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24课
《俱舍论》分了八品,其中以隐蔽的方式宣讲了无我的道理。虽然在自释第九品无我品中做了直接宣讲,但是颂词中分析蕴界处、有漏、无漏时,也可以知道一切诸法无我,或者五蕴上没有实有的、常有、一体的我。
《俱舍论》不单单类似于百科知识,通过它学到蕴、界、处、根的名词概念、法相、分类等等,里面也讲了很多如何调伏烦恼、有漏无漏的因缘以及对治的方法。
我们学习《俱舍论》要以希求解脱的心,也要把《俱舍论》当成修解脱道过程中必须修学的内容看待。如果以出离心摄受学习这部论典,听一堂课、学习一个颂词都可以成为解脱的资粮;如果以菩提心摄受听闻《俱舍论》,也可以成为成佛的资粮,这和我们学习其他教法的发心、作意都是一模一样的。
己五、遍行因
所谓遍行烦恼生,
自地所摄遍行前。
为什么叫遍行因呢?遍行是烦恼的异名,即遍行烦恼。前面的遍行烦恼产生后面的遍行烦恼,前面的遍行烦恼本身做为产生后面烦恼的因,所以称之为遍行因。
很多注释当中讲,遍行因和同类因是一个本体,只不过同类因的范围广,遍行因的范围窄。同类不管是善法、不善法,或者无记法,都是前后因果相同的,其中也需要自部相同、自地相同等条件。遍行因是同类因的一种,也符合以上的条件,遍行因前面和后面的烦恼从烦恼本性角度来讲是一样的。遍行因的范围比较窄,只是限于烦恼的本性当中。
“所谓遍行烦恼生”,所谓的遍行因就是“烦恼生”,“烦恼生”什么呢?即前面的烦恼可以产生后面的烦恼。一切烦恼的因可以产生后面的烦恼自性的果,称为遍行因,属于产生烦恼的共同因。
遍行因的因就是烦恼,那么是不是包括所有的烦恼呢?在苦集灭道四谛中,此处只是把缘苦谛和集谛的一些烦恼拿出来做为遍行因。其他的也是烦恼,为什么不做为遍行因呢?有的地方讲了,其他的烦恼力量没有这么强大,没办法做为后面所有烦恼的同类因。不具有产生其他烦恼的因的功能。而在苦谛、集谛中有一些烦恼力量很强大,可以做为产生后面烦恼的共同因,其他比如灭谛或者道谛下面的烦恼不能做为遍行因。
这些都属于见断,没有修断。苦谛下面有十个烦恼,此处取了五见和怀疑、无明七种。集谛下面有执胜取见,即平常讲的见取见,还有邪见、怀疑、无明。从欲界的角度来讲,有十一种烦恼力量很强大,它是苦谛和集谛所摄的一部分。苦谛下面见断有十种,现在取七种,集谛下面有七种,现在取四种,加起来就是十一种。这十一种烦恼可以作为遍行因,虽然其他的也是烦恼,但是没办法作为遍行因。
我们需要了解,缘灭谛、道谛的也是烦恼,还有苦谛、集谛下面的其他烦恼也属于烦恼,但是不做为遍行因。这十一种的力量比较大,而且具有代表性,所以称之为遍行因。
如果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分别是十一种,共三十三种,归摄起来就是五见、怀疑、无明等十一种。
遍行因和同类因既有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的就是因果同,属于同类因的一部分;不相同的地方是同类因里五蕴都有,包括善、不善、无记的,而遍行因只是烦恼性的。同类因在五部所断中必须要自类相同,而遍行因没有自类相同,哪一类都可以。比如十一种烦恼产生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烦恼都可以,这些作为因产生其他的烦恼。
前面同类因的种类相同,五部所断中的部也必须要一样,然后地要同一地,有这三个条件。在遍行因中把自类或者自部去掉了,不一定是一个部、一个类,可以相通,但是地必须要一个地,欲界是欲界的,色界是色界的,无色界就是无色界的,这方面必须相同。在同类因中自类、自地、前面所生都有,此处只是自地所摄,自类没有了。
