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佛陀传过三次法,有三次主要的教授。第一次传法是在鹿野苑等地,主要讲四圣谛等教法,主要针对那些思想负面和具有恶念的人...他的目的是要引诱那些完全沉溺于恶念、恶行的人,教导他们业力、转世等教法。
然后针对那些更成熟的人,佛陀开始传授“无我”等教法,因此他开始在王舍城等地教导般若波罗蜜多等大乘教法,例如《心经》--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佛经。在二转法轮时,佛开示了万法皆非实有, 甚至修道也不存在, 甚至涅槃也不存在。接着,在另一个地点、另一个时间,佛陀传授的教法就连空性这个观念也被毁去;这时佛引入了佛性、如来藏这个概念。所以,依据众生不同的能力与愿求而有不同的教法...”--宗萨钦哲仁波切
宗萨钦哲仁波切自2014年起在印度普纳给予了两年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系列教学。悉达多已经制作完成中文字幕版视频。西游译文最近整理完成了2014年的仁波切开示中文翻译稿。共十一讲,我们将持续分享给大家。视频更新在文章结尾扫码浏览。🌿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学生问:上座部传承教导说,佛陀指引出通往解脱之道,但佛并没有将解脱赐给其弟子、信徒, 这一点和有神论信仰不同。而现在当我们说菩萨誓愿让人解脱时,那是什么样的解脱?只是从日常受苦中解脱,还是达到您所说的涅槃?倘若是后者,那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把他们变成菩萨,还是其它方式?
仁波切答:很好,这是个典型的问题。我会用一两种不同层次作答。首先,在大乘佛教中,祈愿并为自己的证悟努力,却不管他人、不考虑别人,这几乎是一种自相矛盾——这是大乘佛教徒的想法,现在我们正在打开潘多拉之盒。 如果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他人, 大乘人士听起来会觉得那自相矛盾,因为自他皆非实存,并不真实存在。这就是为何结合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法道可以变得如此复杂,除非你已对此相当熟悉。这是其中一个层次的回答。是,佛曾说过:我不能去除有情众生之苦,我不能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有情;只有你自己才能办到,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脱自己。佛陀说过类似这样的教言。在大乘之道中, 这依然普遍被人接受。但从更广义的层面来讲,大乘有“缘起”这个见地:一切皆是缘起相依的。等我们讲到之后的章节时,会对此有详尽的解说。例如,谈到安忍时,寂天说:假设有个令你非常愤怒的敌人,这样的敌人极为珍贵,因为只有通过敌人,我们才能培养安忍。因此,有极大的缘起性质含括其中。基于缘起这个观念, 我们可以创造出情况和环境,于是能为他人创造出证悟的条件。以此方式,解脱众生是可能的。这是一个方法。另一个方法是通过大乘的发愿。 《华严经》最末部分的《普贤行愿品》即是大乘的发愿,祈愿的大意是:我的发愿会长久到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只要天空尚存,就有有情众生;只要还有烦恼情绪,就有无明众生。基本上,大乘佛教的发愿目标永无止境。通常说到愿望时,我们只敢许下一个会有结果、会有终点的愿望,但菩萨的愿望却非如此。像是地藏菩萨和普贤菩萨,基本上他们是在发愿永不证悟,因为他们的愿望是:直至有情全都证悟之前,自己绝不成佛。我们必须从很多不同角度来听闻这个发愿。其中一个角度实际上甚至在一般佛教概念中也存在着,即:我们不思索起始,因此也不思维终结。究竟的起始、究竟的终结皆非真实存在--这个概念有点复杂,像是无量、无边、不可估量、无边的见地、无量的悲心等这类词汇,我们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思考要解脱一切有情众生。因此当我们说“一切” ,我们真的就是指“所有的”。这不是任意选定的,也不是像世界和平那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实际上这是可行的、可达成的任务。总结一下。我们可以问说:过去诸佛菩萨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你不能说没有实现,因为他们是佛,他们是全能的,他们有这个力量。如果连他们的发愿都不管用,我们的发愿又岂能有用呢?但若诸佛的发愿已然实现,倘若过去千佛的祈愿有效,他们的愿望是一切有情获得证悟,那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我们为何不是证悟的?对此的回答是:实际上,从佛的角度来看,我们全都是证悟的,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学生问: 我想弄清楚两件事。一是:对于追随声闻乘并逐渐成为阿罗汉的人,是否有个时点让他们可以确实意识到,自己能在声闻乘和菩萨乘二者之中择一追随?他们会做选择吗?如果他们做选择,那个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其次,有没有人从声闻乘转去菩萨乘?仁波切答:这是一个持续性的争论。显然,你将听到的是一个出自大乘观点的回答,因为根据声闻乘的观点,没有大乘,所以没有选择可言。但是我也必须说,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上座部、声闻乘的人,他们也完全接受大乘之道。大乘的人对声闻乘有很多疑虑,这是我们要记得的。