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大纲狮吼论》讲记 第07课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次一起来学习全知麦彭仁波切所造的殊胜论典——《如来藏大纲狮吼论》。前面我们学习了成立每个有情相续当中如来藏存在的三个推理,即“佛陀法身能现故,真如无有差别故,具种性故,诸有情恒时具有如来藏”,正义已经抉择完了。现在学习相关的内容,主要是遣除一些人对于这些殊胜观点的不正确或不了义的认知。
如是在有情位具有本具功德的如来藏,彼是不可思议甚深之处故,佛也在诸多眷属中说:“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是为显示甚深究竟故。
如是在有情位,就是在现在平凡众生的相续中,本来具有殊胜功德的如来藏,一切的佛功德本来具足。对于每一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而且如来藏属于大无为法、恒常不变的本体,同时又是离戏论的,这方面非常难以理解,不可思议。为什么叫不可思议?因为通过我们凡夫自己的分别念,很难知道离戏的状态,佛相续当中的如来藏的状态。对我们来讲,空性也好,如来藏也好,现在可以作为总相来进行抉择产生信心,然后开始做很多很多与之相关的去除客尘的修行。当我们的智慧上升到某个高度、福德圆满的时候,就可以在内心当中部分地现见如来藏的光明;再继续修行客尘逐渐消尽就可以完全地现证,即安立为佛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知道是不可思议的,非常非常甚深。
佛陀为了说明此法很甚深,在很多眷属当中讲:“当于我所说法生信,必无欺诳,唯以自力难可了知。”意思是,对于我所说的这些法,尤其是非常甚深的实相、佛陀所现证的境界应该产生信心,是不会有丝毫欺诳的,通过凡夫人的自力没办法了知如此殊胜的本体。
学习佛法,从某个角度来讲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于佛陀所宣讲的教法通过闻思来作抉择,有些时候通过逻辑来成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法都可以用推理、根据来圆满成立呢?有些法可以,有些法是不行的。当我们的修行上升到某个高度的时候,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内心当中有了清净的信心,通过信心的力量就可以得到殊胜的加持。很多人内心当中有善根的缘故,就很容易对于佛法产生信心,之后逐渐趣入学习,就可以获得佛法当中很多的受用。
信心的确很重要。有些人可能一辈子没有学很多经论,但是他有天生的、前一世带来的善根引发的信心,他是不会退失的。通过某一个法门,比如说念佛的法门,一门深入地念诵的话,最后就可以有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机会。这些事例在我们的眼前、在记载当中,都是非常多的。这些人前世修行过,所以今生当中比较容易生起信心,他虽然不学其他的法,可能说不过别人,但是他的信心不会退失,这是很大的福报善根。有些人可能没有这么大的前世福报引发的信心,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了知了一些佛法道理,知道了有极乐世界的存在,阿弥陀佛的殊胜等等,信心就引发了。
对我们来讲,有信心再加上闻思当然非常好;如果缺少前世的善根,就必须要通过学习很多佛理,来让自己对于修行佛法等方面产生不退失的信心。到底需不需要学很多的教理?这要观待不同的根机,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根机。有些时候说“不需要学很多,只要把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有根机的人、福报很大的人来讲,绝对可以成立,而且他的信心到死之前不会退失,通过信心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针对很多人来讲,是不是都有前世福德引发的信心?不好讲。如果在顺缘具足的时候,自己心情也好,或者也没有遇到很多说歪理的人、邪知识等等,像这样他的信心就可以保持;如果一旦遇到了烦恼没办法逆转,遇到一些邪说等等,自己没有能够对治烦恼的能力,可能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压制,所以也有很多退失信心的情况。因此,有信心当然非常好,如果没有这样福德带来的信心,我们就要学习经论,这是增长信心的殊胜方便。念佛法门,修持中观法门,修持密法等等,信心都是非常非常重要,很关键。
此处说,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自己本具佛性、对于佛陀殊胜的加持,对于道的功德、缘起力,要完全地深信不疑。我们要现证法界,必须要通过信心。信心其实是一种清净心,没有怀疑等其他的染污。我们自己的心性是清净的,法界是清净的,如果我们产生了清净的信心,就很容易相应。如果对阿弥陀佛有信心,就说明对于阿弥陀佛是很清净的心,阿弥陀佛本身很清净,我们的心也很清净,这样就很容易相应,得到感应。法界是清净的,我们的信心也是清净的,也很容易得到感应。上师本来是清净的,我们也对上师产生清净的信心,那也是容易得到感应的。信心为什么是直接现证法界的因?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很清楚的。当我们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应该对佛陀、对教法产生不可退失、毫不动摇的信心。我们现在对于佛陀所宣讲的如来藏法没有欺诳这一点必须产生决定信,通过自力是没有办法知道的。
“是为显示甚深究竟故”,显示非常甚深究竟的实相本性,必须要通过信心来了知。因为已经完全超越了观现世量,通过我们现在凡夫人的思维和掌握的一些知识、经验,要推知如来藏的存在是没办法的,已经超越我们境界的缘故。
对此诸少慧寻思者会不断诤论说,应成佛与有情集于一心的过失等。
“少慧”即智慧很少;“寻思者”即分别念很重的人。有情的心是属于分别念,佛陀的智慧是属于大无为法清净的智慧。对于有情相续当中具有佛性如来藏,少慧者、寻思者就会不断诤论说:如果有情具有如来藏,应成佛的智慧和有情的心集于一体,或者说佛和有情的心集于一体的过失。“集于一体”,就是说又是凡夫的分别念、无明的状态,又具有佛陀的智慧,一个本体当中具有两种相违的法,一个是非常清净的佛智,一个是具有染污性的分别念。就好像在一个房间当中,具有光明的同时又具有黑暗一样,是一个很大的矛盾,应该有佛陀清净的功德和污秽的有情相续集为一心的过失。
我们学了如来藏的教义之后,也许还是存在这种观点。对方提出的问题,其实不纯粹是为了辩论,有的时候是让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的见解是不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学来学去学成这种观点——我是一个凡夫,我的心中有佛性,凡夫人的分别念和佛性同时存在,其实就落到这种观点当中了。如果别人不问,你觉得是很正确的,但是真正分析一下就有这个过失。所以很多的辩论都是为了让我们深入打破还不是特别确定的诸多怀疑。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学得差不多了,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别人提个问题,或者反方面提一些辩论,我们就很难以回答,哑口无言了,这就说明我们对问题还没有真正地了解清楚。在辩论的时候,不管有什么观点全部说出来,看你自己的了解程度,如果你完全通达了,对方不管从哪个侧面给你提问,你完完全全都可以回答,那么就说明你对问题非常通达了;否则还是似是而非,不观察的时候似乎对了,似乎了解了,但是如果再深入一点点就好像要出问题了。
大德们的辩论也是为了检验我们的智慧到底是不是清净的,对问题是不是真正通达了。我们会不会认为现在我们的凡夫心和佛智是集于一体的,有这样的过失呢?一方面是给对方一个回答,如果以后遇到就会破斥了;一方面,如果我们产生这种分别念也可以此来打破。
依于名言所说的所有过失都是下劣的,
通过名言所说的所谓的佛和有情集于一心等的所有过失都是下劣的,是不成立的。
