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3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x_EdMfIZeq8FwgPsH-L1A

提取码:zlhc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一)菩提心的两个必备条件


1、缘众生的大悲


(1)思维众生之恩德(知恩、念恩)而生大悲

A. 略说思维

身处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始时以来无一未曾做过我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

B. 详说思维

a.证成六道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

(a)公案说明

《父母恩重难报经》:佛陀向路边枯骨以五体投地的方式顶礼,并对弟子们解释说:“这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的骨骸,或是多生累世父母的遗骸,由于这个缘故,我今天理应对它顶礼。”

(b)教证

《梵网经》中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b. 为何我们不记得六道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

(a)凡夫人

因为时间过于久远,加上胎障所蔽,所以众生认识不到。

(b)圣者

Ⓐ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见到一匹马将脖子卡在树中,马上请求旁边的人去救护,尊者说:“我的老母亲正在受苦,请快救救她!”

Ⓑ 法王如意宝

法王在《怀业时语》中说:“三界众生皆为父母亲,当以大慈大悲平等护。”

c. 当报父母之恩德

(a)对“父母”的界定

Ⓐ 应舍

不能只孝顺今生父母,而对其他的众生,尤其是关系不好的怨敌、人类以外的动物不管不顾,甚至肆意残杀。

Ⓑ应取

要将一切众生与今生父母平等对待

(b)如何思维报恩:以报答今生父母恩德为例

Ⓐ 思维父母对我之恩德

无微不至地关心我,吃、穿等各方面都是优先考虑我。

Ⓑ 思维自己对父母之方式

ⓐ 世间的报恩尚且做得不周全:即便是孝顺的人,一个月中连半个小时也抽不出来陪父母。甚至社会上提倡的报恩方法也就是给父母洗洗脚。

ⓑ 推荐出世间的报恩:给父母“洗洗心”——让他们借助于佛法的力量消除无始以来相续中的贪嗔痴,这才是最好的报恩方法。


(2)思维众生之痛苦(苦因、苦果)而生大悲

A. 不明取舍种苦因

a. 理说

对我们恩重如山的众生虽然欲求安乐,却不知奉行安乐之因——十种善法;虽然不想受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与所做背道而驰。

b. 教说

寂天菩萨言:“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B. 糊里糊涂感苦果

很多人糊里糊涂地步入歧途,等在前方的唯有迷茫、黑暗、恐怖。


2、缘佛果的智慧

我如今听闻并修持甚深正法,目的就是为了使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现在为六道痛苦所折磨的一切有情,远离各自业感的一切痛苦和习气,获得遍知佛陀果位。


(二)菩提心的串习方法:以三殊胜摄持闻思修行


1、加行发心殊胜

无论善根大小,最初以方便摄持。


2、正行无缘殊胜

中间善根不被他缘毁坏损害。


(1)上等正行无缘殊胜:应安住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的境界。


(2)做善法时从始至终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要三心二意,也是一种正行无缘殊胜。


3、结行回向殊胜

为令善根蒸蒸日上,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


(1)以比喻说明回向之意义:像钱存在银行里被印持了,它的利息会越来越增上。


(2)老修行人对回向非常重视:很多老修行人在禅修、做善事时,如果有人找,也会回向之后再出去。


(3)如何回向:至少也要念一遍:“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4)回向之功德: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三)菩提心的重要性


1、发心在闻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1)教说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A. 正面

a. 寂天论师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b. 《胜月女经》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B. 反面

《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


(2)理说

A. 反面

若不具菩提心则闻法对自己无利益:如果心不是很清净,带着图地位、求名声等今生世间利益的动机,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无论听闻多少佛法,也不可能变成大乘正法;无论听多高的法,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利益。

B. 正面

如果知道以菩提心摄持来调整发心,就说明善法已被方便摄持,这样一来,就会成为大士正道无量福德的津梁。


(3)喻说

一棵树的根若是剧毒,枝叶花果全是剧毒;如果根是妙药,那枝叶花果全是妙药。同样,如果发心清净,一切都是清净的。


2、菩提心是一切佛法之根本


(1)略说

虚空藏菩萨言:“菩提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一切法住于菩提心上,便得增长。”


