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54课 返回

《俱舍论》讲记 第54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4-14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其中对非常隐蔽的业因和业果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共的方式进行了宣讲和安立。对于业的安立有时需要一定的教义理证进行推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善根。虽然佛陀在经典中讲了很多业因果不虚的道理,其他的地方也安立了业因果的推理,但是我们缺少善根的话,也没办法产生信心。如果有一定的善根,虽然可能理论欠缺一点、学得很少,但是对业因果也比较容易产生信念和定解。还有些是通过公案来描绘前因后果、业果不虚的道理。

总之,业因果是比较隐蔽、微细的,针对修行者来讲也非常重要。无论如何我们都要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对于因果不虚的道理产生诚信和定解。

辛二、恶戒之舍法

前面讲到了别解脱戒的舍法,以及禅定戒和无漏戒舍弃的方法。现在学习恶戒的舍法。

恶戒乃由得戒死,

出现两性而舍弃。

恶戒是通过得到了善戒、死亡,或者出现两性而舍弃,以上三个条件可以舍恶戒。

就像善的戒体在有情相续中会不断的发生作用、增长功德一样,一个人内心当中如果有了恶戒,也会在相续中不断地延续出很多功用。如果我们知道某某人曾经具有恶戒,或者发誓长期杀生等,想要让他改变,首先应该了解恶戒对众生有很大伤害。不单单是今生中的恶戒不断延续,而且由于恶戒延续的缘故累积了大量的恶业,所以来世他的恶业一旦成熟了之后,就会感受非常强大的痛苦。所以尽可能劝这些人舍弃恶戒。

此处真正能够操控的就是“得戒”,而死亡的缘故舍恶戒,虽然也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对他来讲没有争取到改变的时间。一般来讲出现两性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真正可以操控的就是“得戒”。

“得戒”,主要是指得到善戒。如果发誓长时间杀生、偷盗等,相续当中就会引发恶戒。怎么才能让他舍弃恶戒呢?让他了解恶戒的过患、善戒的功德,然后守持善戒,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等。当他发起强烈的心守持善戒时,以前相续当中的恶戒就会因此而舍弃。

戒律是保护我们最好的工具,佛陀制定的戒律带有一种强制性的保护措施。如果随着我们自己的想法、意乐,可能一辈子都不愿受一个戒,因为内心中对于妙欲的贪著和戒律本身是有抵触的。所以如果随着凡夫的想法去做,可能很少有人会主动愿意去受戒的。如果对佛陀具有信心,对自己后世的安乐等有一定希求的话,通过佛陀的威力强制性地让他守一个戒律。守戒的有情内心有了戒律之后,就会处于强制性的保护中。

所以真正的戒律是对众生的一种保护,不能理解成是一种束缚,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其实我们做的都是恶业,全是跟随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发出来的。比如有些人喜欢钓鱼,有些人喜欢饮酒,众生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几样是真正符合于善法、解脱道的,很多都是和烦恼密切相连的。如果让他受一个戒律,相当于强制性不让他再做恶业了,把他安置在一种保护措施中,是非常好的。

如果能够在一生中守持戒律,戒律的功德会再再增上。因为受戒的缘故,制止了恶业,在后世就能获得解脱道或者投生善趣,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个是“死”,也就是死亡。如果守恶戒的人一辈子都没有遇到受善戒的因缘,他的戒也会舍弃,就是在死亡的时候。前面从经部的观点来观察,不管他是不是发愿尽形寿(按照有部的观点,恶戒肯定是尽形寿的),内心得到恶戒,这个恶戒不可能无因无缘的消失。死亡是让恶戒消失的一种方法。人死了之后,恶戒的所依身根就不存在了,因此戒体就会消失。虽然被动地消失了,但是他守恶戒得到的过患仍然在自己的心识上留存,因缘和合时会感受很大的痛苦。

第三个是“出现两性”。如果守恶戒的人,比如屠夫等,身体上面顿时出现了男根女根,自己出现了两性,也会失去恶戒的所依。

因为一般来讲两性人的心摇摆得很厉害,他有男根的缘故会对女性产生贪欲,有女根的缘故也会对男性产生贪欲,心非常不稳定的缘故,得不到戒。如果以前有戒,因为顿时出现了两根的缘故,他心相续当中无论是恶戒还是善戒都会失去。所以如果在他的身体上出现了两性,也会舍戒。

