者首先把所有的道法归摄在六度当中,在以空性去配六度,就知道其实都包含了,怎么归摄的呢?
如果无误证悟了空性实义,就不会再对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有贪爱执著,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布施度。
如果证悟空性,了知空性之后,对人我法我都证悟了,对人我不执著,对外面的法也不执著,里里外外的万事万物都没有贪爱。如果没有贪爱,就可以连续不断的具足布施度。因为他没有贪爱,没有我执。前面米拉日巴尊者、阿底峡尊者、智悲光尊者的教言都是一个意思,没有任何的我执,没有任何吝啬心,已经放弃了所有的贪执。从他的本性上面,已经具足了布施度,还有,如果没有贪执的时候,他的身体、财产、王位,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做布施度,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所做的所有布施一样。
对无有贪执者来说,根本不会被不善污垢所染,因此连续不断具足持戒度。
如果一个人没有贪执的话,就不会被不善所染污。为什么去杀生?有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杀生的。有的自己倒是不吃,但是需要钱,因为对钱有很大的执著,所以他就去杀生。为什么去偷盗呢?需要财富。为什么去邪淫呢?也是因为自己的一种烦恼。所有的不善业都和我执有关,因为没有证悟的缘故,如果证悟实相,已经没有贪着了,就不会被不善的污垢污染。他有什么必要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呢?没有必要。妄语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或者名声,怎么样得到钱财,他已经没有执著了,不需要这样做。如果证悟空性的话,戒律自然清净,戒律是非常清净的,到了初地的时候,已经获得无漏戒,所有的所作所为自然而然相应于善法,相应于戒律的本体。
这种人无有我执、我所执的嗔恚,所以连续不断具足安忍度。
因为证悟空性的缘故,就没有人无我、法无我,已经断了我执,所以对别人所做的伤害,不会有什么嗔恨心。证悟了空性空性,对我所也没有执著。我所是什么呢?我的亲人、眷属、朋友,谁去欺负他们和欺负我一样,这就是我所。他断除了我和我所缘故,没有这个执著,不管是对我做伤害,还是对我的朋友眷属做伤害,都不会生起嗔心,所以连续不断地具足安忍度。
这种人对所证之义满怀无比欢喜之心,所以连续不断具足精进度。
他现见了实相法界之后,对所证悟的意义非常的欢喜,所以连续不断的具足精进度,这就是喜于这样的本性。
这种人远离实执的散乱,所以连续不断具足静虑度。
实执就是散乱于外的,比如我对瓶子、我产生执著,或者说对某个有情产生执著,叫做实执,有实执就会散乱于境上面。因为他证悟了空性,所以就不会对这些法产生实执,远离了对人和物的实执散乱,有散乱,就没有静虑;没有散乱,就会一直安住在静虑当中。
对一切事物远离三轮分别意念,所以连续不断具足智慧度。”
证悟空性恰恰就是三轮的对治,他对一切的事物都远离了三轮的分别和意念,所以连续不断的就具足智慧度,在这里讲的特别殊胜。
仲敦巴问:“那么,仅仅就证悟实义来说,单单依靠空性的见解修行就可以成佛吗?”