如《解深密经》云:“世俗与胜义,远离一异性,若执一异体,均入于非理。”
佛陀在三转法轮的《解深密经》当中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其实并没有所谓的一体和他体的本体;如果你执著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一体的也有过失,入于非理了;如果你执著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他体的(异体就是他体)也有过失,都是不合理的。
现在我们众生处在世俗谛,通过我们的眼根耳根可以看到听到,世俗谛的法就是众生的境界。如果说世俗谛和胜义谛一体,当我们看到世俗谛就看到胜义谛了,看到胜义谛就应该解脱了,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解脱,说明世俗谛和胜义谛并不是一体的。还有,如果是一体的,即便是佛陀证悟了胜义谛,因为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一体的缘故,他还会有凡夫人的过失,所以世俗谛和胜义谛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一体。
那么世俗谛和胜义谛是不是分开的他体?也不是分开的。因为胜义谛是世俗的胜义,完全分开了它就不是世俗的胜义了。如果是别别分开的,好像话筒和柱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不能说柱子是话筒的空性,或者说柱子是话筒的法性,如果完全分开就有这个过失。或如果完全分开了,即便是我们证悟了胜义谛,但因为二者分开的缘故,世俗谛当中的烦恼还是如是存在。
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关系其实是超离了凡夫人的戏论,既不是一体的,也不是他体的。本来,对于某一个法及其实相本体,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而说——这个是世俗,那个是胜义,并没有说一体他体。我们认为一体他体都是通过分别念去认知的:“既然分了两个,二者之间似乎还有关系,胜义谛就是世俗的空性,那么应该是一体的。”分别念认定一体有过失,认定他体也有另外一种过失。
真正来讲,世俗谛和胜义谛在法性当中根本没有分,可以说是双运的,或者说在究竟胜义当中根本没有二谛。二谛的出现是为了便于我们了知法界,所以佛陀施设了一个方便,说我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这叫世俗谛;它的本性就是胜义谛。佛陀是为了方便我们了知究竟的状态分开了二谛而已,但其实佛陀讲不讲,一切万法本来就是双运离戏的,法如是安住离开四边,本性如是,空的同时是显,显的同时是空,世俗和胜义其实是一味的。
一味并不是两个东西揉在一起,而是从离开了戏论的侧面来讲叫一味。我们从词句表达说是一味,归根到底,世俗谛本身也是离戏的,胜义谛本身也是离戏的,没有一体,也没有他体,总而言之,不是分别念的境界。为了便于我们了知而说世俗和胜义,好像我们分别念能够缘,但当我们证悟了本性就会发现,其实分别念根本缘不了。只是为了便于我们了知而分出来的一个方便而已,我们不能把方便执为实有,去分一体他体,这方面都是不合适的。
佛和有情集为一心,那么佛陀和有情到底是一体他体?有情是世俗,佛陀成胜义,如果有情具有如来藏,就好像有世俗谛和胜义谛成为一体的过失。这不符合佛经安立二谛的本义。
不须承许心之法性如来藏与有法心二者是一体或异体,
不需要承许一体或异体。我们心的法性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有法就是心识。心识是浅层次的,是凡夫人安住的,如来藏本性是属于心的法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看起来好像是有现相和实相两者,其实如果完全按照现相的角度来讲,实相是不显现的,对我们来讲只有现相没有实相,所以也不存在所谓的佛智在我们相续当中同时存在的问题;如果纯粹从实相的角度来讲,现相也是不存在的。现相就像蛇一样,如果从绳子的侧面来讲,根本没有蛇的存在;如果从蛇的角度来讲,绳子是不现的,只有蛇。在蛇的状态哪里有绳子呢?也不存在所谓的绳子和蛇搅在一起的问题了。凡夫人的相续从现相的角度来讲实相是隐没的,从实相的侧面来讲不会有现相,所以,当然不会有现相当中众生的心和实相当中的佛智并存,好像光明和黑暗同时存在一样,这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在抉择的时候说,现相的本质就是实相,让我们知道现相其实是无实有的,它的本性是实相,我们只有通过词句这样表达。否则,单纯说现相,我们就不知道实相了;如果单纯说实相,那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就觉得和我们没关系了。所以佛陀说:现相的本质是实相,这样表达是让我们了知现相和实相之间的关系。其实,如果从众生位现相的状态来讲实相是隐没的;从实相的侧面来讲现相是隐没的。所以二者之间不可能同时并存,黑暗和光明同时并存的问题是不存在的,故不承许二者是一体和异体。
虽不离实相法性义,然和现相中有迷乱并不相违,
现相的本质是实相,因为实相就是一切万法的究竟状态,所以是永远不可能离开的。怎么可能离开呢?每一个有情自然本具实相,从来没有离开过法性义。但和现相中有迷乱并不相违,就是说虽然没有离开法性,但是当显现现相的时候,实相是隐没不现的,所以,和现相当中有迷乱是不矛盾、不相违的。当蛇存在的时候绳子的实相并没有离开过,实相并不是完全不存在,只不过显现蛇的时候,绳子的相隐没了根本看不到,就是完完全全看到蛇。虽然绳子从来没有动过,但是当我们迷乱错看成蛇的时候,蛇的这些状态是有的,胜义谛实相当中没有迷乱,但是显现为现相的时候有迷乱,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否则,应成无有解脱,或应成谁也不迷乱等过失。
如果不这样承许,就应该变成根本没有解脱道了,或者谁也不迷乱。如果二者真正完全是一体,现相和实相没有分开抉择,要么应成没有解脱,因为一切众生具有迷乱,迷乱的现相和实相恒时完全一体的缘故,众生就根本没有解脱的时候了;要么从解脱的角度来讲,应该变成谁也不迷乱,因为佛陀的智慧心证悟法性恒时存在的缘故,应该变成谁也不迷乱的过失。但这是不可能的。众生有迷乱是从现相的角度讲的,从现相隐没实相现前侧面来讲,绝对是有解脱的,完全可以成佛。虽然有法性如来藏,但是迷乱时就会显现轮回;轮回的现相不真实、可以消尽的缘故,也可以消尽现相获得解脱果。
这方面我们需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了解之后就要精进地修行佛法,要认认真真地发出离心、菩提心,这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我们知道了本具佛性和成佛之后的种种功德利益,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凡夫人的所有状态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没有一个东西真正是我们的,了知之后如果想现前佛性,想要解脱,那么必须要精进。虽然本具佛性,但是如果没人告诉我们,自己不精进努力,法性如来藏不可能自然现前。想想看,我们在轮回当中已经漂流了数不尽的劫数,没办法衡量了,如果可以自然显现,我们早就已经解脱了。所以,必须要精进遣除客尘,消除迷乱,要把所有的修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修行能不能成为消尽客尘的因,就看你的修行是不是真正有质量的修行。对于发菩提心或者修行佛法,有些时候觉得大家都在做,我也应该去做一下,好像应付一样,这样对遣除迷乱客尘没有真实强大的效果。真正要做,就应该认认真真地通过修行真实地引发出离心、菩提心。做善根的时候,尽量通过菩提心或空性摄持,这样每一个善根真正可以成为净除客尘的因。因为佛性是不需要再增长的,本来就是具足的,关键是要把客尘去掉,所以我们的修行应该变成真实的修行。如果是相似的修行,自己觉得在修行,觉得在别人面前应该表现成修行的样子,那么对于遣除客尘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如果想要真实现前佛性,对于解脱、成佛真正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对于修行的法要方面就应该真实地去下功夫,闻思的时候就认真闻思,修行的时候就应该努力地祈祷上师诸佛加持,让内心当中产生非常清净的出离心、菩提心。