真正出现两性而舍恶戒的情况不是没有,但非常少,死亡时舍恶戒也是有点无奈的情况,真正能够操控的就是得戒。不管怎么样,通过得戒的方式来让守恶戒的有情舍弃恶戒是非常有必要的。

辛三、中戒之舍法

中戒则由力所受,

事寿根本中断舍,

欲界所摄非色善,

由断善根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

则依生起对治法。

“中戒则由力所受,事寿根本中断舍”,这里有“力”,“所受”(可以包含两个),然后“事”、“寿”和“根本”。“中断”和前面的意义连起来,即由力中断而舍、由所受中断而舍、由事中断而舍、由寿中断而舍、由根本中断而舍,有五种或者六种舍的方式。

中戒是暂时性得到善或者恶的戒律,怎么样舍弃中戒呢?第一是力中断,也就是它的力量中断了。如果你守的是善戒,有种清净的力量;如果你守的是恶戒,有种烦恼的力量。当内心清净的力量一直延续的时候,中戒也会延续,何时清净的力量开始薄弱,乃至消失了,中戒也就舍弃了,没有力量推动它持续下去了。烦恼的力量也是一样的,如果发誓短期地在一个月或者一百天中做一个恶业,内心通过烦恼的力量引起,产生恶戒。但在中间也许这个力量不够延续下去,或者通过其他善知识劝导之后,烦恼的力量开始微薄,逐渐中断。如果烦恼的力量中断了,恶戒也会舍弃。通过清净的力量或烦恼的力量中断之后就会舍弃中戒,以上是力中断。

第二个是所受中断,注释当中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承诺自己所受的时间过了,就会中断;第二个是自己承诺要做的事情,虽然时间还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承诺去做,也会中断。所以“所受”从意义上包含两个意思。

第一个是他自己承诺所受的时间,比如我承诺一日一夜的斋戒,如果斋戒时间已经过了,就会舍弃。或者承诺在一百天当中帮助众生等,时间过了之后他的戒也就中断了。善戒是这样,恶戒也相同。

第二个意思是,虽然时间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承诺的去做,比如发愿在一百天当中,没有礼佛就不吃饭。虽然一百天的时间还没有过,但是他在中间可能是二十天或者五十天的时候,自己不愿意再做了,中断之后他的中戒也会舍。

所以所受就是对于承诺所受的时间和所做的事情,两者都已经中断了,或者中断一个,中戒就会舍弃。

有些注释讲中断有六种,此处从颂词来讲有五种,其中所受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虽然时间没有过,但是没有按照自己的诺言去做而中断。

第三个是事中断。“事”按照下面的注释来讲就是事物,比如依赖的佛塔或者渔网等等。比如发愿一百天中不间断地供养、礼拜佛塔,内心会得到中戒。但是如果在这过程中佛塔毁坏了,当所依的事物毁坏了之后,中戒就会舍弃。或者发愿在一百天中打鱼,但中间所依的渔网毁坏了,中戒也会中断。

《极乐愿文大疏》中也提到过这样的问题,比如有些铁匠或者制造刀具的人制造出来的刀具用来杀生,乃至于他的刀没有完全毁坏之前,他的罪业都在增长。制造枪支的人也是一样的,乃至于他造的枪支还在世间流通、使用,那么他的罪业还会不断增长。当他造的所有枪支都毁坏了,这方面的恶业才会终止。

当然此处讲的是中戒,其他地方讲的不一定是中戒,有些讲的是罪业。虽然没有中戒,没有戒体,但不代表他的罪业不延续,这是两个问题。

佛塔也是一样的,如果他所依赖的佛塔等毁坏了,那么内心的中戒也会失毁。当然在某种情况下内心中的善根还在不断的延续。

我们曾经也讲过一个公案。很早以前在印度,有人发愿修一座寺庙,寺庙是僧人闻思修的地方,可以为修行提供很大的助缘。在修寺庙的时候缺少一块垫柱子的石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后来发现寺院旁边有一家人,家里有一块祖传的石头,特别白也非常平整,平时在上面洗衣服。

施主告诉他:“我们现在修寺庙就缺一块这样石头,能不能把您的石头舍出来?”这个人也是很慷慨,觉得修寺庙是好事,就把石头捐出来了,依此得到很大功德。死后他就升天了,天人寿命很长。