仅仅就证悟实相来讲,是不是只依靠空性就可以成佛呢?这里是仅仅证悟实相这一点来说。
尊者回答:“一切所见所闻无不是由心所生。
是不是单单靠空性就会成佛?阿底峡尊者回答的时候,首先也是把一切所见所闻归纳在唯识,首先是归纳在心当中,一切都是唯心所现,一切的所见所闻都是由心而生,然后他在讲的时候容易讲,因为的确一切都是唯心所现,所以把这个重点放在心的上面。
证悟自心为觉空无二就是见;
如果自己的心证悟了自性空性,这就是觉空无二,自心是觉空无二就是见解,心就是现空无二或者觉空无二。起心动念的本性是一种觉悟的本性,能够觉悟之后,觉空无二就是见。
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所谓的修,就是连续不断地安住在殊胜见解当中。这个地方的见解是一个很高的见解,不是我们现在的见,这个见是证悟自心觉空无二。之前我们要修行,修行自心是觉空无二的本性。这个见解很高,首先是证悟,然后一心不乱持续安住在这样的见解中就是修。
在这种境界中积累如幻的二种资粮即为行。
下座的时候,不离开一切都是空性的见解当中,积累如梦如幻的二种资粮,这就是行。
这些证悟境界已经达到了完全领悟、得心应手的程度,那么在梦中就能达到这样,
这些境界通过修行纯熟了以后,完全领悟,而且得心应手的时候。如果在白天修行非常纯熟,这种境界在梦中也能达到这样的状态。白天修好了,梦中就会出现,有时候做梦也是检验我们修行的标准,我们感觉白天修行得很好,但是一做梦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开始纷纷现行很多的烦恼,这就说明这个修行还要继续。比如说在白天修行金刚萨埵是不是有验相呢?有时候也是可以通过梦境当中,是否梦见一些相应清净的相来做一个评定。在修行没有稳固之前,可以参照的不多。如果白天安住实相发菩提心,梦中的时候仍然不断,还是看到众生发菩提心,意念万法的空性,能够保持正念。
梦中能达到那么在临终时就可以显现,
如果梦中很成熟了,在临终的时候也是一样的。临终和梦中有一点相似,都是不可控制的状态。梦中对我们来讲是不可控制的,我们在白天的时候可控,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晚上看到什么就想去做了,这是不可控的。白天还是好好的,反正烟也不抽、肉也不吃、酒也不喝,在梦中的时候就管不了。梦是一个不可控制的状态,临终也是有这种状态。临终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类似于要舍弃今生的显现之前,如果修行不是很稳定的话,临终的状态摇摆非常厉害。如果梦中能够达到这种状态,临终就可以保持修行。
临终时能够现出这种境界,
临终的时候还是如梦如幻的安住自己的觉醒当中。
在中阴就可以显现,既然在中阴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必定获得殊胜成就。”
如果在临终能够保持的话。在中阴出现的时候,也能够保持这样一种觉性。既然在中阴身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必定可以获得殊胜的成就,有些地方说就是可以成佛,中阴身就可以现前佛果。
中阴也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中阴粗大五蕴没有了,很多的障垢像天空中一片薄薄的云盖住太阳一样。那时候就比较容易现证心性,前提也是平时训练的比较多。必定可以获得殊胜成就,这就是单单修空性也可以成佛的意思。
所以说,佛陀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也全都是讲相续中生起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
佛陀的所有的法门都是在一个修行者的相续当中,怎么样生起菩提心的空性大悲藏,空性大悲藏都是属于菩提心的范畴。为什么呢?因为空性属于胜义菩提心,大悲属于世俗菩提心,所以说空性大悲藏也是包括在菩提心当中。
如果离开了这一菩提心宝,那么无论见修的法多么高深莫测也对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起不到任何帮助。
对修行者来讲,再再提醒我们说,修行不能离开菩提心。无论如何,现在造作的方式也要去修行菩提心,一定要让造作的菩提心变成无造作的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无论是见修的法多么高深,即便修行大圆满,对于证悟成佛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没有任何的帮助。成佛的最主要的因就是菩提心,最主要的因没有了,表面上修行很多法也没办法成佛。
生圆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来摄持,就会成为即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因。
当我们想要修行生圆次第之前,一定要好好的把菩提心修起来。因为生起次第是密宗的修法,密宗的修法是大乘的升级版。一个大乘升级版的修行,如果没有基础的东西,怎么可以变成大乘呢?连大乘都不是,何况修行升级版的修法。密乘是让我们快速成佛的,你要快速成佛,成佛的主因就是菩提心,当我们决定要修行密宗之前,一定要好好的修行菩提心,一定要把菩提心生起来。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就没有办法,没有生起菩提心,就修不起圆满次第。如果以菩提心摄持,就会变成即生成佛的因。
但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就与外道没有区别了。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很多的修行其实和外道没有什么差别,为什么呢?