然后“遍行前”,“前”是一样的,应该是在前面,前面产生后面的法是可以的,和具有因的意义不一样,它不是同时的,而是前后次第,从这方面观察叫做遍行因。
十一种的特点就是烦恼生烦恼,范围比较窄,一个地所摄,在果前面产生,这些都是遍行因自己的特点。
己六、异熟因
异熟果的因叫做异熟因。前面讲到了异熟有异时成熟、异类成熟等不同的安立。时间方面不是造了业马上成熟,普遍来讲是第二世等,这是时间上异时成熟;异类成熟,也叫异性成熟,即本体是善恶,果是无记。
“异熟”有成熟、酝酿、增长、转变的含义。
异熟因即唯不善,
以及一切有漏善。
所谓的异熟因是什么呢?“异熟因即唯不善”,所有的不善都是有漏的,不用加有漏了。不善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是“以及一切有漏善”。善法当中有有漏的善法和无漏的善法。无漏的善法没有异熟因,不是异熟因,没有异熟果。能够感异熟果的就是有漏善。
一个是不善,一个是有漏善,两种都可以成为具有力量的因而引发后世的异熟果。此处讲到了唯不善和有漏善就是异熟因。
因,为什么没有无记呢?注释当中讲,因的本体具有力量,有比较强大的功能,还有贪爱的湿性。如果业或者业因具有力量,再加上有爱水的滋润,像种子本身具有产生苗芽的力量,然后加上放在土里浇水就可以生根发芽。业果之间道理同这个比喻差不多,首先要有具力的种子,不善的业或者有漏的善属于具力的种子,还需要有贪爱的滋润。
无记法为什么不是异熟因呢?无记法虽然具贪爱,能够被烦恼滋润,但是无记法本身力量太弱了,相当于种子腐烂或者烧焦、煮熟了,没有力量了,不管浇多少水,哪怕是给它浇牛奶也不可能发芽。所以无记法虽然具有贪爱滋润,但是本身力量太弱的缘故,无法作为异熟因。
无漏善法本身的力量非常强大,就像一个良种一样,但是无漏法没有烦恼的滋润,或是已经断灭了烦恼,或是已经离开了烦恼的束缚。所以无漏法不是三界所摄,离开界的束缚;第二无漏法不具有贪爱,本身没有烦恼贪爱等等去滋润它。所以种子虽然非常好,但是没办法发芽。阿罗汉相续当中虽然还有业种,但是没有三界烦恼的滋润,业种就干涸了,没办法发芽。
投生轮回的因是业和惑,从主要的角度来讲是业,相当于种子一样,但是助缘是惑,就像种子生苗芽的近取因一定是种子,助缘一定是水土。如果我们中断了烦恼,断除了内心的贪欲嗔恚等,即使有业,因为没有助缘,也无法产生果。如同把种子放在箱子里面一百年、一千年,缺少水的滋润也不会发芽。如果把种子种在干涸的土地上,也没办法发芽。有些圣者相续当中虽然有烦恼的种子,但不会引发业惑而投生,或者没有现行,就是因为内心当中努力让这样的因缘不具足。初地以上的菩萨,乃至到八地以前,烦恼障的种子都具足,对境也经常会现前,但是因为他们证悟了空性,没有非理作意,内心当中烦恼障的种子就没办法产生。所以对他来讲,从产生烦恼的角度来讲,不会有什么障碍,但是因为内心毕竟有种子存在,所以对他证悟佛果肯定会有障碍。所以他还是要想法设法通过修空性把烦恼障的种子慢慢去掉。去掉烦恼之后,才可以现前佛果。所以一地到七地之间都要修空性,八地的时候烦恼的种子就没有了,只剩下所知障。所以圣者相续当中虽然有这样的业,但是没有烦恼的滋润,这个业也不会成熟。
从修行的角度来讲,现在我们内心当中也有很多业的种子,再加上平常我们在修行、生活当中经常性地引发贪欲、嗔恨,产生贪欲心、嗔恨心、嫉妒心等的水(烦恼)浇灌它(业),可想而知这些本身存在的业不发芽才怪,肯定会茁壮成长,最后非常茂盛,然后就开始轮回了,没有自主了。后面学到第三品十二缘起的时候,会讲到如果我们有了爱取,就会有有,有了有,投生后世的业已经变成很强大的势力,那时基本上挡不住,后世一定会有生和老死。
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参加金刚萨埵法会等方式,猛烈忏悔以前的业。还有一个控制的方法就是减少烦恼,通过修持不净观,或者空正见、菩提心,不管怎么样,不能每天随随便便地以不加控制的方式纵容贪爱产生。因为内心各种各样的业,就是盼着这些贪爱的水去浇灌它,所以如果每天还要随着我们的业习产生贪欲、嗔恨等等,内心当中业的种子就会不断增长,最后会变得很有势力。