还有抉择中观见方面,因为空性的力量才能够真实地遣除客尘。所有的迷乱,我们认为是有的、是无的,这些都是分别念,是人执、法执,真实完全断根的方式去掉人执法执,那就是人无我空性和法无我空性。我们通过善心所引发的出离心、菩提心,这方面是作为入道的因缘,真实要断障必须要无二慧才行。现在很多道友可以抉择无二慧,大概知道空性的道理。为了现证空性,真实灭尽二障的缘故,对于主要的修法、其他辅助的修法,都需要真实用心去做,不能够浮于表面,敷衍了事。当修行成为真正的修行,这个时候才有可能产生很大的力量去掉客尘。
就好像天空当中的乌云,如果不是很有力量的大风,一下子要把乌云吹走清净掉,是很困难的。你把电风扇打开,就想要把乌云吹走那是不行的,虽然也是风,但是风的力量太弱了,对遣除乌云起不了什么作用。同样,你相似地修一点,随随便便地念一点,就认为自己是在修行,其实不算真实的修行,这种相似的修行对于遣除障碍力量太小了,是没办法成功的。学习如来藏和客尘方面的道理之后,对于我们自己精进起来,真实地去学习佛法,趣入修行是有帮助的,的确有这样的功能。
正因为有实相现相的不同,所以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有情,也能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佛。
就是因为有实相和现相的不同,不仅可以成立迷乱的有情。因为现相显现的时候实相隐没了,这个时候在现相当中可以成立众生,具有迷乱本体的有情是可以成立的。“也能成立彼入道后断除迷乱而成佛”,“彼”就是讲迷乱的有情,迷乱的有情发了出离心、菩提心,真正进入解脱道之后,通过修行可以断除迷乱而成佛现前实相,这也是可以安立的。
虽以观察胜义的理论成立诸法空性,然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功德,既是虽有无上功德,然此宗也承许本体空性故。
这是讲到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也就是空性和光明完全圆融的观点,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段话以下就抉择这个问题。
如果没有系统地学习,或者相续当中智慧不够的话,总是会认为空性和光明是矛盾的,没有办法融合在一起,如果抉择大空性,就不可能有如来藏的实有功德;如果如来藏是实有恒常的,就不可能是空性的,觉得无论如何是没办法圆融的。要么把二转法轮抉择为了义,三转法轮抉择为不了义;要么把三转法轮抉择为了义,二转法轮抉择为不了义,只有这样抉择。但是像全知无垢光尊者、全知麦彭仁波切等等自宗的观点,不需要这样取一舍一,二转法轮也是了义的,三转法轮也是了义的,因为二者本来双运。这个道理对我们抉择如来藏,抉择究竟的实相意义,的确是非常具有加持力的抉择方法。
“虽以观察胜义的理论成立诸法空性”,通过观察胜义的理论来成立诸法空性。胜义理论是什么?主要是在二转法轮当中抉择万法空性的理论。有两种理论,胜义理论基本上是抉择空性的部分,另一个叫做世俗理论,抉择其他的显现法。世俗理论又分了两部分,一个是观现世量,以因明为代表的抉择心和境、心和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总相取还是别相取,能诠、所诠等等,讲世俗谛的问题;还有一个叫做净见量,主要是抉择佛菩萨智慧面前的清净显现。观现世是凡夫人面前的境界,眼睛怎么看外境,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刹那见,第二刹那见等等,把所有的法梳理成条理,然后安立层次,让我们在世俗法上面不愚昧。净见量就是讲佛菩萨面前的光明,殊胜的功德等等。这些都叫做世俗理论,所以我们不要认为世俗理论很低。
胜义理论就是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然以此并不遮遣如来藏功德”,把万法抉择为空性,是不是就完全把如来藏灭掉了,不存在了?不是的。在世俗谛当中,当我们面前显现世俗时,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首先抉择世俗的显现是现而无实有的,抉择它的无自性。当抉择万法空性的理论还没有办法把心识完全灭掉,或者说还没有把心识上面的习气灭尽的时候,虽然是空性的,但只要因缘存在,还会不间断地显现世俗。胜义理论抉择万法空性,从世俗的层面来讲主要是这样的。
抉择了空性之后就安住空性,如此恶业越来越少,善业开始增强。善业的增强可以辅助我们证悟实相,证悟实相之后就安住于一切万法的空性,尤其是安住于心识的空性当中。然后不断地出定入定,通过交替的方式积资入定、再积资再入定,当障碍越来越少的时候,内心当中的空性证悟就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深广。
在二转法轮不会讲,你在入定的时候会现前什么光明,只是说在入定的时候见空性而已。但是空性本身也是法性、实相,只不过不讲入定位还有光明,怕讲了之后有情就会说:入定位有光明存在是不是实有的?因为它是胜义理论观察之后得到的,应该是最了义的。如是有情就会产生一些迷惑,所以二转法轮不讲菩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还要抉择光明,宣讲的方式是这样的。但是实际情况是,菩萨抉不抉择,只要你安住了殊胜的空性,光明与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在证悟空性的同时绝对会现见光明的自性,不可能没有智慧的存在,只不过没有抉择而已。
在抉择实相时二转法轮、三转法轮只是说法不同,但是所抉择的本体就是真实的实相。假如说,一个修行者只修二转法轮的空性,从来不了知、不抉择三转法轮如来藏,那么虽然从某个角度上来讲稍微慢一些,但是如果他的因正确,修空性修得非常非常圆满,也可以现见空性。当现见空性的时候会不会说:因为他是修二转法轮的,从来没抉择过如来藏,所以当他入菩萨根本慧定的时候,绝对见不到光明?这种说法是不可能成立的。实相是不分的,就像房间有两道门,从这个门进来能看到房间里的所有东西,从另一个门进来也能看到。不可能说修二转法轮的空性不能现见光明,这是无法安立的。因为实相是一体的,光明和空性是不可分的,即便你只修空性,没有抉择如来藏,但是把客尘去掉了,还是会现前如来藏。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很少有菩萨只学习空性的法门,对如来藏的观点完全不学习的,这种情况不知道有没有,如果有,那么也绝对会证悟。因为入定时不可能分二转法轮的入定、三转法轮的入定,就如同不可能说显宗的佛、密宗的佛不一样,不管从哪个方面去现证都是一个佛果。从空性的法门进入也好,从空性和如来藏光明的法门进入也好,最后现见的就是一个法性,密宗现前的还是法性,法性是完全一味的,不过是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
二转法轮所抉择的就是实相,一切万法的本性。前面讲世俗法抉择为空性,对如来藏法也是一样抉择为空性。如来藏是空性的,如果它是不空的,什么什么过失就来了,通过离一多因等来抉择。
但是,我们通过胜义理论来观察如来藏,是不是能真正缘到如来藏?是缘不到的,如来藏连十地菩萨都看不到,现在我们刚刚开始学就能够缘到:如来藏在这儿,它是离有离无的,如果它是实有的,有这个过失那个过失……佛陀现前的如来藏有这个那个过失是不可能的,我们缘不到真实的如来藏。我们缘的是内心当中的概念如来藏,认为如来藏应该是有、应该是无,在实有的分别念面前,显现一个所谓实有的如来藏;在没有的分别念面前,认为是没有的如来藏。我们所观察的并不是真实的如来藏,要把如来藏上面的什么客尘去掉,而是要去掉我们对如来藏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如来藏是实有的,所以要打破这种错误观念,抉择如来藏是空性的。