虽然外道当中也有观修本尊、念诵咒语、观修风脉、取舍因果等众多修法,但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皈依与发心,所以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很多外道的修法当中,他们的仪轨当中也有很多观本尊的修法。也念很多本尊的咒语,尤其是一些风脉明点,他们也有三脉四轮,怎么样观风的修法,然后也有一些取舍因果的修法,有些外道的戒律比佛教的戒律还要严格。为什么没有办法获得成就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皈依,所以没有办法获得成就。因为他们没有发心的缘故,所以这些法都没有办法成为成佛的因。第一无法获得解脱,第二也成不了佛。我们作为所谓的密宗行者,皈依的心不是很强烈,菩提心也没有生起来,虽然很勤奋的修行生圆次第,但是会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呢?不会。这个原因很明确,因为没有主要的因素,所以没有办法成为真正成佛的因。
在修行这个法之前,不共的加行很重要。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报的人,应该是越往后学越会觉得前行的重要。如果我们学法学到了一定的程度,觉得前行不重要,可以不用再三学习前行,从某个方面来讲,可能是福报的欠缺的体现。大恩上师、慈城罗珠堪布等等,他们经常强调共同不共前行的修行,原因也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修好的话,修行生圆次第、大圆满相应是非常困难的。通过法的力量,虽然你可以获得一些感应,获得一些所谓的小神通,但是对调伏烦恼和成佛没有什么用处。有的时候获得一点功能,开发一点神通,和证悟心性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很多外道也有这个,后面还要讲,这些不是修行佛法的人的追求,因为很吸引人的缘故,所以有些修行人舍本逐末。真正该生起来的,需要反复修行的不修行,相对不重要的特别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是真正有福报的人,越往后面能够发现菩提心和前行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福德的人,可能越往后觉得越不重要了。
喀喇共穹格西也亲口说:“虽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间的一切律仪,但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无有利益;
这是对前面这一段的教证,通过一个教言来进行归摄。因为前面我们说了没有皈依、发心,没有什么利益的,这个时候喀喇共穹格西的教言是怎么讲的?虽然受持了从皈依到密宗之间的所有的律仪,皈依戒受了,密宗的灌顶也受了,也有密乘的戒律。如果没有看破放下世间法,也没有利益。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放下世间法,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利益的。
虽然恒常为他人讲经说法,但如果没有息灭我慢,也无有利益;
有些法师经常给别人讲经说法,在讲经说法的过程当中,自己讲经说法应该用法来反观息灭自己的傲慢。越通达法越知道自己没有傲慢的资本,佛陀的功德是怎么样的,菩萨的功德是怎么样的,资粮道怎么样的,加行道是怎么样的,一个调伏烦恼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他越讲越清楚,越容易反观自己差得实在太远了。他越反观越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生傲慢的资本。
按理来讲,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傲慢,真正法入心的人,不管怎么样,如果经常的讲经说法,经常反观的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傲慢心。有些时候不注意的话,讲的很好,没有注意反观,容易一边讲一边增上傲慢。如果没有息灭我慢,法对他来讲没有什么利益。对别人有没有利益是另外一回事儿,虽然他自己的我慢很高,但是也许他讲的东西别人可能受益,像这样利他不利己。有点像菩萨,不考虑我的利益只考虑别人的利益。有的时候自己可能没有被这个法调伏,越讲傲慢越大,但是对听者来讲很受益,慢慢通过这个法去修行,也可能会调伏烦恼,这种情况也会有的。没有利益的意思可能是主要来讲是对自己没有利益。
虽然精进向上,但如果将皈依法置之不理,也无有利益;
虽然天天精进,但是精进的时候没有注意皈依,没有注意向三宝祈祷的修法,其实利益也不大。你虽然非常精进,但是如果没有皈依和正道都不相干。皈依相当于入道的一个总的标准,不管怎么样,你的车开的快还是不快?路都要走对,如果没有走对的话,越开的快离目标越远。为什么说虽然精进但是将皈依的法置之不理没有利益?皈依三宝就是进入内道,有了皈依再再忆念皈依,就走在了内道的道路上。如果你没有皈依,或者皈依的法不是那么强劲,也许你走一走就走偏了。如果走错路了,你说我很精进,我从早上5点钟起来开车开到晚上12点。我这么精进还不对吗?你是很精进,但是开错了,你的目标不对,你走错了,必须要调整。如果你走对了,不管开的快还是开的慢,反正路线是对的。虽然特别的勤奋,但是没有皈依的话,还是没有利益的原因就是这样。
虽然夜以继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也无有利益。”