从生下来开始不断地浇灌后世的苗芽成熟的因缘,小时候贪玩具或者发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贪著的东西也在转变,贪异性、钱财、地位、名声。其实从生下来开始,就已经在为后世投生做准备了。
我们现在皈依了,或者出家了,开始修法,其实就是要终止烦恼的水不再不断浇灌业的种子。一方面我们不能造新的业,一方面要通过金刚萨埵的修法来忏悔,还有通过制止烦恼的方式不要再去滋润它。我们皈依修法的力量如果不加进来,我们一世一世就是这样的,已经成了一种模式。不修行的人每一世从生到死之间都有业,然后有很多烦恼的水去滋润它,死时基本上都是顺势投胎,投生哪个地方要看自己的情况。一般凡夫众生根本没有自在,轮回的模式早就固定了。
而修道者加入了一种新的力量——修道的力量,对以前固有的模式产生了影响。有些修心法要讲,相续中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当于颠覆了轮回的模式,如果我们颠覆了整个轮回的模式,这时朝着解脱、圣者的方向慢慢去靠近。在修法过程当中,如果加进去的力量很大可以影响它;如果加进去的力量不是很大,比如修学时我们发的解脱心不强烈,或者对治烦恼的种种因缘不具足,虽然这个力量加进来之后会产生影响,但这个影响可能是后世再后世才会发挥作用,今生当中会不会发挥作用呢?这个不好说。
我们把大德的教言和此处的内容对照起来看,为什么要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出离心、菩提心,或者对治烦恼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很大的必要性。
无漏法虽然具有力量强大的种子,但是它没有爱水的滋润,也不会发芽,所以无漏的善法不会成为异熟因,也不会感受后面的异熟果。因为异熟果是有漏三界所摄,无漏法不可能成为异熟果。无记不是异熟因,无漏善不是异熟因,当然无为法就更不是了。
戊三、摄义
遍行同类因二时,
其余三因具三时。
遍行因和同类因具有“二时”,即过去可以有,现在可以有,但是没有未来,因为未来没有次序。为什么呢?既然未来没有次序,我们怎么敢肯定地说,它是它的同类因、遍行因呢?同类因是因果同,必须是同类的,未来出现的法是没有次序的,怎么肯定后面的法一定是前面的法的同类呢?没办法安立同类。过去已经确定了,现在的法也确定了,是可以有的,但是未来的法没有次序,所以没有未来。
“其余三因具三时”,俱有因、相应因具有三时。俱有因是互为因果,相应因也是互为因果。时间、果、善法都是相等的。心心所、两种定、法相事相等都是一个时间,心王一刹那,心所也是一刹那,所以时间是一样。还有前面讲过堕一世,都是一世的,过去的法是一个时间,未来的法也是一个时间出现。因为它是确定的,同时的因果,所以可以有未来。不管未来的法有没有次序,只要一出现肯定是一个时间,所以俱有因和相应因是同时因果的缘故,它可以有未来。
异熟因当然可以有,因为因和果是不同类的,因是善恶,果是无记,不需要观待未来有没有次序,是否为同类。它可以有未来的法。不符合法相的情况不会出现,所以异熟因可以有。
颂词当中直接讲了五种因,还漏了一个能作因。虽然在颂词中没讲,但是已经间接讲了。因为能作因有两种法,一种法是有为法当中的能作因,一种法是无为法当中的能做因。有为法中的能作因有三时,能作因的范围最广,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有。如果是无为法,无为法不被时间所设定的,所以是没有的,或者不固定的。