这个寺庙经过很多年之后就倒塌了,砖瓦等等慢慢都消失了,变成一块平地。又过了若干年之后,有些人看到这么一大块地,想把它开垦出来种田。于是他们就开始开荒,结果挖到很大一块石头,挖不动了。他们就想办法把这块石头撬出来挪到一边去,好在这里种庄稼。

当他们撬动石头的时候,天人的天宫就开始剧烈晃动。他想这是什么原因?观察后发现原来是以前因为自己施舍的这块石头而升天了,现在寺院虽然没有了,但是它还在发挥作用。现在有些人想要把石头挪走,一旦挪走之后,自己后面的福报就无法再延续了。

于是他想方设法去阻止。他变化成一个世间人,来到寺院的遗址,他对那个农夫说:“我给你五百两黄金,这块石头不要动了。”农夫感到非常奇怪,一块石头怎么会值这么多钱呢?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他说:“我是一个天人,这个地方当时是一座寺庙,这块石头是我家洗衣服用的,我把它捐出来垫寺庙的柱子。现在虽然寺庙已经没有了,但是只要石头还在这里,我的福报就还在增长。今天你移动石头,我的天宫也开始摇晃,因此我来请求你不要移动这块石头。”

农夫听了之后,也产生了很大信心。既然寺庙已经倒塌了这么多年,这块石头还能够作为天人的福田,还在继续增长功德,我们肯定不会去动了。后来他开始化缘重新把寺庙恢复起来了。

这寺庙早就倒了,即使当时有中戒也早没有了,但是它的功德、善根还在延续。罪业如此,善法也如此。有时我们修寺庙时捐过一点钱,或者背过石头,虽然有些寺庙已经没有了,但是建筑材料还在的话,还会继续发挥作用,就像这块大石头一样。

善法、恶业的因果非常微细。我们不能认为寺庙的因没有了,功德也就中断了,这不一定。有些佛塔倒掉之后,里面的舍利还在,还有很多天人会守护,供养它仍然能够得到功德利益。因此中戒的善根、恶业是否延续还是有不同的地方。以上是中戒因为事物的毁坏而断。

第四个是寿命中断。如果自己死亡了,中戒也会中断。虽然自己发愿一百天,但是没到一百天自己就死去了,因为死亡的缘故,中戒也会中断,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五个是“根本中断”,“根本”即三根本善或者三根本恶等。比如你生邪见而断绝了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如此中戒也就断了。这主要是从善法的角度来讲,生邪见断绝善根的。从恶戒的角度来讲,引发正见是断绝不善根,比如通过重新引发正见把他中断的善根恢复了,如此自己的恶戒也会舍弃。

有时是通过贪欲、嗔恚、愚痴等方式来引发恶戒的,当然不可能有善根。而当他舍弃了这种不善根,恶戒也会因此中断。

此处主要是从善戒的角度断绝善根。同样,从断恶戒的角度来讲,如果断绝了引发恶戒的不善根,他的恶戒也会失毁。

以上讲了中戒舍弃的五种或六种情况,这些中断了之后就会舍弃中戒。

下面的颂词主要是非色的善法和非色的烦恼性是怎样舍弃的意义。

“欲界所摄非色善,由断善根转上舍”,这两句主要是讲非色善,前面讲的都是色法的善,即有表无表,无表色或者有表色都属于色法的自性。除了色法的自性之外还有非色的善法,这些非色的善法是怎么舍弃的?一、“由断善根”舍,二、“转上舍”。

“失诸非色烦恼性”,烦恼性也有非色的。前面的恶戒、染污的中戒等属于色法的烦恼性,还有一些非色的烦恼性,非色的烦恼性怎么舍弃呢?“则依生起对治法”,能够舍弃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生起对治。

如果是欲界所摄的非色的善法,通过中断善根和转上这两个因缘舍弃。而舍弃非色的烦恼性,只有一个因——生起对治,也就是说没有生起对治就不能舍弃非色的烦恼性。

“欲界所摄”,首先是欲界所摄的非色善法。非色的善法是在心心所上安立的善法。在前面的注释中讲到,比如第一品提到的俱生善,还有一些通过闻思修产生的加行善根等,这些都是属于非色善。他们即不是戒体,也不是其他的有表,而通过闻思修或者俱生得到的善根。这样的善根称之为非色善根。