通过胜义理论抉择诸法,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全部抉择为空性(一切智智就是和如来藏无二无别的),是不是遮障如来藏的功德?不是的,而是如实地抉择如来藏,如来藏是离戏的就是离戏的,是从这方面来抉择的。而通过空性来抉择时,就像我们前面打的比喻,衣服和衣服上面的污垢同时被火烧的时候,都是火烧的对境,但不同的是,一种被烧尽了,一种就烧不尽。根登群佩大师在《中观精要》当中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比喻:比如烧一大堆火,把很容易烧着的绒草和一些塑料、木头、煤炭、黄金全都拿去烧,这些东西平等都是所烧,但是有些一刹那就烧尽了,有些可能稍微坚持一下,像煤炭持续一段时间也就没有了,但是黄金怎么烧也不会变化,最后该被烧尽的全都烧尽了,该留下来的就留下来了。
我们通过空性的智慧抉择万法也是一样的,最粗大的障碍的一刹那就没有了,很快就消失了。比如初地菩萨在登地时,无始以来通过学习外道引发的遍计的烦恼障、所知障,一见道马上就没有了,就像绒草一样;有些可能坚持一下,像二地、三地菩萨相续当中俱生的烦恼障和所知障,通过修道,空性智慧证悟越来越深时,这些障碍逐渐就消亡了。智慧的火越来越大,障碍我执逐渐逐渐就消亡了,最后所有的障碍全部消尽,只剩下佛性如来藏的光明。如来藏就像黄金一样,放在火里烧永远不会被烧毁掉。把所有的东西都投进火里,都是所烧,同样,一切都离开戏论,都是空性的所缘,色法——柱子、瓶子、我们的身体是离戏的,心识是离戏论的,如来藏也是离戏论的。抉择完离戏论我们要修空性,当亲证空性的时候,客尘就慢慢分离了,不属于法性的东西就慢慢消亡了;属于法性的东西,智慧的火越强烈它就越清净,越清楚。因为障垢消除了之后,本性越来越清净、明显、广大,最后圆满周遍,完全显露出来。
二转法轮抉择万法空性,包括如来藏在内也抉择为空性,但是不是遮障如来藏功德?绝对不是遮障如来藏功德,不单单不遮障,而且是显露如来藏本体的最大方便,当然此处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成立。
“虽有无上功德,但是此宗也承许本体空性。”我们抉择如来藏,也承许如来藏本体是空性离戏的,离戏的意思就是离开分别念,离开客尘。如来藏的本体是不是离戏的?当然是离戏的,有无是非在如来藏上哪里有?它是法性,绝对不可能有丝毫的戏论,如来藏的本体绝对是空性离戏的。我们以前再再讲,就是因为佛陀离开了戏论才现前如来藏成佛。成佛还具有戏论分别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凡夫的分别念不要说现前如来藏,连登初地都没办法。
当我们认为不空的分别戏论完全消灭的时候,法性才会现前,如果还有戏论是没办法现前的。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出定位的时候还有一些很细微的分别,乃至于很细微的分别还存在于十地菩萨相续之间,他都没办法现前佛智,最后通过金刚喻定把最细的障碍完全灭掉了,第二刹那就现前最圆满的佛智。所以说空性绝对不是如来藏的违缘、怨敌,抉择万法空性不遮障如来藏。
虽然具有无上功德,但是如来藏宗也承许本体空。前面讲了,佛陀在抉择如来藏本性之前,首先抉择般若波罗蜜,如来藏的常乐我净是在般若波罗蜜多大空性的基础上安立的,所以如来藏本身绝对也是离戏的,没有丝毫的戏论可得可缘。所有凡夫人所缘的如来藏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把凡夫人的分别心息灭了之后,在某个阶段障碍不现前了,比如初地菩萨入定位,亲证分别念的本性完全是空性的,这个时候如来藏的光明就可以现前一部分,再继续修道,分别念越来越少,最后就可以现前究竟的佛性。所以此宗当然承许如来藏是空性的。
因此,第二转法轮教义宣说轮涅诸法空性,彼如是成立,如来藏也是空性的自性故。
二转法轮教义抉择轮回和涅槃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主要是打破凡夫人对万法的错误观念。是不是万法本来是实有的,然后我们通过胜义理论把实有的法抉择为无实有?绝对是个天大的错误!这绝对不是般若波罗蜜多。我们再再讲了,在我们面前显现的一切轮回的法,包括我们的心识,你抉择不抉择,它本身离开四边,本来就是离戏的,只不过我们认为它是有的、无的。就像我们经常讲的,相当于在它上面贴上各种标签,其实根本不是它。一个商品贴个标签它就是名牌了,再贴个其他标签它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但是它本身是不变的,你要给它贴个什么牌子,那是你的事情,不是它自己。一切轮回的法和涅槃的法本来就是离戏的,只不过我们分别念认为它应该是有的,无的,有无同体存在的,非有非无的。总之,我们分别念认为的这些概念都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把这些标签全部揭下来,还原它自己,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
并不是万法本来实有,现在我们要通过分析观察变成无实有,这是断见,不是真实的空性。真实义是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还原空性的过程就是破斥的过程。轮涅诸法空性,绝对是这样的,如是成立,如来藏也是空性的自性。
然而以与空性自性身无离无合的智慧光明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此是第三转法轮了义诸经的密意,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法轮。
在佛陀的教义当中说三转法轮超胜二转法轮,又是怎么回事?我们以前讲过,这只不过是从抉择的方式来讲的。因为二转法轮讲到的是大空性,抉择的侧面仅限于离戏,完完全全着重抉择万法离戏这一点,偶尔讲到光明也是一带而过,很少很少,基本上不作广大的解释。二转法轮所抉择的主要是空性,对于和空性双运的光明的自性没有抉择。
而三转法轮“以与空性无离无合的智慧光明作简别而宣说如来藏”,不单单是空性,而且抉择了和空性无离无合的智慧光明。“作简别”,意即不是单单的空、离戏,而且有一个智慧身,有智慧光明,宣讲了如来藏具有十力等功德法,这就是三转法轮了义的密意。“仅此一点”什么意思?就是说单单从这个侧面安立三转法轮超胜二转法轮。以前慈诚罗珠堪布也讲过:一切诸法圆满实相的法界其实是明空无二的(显空无二就是明空无二),二转法轮中观的大空性只是抉择了明空当中的空、离戏,抉择得非常究竟,所以叫做了义单空,就是从抉择空的角度来讲已经再没有办法超越了。那为什么是单空?因为单单抉择了大离戏的角度叫单空。这和我们以前讲的单空不是一回事,前面所讲的单空是分别念面前打破有之后单单的空,此处单空是灭有灭无,所有的戏论灭完了,只不过没有抉择双运的光明,从这个角度来讲叫究竟了义的单空。
有些地方讲,二转法轮是暂时了义或者一半了义。什么意思?从所抉择的范围来讲,还没有抉择到圆满的实相,没有抉择到光明这部分,所以叫究竟单空、暂时了义、一半了义等等。这方面的说法都是从抉择的方式来安立的,而不是从所抉择的意义安立。从抉择的意义来讲,空性也是如来藏,也是究竟实相,光明还是如来藏,本来就不分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仅此一点超胜第二转法轮。
故《解深密经》中也高度赞叹了第三转法轮义。然并非所有三转法轮的经典,而仅限于宣说如来藏的部分了义经典如是宣说。
《解深密经》是三转法轮的一个经典,当中高度赞叹了第三转法轮超胜第二转法轮的意义。第三转法轮分了两部分,以前我们提到过这个问题,一部分是属于宣讲如来藏这部分的,是最极了义的,一般来讲有十部如来藏的经典(益西上师在讲记中列出了这些经典的名称,可以参照);还有一部分没有宣讲如来藏,相当于是宣讲唯识的一部分经典,没有抉择如来藏,是属于不了义的。
为什么三转法轮分了义、不了义?因为三转法轮叫做善辨法轮,或者叫善观察、善抉择,就是把有的东西决定安立为有的部分,无就决定安立为无的部分。(不像二转法轮周遍空性,没有什么有无,全部已经打破了。)比如,阿赖耶识在世俗谛当中有,就要说它有,通过很多理论来说它在世俗当中就是有;如果它是无的,必须要说是无的。在三转法轮当中有这个特点,就是善观察,善辨别,有的一定安立为有,无的一定安立为无,必须要确定,有法就是有法,法性就是法性,离戏的空就是离戏的空,如来藏的光明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客尘就是没有的,如来藏就是有的,必须要把问题清清楚楚地抉择完。
