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18 | 活的传承 返回

有声读物 《上师也喝酒?》18 | 活的传承

動物樂傳心 2022-12-2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上师也喝酒?

宗萨蒋扬钦哲诺布


三、 精明地分析上师 

具有活的上师与活的传承


从观察上师对他自己的上师所展现的虔敬心,你可以学到很多。你的上师应该有自己的上师,而且应该令他们欢喜。如果上师敬畏他自己(最好是还在世)的上师,他的行持就会比较谨慎;因为他自己是虔敬弟子,就会相信因果,也就不太会欺骗你。


今天许多上师甚至没有上师,或者有的话,也都只花了很短的时间追随而已。在那短短的时间里,他们也许收集了认证信函,但他们收集了教法吗?值得大家下功夫去了解的是,这个人到底真正花了多少时间在他上师的羽翼下?而且不仅如此,即使只是表面上的,他有否修持上师所修持的法门,而且令上师满意?


那些跟随了上师很久的弟子,会学到看起来很普通却很特殊的习惯。我年幼时,有一次在某个人数众多的法会中,有个老喇嘛前来向我顶礼。我的侍者是我前世的弟子,他告诉我说:我想他是秋吉﹒罗卓的弟子。他认得出那位老喇嘛特殊的双手合掌方式。这类的事情,你会逐渐地学会认出。


这年头,许多心灵寻道者似乎不在乎追随那些宣称自己无师自通的人。事实上,他们喜欢的是所谓自主独立与自我显现的概念,这个现象令人困惑。任何上师宣称自己无中生有就学到教法,正是人们不要追随他的最佳理由。我宁可追随某人说:我花了三十年跟随上师,但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只是随侍在旁,冲冲厕所,洗洗盘子而已。从这种弟子身上,我们反而还能萃取一些东西出来。


龙钦巴尊者说,在世俗的世界中,我们都依赖有经验,有知识又成熟的人。我们所依赖的木匠,他不只了解木工的理论,而且还做过学徒,被人教导过,而且对于选择木材与使用锯子都有直接的经验。因此理所当然地,如果你寻求的是像证悟这么重要的东西,你当然应该依赖一位有经验的老师。


现在有许多转世喇嘛(祖古,tulku)、出家众以及堪布,被各自的传承送往西方,虽然有些人还算克尽其责,但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地启发西方弟子。光是剃度出家、拥有格西或堪布的学位,甚至,身为转世喇嘛,并不一定就能胜任作为密乘上师。这些头衔与位阶不见得有任何意义。


同样的,一个结了婚,留了辫子、身上披着异国风情的瑜伽袍子,声称自己不仅拥有绝世传承,又精通密乘法门,而且可以让人达到多重性高潮的瑜伽士,也不必然是真货。


话虽如此,假设有个老师出现在你家附近,履历表上说他受过寺院的训练,在佛学院读过书,也做过三年闭关。若是如此,你可能就有一些值得信任的基础。在这个极端理性又世俗的世界中,我们在学者、仁波切、转世喇嘛,或闭过三年关者之中,找到根本上师的几率,至少还是比在杂货店里找到的可能性略胜一筹。


虔敬三宝


一位虔敬佛、法、僧的上师,会经常维系修持六度的氛围,在菩萨道上用功,因此,被他们带入歧途的机会比较微小。这种上师比较会引导你去做禅定与修持,让你迈向解脱之道,而不是鼓励你以素食、环保、简朴、舒适、正念、非暴力等方式,让你做个“好人”。如果上师的心似乎沉浸于佛法,因而让你对佛法的信心增长的话,他就对你有所作用了。


你也许会认为上师具有虔敬心是理所当然的;当然,上师都应该对三宝深具信心,但你无妨询问看看。有些上师,尤其是现代的导师,常落入灰色地带。如果你不敢问,你也可以观察:这些上师有多少次提到释迦牟尼佛的生平及教法?他们把佛陀视为人,还是视为救世主的角色?


许多日本上师很喜欢将禅宗与基督教连在一起谈,我也不时听到有人把佛陀、耶稣基督及穆罕默德共列为和平与爱的使者,将他们一起归为“伟大的救世主”。你能不同意吗?你也可以把史蒂芬·史匹柏和小津安二郎一起归为“伟大的导演”。史匹柏显然是很成功的导演,但如果你将他与小津混在一起谈,你就低估了小津的独特贡献,藐视了他的远见,而且忽略了他所需要克服的挑战了。


从远距离,你可以在任何宗教中都看到爱与善等共通的价值。但真正对佛法虔诚的人,知道在基督教中找不到佛法的独特面向——非二元,也就是究竟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合一不二;而佛陀的功德,诸如十力、四无畏力、四神通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你在耶稣基督身上也无法找到。


当然,作为佛教徒,我们不是要替心胸狭窄、基本教义、极端主义的佛教圣战上师鼓吹,但我们也不要那种满脸笑容挥舞着“一切宗教都有价值”的旗帜,唯唯诺诺,混杂各种信仰的那种人。若是如此,我们又何需自称为佛教徒呢?