如果要舍弃这些非色的善法,第一要断除善根,如果断绝了善根,自己就没有了。比如生起了邪见,那么相续中的善根都会终止。所以邪见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敌人。假如我们在修行善法的过程中,生起了强烈的邪见,认为因果、前后世不存在等,以此缘故善根就会断绝。其他地方讲到断绝善根的四种因,即生邪见、邪回向、炫耀、生嗔心。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曾经提到过,认为有因果的见叫做世间正见,认为没有因果的见叫做邪见。如果内心具有世间正见是不会堕恶趣的,如果说内心当中产生邪见就会堕恶趣。邪见一方面可以引发众生堕恶趣的业,一方面也会断除众生内心的善根。

还有戒体也会中断。如果你是一个比丘、沙弥,或者居士,如果内心产生了很强的邪见,那么因为善根断掉了,你的戒体也就失毁了。如果你通过善知识的引导重新生起善根,还需要重新受戒,前提是你还有机会可以受戒。当你的世间正见恢复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重新受戒律,戒体自动恢复的情况是没有的。

第二个是“转上”,当他从欲界转到色界或者无色界等时,欲界所摄的非色善就舍弃了,也就是往上转时,下面的非色善就会舍弃。

以上是断善根舍和转上舍。

再看颂词“失诸非色烦恼性”,“失诸”是退失或失去,“非色烦恼性”,是心心所上面,不是色法的烦恼性。有些注释中安立为见所断和修所断为主的烦恼性,这些烦恼性是非色的,不是有表或无表的自性,不是恶戒等的自性,而是非色烦恼的自性。

想要真正退失或者失去非色烦恼性,“则依生起对治法”,只有一种方式,即生起对治。比如要彻底失去见断,则必须要生起见道。生起见道之后,内心生起了对治法,则见所断就会失去。如果是修所断,从你产生修道智慧开始,修所断就逐渐开始断了,当你的修道圆满了,到了无学道的时候,所有修断的烦恼都会泯灭。

所以如果你生起了对治法,非色的烦恼性也可以失去。如果没有生起对治法,那么三界的烦恼不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而失去,必须要通过生起对治法之后才可以失去。

这是在宣讲中戒舍法时,附带地讲了一下欲界所摄的非色的善和非色的烦恼性怎么舍。在这个科判里真正中戒的舍法只是第一二句,后面一个颂词是附带讲的,其实不是中戒的舍法,而是讲非色的善和烦恼性是怎么舍弃的。

己四、具戒之补特伽罗

不管是恶戒,还是禅定戒、无漏戒等善戒,什么有情可以具有这种戒律呢?

北俱卢洲二黄门,

两性除外一切人,

可具恶戒戒亦尔,

天亦具戒人三种,

转生欲色诸天人,

具有禅定所生戒,

无漏戒除殊胜禅,

无想众生无色具。

在第三句“可具恶戒”处断句,之前是说谁可以具恶戒。通过排除的方式,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这三类有情排除之后,一切人[1]可具恶戒。

“戒亦尔”,善戒也一样,要除掉北俱卢洲的有情、二黄门、两性,这三类以外的一切人可具戒,他们可以具有善戒。

“天亦具戒”,天人也是可以具有戒,他们可以具有禅定戒和无漏戒,但是没办法具有别解脱戒。

“人三种”,人中可以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三种戒都是可以具有的。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欲界、色界的天人可以具有禅定戒,当然也可以产生无漏戒的。

那么无漏戒谁具足,谁不具呢?“无漏戒除殊胜禅,无想众生”,殊胜禅,其他注释也叫中间禅,主要是大梵天安住的地方。殊胜禅和无想天的众生除外,其他都可以具有,无色的众生也可以通过得的方式具有无漏戒。

下面再具体解释一下。首先“可具恶戒”排除了三类。

第一、北俱卢洲的有情。和其他三洲的有情不一样,北俱卢洲的众生内心中的惭愧心还是比较强烈的。造恶业的都是无惭无愧的,如果有惭有愧,也不会去造很强的恶业,所以北俱卢洲的众生不会造恶业,也不会具有恶戒。

第二、二黄门,即两种黄门,一种是天生没有根的黄门,有些地方说就是没有男根的男子,或者没有女根的也可以称之为黄门,这方面有不同的理解;还有一种是虽有根,但没办法起功用,注释中讲就是失去性根,即没有性能力。二黄门要排除,因为他们的心不堪能,不太稳定,比较脆弱,有时候他们的想法也很奇特,所以他们不具有得到戒律的功能。

