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跳出旧有的窠臼来 返回

跳出旧有的窠臼来

上师大学演讲系列三



心灵

    教育



最大的悲哀


出旧窠


有些人认为:人死如灯灭,死后一切都结束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死亡固然是此生的结束,但更是漫长来世的开端。如果不承认这一点,人就无异于石头了,甚至不如石头——人最多活一百多年,石头“活”的时间还更长。

受环境和教育影响,今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前后世。各位恐怕也不例外,虽然身为交大的高材生,许多人却从来没思考过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就是现代人的最大悲哀!

两千多年前,大慈大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每一世的身体会消失,但心识不会无因无缘消失。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会对自己的生生世世负责,否则,如果执著生命就是今生几十年,以这种短浅之见,得到的最多是几十年的安乐。

最后,我诚挚地期盼各位:跳出旧有窠臼,试着去了解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构建起对生命正确、圆满的认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也给其他生命带来快乐!


——《幸福的根本是心》2012年10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CONTINUE








负责任



关键是要相信前后世。

对前后世,现代科学并没有透彻的研究,只有佛教对此才有详尽宣说。佛教认为,流转轮回的主体不是身体,而是心识,前刹那的心识产生后刹那的心识,如是心识不断延续,就形成了从前世到后世的不断流转。

诚信前后世很重要。如果来世不存在,这辈子我们怎么过都行,什么都不需要顾忌。但事实上,来世是存在的,因此我们理应对未来有所准备,要尽量断恶行善。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有时候看起来人类很聪明,我们在科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甚至可以飞到月球上。可是反观内心,我们又会发现人类非常愚痴,许多人连前后世存在都不懂。这就是人类的最大悲哀!


—— 2012年10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问答








梁启超


佛教的信仰是智信,不是迷信;是兼善,不是独善;是入世,不是厌世;是无量,不是有限——这四点,并不是我这个出家人的见解,而是近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提出的。


CONTINUE








智信

1、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佛教具有崇高的智慧、无上的大悲,是智悲双运的一种信仰。

尽管信佛的个别人可能带有迷信色彩,但这不是佛教的过失,而是人的过失。

佛陀从初发心到积累资粮,直至最终现前二身果位,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恒时都是以转迷成智为目标。

佛陀还亲自告诫弟子:“不知佛而自谓信佛,其罪尚过于谤佛者。”

因此,佛教的信仰并不是盲目的迷信。


CONTINUE




/ 话题还没完

     我们下期见 /        

  END                              



上师说过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就是他的伏藏法

图片来源 / 一意

文字整理 / 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