根据大乘佛经,据信佛的放光会令很多阿罗汉从灭尽定中出定,然后他们会追随更高层次的大乘修道,从而达至正觉。月称给过一个很清楚的比喻,他说,声闻乘和缘觉乘的这些阶段、成就都是由佛所做的分类,就如同当时出海的商人一般,他们的旅程漫长,历时无数个月,感到疲惫不堪,于是望见一座岛屿时会觉得可以休息而欢喜。类似地,在轮回里挣扎是如此艰难,在道上奋斗成佛是如此艰难。尤其在大乘中,我们说的是一劫又一劫的三大阿僧祇劫。因此,能鼓励这些众生、为其安置一个特殊位置是件好事。从某方面来说,这也与发心有关。有些特定类型的人,他们唯一的动机就是想要完全脱离轮回。从大乘观点来看,这种想要完全逃脱轮回的心态是略嫌懦弱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有些人会这么想。另一个原因是能力,即我们所说的感知能力和根器。也许我应该用古典的方式来讲解。各位知道,据说佛传过三次法,有三次主要的教授。第一次传法是在鹿野苑等地,主要讲四圣谛等教法,主要针对那些思想负面和具有恶念的人,所以那时佛甚至会说:“我,净饭王之子,当我从前是一只鸟……”“当我从前是猴子的时候……”这些话暗示有一个我。因为他的目的是要引诱那些完全沉溺于恶念、恶行的人,所以必须教导他们业力、转世等教法。然后针对那些更成熟的人,他开始传授“无我”等教法,因此他开始在王舍城等地教导般若波罗蜜多等大乘教法,例如《心经》——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佛经。在二转法轮时,佛开示了万法皆非实有, 甚至修道也不存在, 甚至涅槃也不存在。对很多人而言,这很难理解;对有些人来说,获得一些能思考的东西——像是某种法道--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佛却在此解构了一切。接着,在另一个地点、另一个时间,就连空性这个观念也被毁去;这时佛引入了佛性、如来藏这个概念。所以,依据众生不同的能力与愿求而有不同的教法。如果你是问,他们将来可否做选择?依据大乘的说法,他们应该可以做选择。学生问:回到关于世俗谛和胜义谛的讨论,阿罗汉所试图脱离的这整个生死循环全都是在世俗层面吗?学生继续问:因此,如果一个阿罗汉认为他已经脱离其中,那不过是一个心理感知,他其实什么也没有脱离。学生继续问:另一方面,虽然大乘菩萨誓愿要在这世俗谛的层面转生以帮助度脱其他众生,但是当他选择为了帮助别人而转世之时便已达到涅槃,所以那时轮回和涅槃变得一样。是的。既然轮涅相同,表示轮涅的究竟本性也是相同,即空性。学生继续问:然后您说在那之后是佛性的概念,但我的理解一直都是:即使这个佛性也是空性。这个说法正确吗?学生继续问:如果要做一张万法现象的组织结构图,例如,我们在图表最上方放上“空性”作为 CEO。接下来会有两个分支:有为法、无为法。然后在有为法里面可以有更多的分支,像是:无常、常、永恒、非永恒等等。我的问题是,这个组织结构图的顶端是空性吗?仁波切答:那要看你是谁而定。这是个严肃的问题,现在你谈的是十分细微的东西,这里要非常小心谨慎。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这是个重要的问题,甚至因此产生出不同的诠释方式,连在印度都是如此。表格顶端的这位 CEO,你似乎倾向于将空性放在那儿,这只是因为你受到了龙树、月称等营销人员的影响。如果你是亲近无著、世亲等人——他们也是伟人,你不能忽视他们——那么你就会放上如来藏,而不见得是空性。学生继续问:而那是真正的意见分歧,不只是名义上的差别?仁波切答:对,这是很大的歧异,这是非常非常大的歧异。事实上,如果考虑人数,我会说无著和世亲那伙人的追随者人数更多,包括整个中国、整个日本!我认为禅宗等等都是无著那派的,虽然他们都读《心经》等经典,但如来藏对他们来说,极其重大。学生继续问:您说从佛的观点看來,我们都是证悟的佛。这是因为我们有佛性,所以就有成佛的潜力?仁波切答:我想是为了沟通的缘故,所以我们必须使用“证悟”一词。但在实相上,甚至不能说是证悟,因为我们从来不是无明的。明白吗?学生说:我们可以从空性开始思索,暂时不谈证悟。如果有人说自己已经证悟,那从来不是。所以依据龙树的讲法,无明、证悟都属于空性。仁波切答:是的,不过这也产生了很多分歧。即使在西藏,如果你和噶举派、宁玛派讨论,尤其是噶举派,以及部分的萨迦派,他们更加偏向如来藏。值得各位注意的一点是,在佛学院里,我们对两者都做研读,但我们的研读方式是有策略的,而且这策略相当有意思。我们首先学习空性,在入学九年、十七年、廿二年之后的最后一个阶段,就在你完成学位或成为格西、堪布之前,我们研读的最后一本书却是关于如来藏的《宝性论》 。这是一个策略,而这个策略其实又是佛陀亲自施行的。我想是在《三摩地王经》中,佛举了一个非常美妙的例子,佛说:倘若一个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消化母乳,虽然这孩子非常想要喝奶,母亲却不应该哺乳,这时医生会建议母亲在奶头上涂些苦味的东西,于是孩子会逐渐不想吃母乳。两周以后孩子恢复健康了,医生知道母乳对孩子的长久健康是最重要的,这时必须诱惑他回来喝奶,于是母亲必须在奶头上涂些甜味的东西。类似地,佛说:为了真正毁去这个坚实的我执,首先必须教导空性。一旦安立空性之后,接着佛会引入佛性的教法。学生继续问:尤其是在日本,这个“我已是佛”的想法导致了一些问题,甚至僧众亦然。因为我已是佛,表示我已处于究竟实相中,所以我可以为所欲为,毕竟我是处于佛的境界做这一切事情,因此或许这些寻常的道德戒律不适用在我身上,反正我已成佛。仁波切答:是,是,不仅日本,实际上这在很多不同情况中都存在着。这问题相当容易回答。 如果你已是佛, 意味着你已证得实相, 那么你就试试略过午餐和晚餐,看看会怎样。如果你会饿,如果你会渴,那么可能你仍具有轮回在持续运转的这个幻相,所以你不能用那个借口。▽ 视频合集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