虽然夜以继日地精进修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菩提心来摄持,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小了。如果你没有忘记菩提心,夜以继日的修善,每一个法都是以菩提心来摄受功德大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去衡量。如果你没有菩提心来摄取,我们大概可以来算一下你的功德就这么大,不会有多大。虽然这是一种讲法,意思就是说没有菩提心摄持,应该得到的功德就打了很大的折扣。打了折扣不说,而且没有菩提心摄持也不会成为大乘的因,这是最可惜的。功德是一方面,我们得功德是干嘛?我们想要获得的功德是一种资粮,就是成佛的一种因素。我要追求功德,因为我的功德少了,成就不了佛,必须要很大的功德,所以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去追求功德才能让我成佛。我要追求功德,功德大功德小也需要观察。另一方面,功德大小是干嘛呢?为了要成佛,我才去积累资粮。如果你没有菩提心的话,功德第一个很小,第二个,这个小的可怜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变成为成佛的因。如果你以菩提心来摄持,不仅功德很大,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这么大的功德,也能变成为成佛的因,就是两个因素叠加了,产生化学反应一样。本来为了成佛利益很大,再加上你的功德本来累积的很快,而且方向也正确,这就是非常好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主要对应前面来讲,不具备皈依和发心的话,我们没有办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也没有办法成佛的因。
如果没有打好皈依与发心的基础,虽然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但终究没有任何实义,
这是很多修行者不注意很容易犯的错误。用了一个比喻来说,皈依和发心是基础,一个是入正道的基础。一个是入内道大乘道的基础,哪个都不能少。你要成为一个内道的修行者,必须要有皈依,对皈依的修法,修得很纯熟。如果你要成为大乘的修行者,必须要发菩提心。两个都是绝对不能少的,如果你只是想要一个世间的善根、人天的善法,这两个条件没有也可以,能够做一些善法就可以了。关键是我们要追求解脱,追求解脱第一个要皈依,第二个就要发菩提心。
“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虽然有些人表面上做了很广泛的闻思修行,但是有些佛菩萨用天眼观察的时候,皈依、菩提心都没有。相当于在他的身体画了很多的格,皈依、菩提心的格里都是空的。如果欠缺这两个的话,就没有办法变成一个真实解脱的因。有些人表面上做广泛的闻思修行,很长时间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没有注意去培养,就会导致很长时间作为佛教徒,这两个都是空荡荡的。世间也说填补了一个空白,我们也要把这个空白填起来,否则是不行的,有些皈依几十年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到了还可以去调整。这些是窍诀的修法,为什么是窍诀呢?就是对我们来讲最需要修的,讲得特别的清楚。如果没有皈依和发心,表面上做了闻思修行,实际上也是没有任何实义的。
就像严冬季节在冰面上建造起九层高楼并且精心装潢绘制图案一般。
打个比喻来讲,就像严冬季节,在藏地、西伯利亚、北极、中国的东北,很多的地方特别的冷。冬天很长,冰也很厚,有的时候想盖房子,就把房子盖在了冰面的上面。冬季在冰面上修建九层的高楼,修完之后,精心的装潢,精装修,用最好的材料装修,水电一切都安装得好好的。虽然看起来是很好的,但是夏天来的时候,冰就会化掉的。因为基础不牢靠,冰化了之后,所以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修好的楼房,就会轰然倒塌,没有办法安住。我们现在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做闻思修行或者积累广大的善根和资粮,但是欠缺皈依和发心的基础,就像在冰面上修高楼一样,也许暂时生起一些小的神通、神变,看到了一些小的光芒,得到了一些觉受,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因为最根本的东西没有了,精装修的房子看起来像模像样的,好像很有成就感,因为不牢靠,所以稍微时间长了就会垮掉的。
如果我们没有把基础的法修牢靠,表面上生起了一点法喜,或者说得到了一点禅定,都是不牢靠的,终究有一天会消失的。而且也没有办法变成真实解脱的因,这是最可惜的事情。关键是明明你在这方面去用功的是可以的,就是不重视,不觉得是重要的,然后白白的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这样过去了,眼睁睁的看着可以去填补空白的机会就这样丢掉了,人也渐渐老去了。有些人等不到老,没有老去就死了,死了之后就到了后世,后世又这么样呢?还是继续轮回。什么时候你开始重视才真正的进入了解脱道。我们轮回若干世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什么时候开始重视这个修法的时候,才真正开始走出轮回走向解脱,这些特别的重要。
因此,我们绝不能认为皈依发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学者的法门而加以轻视,必须认识到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后行都可圆满包括在皈依发心之中。