以上讲完了六种因,下面我们要学习果,因和果是相对的。
丁二、宣说果 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果摄有为及离系,
无为法则无因果。
“果摄有为及离系”,果当中包括有为的果和离系,即离开的系缚,和抉择灭有关系的离系果。“果摄有为”,这里有有为和无为两种法,有为法中有五种果,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的一部分,还有一个离系果。
“无为法则无因果”,无为法没有因果,不包括在这些因果中,六因、五果当中没有无为法。
《前行》中经常出现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十不善业各自的异熟、等流都有介绍,离系果出现的不多。此处首先出现了果的名称,有为法有异熟果、等流果,还有离系果。离系果主要是有漏法的对治,有漏的烦恼灭掉之后,出现抉择灭,属于离系果。
虽然颂词当中讲无为法无因果,但是我们也会有疑惑,有些人会想:无为法自己应该是因,应该也有因吧?讲第一个能作因的时候,讲到只要不障碍自己产生的法,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法都是能作因,里面有两类,一类是有为法,一类是无为法,无为法不障碍有为法的出现,也可以成为能作因。能作因的果是增上果,既然无为法是能作因,就应该有增上果。增上果包括在有为的果中,从这个角度来讲是不是无为法应该属于有为果的范围?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抉择灭是离系果,应该有因。因有六种,六种当中应该有它的因。无为法是离系果的缘故,应该有因。而且,无为法是能作因的缘故,也应该有果。所以颂词当中讲无为法则无因果,我们会在某些方面感到疑惑。
当然此处世亲菩萨安立的颂词不会有任何问题,的的确确无为法就是无因果,没有六因,也不包括在五果中。第一个它不存在六因,异熟因、同类因、遍行因毫无疑问不会有无为法,主要是有没有能作因。其实无为法没有能作因,能作因是指不障碍产生,而无为法本身没有生,不会有什么障碍出现,不可能有任何的因。无为法本来不存在,说它障碍产生不障碍产生没有意义。如果没有能作因,其他的因更不可能有了。不存在五果也是一样的。和能作因相对的果是增上果,后面的颂词会讲。如果抉择灭是能作因,那么它存不存在增上果呢?不存在增上果。因为增上果是有为法的果,所以无为法的本体不可能具有有为法的果。
从真实的角度来讲,无为法没有因果,但是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可以从假立的角度来讲,有因和果。如果从假立的角度来讲,抉择灭是一种离系果,它通过哪种因产生的呢?前面六种因当中都没有,只是通过道谛的力量引发而获得的。从这个角度安立为一种果,但是它不是六因产生的果,六因没有办法产生,只不过是修持道谛之后,而获得的本体,这方面可以说是一种假立果。
无为法的确无因也无果,六因五果中都不安立。
戊二、广说 分二:一、果是何因之果;二、宣说各自之法相。
己一、果是何因之果
我们需要了解六种因各自和这些果是怎样对应的。
异熟果因为最后,
增上果因为第一,
等流同类遍行因,
士用果因余二者。
“异熟果因为最后”,果中有一个异熟果,它的因就是六个因当中最后一个因——异熟因,异熟因配异熟果比较容易理解。后面还要说异熟果的本性等,此处首先把因和果之间各自对应的方式联系一下。这些地方我们都该记的要记,该背的要背。
“增上果因为第一”,增上果的因是什么呢?“第一”,前面第一个讲的能作因,增上果的因就是能作因,能作因产生增上果。刚刚我们讲无为法的时候,分析了能作因的果是增上果,而无为法没有增上果。