第三、两性,如果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根女根,那么也不能得恶戒。

“除外一切人,可具恶戒”,北俱卢洲、二黄门、两性的人之外,其他三洲,或具男根,或具女根的人可以得到恶戒。

“戒亦尔”,相同的道理善戒也是一样的。北俱卢洲的众生没有痛苦,生活非常安逸,所以没有办法成为善戒的所依处。

北俱卢洲有很多特别的地方,前面学习过,第一、他们的寿命一定是千岁的,中间没有夭折的情况;第二、他们不需要劳作,福报很大,四洲当中北俱卢洲的福报应该是最大的;第三、死了之后直接转欲界天;第四、劫末时其他三洲的有情通过法性生起禅定,而他们生不起禅定,只能首先转生欲界天,然后在欲界天当中再生起禅定;第五、北俱卢洲的众生不具有恶戒,也没办法具有善戒。以上是他们特别的地方。虽然北俱卢洲的人从福报的角度来讲特别大,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还是有所欠缺。而其他三洲的众生可以生起恶戒、善戒。

除了黄门之外的人可以生起善戒,有些地方也有黄门可以受斋戒的说法。此处是讲善戒,主要是尽形寿的戒律。中戒要单独讲,此处不是讲中戒,只是讲善戒。

二黄门没办法生起别解脱,还有两性也没有办法得到戒体。

“天亦具戒”,天人也可以具有戒律。当然别解脱戒没办法产生,天人的身体不是生起别解脱戒的所依。其他的禅定戒或者无漏戒可以生起来。“天亦具戒”,某种戒律是可以具有的。

“人三种”,三洲的人可以具有三种戒律,可以具有别解脱戒、禅定戒和无漏戒。因为这个人可以修禅定得到禅定戒,也可以依靠人的身份入无漏定得到无漏戒。所以人有苦有乐,一方面造罪很厉害,另一方面造善法也很厉害。

四洲当中已经简别掉了北俱卢洲,他们不是真正修行的所依,而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三洲中,又以南赡部洲人的根性最利。南赡部洲的人修持小乘、大乘、密乘,守持居士戒、出家戒等都是堪能的。这里有苦有乐。如果太苦了,也没办法修持,比如地狱和饿鬼太苦了,没办法产生善法的意乐;太安乐了,也不想修行。而南赡部洲苦乐都有,人的思维也很敏锐,所以可以生起戒体,也可以修持殊胜的佛道。

“转生欲色诸天人,具有禅定所生戒”,转生欲界和色界的天人,欲界有欲界天,色界有色界天,通过修定(如果他们愿意修的话),可以具有“禅定所生戒”。

色界的天人必定具有,虽然不一定恒时在禅定中,但是已经转生到色界的天人是绝对具有的。他们安住禅定非常容易,因为他们本来就拥有定力,所以具有禅定所生戒。

具不具有无漏戒呢?也具有。下面的无漏戒排除了不能具有的无漏戒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产生的。

“无漏戒除殊胜禅”,圣者的无漏戒除开殊胜禅。初禅中有未到定,然后有一个粗分正禅,即根本禅,还有一个殊胜禅,即有些地方说的中间禅。此处要除掉殊胜禅,因为转生殊胜禅的有情是大梵天,有些注释中讲大梵天毕竟是凡夫,他还具有有覆无记的谄诳或者戒禁取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没有办法引发无漏戒。

以上是从小乘的角度来讲的,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也不一定。从大乘的角度来讲,菩萨通过自己的力量和福德。会在不同的地方转生。比如我们学习《宝鬘论》的时候,也提到过,初地菩萨通过菩萨的福德或者自己的愿力,可以转生为转轮王、四大天王、兜率天王、夜摩天王,乃至于大梵天王等度化众生。此处主要是从小乘共同的观点来讲的。是不是所有的大梵天都是凡夫呢?也不确定。这只是从小乘的方面安立的时候,这种状态当中没办法真正得到无漏的戒律。

前面说无漏道可以由六种定引发,其中就有殊胜禅。此处讲殊胜禅生不了无漏戒,而前面讲殊胜禅可以引发无漏道。大概分析一下可以这样理解,虽然可以依靠中间禅引发无漏道,但是通过异熟果转生到梵天时,以这样的身份是没办法得到无漏戒的。虽然依止禅定的时候,殊胜禅可以帮助你得到无漏道,但是如果你已经通过因果的方式转生到了大梵天的状态,在这种身份上是无法生起无漏戒。