因此不要认为皈依发心是低等的法,或者说是初学者的法门,而加以轻视,必须认识到这是一切圣道的加行、正行和后行,这些都包括在皈依和发心当中。我们在这堂课之前,刚刚讲了皈依,从道前到成佛之间怎么样具足,发心也是怎么样具足,如果你有这种见解,皈依的法都可能成佛;如果你没有信心,即便大圆满也成不了佛,如果认识到了这些之后就会很重视。
我们问慈诚罗珠堪布:如果以后有时间闭关,上师老人家修什么法?他说,我以后去修加行。当时我们想就像慈师那样的大智者,怎么会以后有时间修加行呢?当时就是想不通,我们想可能是回答的是大圆满,他回答的是修加行。当时我们觉得很诧异。这样的大班智达,怎么可能修行加行呢?当时没有想明白的,后来我们慢慢学了之后,尤其看了这一段话,就很清楚了,的的确确认识到显现上面给我们传递出的信息,就是说你越往后学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基础法门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把基础打好,去修行别的法,那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坏、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着重修持皈依发心是十分关键的。
不管你现在的状态好还是坏,现在的修行高低,或者地位高低,每位修行者应该着重的修持皈依和发心,这是十分的关键。这样的话在前行里面说了很多次,原因就是这些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高度重视。
尤其是对于那些享用信财亡财、向上引导亡灵的上师、僧人们来说,相续中具有一颗无伪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上师和僧人要超度亡人,要拿亡财的时候,至少要具备一颗无伪的菩提心。真正为了利益亡者的心,力量也是很大的,有了菩提心对自他都是有利益。
如果离开了菩提心,那么再怎样念诵仪轨、做净除业障等等仪式,对死者与活人都起不到作用。
如果没有菩提心,虽然你的手鼓打的很好,铃鼓的手法都是很纯熟的,仪轨念得很熟,做的一些仪式也是一套一套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亡者也是没有利益。
尽管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实质,也只不过是掺杂私欲而已,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
表面上看起来是在超度亡灵、利益他人,其实是掺杂了私欲在利益自己。其实是不是在利益自己呢?也没有利益到自己。为什么没有利益到自己呢?这个地方讲了,结果给自己带来的是享用信财的无尽罪障,并且后世也不得不步入恶趣。这那是利益自己吗?这是眼睁睁的往火坑里面跳,很明显的就是自杀的表现。看起来好像是拿到了一点钱,其实就是可怜巴巴的几张红票子而已。自利根本没有得到,最后因此积累了无尽的罪障,然后堕入恶趣,这就是自己害自己。有些时候自己看不到,没有办法了解,必须借助法本来反观。法本就是法镜一样,我们来照镜子,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有时候看起来是给上师僧众说的,其实这些都是给我们讲的,对我们来讲也反思的作用。
虽然我们没有去超度收钱,但是在别的事情上面,也可能正在做往火坑里面跳的事情,也许还在筹划以后跳火坑的很多行为。我们一定要注意,学习佛法之后,就是要把它变成反观自己的镜子,法本就是一个镜子,别人有的时候给你讲可能听不进去,自己也观察不了自己的问题。一定要多看法本多学法,学了法之后就可以反观这些问题我有没有,如果有的话我怎么办,这些对我们特别的重要。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法就是上师一样,天天在你耳边给你叮咛,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你要注意。像这样我们不会烦,如果真正一位上师给你天天讲,可能你就会很烦。哎呀,知道了知道了,说了很多次,已经了解了。我们经常的去看法本,也不会怎么样的烦。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具有如鸟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样钻入地下、穿行山岩畅通无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各种稀奇的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
这是对喜欢追求神通的人讲的,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讲,虽然具有一些神通,比如说能够像鸟一样在空中飞,这种人现在很少了。摄像设备这么发达,也没有见过可以在天空中飞行的。如果哪天真正的看到了这不是假的,不是合成的。的的确确是通过各方面的证据说他就是在天空中飞的,那整个世界都轰动了,那就是不得了,自己在空中飞,这个视频可是真的,找不到任何的毛病,自己高兴得不得了。如果真正的获得了,当然觉得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他不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像鸟一样自由自在的在空中飞行,觉得特别的不得了。
像老鼠一样的钻入了地下,像土行孙一样土遁。本来这是一个大地,可以就钻下去,没有什么阻碍。这是一个岩石墙壁,他也可以穿行山岩,穿过高楼。我们正在聚会的时候,突然一个人从墙外穿了进来,觉得这个人的神通很大,非常了不起。从一般的凡夫人来讲,的确是很不可思议的,惊世骇俗的表现。