(2)详说

A. 反面

a. 如果不懂得调整发心,那么尽管装模作样地闻法、煞有介事地修法,也只能成为形象上的修行

b. 若不具不提心则修法反成过失之因

(a)过去

阿底峡尊者一个修密宗本尊黑班杂的弟子,因生起降伏他人的恶念而堕入恶趣。

(b)现在

Ⓐ 五台山有个出家人,有人观看时就正襟危坐,没人看时就东张西望。

Ⓑ 拉萨有些出家人,有人观看时就朗朗念诵二十一度母赞,没人看时就不念了。

B. 正面

《贤愚经》:贫女发菩提心供的一盏灯,声闻圣者阿罗汉也没办法扑灭。


(3)教诫当以菩提心摄持行持善法

无论是闻法修行也好,观修本尊也好,持诵密咒也好,顶礼膜拜也好,进行转绕也好,甚至口念一遍观音心咒都应当以菩提心摄持,以三殊胜来摄持,如此一来,功德在菩提道路上就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3-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悲心的层次


(一)悲心和大悲心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1、悲心与大悲心的用词方面


(1)大悲心在藏文有特别的敬语


(2)汉文中除“大”字外无有差别


2、《毗婆沙论》以比喻说明悲心和大悲心的差别

就像两个人在河边,看到附近一个人掉到河里了。这时——


(1)一个人生起了悲心,他说:“哇,你看那个地方掉下去一个人,好可怜啊!怎么办?”他就只是这样说,心里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个叫做悲心。


(2)而另一个人毫不犹豫地跃身跳进河里,把这个人救出来了,这个叫做大悲心。


(二)悲心和大悲心的不同表现


1、有些人把悲心停留在口头上,看到可怜的众生心里稍微有一点波动,会说:“真的很可怜啊,大家都好好帮助,好好做一下。”


2、有一部分人不仅仅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他还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责任感,要自己去做,这叫做真实的大悲心


(三)以“大”作为差别的六种悲心


以下六种悲心,不是大慈大悲;具足与之相反的六种特法,则是大悲。


1、不具备平等的悲心不是大悲心,成了凡夫与声闻、缘觉的悲心一样


(1)凡夫、声闻、缘觉对有痛苦的众生生悲心,对不感受痛苦的众生不生悲心,所以不是具平等的大悲心;


(2)菩萨照见一切苦乐都不超出三大苦,对无间地狱直至有顶之间的一切众生平等生悲心,为此称等性大悲。


2、偶尔生、偶尔不生的不是大悲心


(1)这是凡夫的悲心。


(2)声闻、缘觉虽然对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涅槃时就中断了,因此不是恒常,不能叫大悲心。


(3)菩萨的悲心在有学道位连续产生,即使涅槃也永不穷尽,因此是恒常的悲心,是大悲心。


3、不是以肩付利他重任的殊胜意乐的悲心不是大悲心


(1)世间人自利、悲悯亲友,仅对利己者慈悲。


(2)声闻、缘觉没有利他的意乐,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证悟自他平等的法性,具足自利他利的悲心,是大悲心。


4、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


(1)一般人见到有情痛苦会有相似悲悯,但不会直接救苦,不是大悲心。


(2)声闻、缘觉对一切苦难众生有相似的悲心,但不行持救苦。


(3)菩萨成办利乐有情,是大悲尊者。


5、对亲者有悲心,对怨敌有嗔心


(1)众生对亲者有悲心,对怨敌有嗔心,因此不离烦恼。


(2)声闻、缘觉圣者没有真正的嗔恨,但有细微习气,因此他们的悲心不叫大悲心。


(3)菩萨远离了贪嗔损恼,是大悲心。


6、虽然有悲心,但有缘悲心的执着,就不是大悲心;具有无分别智慧才是大悲心


如何生起悲心


(一)悲心的本体——愿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二)此修法需要四个具备


1、具备想望

强烈地希求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2、具备发愿

发起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的心愿。


3、具备发誓

下决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4、具备祈祷

祈祷三宝加持自己能够令一切众生远离所有痛苦。


(三)观想


1、最初的观想对境

观想自己的母亲。或者观想对自己最亲、最好的人。


2、具体观想方法

把母亲观想在自己的面前,观想母亲现在的仪容。

如果她已经去世,就观想她生前的容貌。


3、不断加强后扩大范围

其次则观想目前对我无利无害的普通人,最后观想仇人。

对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后,再将观想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六道一切众生。