这是两种概念,你可以不转生到殊胜禅当中,而依靠殊胜禅得无漏道。如果你已经转生到了殊胜禅所摄的大梵天,在这个身份上得不到无漏戒的。因为他说了大梵天恒时是凡夫,一生就是凡夫,所以如果转生到大梵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凡夫,生不起无漏戒。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理解,和前面并不矛盾。

第一要遣除殊胜禅,第二要除掉无想天,这方面很好理解。无想天就是外道,外道修持的无想定转生到无想天。无想天的众生没办法获得无漏戒,恒时都是凡夫。

圣者可以有灭尽定,虽然灭尽定不引发无漏戒,但是他是圣者身份。无想天没办法,因为绝对是凡夫的缘故。

所以一个是大梵天,一个是无想天,绝对是凡夫,生不起无漏戒。如果转生到这些天中,没办法生起无漏戒,不能成为圣者。但是如果你在其他的地方依止殊胜禅等禅定,是可以引发无漏道的。

因此把殊胜禅和无想众生去掉,其他都可以具有。人具有三种戒,从这个角度来讲欲界天人应该也可以生起无漏戒。有些圣者还没有真正出离欲界,人天七返的时候,如果转到欲界天,毫无疑问是具有无漏戒的。

欲界天众生可以生起禅定戒,也可以生起无漏戒;无色界的众生也可以具有无漏戒。但是他们的色法的无漏戒是不现形的,因为无色界没有四大种,所以无表色方面没有无漏戒。但有无表色戒体得绳,法前得、法后得的功用在无色界中都是可以有的。

乙二、经中所说名称分十五: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二、以果之方式分类;三、以因之方式分类;四、以因果二者之方式分类;五、以所依方式分类;六、以作用方式分类;七、宣说善行与恶行;八、以理非理生业之分类;九、引业与满业之分类;十、宣说三障;十一、宣说五无间罪;十二、宣说近无间罪;十三、宣说三福业之事;十四、宣说三随分;十五、宣说如理而入之业

佛经当中讲了很多业的不同异名,这些名称分别代表什么是需要了解的。

基本上这个科判讲完了,这一品就结束了。里面有很多内容,比如我们平常经常提到的引业、满业、五无间罪、近五无间罪、三福业等,都是比较详细地安立业的不同异名,这些都是佛经当中所讲的。

丙一、以法相方式略说分类

业乐不乐与其他,

即善不善与他业。

这是通过法相的方式来宣讲善、不善和无记业。什么是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在宣讲善、不善、无记业的时候,是通过什么方式宣讲的呢?通过法相的方式来宣讲的。

“业乐不乐与其他”,赐予安乐的业叫做善业,赐予安乐的业就是善业的法相。你做的任何事情只要能以后引发快乐,就可以称之为善业。不管你的发心和行为如何,只要果成熟为快乐了,那么业就称为善业。

“不乐”,即不善业,能够带来痛苦的业就是不善业。不善业的法相是带来痛苦的业,这是不共的。只要能够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痛苦的业,不管是身体上面,还是心上面,或者修行上的等等,都称之为不善业。

“其他”,是不苦不乐的,不带来安乐,也不带来痛苦的,感受到等舍的业就是无记业。

丙二、以果之方式分类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福德非福不动摇,

将感受乐等三种。

“以果的方式”,福德业、非福德业和不动业是从果的角度进行安立的。有些能生起福德,有些非福德,有些是从不动的角度安立的。

略说方面有三种,第一个是福德业;第二是非福德业;第三个是不动业。不动业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一定是转生色、无色界的是不动业。因为色无色界以下的业都会动摇,全是不确定的。真正修了不动业之后,异熟果一定是生色界或无色界。

“将感受乐等三种”,福德感受快乐,非福德感受痛苦,不动摇是感受上两界的殊胜境界。

丁二、广说分二:一、宣说福德等业;二、宣说安乐等业
戊一、宣说福德等业

福德欲界之善业,

不动摇业上界生,

因于彼等地之中,

诸业成熟不动故。

颂词中只是出现了两种,非福德业没有讲。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说了,为什么不讲非福德业呢?麦彭仁波切的意思是非福德业比较容易理解,福德是欲界的善业,反过来非福德就是欲界的不善业,它一定是欲界的。因为色界和无色界已经用了一个不动业的名称把业概括了,所以福德是欲界的善业,非福德就是欲界的不善业。