在这个前提下,唯识的观点放在三转法轮的原因也是善加辨别。比如说唯识当中的三自性,遍计所执性绝对没有,二谛都不存在;依他起性是世俗有,就定义在世俗有;圆成实性是胜义有就安立为胜义有,一切万法的本性、究竟实相必须存在。像这样就分得清清楚楚,完全抉择了。在三转法轮了义经典当中,客尘绝对没有,一点都不存在;如来藏光明决定有,而且是常乐我净,非常非常肯定。在这个原理上分出来的,所以有了义的、不了义之别。
全知麦彭仁波切讲“然并非是所有三转法轮的经典,而仅限于宣说如来藏的部分了义经典”,像《如来藏经》《胜鬘经》《大涅槃经》,还有《陀罗尼自在王经》《宝女请问经》等等,这些都是宣讲如来藏的了义经典。
“此理在其它经中(《陀罗尼自在王经》等)以净治如意宝等比喻可以如是明显了知。”
“此理”,为什么讲第三转法轮最极了义?通过净治如意宝的比喻说明。以前佛陀入海取宝,所取的如意宝都是已经净治过的,相当于从龙王龙宫取来的如意宝,是马上可以起作用的。但有些如意宝不是从大海里面取的,是从山里面挖出来的,有很多其他的矿物质,相当于里面是一个宝珠,外面沾了很多渣滓,必须要把这些渣滓分离掉,最后显现出宝珠来。因此需要有打磨的过程,基本上有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最粗的,用石灰水等去泡,泡软一点之后要用很粗糙的布去磨(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砂轮去打);净完之后,第二道再用饮料(可能是特殊配制的粮食饮料)去泡,然后再洗,洗后再用稍微细一点的布去擦;第三道用特制的药水泡,泡完之后用最细、最软的布去擦。最后所有的障碍全部清除掉,就成了一个非常非常清净的如意宝,光明的宝珠就会呈现出来。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净治的。
佛陀的三转法轮要现前佛性如来藏,也需要三个步骤。第一工序是给有情宣讲无常、不净、轮回的痛苦、人无我空性,通过这些方面让有情相续当中的一部分障垢远离;当有情根性成熟之后,就宣讲一切诸法是空性的,这是中间的第二工序;最后第三工序是宣讲如来藏的光明,把客尘完全分离掉,直接显露宝珠的自性。《陀罗尼自在王经》当中的比喻是三个步骤来净治如意宝,佛陀三转法轮的密意也是这样的,通过三个层次的调治,让众生可以现前光明如来藏的本性,或者能够了解如来藏的本性。
因此,第二转法轮宣说的空性和第三转法轮宣说的身及智慧,彼等显空须双运故。遍知龙钦绕降承许第二第三转法轮的诸了义部分均为了义,无须取此舍彼,应当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即是彼二者中没有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而且双运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即基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诀之关要故,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
通过前面的道理知道,二转法轮当中所宣讲的大空性离戏的部分和第三转法轮当中宣讲的身及智慧是双运的。其实我自己比较喜欢二转法轮、三转法轮一起来看,这样,为什么如是抉择就非常非常清楚了。如果只是从二转法轮看,则不一定能够知道为什么如是宣讲,当然能够知道一部分的必要性;但是把二转三转放在一起观察,空性可以知道得非常清楚,光明方面也可以知道得很清楚。
此处也是这样的,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所宣讲的三身四智(或者三身五智)等等,是显空须双运的。仅仅从宣讲的侧面来讲,是二转法轮先讲,三转法轮后讲,但是从所诠义来讲,不可能是一个低一个高,否则就没办法成双运了。此处说“彼等显空须双运故”,怎么双运?如果二转法轮是很低的层次,空性不是了义的,那么就不需要或者不存在了;如果不存在空性,三转法轮在分别念面前就变成实有恒常了。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的光明本身双运,从这个侧面来讲,就没有高低之分。二转法轮是不是最极了义?从宣讲的方式来讲,有了义、不了义之说——是宣讲圆满了,还是只宣讲了一部分;但是所宣讲的空性和光明绝对是一个本体,本来就不可分的。只不过从如来藏的智慧没有戏论的角度来讲,安立一个名称叫空性;从如来藏本具功德的侧面来讲,安立叫光明。实际上,光明本来也是离戏的,离戏本来也是光明的离戏,二者之间绝对是不可分的。所以显空双运,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的智慧绝对双运。
遍知龙钦绕降即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等很多殊胜的论典当中,承许第二转法轮的经典和第三转法轮的了义部分均为了义(前面讲了第三转法轮不决定全都是了义的)。二转法轮没什么讲的,绝对是了义的,三转法轮一部分是了义的。“无须取此舍彼”,不需要取二转法轮的大空性,舍弃如来藏的光明。因为如来藏法义当中讲到了实有、不空、常乐我净,有些人不了知密意,错误理解,觉得是讲如来藏实有不空,故不应该承许,是不了义的,应该舍弃。无垢光尊者说,无须取此舍彼,应该按照双运的方式来受持。
“即是彼二者中没有一者了义另一者不了义的矛盾”,空性和光明,根本没有一者了义另外一者不了义的矛盾。当然有些大德有必要时,为了打破众生的实执,讲如来藏是不了义的。因为有些众生在接受的过程中,如果又抉择空性,又抉择实有,觉得很难理解,所以有的时候大德们就干脆把三转法轮安立为不了义。而有些大德把三转法轮安立为了义,二转法轮安立为不了义。但是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是二转和三转的了义部分都是了义的,传承下来之后,全知麦彭仁波切也继承了这种观点,然后进一步地发挥。所以说“无须取此舍彼,应当唯一按照如是而受持”。
“而且双运后如来藏作为因续(即基续)义可出生金刚乘窍决之关要故”,双运就是说大空性和大光明,如是抉择双运之后,如来藏本体作为因续(《大幻化网》当中讲,因续就是基续道续果续当中的基续)的意义可以出生金刚乘的窍诀。金刚乘是以二转法轮的空性和三转法轮的如来藏作为基础,然后再进一步直接、明显、广大地开显最为圆满的窍诀意义,抉择得非常了义、直接。所以金刚乘的修行也是很快,有些地方说事续的密乘关要,十六生就可以成就正等觉,行续七生就可以成佛,瑜伽续三生成佛,无上瑜伽续一生成佛。一生成佛也有12年成佛、6年成佛,乃至于6个月成佛的,这些都是有的。对于大空性、大光明的意义,有些人以前学习过串习过,根机非常非常利,再加上一个窍诀,就可以把障碍迅速地分离掉而现前法性。而且真正来讲,在最圆满的密乘当中主要是信心,通过修上师瑜伽,以非常强烈坚固清净的信心勇猛祈祷上师加持,很快就可以得到意传加持而证悟成佛。
有些人问,密宗的成佛到底是不是佛?还有禅宗顿悟成佛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果是不是一样?有很多辩论:有些地方说是属于素身佛,意思是说只有法身,没有报化身;有些地方说密宗所成的佛其实并不是佛,只是证悟境界而已;有些大德讲密宗的一身成佛是阿罗汉的境界等等,有很多种讲法。其实真正来讲,密宗所成的佛、禅宗所成的佛,和释迦牟尼佛所成的佛无二无别,只有一个佛果。
我们学这个论典,解释很容易。因为佛性就是和佛的本体无二无别的,只要你把障垢去掉,一证悟之后就可以现前本性。本性是无二无别的,本性当中本具相好功德,报身的功德和化身的功德在如来藏当中本来就有。既然有,为什么不现前?虽然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后成佛的这些修行人,他不会现前三十二相,这方面在很多经典当中讲过。因为真正地示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示现八相或者十二相成佛的,从释迦牟尼佛到弥勒佛之间就释迦牟尼佛他可以显现。通过显现十二相成道或者八相成道,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叫做教主,一个教法当中只有一个教主,其他的人成佛了,他虽然有佛功德,但是不显现。并不是说成了佛就必须要显现出来,如果这样佛就不自在了,是不是?成佛之后,既可以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显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可以显现屠夫妓女,也可以显现猪、狗等其他样子。有人会说:这头猪是佛的化现,那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上哪去了?没有必要这样讲,他是有必要这样示现的,成佛之后是非常自在的,他可以显现任何样子。并不是说成佛之后还不自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必须要显现出来,不是这样的。