相信业果法则


你要遇见一位自称不信因、缘、果的佛教上师是很难的,但由于业是一个广大深奥的概念,因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信与理解。


遇见一位熟稔空性,却又为了救一只爬到地毯下的小虫,弄得所有人天翻地覆的上师,是令人感动的事。同样的,若有上师执意阻止弟子不要去帮穷人义诊,却叫他到深山中去做祈愿的修行,也代表他对因果的理解令人赞叹。当我们评判他人对业力的了解时,需要具有相当开放的心胸才行。


有一次,我与白雅仁波切(Pewar Rinpoche)同行,有位藏人供养了我们一大堆袜子。但因为这位藏人弄错了,买的是婴儿的袜子,所以它们都是极小号的。当时,我们的行李都已满载。如果在今天,许多不经心的仁波切,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会即刻把这些袜子丢到垃圾桶里,视其为无用之物。但白雅仁波切坚持要带着这些袜子一起上路。


我说他太吹毛求疵了,但他只是对我笑笑。后来,我听到他大声斥责一个年轻的藏人侍者,因为仁波切想要卖掉这些袜子,但是这个年轻人表示不解。仁波切严词地对他说,这些袜子都是供养物,因此不可以随意浪费。如果不能穿,至少可以卖掉,把钱拿来供香或供灯,直接或间接地替供养者创造一个缘。白雅仁波切的慈悲,以及他对业果的尊崇,足堪作为我们的典范。


许多没经历过困顿生活的年轻喇嘛,都把供养物视为理所当然。在藏语中甚至有个词,叫Kor,指的是对收受供养物不具感恩的心。当上师不全心珍惜供养物,如果他不想到人们为了供养他所经历的辛苦与努力,那么,就有可能犯了Kor,这也就是上师退堕的最佳方式。


一位为了省电而不厌其烦地关掉所有不必要的灯,将使用过的信封拿来做笔记纸,却毫不迟疑用最丰盛的食物与花朵拿来做荟供的上师,是最相信业果的上师。


慷慨布施


慷慨布施不只是代表大方地赠与金钱或物质。有些人慷慨地从事外在的布施,能够与这种人相处,很容易受到启发;但布施也可以是提供咨询、时间、道歉、接纳他人的过失,或容许弟子追随其他喇嘛等。


外在供养很好,毕竟,跟着不需要费劲力气才拿出荷包的人上馆子,总是好事。


有些上师对其他上师以及三宝常做慷慨的布施,这很令人启发,尤其是他们不漏痕迹地供养。在寺院的屋顶上镶金,是明显而炫耀的布施;但既不宣传又不广告,经常秘密地燃点千灯供养的上师,更能令我们污染的众生心生感动。

上师可以叫弟子奉献所有的财富,借此来测试弟子;同样的,想要成为弟子的人,也可以借由不给供养,来观察上师是否有失望的征象,来测试上师。


能带领你到善的环境


好的上师像父母,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让你建立起最好的习惯。若是上师能影响你,让你更为慷慨、更有纪律、更具安忍、更加精进;能鼓励你不分心散乱,进而让你对真理、对空性、对无边际的概念产生强烈的渴求,让你不会为了轮回中的名声、利益及众人的注目等世俗价值,而纠结、激烈。


已经调服身、语、意


如果上师自己的身、语、意狂野不驯,他又如何能够调服他人的身、语、意?脾气暴躁、有狭隘的门户之见、又被各种执着、嫉妒、竞争所污染的上师,不太可能有效的引导弟子。


温和柔顺


龙钦巴尊者说,在末法时期,众生的情绪高涨,因而非常脆弱。上师应该给予弟子最大的爱心与关怀,并且以柔顺慰藉的语言说话。如果上师对弟子不断的批评或责骂,只会让他们心神疲惫,信心流失。


具足净观


上师对自己的上师应具足净观,而且可能的话,对一切现象应该如此。在更个人的层次上说,上师对弟子也应该具有净观。净观是金刚乘的基石。即使在大乘佛教中,对待弟子也是以净观作为背后的驱动力。如弥勒菩萨所言,菩萨必须了知其他众生也具足佛性,他们也能成佛。


因此,无论弟子的染污有多可怕,上师应该具足信心,知道那些染污都是暂时性的,因而可以被清净、被移除。这项工作无论要花费多久的时间,不论多么枯燥乏味,具有强大净观见地的上师,绝对不会放弃他的弟子。