“等流”,即等流[0]果,它的因有两个,一个是同类因[1],一个是遍行因[2],因和果是相同的。等流也一样,因是这样,果也是这样的体性,所以等流果的因是同类因和遍行因。
我们学习《前行》、《广论》等时,有受者等流果、造者等流果。比如前世喜欢做什么,今世也喜欢做什么,也是从等流果某一方面的作用安立的。以及前世造了什么因,后世也有类似的果报,也是等流,是从受报的角度来讲的。此处的遍行是从前面的烦恼和后面的烦恼方面理解的,当然前世喜欢做什么,后世也喜欢做什么,也有遍行因等流果在里面。
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有时可以把意义和因之间做一个联系,等流是什么意思?等是平等,因和果之间是相同的,流是流现,因的力量流现在果的位置上,也有相同的意义。等流是因中哪一种呢?有同类因,因为同类因是因果相同的,还有遍行因,因和果是一类烦恼。它们的意义非常接近。
“士用果因余二者”,士用果的因是剩下的两种,即俱有因和相应因。后面还要讲,士用是一个比喻,士是士夫,有的地方讲士夫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或者一个人也可以叫士夫,用就是功用,士夫是有功用的。一个人有力量做一些事情,叫士用。俱有因和相应因都是同时的因果,士用果和它的因二者之间是怎么联系的,后面对于各个果的法相还会继续学习,此处只是配置一下。
离系果因为是有漏法的对治,所以只要你现前了道谛,通过道谛力量就可以现前抉择灭,抉择灭就安立为离系果,主要是通过无漏的力量产生的。无漏的善法可以产生离系果,因为无漏可以把有漏的烦恼对治掉,之后离开了系缚的离系果就会现前。从这个角度安立无漏的法,这些道谛的力量,产生的就是离系。
因为此处讲的是有为的因果,所以没有讲无漏离系的方面。
己二、宣说各自之法相
我们要了解每个果的法相。
异熟无覆无记法,
有记所生众生摄,
等流果与自因同,
离系果为心灭尽。
依何因力所生果,
士夫作用而产生,
非为前生有为法,
唯一有为增上果。
在这两个颂词中把五果的法相,以简明扼要的方式给我们做了宣讲。如果我们能够记住,什么是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对此会了解的非常清楚,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大概是这样那样。与我们分别心确定的法比较起来,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当然可以做为一个正量。《俱舍论》中对异熟果、等流果的安立,可以完完全全作为一个标准来学习。
异熟果的法相,首先是“异熟无覆无记法”,“异熟”是它的名字,“无覆无记法”,即它是无记的。无记中有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3],有些和烦恼相应的无记法叫有覆无记,本性是非善非恶,没有烦恼染污叫做无覆无记法。异熟因产生的异熟果纯粹是一个无覆无记法。
第二个是“有记所生”,一定是善恶所生的。此处的善是有漏善,当然我们讲的时候不用再加有漏善和无漏善,总之它的因是善恶有记的。如果还要继续问这个善到底是有漏无漏?是有漏的。无记法产生不了,无漏的善法也产生不了,所以它是“有记所生”,简别掉了长养生、等流生等,它属于善恶业因产生的,所以说有记所生。
第三个就是“众生摄”,即异熟果一定是在众生的相续中存在。在《百业经》等很多经典中讲:“业不会成熟在外面的山河大地上,一定成熟在众生的五蕴、相续当中。”