后来的密宗成就者也好,禅宗的即身成佛的人也好,他成了佛就和佛一样,但是他可以显,也可以不显。很多大德讲,释迦牟尼佛就属于显化,他是佛,也显现佛的遍智、神通,佛具有什么功德全部都显现出来,作为教主必须要这样做。但是后来的不是教主的这些成佛者,通过菩萨成佛也好,或者通过凡夫修成佛也好,相当于在佛教内部有一个约定:你成佛之后就不能再示现教主的身份了。否则就混乱了,这个也是教主,那个也是教主,到底谁是教主?分不清楚。一期佛法当中就一个教主,佛陀是显化,其他的统统是密化,以隐密的方式来教化众生,他是佛,但是不能显现佛的样子。所以,后代的是佛的成就者,既不显现相好,也不显现遍智(他显现上好像这个不懂,那个也有点不懂),也不显现像佛一样的神通,也不显现像佛一样的教化众生的方式,统统不显现,但是,这方面并不能说明他不是佛。释迦牟尼佛如果在当今化现,显现上可能也和一般人差不多,化现成一个老百姓的样子在街上走我们都不能发现,他有可能是这样的身份。虽然这样化现,并不能够说他的佛智就隐没了,即使他化现成一头猪,佛智也绝对不会就没有了,我们看是一头猪,但其实他就是佛。
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行十二年,实际上在他进山洞的第一天,一开始祈祷、观修的时候,弥勒菩萨就在他头顶上安住给他加持,从来没有分开过,但是因为显现上自身业障很重,所以一直没有现见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中间有一、两次稍微退转,但是后来都坚持下来了,修了十二年之后,罪障清净了,他看到一条母狗,母狗的整个下肢都是糜烂的,生了很多蛆,即便这样,母狗还要拖着自己的身体到处咬人。当下无著菩萨生起了很强大的悲心,他就用舌头去舔蛆,想把这些蛆救下来。他生起很强大的悲心的缘故,就把障碍全部清净了。其实他的障碍早已经清净得差不多了,并不是修了十二年,障碍还是圆圆满满地存在,实际上只剩下一点点了,悲心一生起来之后,最后的障碍就消除了,这时候弥勒菩萨就现前了。当时他老人家还有一点点不太高兴,他说:“我修了十二年了,好像一个梦都没有!”弥勒菩萨说:“其实并不是我没有出现,你修的第一天我就出现了,只不过你的障碍太重看不到我。你现在罪障清净了,好像我就突然出现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你不信,就把我放在肩头上去集市里面。”无著菩萨就把弥勒菩萨放在肩头去集市,他问别人:“我的肩头有什么?”“啥都没有!”只有一个老妇女业障稍微轻一点,她说:你的肩头上有一个母狗的尸体——你扛个母狗尸体在集市跑来跑去,是不是要卖母狗的尸体?(开玩笑)
如果自己的障碍存在,即便是圣尊显现,我们也是没有办法真实了知的。无著菩萨的公案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有时候我们观修呼唤莲师:吽,哦坚耶杰呢香灿……莲师他承诺过,谁念金刚七句,一定在他面前加持的,怎么看不到?是不是莲师没有来?绝对不会的,圣者的承诺一定是会来的,而且他的法身是周遍的。有的时候我们想,老人家会不会从铜色吉祥山跑过来?这么远,会不会不来?如何如何。显现上应该来,但是因为他法身是周遍的,你在哪个地方观想,他就在哪儿,不需要有任何的勤作,你观想他就在这,你不观想他就消失。这就是一个因缘,你观想在头顶,他就在头顶;你观想在喉间,他就在喉间;你观想在心间,他就在心间,他的法身一切一切周遍的,只不过通过这样观想之后,他就好像出现在我们观想的地方,所以他绝对会给我们加持的。(刚才我从哪个地方讲过来的,忘掉了!讲的内容好像都有关系,但是讲完之后就回不去了。众笑)
“须知彼等佛教关要本为一致”,佛教的关要本来就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了知,如来藏大空性和大光明本来圆成的缘故,这样修行或者这样理解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此究竟义,龙树无著等诸圣者的密意一致,因为由《赞法界颂》《心注》《宝性论释》等明显可知故。
对这样究竟的意义,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圣者的密意是一致的。龙树菩萨虽然主要是讲《中论》等自空的观点,但是在《赞法界颂》《菩提心注》《菩提心释》当中也讲了如来藏。无著菩萨造了一个《宝性论释》,(以前一个大德翻译过,是魏译。内容不是很广,第一品讲得多一点,后面都是大段大段颂词,基本上是一句话往下走,他不是逐字逐句地解释,认为很关要的地方注释得比较多。)当中也宣讲了如来藏本空的道理。
如是又如阿阇梨龙树(《赞法界颂》)云:“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
这个讲得非常殊胜。“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佛陀所有宣讲空性的经典都是为了灭除烦恼的,不是为了失坏种性如来藏的(界就是如来藏)。所有般若波罗蜜多经典全都是为了灭除众生的实执、烦恼,烦恼一灭尽,如来藏的本性就显现。前面我们通过几种比喻已经抉择过了。
在《宝性论》当中讲二转法轮的密意,为什么要讲二转法轮?也是说为了灭除烦恼。灭除烦恼是不是比如来藏观念要低一点?绝对不是。因为如来藏本来如是,如果你的烦恼存在,那怎么样去现前如来藏?只有宣讲了空性本来离戏,通过观修空性,把人我执、法我执,把烦恼障所知障灭掉之后,如来藏才可以现前。二转法轮完全是为了灭除众生的烦恼、执著,把众生的执著一灭掉了,佛性不现前是不可能的。
如是以胜义理论观察后的结果是究竟二谛无别如金刚之义,此是以寻思者的分别心无法通达的法界故,根本没有依胜义宣说过失的机会。
如是以胜义理念观察之后的结果,究竟二谛大空性和大光明是无别的,就犹如金刚一样。金刚就是不可分、不可坏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谛本来就是坚固不坏的自性。在《宝性论》当中也有通过金刚来作比喻的,还有“金刚乘”也是有这样的含义。
大空性大光明无二无别,一般的寻思者、分别念很重的人,通过自己轮回凡夫的分别心,没办法通达这样圆满的法界。既然没有通达,根本没有依靠胜义宣说过失的机会,也没有通过名言宣讲过失的机会,根本没有丝毫的过失。
现在宣说彼如来藏在有情相续中如何安住之相。若以实相自体而言,诸法含摄于法性界中,法性自体没有生灭平等而住,没有轮回涅槃等贤劣,也没有此岸彼岸、自他、大小、前后时位等差别,是无变法界唯一明点。
如来藏在有情相续当中如何安住的呢?如果完完全全从实相的侧面来讲,一切诸法都含摄在究竟的实相法性当中,法性的自体没有生灭。因为生灭法都是世俗的法,只有现相才有生灭,法性实相当中是没有所谓的生灭的,所以说没有生灭,平等而住。其实就是说现相和实相双运,以前益西上师讲:现相和实相双运,并不是好像有两个东西是双运的,究竟的双运是在实相当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现相,只有实相,没有现相可得,这叫做真正的双运、一味。所谓的现相根本不存在,如果有现相又有实相,怎么双运?永远双运不了。所以说,法性自体没有生灭平等而住。
“没有轮回涅槃等贤劣”。轮回很恶劣,涅槃很贤善,这方面是没有的。而且因为有轮回才有涅槃,本来就没有轮回,那么观待轮回的涅槃也没有,本来圆寂的自性叫大涅槃界。观待轮回、灭掉轮回的涅槃,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这是小乘的涅槃,它不究竟,只是暂时的涅槃而己;从大乘角度来讲,所谓的轮回本来不存在,所以观待轮回的涅槃也没有。为什么说不能执著轮回,不能执著涅槃?在《中论》当中有《观涅槃品》,涅槃到底存不存在?涅槃也不存在。因为如果有轮回才有涅槃,如果没有轮回就没有涅槃。轮回存不存在?轮回都是客尘,的确是不存在的,是假相。轮回不存在,涅槃也就没有了。
“也没有此岸彼岸”。此岸、彼岸是观待的,我们在河的这边,说这是河的此岸,对岸是彼岸,这是不是真实的?不是,等你换过去,你在彼岸时,以前的彼岸就变成此岸了,现在的此岸就变成彼岸了。它是互相观待的、假立的,所以此岸、彼岸在法性中也没有。