4、次第观想的必要

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观想,只是浮于表面的想: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在遇到一些具体情况时,就不会这样想了。所以,首先从小范围修起,再将对境一点点扩大。


(四)观察


1、知母


(1)何谓知母

知道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将来乃至获得解脱之间也不例外。


(2)观察现世的母亲

她不但现世是我的母亲,过去、未来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过我的母亲。


(3)将范围扩大

要知道所有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中肯定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


(4)以教证推理观察

佛经说:在无始以来的轮回过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们都死过成千上万次,也生过成千上万次,而大多数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

通过以上推理,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过我的母亲。不仅过去如此,将来也是这样。

对其他人修知母时,要这样思维。


2、念恩


(1)何为念恩

念恩就是想念、回忆母亲的恩德。


(2)母亲的五种恩德

在佛经中,将母亲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种:

  • 第一是赐予肉体的恩德

  • 第二是赐予生命的恩德

  • 第三是赐予财产的恩德

  • 第四是教世间法的恩德

  • 第五是赐给修法机会的恩德

除了这五个方面之外,凡是能够想起的母亲对自己言之不尽的所有恩德,都可以一一反复思维。


(3)观察迁移到其他人

对现世母亲修好知母、念恩后,要将同样的观察迁移到其他人身上,并将范围逐步扩大。

实际上,无论是陌生人还是仇人,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他们肯定对我有这样的五种恩德。


3、报恩——修悲无量心的最终目的

既然知道了一切众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过自己的母亲,都有这五方面的恩德,那么最后的结论就是要报恩。


(1)世俗人报答恩德的方法有何不妥

世俗人报答恩德的方法,不能解决他们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彼此之间已经这样报过成千上万次了,依然流转至今,没有解决生死的大问题。


(2)如何去报恩

● 目的

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这是真正报答母亲恩德的最殊胜的方法。

● 发愿成佛为他们传讲佛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烦恼都控制不住,那么不要说度所有的众生,只度一个人都成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愿:

A. 自己先成佛,然后度化众生。

B. 也可以发心自己与众生同时成佛。

C. 或者是发心让众生首先成佛。让众生先成佛是最殊胜的发心,但实际上这样发心以后,自己还是会先成佛的。


(五)观想、思维的次第


观想好以后,要反反复复地思维,将母亲的恩德重新提起、反复回忆,由此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报答母亲恩德的渴望。这种心念是我们所要培养的。

这样修好后,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我们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发愿成佛。菩提心就是通过这些修法得来的,它既不可能从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在空性里我不存在,为何还要发心?


(一)世俗谛中有、存在

修出离心、修菩提心等等都是存在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感官中存在。或者用佛教的说法,是在世俗谛当中存在,而且必须要这样修。


(二)达到无我空性需要借助世俗谛的力量


如果世俗谛中无我,不需要出离心、菩提心,那么是没有办法超越轮回的。所以最终要达到无我,是需要一个力量的,这个力量是来自于出离心和菩提心。


(三)比喻说明


1、火箭要有推动力

比如要把卫星送到外太空,要利用火箭送它出去,真正要去工作的是卫星,这个时候火箭就不需要了,但是必须要有火箭的推动力作为前提。


2、达到空性智慧要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

我们修出离心、菩提心,最后要达到的不是出离心和菩提心,真正要得到的是佛果。这就要靠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有了在世俗的层面上的力量,才把我推到无我的境界,获得究竟佛果。

参考资料:《华严讲堂(慈诚罗珠堪布)》《心性休息广释》《慧灯之光》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 B01003-定解B17-006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第3课讲记脉络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