有时我们造了业,除了在自己相续中成熟之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影响。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颂词中也是讲过:“成熟外境增上果。”增上果是从成熟外境的角度来讲的,比如杀生、偷盗、邪淫等,除了在自己相续当中感受异熟果、等流果之外,外境上还要成熟。有些人转生的环境,水土、风景、收成等等都非常好;有些人转生的地方非常不好,在黄土、沙漠或者险要的高山上居住,经常会威胁生命,或者没有收成,环境特别恶劣。
因为众生的业非常复杂,有些人不管外面再怎么好,一辈子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别人看环境这么差,什么都没有,打一点水都要跑二十几公里,但是有的人还是不愿意离开,觉得这个地方是最好的。他的业已经决定的,不管怎么样,这辈子一定要在这里把这个业受完,所以他根本不愿意离开。别人带他走也不愿意,去了也不习惯,觉得还是这里好,习惯了每天到很远的地方打苦水来喝,认为这里最舒服。有些人不是这样,虽然生在这个地方,但是内心有些善业,后来他就到外面去了,离开了这个环境。
所以业果之间的关系特别复杂,按照凡夫人的分别念分析这个业是怎么样的,以很粗糙的方式去推知很困难。佛陀也说,一般的凡夫人不要通过分别念去思维业因果,否则会生起邪见。这么复杂的业网到底是怎么样成熟的,很难了知,连十地菩萨都没办法完全了知,只有佛才知道。
业如何酝酿,成熟,其情况非常复杂,但是我们要了解业总的原则,什么样的业投生什么样的环境,这些大概的方向对我们做取舍很有帮助。我们要真的去观察某人到底具有什么业,是很困难的,几乎没办法。但是如果我们大概知道杀生、偷盗的业是什么,对于自己制止恶业、修持善法、出离轮回等方面会有一定的作用。
因此“众生摄”很重要,众生受报的时候,不管是恶趣善趣,都是自己感受异熟果。
苦乐本身也是无记的,只不过在感受苦乐时会引发烦恼。比如快乐的时候,自己洋洋自得、产生傲慢,通过这种发心开始造新的业。但是痛苦的果本身是无记的,安乐的果也是无记的,我们的眼根、耳根、身根也是无记的。但是内心必定会有烦恼,它会和烦恼相应。
下面介绍等流果,“等流果与自因同”,等流果和自己所造的业因有相似的地方。注释提到,它是“于自相续同类后来产生的法”,“除去初果圣者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什么叫一切有为法?有为法分两种,一个叫做有漏的有为,一个叫做无漏的有为,此处的有为也可以包括无漏有为。
为什么要除去初果圣者呢?因为在见道的第一刹那之前,一直是凡夫有漏的相续,然后在初果的第二刹那,相续转变为无漏相续了,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绝对不是等流。凡夫人的相续等流在这里终止了,因为从有漏一下转变成无漏,从凡夫转变成圣者了前一刹那的因是凡夫有漏的因,第二刹那属于圣者无漏的相续。前面的同类没有产生后面的法,前面的同类都是有漏的,获得圣者的第一刹那开始转变成无漏了,这是绝对没有等流的。除此之外都是等流,圣者第一刹那之前的法都是凡夫的有漏等流,第一刹那之后属于圣者相续的无漏等流。所以必须要除去初果圣者相续第一刹那的法。
有为法当中,如果是有漏法,它的本体、种类、地总的来讲是相同的。如果是遍行因,产生的等流果是相同的,烦恼的本性也是一样。如果同类因,种类、地要一致,和前面的安立一样。无漏法单单是本体相同。无漏也是等流,前面和后面的法也是有为的自性。
无漏和无为一定要搞清楚,有时把无漏和无为混在一起了,刚刚不是说没有因果吗?怎么又变成有了?无为法的确是这样,但是无漏的前面和后面的还是可以有相续存在的,它属于有为的自性。
“离系果为心灭尽”,“心”是智慧的意思。通过智慧灭尽了有漏的烦恼。通过智慧的力量断尽,显现的抉择灭,叫做离系果。因为离开了系缚之后,这种灭显现出来,从这方面安立的。前面也讲过,通过道谛的力量灭掉了所对治的法之后,现前的抉择灭称之为离系果法相,