不批判


上师应该能看到弟子的潜能,知道他们显现出来的缺点都可以转化,因此弟子是值得他祈愿的对象。他不应该造成竞争,不应该偏好某些弟子比其他弟子还早证悟,这不是一场比赛。


如果上师批判太多,他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过分地批判就表示他对缘起与平等舍的基本见地缺乏足够的理解。这种上师所设计出来的法道,也就会过分苛求而令人焦虑。


遵从佛陀的纪律


你的上师应该要相信他所教导的内容。教法,基本上就是纪律。如果你足够幸运,有一位持守基本乘、菩萨乘及密乘戒律与行为规范的上师,由于他所受这些戒律的规范,必须教导一切众生免于污染,直到解脱为止,因此,你可以确定他会一直教导你,永远不会抛弃你。


畏惧恶行


大多数的宗教都始于人们想要做正确的事,因而都建立在羞耻心、罪恶感以及畏惧恶行之上。羞耻心是道德规范的始祖,虽然密乘在究竟上超越各种概念,但是只要是人在修持,它就会结合某种纪律与道德规范。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即使是金刚乘的法道,也会受到无数的规范、价值、羞耻心、罪恶感以及畏惧恶行等各种形式的限制。


对初学者而言,畏惧恶行有其价值。金刚乘修行者不能随意就过着像狗一般生活,毫不在乎与他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交媾。他们也不能像猫一般,夺取其他动物的食物而毫无偷窃的概念。直到他们都像大成就者古古巴力,以他的爱犬为伴侣之前,上师与弟子双方都需要有某些该做与不该做的假设才行。


宽恕心


宽恕是悲心的主要成分,你的上师必须要有宽恕心才能引导你。当上师宽恕你的恶行时,就代表他已接受了你作为他的责任了。


善巧


虽然说修行之旅程无目标,其成果超越任何想象,但是我们也必须超越对这种描述的理解才行。为此,我们需要一个法道,以及一位向导。这位向导必须引领弟子证得这个无目标的目标。


在大多的职业中,不论是建筑工程、驾驶计程车或医疗工作,都有某项工作必须完成。金刚乘上师也没有什么不同,他的工作是要让弟子证悟。如果这项工作太巨大,那么上师至少要带领弟子到某个地步,让他能够从此独立完成工作为止。上师要如何完成这项工作、运用什么方法,都没有固定的规范;但他必须以尽量迅速而且无痛的方式完成。


“迅速”可能必须绕路,因为对某些弟子而言,短捷可能是冗长。“无痛”可能意指选取风景优美的路途,因为捷径可能令人不愉悦,既没有休息区又没有坐垫,因而让某些弟子失去信心而完全离开法道。而对另外某些人而言,无道之道,是最佳的法道。无论如何,你需要具足善巧的人来指引你最佳的道路。


上师必须要有很多方法可以选择。当大厨指导学徒时,他可能会把食谱藏起来,或者故意拿走某个关键的材料。这种善巧方便可以教导弟子自己去思考。好的上师也会这么做。


上师具有何种善巧,通常不容易知道。某些非常学术性的上师,可以告诉你应当阅读某本书第几版的第几页,而且还能记得出版的日期。如果你是大学生,这对你可能非常特别;但是如果你追随的是心灵之道,这可能就不是你所需要的。你需要的是某个能够将那种知识转化为法道上有用之物,某个能够教导你如何去学习的人。


上师也应该具有善巧来处理你的污染。因为,虽然污染是暂时性的,但它们自无始以来就存在了,因此要去除并不容易。


佛陀极具善巧。他曾经在许多开示中,赞叹布施是最上乘的功德,并且教导佛陀不存在,以及一切众生如幻的自我。而在另外一些开示,他却以“从前,当时我是一只猴子……”开始,似乎又好像有个自我、有个猴子;过去、现在、未来也似乎存在。


他会说:“任何宣说佛性者,都应该被尊为导师。”但他又说:“宣说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就好比宣说一堆垃圾是珍宝一般。”而且,在持守戒律上,他又极为严谨。这种风格得以渗透延续,一直到今天佛教徒的修行当中。


曾经有一天,阿育王供养了所有的比丘一百万金币;在同一天,寺院里有个花园清洁工供养了一颗莓果给一位口渴的比丘。那天的晚课中,住持比丘唱诵施主名字时,先提了清洁工的名字,再提到了阿育王。我们也应该如此思维:供养一颗莓果是丰盛的礼品,但铺满天地的一堆金币,不足以换取一句法语。


上师应该同时具足弹性及硬性。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

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 + + + + + + + + + + 

随喜关注


紫莹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微博: http://weibo.com/tangchiieng1001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