以及在石头上按下自己的手印,然后在石头上可以踩出自己的脚印等等各种各样稀奇的神变。虽然可以显现这些神变,但是相续当中没有菩提心的话,也没有什么稀奇的,这有什么可能性呢?可能是获得一些世间的禅定,安住在这种等持当中,也可以在禅定当中观想石头就像泥巴一样,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就可以去踩或者按手印。圣者安住空性和禅定的状态当中,也可以留下脚印、手印,一般的世间禅定者,也可以。那是不是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脚印一定是佛陀等大成就者的不共成就呢?也不是。世间禅定可以这样的,还有一种人被外道天尊加持过,或者非人左右相续,让他附体,鬼神附体的时候,也可以显现这些,没有什么好的可能性。
还有什么呢?就像我们前面讲过的,把世间比较稀有的缘起物找到之后变成药,然后抹在脚底下,可以跑得非常快;有些时候可以隐身,还有很多通过药物的方式显现的也有。这些都和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一种功能或者是缘起的作用。这种药物的作用、禅定的功能就是一种功用,和实相没有关系的,和我们解脱轮回也是没有关系。你可以风光一时,不可能世世风光。按照佛陀的观点,我们在前世也获得过这种神通,曾经风光过,现在还不是该走路就走路,没什么实际意义。如果你前世认真修行了菩提心、空性的时候,证悟到现在你也不会丢失的。你在前世修行成就了圣者果位,你可以飞这世还是可以,这个功能是不会丢失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追求神通,或者我们觉得这个神通不得了,佛弟子没有看到而已,看到了让你诽谤三宝可能都愿意干。因为一个人在空中飞行,太稀有了,所以凡夫人就喜欢看这个。谁有这个马上就去皈依、顶礼,里面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佛陀也没有专门引导我们去开发这些,有时只是作为修行的一种附带的产物而已。如果你修行空性、禅定,自然而然会产生,如果你去专门追求这些,必要不大。而且你的发心偏离的时候,整个的资粮、善根,都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最后得到的也只有这一点,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了。对于我们来讲,这方面不要过于要追求,不要想去开发一下,或者说听说哪个地方有个神通的培训班,赶快去参加。听说谁有神通就皈依,其实有神通的人不一定就是证悟的人。
以前在仁青桑波时代,有一个放牛的人,他的家乡有一个山洞。洞里可能住了一个龙王,他每天挤奶在山洞里面供养一碗,过了很长的时间,龙就现身了。问他,你天天这样供养牛奶,需要什么呢?他说,我需要神通,这个龙加持他之后,就可以在空中飞行,很多没有智慧的人就纷纷皈依他。他对佛法做了很多的伤害。后面仁青桑波译师听说了这个事情,就去看了。正好走过去的时候,那个人又在天空中飞行。仁青桑波就向他顶礼,一顶礼就掉下来了,没有神通了。因为他是通过别的一些因缘得到的神通,自己并没有正知正念,也没有菩提心,所以神通变成了一个造恶业的因,然后让其他人舍弃佛法。仁青桑波看到了必要性的时候,就以发菩提心的方式向他顶礼,他受不了这么大福德的人的顶礼,一下子他的因缘就消失了,掉下来走回去了,再也没有办法显现神通神变,也不是很可靠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人当成一个善知识去依止,有的时候很危险,他让你做什么你就什么,以前你有的正见没有了,有的菩提心也没有了,你本来闻思修行做得好好的,正在朝着菩提道大步前进,通过这样的因缘,可能就下去了,好像就不再修行菩提道,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非常有这样的可能性。
虽然这样的人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等等,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
这样的人刚开始得到了一点利益,最终来讲就是损人不利己,损人也是伤害自己的。
如果相续中具有一颗真正的菩提心,那么即使没有其他任何功德,也会使与他结缘的众生获得利益。
如果一个修行者没有其他的功德,神通神变都没有,经论也不精通,就是有一个真实的为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即便没有别的功德,任何和他结缘的众生,都可以因为真实菩提心的缘故种下善根,获得利益,所以没有害只有利。菩提心对我们来讲很殊胜,没有菩提心做别的法很危险,也没有什么实际利益。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在心中,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指导,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如果我们忘记了菩提心,以前也讲过,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对照解读的时候的确是这样。如果有菩提心,什么都可以;没有菩提心,不管是所谓的导师,还是所谓的修行者,都没有实际的意义,这些也是非常关键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1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一十一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