“依何因力所生果,士夫作用而产生”,叫士用果。“依何因力”,通过什么因的力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任何因的力量产生的任何果都可以叫做士用果,不管是同时产生、无间产生,还是有间隔产生。
为什么叫士用呢?通过士夫的作用而产生。比如一个农夫在田里劳作之后,得到了庄稼的收成,这样通过士夫的劳作之后得到的,叫做士用,其果叫做士用果。
此处士用果分了三类。第一个叫做无间生士用果。“无间”,即没有间断的意思。中间没有隔其他的法,叫无间生。前面的利用产生后面的法。比如你要得到初禅,通过加行,自己的勤作、利用,然后生起了上面的等持,叫做无间生。或者通过世间胜法位的加行,无间获得见道也是士用果。它是无间生的士用果。通过前面的努力产生后面,中间没有隔断,叫做无间生士用果。凡夫获得圣者果位可以是一种无间生的士用果。
第二个叫做同时生士用,即前面的相应因、俱有因,产生的果是同时的,互相之间影响、公用。
第三个叫做间断生士用果。第一个不是同时,第二个不是无间的。同时和无间简别之后,就是间接性生的。好像种庄稼一样,种子是春天播下去的,果实在秋天收获。有些地方通过这个理论说异熟果也有一种士用果的含义。因为异熟果是前世造业,隔了一世之后,在今生成熟的,或者今生造业后世成熟,这也可以叫做一种间断生士用果。和异熟果的某些意义相同,当然也不是完完全全一样,因为有些异熟果的意义是比较特殊的,比如无覆无记的本体,或者因一定是善恶等等。
还有一种是获得的士用果,比如获得抉择灭的得。抉择灭的得绳是通过获得产生的,不是通过因的作用。抉择灭的时候,它的得绳已经有了,所以抉择灭的得绳属于获得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因的作用而产生的。前面讲了产生的士用果是通过任何因的力量产生任何果,这是第一种。第二种不是通过因的力量而产生的,而是通过获得的力量产生的。我们必须要了解这方面不同的差别。
下面是增上果,“非为前生有为法,唯一有为增上果”。“非为前生”,它的果不可能在前面,果已经产生了,因在后面不行。前面说了除了自己之外的法都叫做能作因,能作因所产生的果叫增上果。前面产生的有为法不算,因为果在前面,因在后面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增上果,把这个简别掉之后,“唯一有为”,没有无为,无为法没有增上果,所有的增上果都是有为的。所有的有为法只要产生了都是增上果,从这方面也可以如是的安立。
士用果是任何因产生的,增上果好像也有相同的地方。注释当中讲到,士用果通过某种作者产生的,然后增上果只要不障碍,即没有通过其他的法障碍产生的,这方面有不同的差别。因此唯一有为就是增上果,不是前面产生的,一定是在因之后产生的。不管是同时的,还是后来产生的法,一切的有为法都属于增上果。没有障碍自己产生的所有法的果,都可以称为增上果。有些地方也是说,增上果是总的果,士用果是别的果,士用果当中可以存在等流、异熟的意义在里面。
什么样的因对应什么样的果,内部的一些原则我们需要了解。虽然因之间有某些地方比较相似,但是还是有不同的意义在里面。可以从各自的法相做一个区别,内部有些地方意义也有重合的地方,我们要通过善巧的辨别来了知。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0] 等,即平等,流,即流现,等流有因和果是类似比较平等的意义。
[1] 即因果同。
[2] 即前面的烦恼产生后面的烦恼。
[3] 没有和烦恼相应叫无覆,不是善恶的叫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