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11
降妖除魔
の
密部宝典
一、 阿难执心在根尘之中
这是第六处征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阿难说:世尊啊,我听说您和文殊菩萨等诸位大法王子谈实相时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
我由此思索推演:心确实内无所见,并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
因为不知道体内五脏六腑,所以心不在内;心又不在外,如果在外,身心就不能互相感知。
所以心应该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既然身心相知,有所觉受,内不见、外不见,则应在中间——他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楞严义贯》中说:“阿难在此又引世尊之言,其实未真了其义,只是口头禅,攀缘附会。”不在内、不在外,本来是禅宗的直指。但现在成了口头禅,没有明白真义就开始执著中间之处,产生了对中间相的分别。
实相就是指真如之法相。圆瑛法师解释实相有三种:一、曰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之相,并非本体亦无也;二、曰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完全无相也;三、曰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 言其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若言其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真空妙,才是从空性及空性的显现,用自在的比喻而表达的。就像如意宝珠,一尘不染,是离一切相、无相之实相;它能随人意,自然出现一切所需,是无不相之实相,即空中现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既是空中显现妙有,本体又是空性的——这才是实相的道理。
阿难以遍计攀缘心,没有认知此理而执著有一个心的安住处,说心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佛陀驳斥:你说在中间,那中间必定有一个不迷——不能说得模模糊糊,要确定一个地方。
但你能指出中间在哪里吗?其实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中间。
我们一般说的中间如——两个桌子中间、云南和四川之间、身心之间……心到底在哪个中间?是接近皮肤?还是挂在皮肤上?还是在中间飘动?应该有一个参照物。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为复在处,为当在身?】
心应该有所在之处,或在身体之上。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如果在你的身体上,究竟在身体的边还是中?
如果在身体的边,就如同在皮肤上挂着,那是隐藏在根内还是根外?
如果隐藏在根内,在第二处征心中已破;
如果在根外,在第一处征心中已破。
心在前边后边、左边右边?
如果在某一边,就不是中;
如果在中,则同身体之内;
如果在里面,则不是在边上,前面已破——如此一来应见到五脏六腑,但这不可能。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
如果在一个地方,应该有标志——一个确立的法。还是无有标志呢?
【注】此处的“表”,意为参照物、标杆或标志之意。
无表同无,表则无定。
无表同无
【无表同无】
如果中间无法表示出来,就是无所有。就像上师为我们指示法性时,如果没有表示,就说明一无所有——言无所言。但名言中一个事物没有表示就是无有定所、无可表达。
表则无定
【表则无定】
如果有表示或标志,又没有一个固定的中间。即假如立了标秆来表示,那到底在哪里、参照物在哪里呢?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为什么有标志就是无有决定呢?因为标志是暂时的,非为永久。
比如从东方看,标志在西方;从南方看,标志在北方。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标志只是一个观待,比如这个杯子在我的右手边,但对周围的道友来说,有的看成右边,有的看成左边,有的看成前边 ……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则东南西北方位都不一样,有观待性。如同电视,我这个位置只能看到它的背面,前面道友能看到它的正面,还有人看到的是侧面……标志物在每人的眼里都不同。
万事万物一直在变化和迁移中,所以不能以标志物作决定。如地球的自转、日月星辰的运转,没有决定不动的自体,都在动摇变化中。只要说“标”就是观待,观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形状。心到底是什么?无法确定。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 则为心在。
阿难解释:我说的中间,不是观待的表法的中间。而是佛陀您曾说的,眼根的对境是色尘,色法为缘、因缘会合出生眼识。(他开始抠字眼了。)
注:依靠眼根和色尘产生眼识。在因明、中观及《俱舍论》有宣说。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
【眼有分别,色尘无知】
眼根有分别的作用,色尘是无情物。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心识生于二者之中,这就是心的所在之处。
对“识缘境而生”,按圆瑛法师分析心有八识,即缘不同的境而生的不同的识。
眼识:大乘眼识有九缘生,谓:空、明、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缘具方生眼识;
耳识:唯从八缘生,谓:空、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除明缘);
鼻识舌识身识:鼻舌身三识从七缘生,谓:根、境、作意、分别、染净、种子、根本(除空明二缘)。
意识:意识五缘,谓:境、作意、染净、种子、根本(除空明根分别);
末那识:三缘,只有作意、种子、根本。
阿赖耶识:有四缘:净、作意、染净和种子。
在《大乘唯识颂》中有详细辨别。
二、如来以兼二不兼为破
即:到底是二俱还是二非呢?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佛陀说:你所说的这颗心如果在根和尘中间,那它是与根尘都有关系、还是都没有关系?”
【注】“兼”在藏文版中:有一起、同时、有联系之意。
前面讲“心所杂乱”,如果心在眼根和色尘中间,那心是一个还是两个?如果是两个,到底哪个是你的心?
如果是一个,则无法分清哪个是物哪个是心,变成杂乱。如果是物,则不知心。或成无情法也有了心;如果是心,就不是物,成了心不能了别对境。
所以问: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
复兼二
【复兼二】表示具备两个体。
不兼二
【不兼二】就是一个体,这是不对的。如此就无法了别对境。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物体是无知无觉,心是有知有觉。如果心与二者混在一起,心兼二(物是对境,体是根),则会根与对境都杂乱、混淆了。
倘若心与外面的尘、里面的根都有关系,物没有觉知,体有觉知,如此一来,则同一个心识成了一半有觉知、一半没觉知,互相对立,怎能称中间?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
心不是同根在一起,又不是同尘在一起,说明远离根尘二者。既然两方都不成立,既不是知又不是不知,就变成没有任何本体,而中间之相就变成了无所得。
总结
首先问:心是两个还是一个?
如果一个,就无法知道另一个——是根就不知道尘,是尘就不知道根。
二者无法和合产生心;那就变成必须兼二。如此则会因为根与尘二者的性质迥然不同——根有觉知,尘无有觉知,那合在一起的心就成了一半有觉知,一半没觉知。这不合理,有混淆的过失;
如果兼二不成,不是根与尘二者有觉知和无觉知的一分,两者都不成则心也不成,心成了无有本体。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所以你所说的“中间”只是名词的表达,真正分析并没有中间存在。如果中间在虚空,就变成心既不知尘也不知根,与二者都没关系;如果心在某一方——在根的一方则无法知道尘,在尘的一方则无法知道根,也无法与二者聚合产生作用。
如果是兼二——好象一座桥,架在两岸间,那心会变成一半觉知、一半不觉知。就像说一个人既是活人又是死人一样荒唐。事实不能成立,它只有独一性。
如果不兼二——二者均不跨越,就变成心无有所著之处,则成立心确实不可得。由此退出中不可得,找不到它的相。
通过图示来了解:中间的心,只是名词,真正分析,它无有实际的本体。
课后思考题
1、心如果在根和尘的中间,它与根尘有关或无关,会出现什么过失?
2、名言中根、境、作意三者和合产生眼识的说法合理吗?
3、所谓的参照物或标志是否指一个固定的处所?为什么?
往期链接(请直接点击文字)
文字 | 宝贝组合
排版 | 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