所谓的自他也没有。因为所谓的自和他,和我不一样的他相续叫他,我从哪里来的?我是假立的,我是根本没有的。首先有自,才能说不是我自己的就是他;但是没有自就没有他,所以在法性当中也没有自他。在法性当中没有自他的缘故,所谓的我的如来藏,他的如来藏,佛的如来藏,在真正的实相当中也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法身一味、如来藏一体。一味一体也是一个表示,连自他都没有了,哪里有所谓的一?一体的一也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我们不这样讲没办法表示,所谓的一体只是从没有多体角度来讲的。
诸佛的法身是一味的,为什么?因为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所有的佛都是因为息灭了自他分别才成佛的。已经息灭了自他分别,哪里还有阿弥陀佛的法身、释迦牟尼佛的法身?究竟来讲是没有的。我们的佛性如来藏也是这样,从现相上面来讲,有你我他的分别念,我的如来藏,你的如来藏;但是从真正的实相角度来讲,你我都是客尘不存在的,既然你我都不存在,哪里有你的如来藏,我的如来藏?所以,所有的如来藏可以说是一体,从这个角度可以安立。
还有大和小也是一样的。大小都是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在实相当中万法都不存在,当然也不存在大小的问题。所谓的大小在实相当中平等不存在,大也是空性的,小也是空性的,在本性当中,大和小都是平等的。在华严的境界或者说实相当中大小平等,有时候讲不可思议境界,一个小小的芥子里面就可以容纳整个须弥山。
米拉日巴尊者进入牛角当中的时候,牛角没有变大,尊者没有变小而安住其中,显现大小无碍的境界。为什么这样?当然这是属于净见量了,如果没有证悟空性是看不到的。从道理上分析,因为大和小都是假立的,是观待众生的分别念安立的概念而己,然后通过分别念不断地串习——大只能够容小,小不能够容大,二者不平等;但是在法性当中大和小是平等的,大就是小,小就是大,二者没有差别,大能容小,小就能容大,法性就是这样的。
所以说大小无碍,我们认为大和小有质碍只是凡夫的分别念局限而己,本性是平等的,大和小没有差别。在我们潜意识中觉得大和小还是有差别,就是大的能够容小,小的不能容大的,还是安住在大小不平等的状态当中,所以再想都想不通。只要真正把大和小的概念去掉了,放在平等的角度来讲,大和小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只不过一个名词概念而己,是假立的,大能容小,反过来小就容大,很小的一个种子、芥子、芝麻里面就可以容纳整个须弥山。这就是净见量,平等的境界当中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大小是无碍的。一个微尘中有无数的刹土,因为大小是假立的缘故就可以,法性都是平等的,在法性当中并不存在实实在在的大小。否则,大也是实有的,小也是实有的,就肯定不行了。
前后也是一样。我们觉得现在开始发心,以后成佛,需要三个无数劫,认为时间是固定的。其实从时间角度来讲,一个刹那当中可以容纳三个无数劫,所谓的时间是假的,菩萨一念当中就可以超越一切劫。三个无数劫是假立的,如果你通达了,一刹那就是三个无数劫,一刹那当中就超越了,因为根本没有实实在在的三个无数劫让你真正去超越。你不需要数着时间,过了一个小时了,好像三个无数劫短了一个小时了,看表又过了五分钟……其实时间是分别念安立的,当你安住本性当中,一刹那三个无数劫就过了,一刹那就圆满了所有的资粮,时间也是假立的。
堕地狱是不是真实要那么长的时间?也不确定。《时轮金刚》的教义说:三百年后,所有得过时轮金刚教法的人,都会汇集在时轮金刚主帅周围降魔、弘扬时轮金刚的教法。有的道友说:得了时轮金刚的灌顶是很好,可是如果我破了时轮金刚的戒律堕地狱了,二三百年出不来了,那个时候怎么办?有些人回答说,即便破了戒,会把你勾上来的。如果破了金刚密乘戒,堕地狱的时间有说是一亿劫,反正是不可思议的长时间,二三百年当中可能是没有办法,怎么样努力可能都是起不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要知道时间是假的,我们这里二三百年,而在地狱可能已经过了一亿个劫了,你该待地狱的时间已经一分一秒都不差地待完了,业已经清净差不多了,到时候你就起来了。依靠时轮金刚的加持力的确是这样的。
时间的确不是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的一刹那当中,某些有情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即便是在人间,时间也是假的,当我们很快乐的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七天长假一眨眼就过了;如果今天的事情很难办,非常麻烦,你就觉得今天的两个小时就是漫长的等待,一天好像过了一年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讲,时间也是假立的。
从实相角度来讲,前后、一个刹那和一个大劫,是不是真实的?它也是假立的。有分别念就有这样的安立;无分别念,安住在法性当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在密乘当中,“三时无时”叫做第四时,过去、现在、未来三时是假立的,三时不存在的侧面安立一个“本净时”,有这样的安立。这些差别都没有,法性为无变法界唯一明点。
尽管实相如此,但是针对迷乱客尘的现相而言,如此三界轮回众生心境现起而不见法性自性时,法性也并非无有,自性中没有少许动摇故。
尽管实相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没有现前实相,就会有迷乱客尘的现相。“针对迷乱客尘的现相而言,如此三界轮回众生心境现起而不见法性”,其实就是指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已经现前迷乱了,究竟的法性在我们现在的状态中是一点都找不到,一观察,一起心动念就是烦恼,完全没有一点实相的影子,法性已经完全被覆盖住了。但是,不见法性自相的时候,法性也不会彻底没有了,只不过隐蔽了不显现而已,它是无为法,永远不可能因为烦恼太粗猛了把如来藏损坏了,自性中没有少许动摇。
心之法性如是被客尘障垢缠覆而不显,彼以果实或精华方式而安住,称为种性或藏,以地下宝藏等九喻显示而了知。如是宣说。
心的法性如来藏被客尘覆盖后不显现,其实是以果实或精华的方式而存在的,称为种性或藏,“精华”就是藏的意思。地下宝藏等九喻就是《宝性论》当中的九个比喻。我们在开篇讲过,《宝性论》当中主要宣讲抉择如来藏的三大推理(或者说三个根据)和九个比喻、十个意义。是哪九个比喻?下面就引用了“萎花中佛”“群蜂中蜜”等比喻,喻义基本上都差不多。
“萎花中佛”,萎花,外表看它的叶子已经黄了,花枯萎了,看起来是马上要扔掉的东西,但就是在萎花中安住了一尊佛像。外面的萎花比喻为客尘,里面的佛像比喻成如来藏。只能大概通过这个方式来比喻而已,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真实安住了一尊闪闪发光的佛像。大恩上师在其他地方讲过,我们不要认为现在有情相续中就有一尊佛像安住着,并不是这样的。其实真正的佛性是隐蔽的,它已经完全被覆盖住了不显现,就好像萎花中有佛一样。
“群蜂中蜜”,群蜂是躁动的,而且蜂是有刺的,它是具有攻击性的危险动物。有很多的蜂箱,里面有很多很多蜜蜂嗡嗡地叫,飞来飞去,但是里面就有蜂蜜的精华。蜂是属于客尘,蜂蜜是如来藏。“壳中果实”,以核桃作比喻,核桃外面的壳很粗糙坚硬,不能吃,但是把壳敲开之后,里面的核桃仁是非常美味的,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有很多种带壳的果实,都可以如是理解。“粪中金”,一块黄金掉进粪坑里面去了,黄金是看不到的,外面是被大粪覆盖着的。大粪就是客尘,里面的黄金是不变化的,捞起来洗一洗就可以清净的,黄金比喻为如来藏。“地下宝藏”,“地”就是客尘,“宝藏”就是如来藏。我们看不到地下宝藏,同样,我们现在客尘也是把如来藏障蔽住的。“果中胚芽”,有些果实里面有芽,因为外面的果实覆盖住了,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芽。有的时候掰开后会发现,里面的芽已经慢慢生长了,这叫果中胚芽。“破衣中宝佛像”,在十字路口有一件很破很脏的衣服,但是里面包裹着一尊价值连城的金佛像,这也是客尘和如来藏的比喻。“贫贱丑女腹中怀轮王”,转轮王是最尊贵的,他一旦登基之后,可以统治四大部洲,但是他的母亲是一个贫贱的丑女。贫贱丑女自己怀了转轮王却不知道,贫贱丑女相当于是客尘,怀的转轮王就相当于如来藏。“焦泥模中妙宝像”,焦泥模,铸佛像或者模具时,首先要有一种焦泥的泥模,然后把黄金、水倒进去,铸造好之后把模具掰开,里面的金像就可以显现出来了。焦泥模就是客尘,妙宝像就是如来藏。
