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后,有念头不能说有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
无念、无相、无住这三个,首先无念就作为它的宗旨,然后无相就作为它的本体,无住就作为它的基本。无论是惠能的顿门也好,或者是神秀的渐门也好,这两个最终要达到无念、无相、无住这三个境界。
现在开始一个一个地解释。“何名为无相?于相而离相”。什么叫作无相呢?这个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于相而离相”。 然后是“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这两句话非常非常的重要,怎么样重要呢?
我简单说下“相”是什么,之前也讲过很多次,佛教讲的“相”范围很广,比如说高低长短、天地万物、男女老少等等。凡是我们心里想出来的这些抽象的东西,具相的、抽象的,感官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以及意识所感觉到的、所想到的,这些都叫作相。禅宗的无相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相全部消失了以后,是不是叫作无相呢?不是这样子。
“于相而离相”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相全部在,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内心也可以想到很多很多的相,这些都没有离开、都在。但是对相的执著没有了,就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要记住。不要以为无相就是相全部没有了以后,才叫作无相,其实不是这样子。
相,在和不在都无所谓。自己的内心当中证悟了,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如幻如梦、都是不存在的。内心当中通达了以后,眼睛看到和看不到、心里想和不想、耳朵听和不听,都是无所谓的。即使是眼睛没有看到任何东西,所有的感官没有感到任何的相,甚至是我们的内心,第六意识它都没有去想任何的相,没有任何的相难道就是离相了吗?
前面讲过,这种根本就不是证悟。我们刚才已经讲了非常非常多,不就是这些“看心看净”、“不起不动”吗?比如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相,不去想任何过去、未来、现在,什么都不想,那这个就是证悟了吗?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证悟的时候,不是全部的相消失了,然后再去证悟这个相,不是这样子。
所有的相都在,眼睛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相,耳朵可以听到很多的声音的相,同样的,我们五个感官眼耳鼻舌身,同时感觉到很多的相,内心当中也有很多的相,万事万物、各种各样的相,但是对这些相没有任何的执著,完全就是通达了,这些都是无我、空性、如幻如梦,那这个就叫作“于相而离相”,这是我对这五个字的理解,这特别重要的。
于相而离相,并不是说把相全部消灭了就是离相,不是这样子,也不会有这一天。相都在,但是对相的执著不在,那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证悟了以后就是这样子的。禅宗讲了,大圆满里面也讲了。当时我给大家讲过,这个就是大圆满的六根自解脱。六根自解脱就是我们的眼根、耳根等等,看得到、听得到,但是对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执著。为什么没有执著呢?就是因为证悟了。这些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如幻如梦,所以不存在对相的执著,这个特别重要,这叫作真正的证悟。如果我们理解为:全部的相都不在了以后才证悟的话,那就是错的。
然后“无念者,于念而不念”,这个也是特别的重要。什么叫作于念而不念呢?当我们有一个念头起来了,然后第二个念头,三个念头、五个念头全部起来了。最后的时候,这些念头全部停止了,任何念头都没有,这个是不是无念呢?那这个不是无念。这种无念叫作边见、断见,这个惠能大师他自己都讲过了。这种无念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呢?
念头消失不消失都不重要。比如说心里有太多太多的念头,但是你看到每一个念头它是如幻如梦的。第二个念头、第三个念头,成千上万个念头不间断地出现,但是没有一个是真实的,全部看得清清楚楚,都是如幻如梦的,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了,那么这个就是“于念而不念”,这才叫作证悟。
我前几天也讲过了,我们证悟了以后,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的,证悟以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到一个没有念头的状态,不需要的。还没有证悟的时候,我们修四禅八定的禅定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念头,不要有那么多的杂念,让心平静一点,这个时候,我们作一个取舍,希望自己没有念头,希望找到一个平静的感觉,这是没有证悟时的禅修。
但是证悟了以后,就不需要刻意地去追求平静。证悟以后,有念头和没有念头都是一样的。有念头不能说有什么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这时候两个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要证悟的无念是这样子的。有念头,但是对念头没有任何执著,这叫作真正的无念。并不是念头消失了以后就是无念。我们深度睡眠的时候没有念头,人昏迷的时候也是没有念头,难道这些都是无念吗?当然不是,这都不是无念。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