所谓的福德业是指能够引发欲界安乐的善业。有的时候做很多福德、非福德等,可以通过欲界所摄的善业和不善业两方面来进行安立。

“不动摇业上界生”,所谓的不动摇业只是转生上界,而且只是转生上两界——色界和无色界。比如你在欲界时修持初禅,如果你修成了未到定,不会成熟到其他地方,一定会成熟在梵众天中;或者你修了根本禅,就会转生到梵辅天;如果修殊胜正禅能够转生梵天,以此类推二禅、三禅、四禅。如果你修了禅定,肯定会成熟在这上面;或者修了无色界的定,死后一定会转生到无色界,其他的方式是不会显现的。

不动业是上界生,修了下面的禅定之后,一定会在后世成熟,在上界中去出生,这叫做不动业。

“因于彼等地之中,诸业成熟不动故”,因为在色界无色界的诸地中,“诸业成熟”是不会动摇的。

前面讲了不管你修了什么禅定,成功之后,后世就会转生到那里去。

按理来讲得到了四禅之后,就会转生到色界中去。但是菩萨有善巧方便,虽然得到了色界禅定,可以转生到色界天中去,但是他可以专门投生到欲界人间来利益众生。《大乘经庄严论》中对菩萨的境界也有所描绘。否则如果你在人间修成了禅定,后世一定会转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中去,中间是不会动摇、变化的情况。

还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你得到了禅定,中间退失了,通过某种力量在死前也会恢复的。

反过来讲,欲界的情况就是动摇的。此处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一个示例。本来有些人发放布施之后,这个果本身可以转生天界。但是后来他看到一头大象特别庄严,身体很高大,身上佩戴了很多装饰品。他觉得如果以后我变成这样就好了。他本来可以升天变成天人,能够拥有这头大象,但是他看到大象生起了贪心,就想如果我以后变成这样的身体就好了。他本身做了布施,再加上做了这种类似于发愿的回向,后世就转生到了天界,变成护地神象。本来可以成为天人,后来成为了一个旁生。当然护地神象也具有一定的福报。

有些人看到大熊猫吃的也好,住的也好,就想以后我也要像这样。这样有可能后世就变成大熊猫了。有些变成了别人的宠物狗,这些都有可能。众生的心千差万别,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是旁生道所摄,心智比较愚笨,没办法修道。

所以发愿、回向特别重要,如果不学习,就会乱发愿。我没有出家之前,有一次去石经寺,和很多居士拜完佛后一起喝茶。当时有一个女居士说:“以后变成昭觉寺的一棵树多好。”旁边一个人马上遮止她,“怎么能变成一棵树,你应该发愿往生。”

所以有些人不知道,就会发愿变成寺院的一棵树等,都是朝不好的方面去发愿。其实做了功德应该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或者获得殊胜的暇满人身、修持殊胜正法、利益众生……应该多发这方面的愿。如果没有学习,或者心量太小,就会发愿以后变成旁生等。众生的心虽然很多,但是发愿成熟之后,还有很多不悦意的地方。

所以欲界中业是会动摇的,做完一个善根之后,善根会跟随你的意乐而转变。本来这个婆罗门可以变成一个天人,最后变成了护地神象,从一个天人变成一个旁生。

但是如果修持了不动业,则一定会转生色界和无色界,不会动摇。

此处注释中有一个辩论,一禅二禅三禅都有动摇,和此处的不动是否有矛盾?

前面讲大三灾时说,初禅以下具有寻伺,所以用火来烧;二禅具有喜乐的冲动,所以用水来淹;三禅的有情具有呼吸,就会被风摧毁。这里面都有动的。

但是此处的不动并不是说生到一禅二禅三禅时,禅定里面没有什么动摇,而是从异熟的角度,修了禅定之后,异熟果成熟的时候一定不会变成其他的。比如你在欲界人间修了禅定之后,果报一定会转生在色界。至于转生之后你的禅定中是否有寻伺、喜乐或者呼吸已与不动无关。你修了这个业之后,一定会转生到这个地方,这是不会动摇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1]色界无色界不可能有恶戒,他们没有恶法的缘故,所以这里指欲界的一切人。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