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拖延让你错过了什么吗?
我竟然可以如此优秀
10
《从拖延到自律》
我们要分享的第一本书,书名为《从拖延到自律》。为什么选择它呢?因为现如今包括乐园宝宝在内的许多人,都存在拖延的问题,明明内心很想精进努力,可就是无力摆脱“一听就会,一练就废”,“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的丧循环。
●●●
▏▎▍▌▋▊ 星期五
把逃避彻底删掉
训练31:不要总是指望别人替你解决问题
害怕、逃避常常会导致拖延。人类的本能是趋乐避苦,
当今社会,人脉的重要性非常明显,拥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和不错的人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能总是寄希望于他人,指望别人替你解决问题。
一方面,没有人能永远陪伴在你身边。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潜在的价值交换。在这个世界上,可能除了你的亲生母亲,没有人会永远无偿为你奉献时间和精力。他人一时的伸出援手可能是出于好心或者碍于情面,作为接受帮助的一方应当心怀感激而不是一味消耗。再者,不是所有的问题别人都能帮忙解决,有些事情必须要亲力亲为,例如没有人能代替你一口一口地“吃包子”。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训练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起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自身实力。“求人不如求己”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书中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屋檐下躲雨,看到观音PU萨撑着油纸伞经过,他匆忙叫住PU萨并恳求道:“听说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今日风雨甚大,能否带我一程?”PU萨摇摇头:“我并没有普度众生的能力,所依托的也只是这把纸伞罢了。你若寻渡,不应找我,而是应该找伞去。”年轻人非常郁闷。翌日,年轻人遇到了难事,便去附近的庙里拜观音PU萨,忽然看到自己身旁也跪着一个人,在虔诚地地对着PU萨雕像祈祷,仔细一看此人正是观音PU萨。年轻人不解地问:“世人皆拜你,为什么你要拜自己呢?”PU萨莞尔一笑:“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不总是指望别人帮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拒绝一切外来的帮助。只是说,当我们自身有足够的实力时,不要过度依托于外界的力量,造成自我的惰性,也为日后的无助埋下了伏笔。如果身边的朋友关切地想要帮助你,但你却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会让朋友们寒了心,对方会想:“他是不是想要远离我?想和我结束一段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需要我帮你、你帮我,就像“天堂里的人都拿勺子给对方喂饭”的道理一样,有时候接受帮助、采纳意见本就是情谊的体现。一方面,我们不要有害怕别人麻烦自己的心态;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索取,过度依赖他人。
那么,什么时候靠自己,什么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呢?以下几条原则可以参考:
1、能自己独立完成的任务不必寻求他人的帮忙;
2、自己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不必烦劳他人;
3、同事、朋友之间尽量互帮互助,不要单方面接受而不给予;
4、在团队工作中公平分配任务;
5、需要他人协助的事情可以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能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找到可以依靠的对象,固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别让这份美好变成一方的负累。毕竟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但那些“苦”中所蕴藏的价值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问题与痛苦本身并不值得歌颂,但能从当中挖掘出经验和价值的人,才是生活的主导者而不是服从者。
书中举了设计师、文学家、学者们进行创作或科研的例子,这些过程都充满着压力与痛苦,但却也是非常珍贵的历练,每一次跌宕起伏都是成长路上最好的养分。尼采说过:“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的贫困。”这里的“贫困”并非特指物质上的贫苦,更多的是人生中的窘境、追逐理想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题。正是这些困境帮助我们蜕变,在寻找出口的同时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历练。
因为畏惧困难而拖延,那是弱者的行为。真正的勇者敢于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奔赴向自己的理想。问题和痛苦的价值概括起来有两点:
1、攻克难题过程中收获的经验。为什么会陷入困境?要怎样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当你不断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宝贵的收获。对此我深有体会:曾经的我极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经常莫名其妙得罪人,通过多年的摔打淬炼,我终于学会了如何扬长避短,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与人相处之道。比如我一般不会去做太多“纯社交”的事,大多数时候我与人打交道,是因为我们都想完成同一件事,即便偶有摩擦,也能相互体谅。如果遇到有人对我倾诉是非,我也不会一味顺着他的话题走,随时向自己的重要目标看齐,如此能够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是非。这些都是我从问题和痛苦中收获的经验。
2、苦尽甘来的收获。每一次我们战胜困难、苦难,克服倦怠、枯燥,自己都会收获一分成长,也会离终极目标更进一步。
训练32:认清你给自己找的拖延借口
拖延症患者总是习惯性打发时光,等到面临deadline了,就开始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这些理由往往看起来十分合理,好像自己真的是个大忙人似的,其实只是说话者在试图掩盖自己的不安罢了。认清自己的拖延借口,不要逃避和掩饰,是告别拖延的第一步。通常,人们会为自己的拖延找以下借口:
1、问题难以解决,因此搁置。趋易避难是人类的本性。成大事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前者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是想办法解决,而后者则会想着如何逃避。人们常常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殊不知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被搁置的问题只会一步步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酵。有时候我也会遇到,委托身边的人办某件事情,对方当时爽快答应了,但很久之后都没有反馈,直到我追问,他才坦白:“哎,太难了,我做不到。”事情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其实承诺后不了了知,还不如当场大方拒绝,至少不会给人留下“这个人不靠谱”的印象。
2、总认为还来得及。这种想法是导致很多人喜欢拖延的原因之一。对自己的认知偏高,认为自己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大量累积的任务,这是很不切实际的。
3、内心的恐惧。关于如何克服恐惧,此前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经分享过了。
4、打破“我很忙碌”的虚假表象。最近有个宝宝说自己每天都很忙、很累,没有时间做专业功课。其实我们不妨分析一下,那些被你定义为“忙”的日常琐事,真的能占据你所有的时间吗?即使工作需要朝九晚五,那么早晨、午休、晚上下班后这些时间你是怎样度过的呢?更何况大多数人的工作都不会过分到8小时内让你满负荷运转。
还有,你做的每件事都是非做不可的吗?事实上,很多人在面临一堆任务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喝一杯奶茶、翻一翻微信群聊的消息,不停地自我麻痹、自我逃避。有必要时,你可以像记流水账一样记录自己的时间列表,如实记录即可,一天下来就能清楚地看到:原来我刷小视频、逛淘宝吞噬了我那么多时间!原来我还有这么多优化的可能性……总之,我们很有必要自我复盘,行动起来,不要日复一日地被旧习气牵着鼻子走。
认清你给自己找的借口,才能从本源解决问题。现在,请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眼下最紧急的事情是什么?
2、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3、后一项是非做不可的吗?
4、思考“你想做的”和“你应该做的”这两件事会带来什么好处跟坏处?
5、哪些是效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的事情?
就我而言,一般会将自己的工作分为ABC三个等级:A是必须完成的,即与彩虹计划相关的事项;B是想做的,比如学中医、锻炼身体等;C是可做可不做的,例如插花、喝茶、旅行等等。
经济学中有“机会成本”的概念,大致意思是:当我们选择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势必要放弃可能从另外的事情当中得到的收益或机会。如果你选择拖延重要的事情,就意味着“机会成本”的丧失,那些被你浪费掉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要知道,表面上你只是在每天、每个小时中拖延了一小会儿,但其实你失去的可能是生生世世中唯一一次冲出囹圄的机会!昨日已是过往,明天尚不确定,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
如果你想找一群小伙伴和你一起抱团成长,可以加入我们的优秀打卡群哦!这里没有任务,只有陪伴,每个人在群里打卡自己的小目标,所以不要有担心任务完不成的顾虑哟。
<未完待续>
心灵乐园
充满烟火气的智慧小水滴
扫码关注
解锁更多智慧生活大礼包
更多智慧与生活内容分享
请移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