以上九种比喻是以最略的方式讲的,在《宝性论·如来藏品》当中讲得很广。
虽然观待客尘障垢于彼安立不净、不净净、极净三种分位,但而如来藏自体上实无差别。
虽然观待客尘障垢清净与否安立了如来藏三个部分:不净位的如来藏;不净净的如来藏;极净的如来藏。虽然这样安立,但并不是如来藏本身有非常不清净(不净位)、清净一部分(不净净)和最清净(极净位)的差别,只不过观待客尘:客尘一点没有远离,叫不净位,就是众生;客尘远离了一部分,叫不净净,就是菩萨有不净的部分,也有清净的部分;然后佛是最极清净,叫极净位。如来藏自体上面是没有差别的,差别、变化的是它上面的客尘。
《宝性论》云:“佛智入诸有情故,自性无垢彼无二,佛性假立彼果故,说众皆具如来藏。”
颂词的意思和前面三个理论差不多,但侧面不一样。“佛智入诸有情故”,佛陀的智慧在有情相续中安住;“自性无垢彼无二”故,自性是无有垢染的,众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说众生具有如来藏;“佛性假立彼果故”,佛陀是果,佛性是因,佛性现前安立彼果,其实并没有因生果的关系,佛性在众生位叫佛性,在佛位叫佛果,好像有个因果,其实是假立的。所以“说众皆具如来藏”。
又云:“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此”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自性就是法身,就是真如,就是种性,其实都是一个自性。就是因为都是一个自性的缘故,通过“法身能现”“真如无别”“具种性”才可以安立“众生具有如来藏”,都是一个本体,不会有不同的差别。
又云:“不净以及不净净,极为圆满清净者,如是次第而宣说,凡夫菩萨与如来。”如是宣说。
不净即不净位,就是众生;不净净即不净净位,就是菩萨;极为圆满清净就是佛位。像前面所讲的一样。
既不能如是了知心中就执著所谓如来藏如枣依盘般住在五蕴笼的某处,是迷乱心与不迷乱心二者并存,如光明与黑暗相邻般之后,若人附合此者而作破立,即是自己全未通达大乘密意的嘶叫而已。
如果没有真实了知二者的关系,心中执著如来藏和五蕴就好像枣依盘一样,是能依所依的关系。枣依盘,就是把枣、苹果放在盘子上面,五蕴就像盘子一样,如来藏就像枣子一样,好像二者同时存在。(所有能依所依的关系都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他体的,否则没办法安立能依所依的关系。)
五蕴就是我们现在的色受想行识,笼就相当于束缚,五蕴像笼子一样就把如来藏关住了,就好像笼子把鸟关住一样。我们的如来藏是不是像枣子依盘一样,住在五蕴笼的某处,外面是迷乱的心识,里面是不迷乱的如来藏二者并存?根本不是这样的,就好像光明和黑暗不可能在一个房间当中并存一样。
如果有人认为很合适,作一些破和立,就觉得应该建立——不迷乱心和迷乱心二者并存;或者破——不可能的,应该不具有如来藏。破或者立,都没有了解大乘密义,只是嘶叫而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喊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关系,真实就是实相和现相的关系,不是二者并存,也不是五蕴笼的某处有一个如来藏。五蕴就是如来藏变现成的状态而已,如来藏被覆盖住之后只是显现五蕴,佛性完全不现前;佛性现前的时候,五蕴是不现前的,二者绝对不可能同时存在。
因此于心未净修大乘的恶寻思者众中宣扬如来藏也无意义。
对于没有修过心的,心未净修大乘的恶劣寻思者众中宣讲如来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具有很多恶分别念,根本理解不了。
如此甚深教言不是为凡夫和诸外道种性而说的,彼等非是闻此深法的法器。
这里讲得很清楚,如来藏这么甚深的教言,是不是对于一般的凡夫人通过三种推理来宣讲,或者对于外道宣讲?根本不是,因为这些人不是听闻最甚深如来藏的法器。这里面的推理是在很高的高度上的,在没有进佛门的凡夫面前怎么成立?成立不了,在外道面前也成立不了,这不是给他们讲的。如果进入大乘之后,承许有如来藏种性,对佛陀的教言、对了义的教法完全产生信心,在此基础上面给他抉择如来藏在有情相续当中如是如是存在,然后再修行就很快速。
所以,并不是普遍对一切人宣讲如来藏。佛陀当年对五比丘也没有马上宣讲如来藏的道理,而是首先讲四谛法轮,逐渐清净他们的根机,然后再在《妙法莲华经》当中对这些阿罗汉一一作成佛的授记。并不是刚开始就直接宣讲的,因为他们当时还不是法器。
所以对彼当从无我、无常等展开而说法,并且须要以理安立,宣说如来藏无有意义,仅以观现世量不能成立且将成增损处故。
对于外道、凡夫,对刚刚进入佛门的这些人,不能够宣讲如来藏,因为他们暂时接受不了。刚开始要给他们讲无常,首先讲粗无常,再讲细无常;在这个基础上再抉择无我等等,让他们的心逐渐成熟。而且宣讲无我无常时必须要通过道理来安立,不能完全通过教证,否则他们接受不了。如果针对根机成熟的人,完全通过佛的教义,或者稍微讲一点理论就可以安立了。前面讲的这些推理并不是在凡夫、外道面前都可以完全产生定解的,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讲,都是依赖于某些教证来作的推理,对我们来讲完全可以诚信,对这些人必须要以理安立。
对他们宣讲如来藏没有意义的,因为并不是观现世量的境界,观现世量的凡夫分别念根本没办法纯粹通过逻辑推理来成立如来藏,完全没办法产生定解。跟他们讲如来藏就变成增损处,或者增加很多分别念,认为如来藏就是实有不空的;或者就是损,通过观现世量觉得不可能有如来藏:“你看我这个凡夫有情哪里有如来藏?如果有佛性,三十二相是哪里?我的耳朵这么小,佛陀的耳朵大;佛陀的牙齿有四十颗,我的牙齿只有二十八颗,哪里有什么相好?”他会觉得:我没有相好,我不可能有佛的功德,不可能有如来藏。要不然相信有如来藏,就觉得如来藏是实实在在实有的,这是增益;要不然从凡夫的角度来讲,就觉得自己不可能有如来藏,开始诽谤如来藏,这是损减。
若人从内道下乘起修而对大空性真实胜义生起殊胜定解后,再对彼宣说如来藏教方能生起不退转信解。
逐渐引导,首先从内道下乘起修,从四谛法轮开始,观暇满难得、寿命无常,然后观业因果,观轮回痛苦,然后再修皈依、发菩提心,这样慢慢修上来之后,对大空性产生定解。因为这样修上来之后,根性就成熟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就越来越大了,再跟他讲大空性真实胜义一切万法无自性,之后再宣讲如来藏如是成立,他就能完全正确地产生定解,生起非常清净的见解,这是次第次第上来的。
因此,有些人认为虽是清净道,然无法以理成立而须以觉悟了知;又有些人认为既非观现世量之道则非正道,应须揭露彼等谬误后通达修道相的关要。
有些人认为如来藏虽然是清净的道,的确很清净,但是必须要觉悟亲证才能够了知,通过理论是没办法了知的。其实对于根机成熟的人来讲,在教证的基础上辅以理证,他是可以觉悟,可以了知的,所以不必要真正现证之后。否则,凡夫人对于如来藏产生信心就没办法安立了。此处说也可以通过教理来成立。
有些人以观现世量衡量:如果我的眼识看不到如来藏,我的意识了解不了如来藏,如来藏之道就不是正道,就不可能安立。有些寻思者认为空性也不是正道,因为他接受不了一切万法在显现的当下是空性的,接受不了佛不存在,众生、因果轮回不存在的道理。他觉得空性一定不是佛说的,而是魔讲的,很多魔加持了某某人之后,然后造的这些空性的论典,所有大乘的空性的经典都是伪造的,大乘非佛说等等,因为他根本接受不了空性的观点。有些人接受不了如来藏既离戏又是实有的观点,他觉得,如果我的眼识看不到,我的心智接受不了,如来藏就不是正道。他从这个角度来否定。
应该通过前面的道理把这些谬误揭露之后,让有缘的、有根机的弟子们通达修道相的关要。如来藏如是存在,和如来藏相关的很多修道的关要,就是说有关的很多修行都必须要通达,这些关要可以如是地宣讲,如是地去通达。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