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03课
1.作为弟子必须具备的四种条件。
在学习任何一部论典之时,一定要懂得闻法方式。如果不懂闻法方式,在听闻的过程当中,有可能没有使功德增上,反而会出现过失。作为听受净土法门的人,如果要想修行增上,乃至临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①具有强烈信心与恭敬心。
佛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没有信心的人不可能产生善法功德,就像代表信心的种子已经被火焚烧,由信心而产生的苗芽(善法功德)又怎么可能出现呢?如果对净土法门持有无所谓的心态,想要依此获得解脱会比较困难。
②无谄诳嫉妒心等,秉性正直。
A. “人成则佛成”,在善良的人格基础之上,我们才会有修行成功的机会。秉性正直不是指说话直,想什么就说什么,而是指说话或办事很公正,不贪执自方,不嗔恨他方。
B.秉性不正直的人会表现出来极其狡猾、谄狂、心不正直,这种人在人格上面是有缺失的,我们应尽力避免这些过失。
C.在求法的过程中,对殊胜的对境(如大恩上师、三宝、同参道友)最起码要做到秉性正直。
③具有领悟法义之智慧。
对于善知识所讲授的净土法,需要有能够领悟的智慧。如果笨得什么都听不懂,对净土法门的真正要义丝毫不能领会,认为只要具足信心念佛就可以,那么这有可能会成为一种形象性的念佛。净土行人最起码要对于净土法门有一种领悟的智慧,这样才可能真正地借用这样的道,达到自己最终往生的目的。
④猛厉希求正法。
对净土法门要有极其猛烈的希求心,如果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只是口念心不念,对净土法门没有强烈的希求心,那么肯定不是净土的所化根性,想要借用净土法门的因缘获得成就也是非常困难的。
2.“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①圣天论师简介。
圣天论师是印度非常出名的一位高僧大德。龙猛菩萨从龙宫当中把佛陀所讲的般若经请到人间之后,借此造作了中观六论,其中《中观根本慧论》是五大论中特别殊胜的一部论典。圣天论师是龙猛菩萨的心子,他造作的《中观四百论》也是特别具有窍诀的一部殊胜论典。
②这句颂词是从闻思般若的角度安立的,以净土法门作为所缘境同样适用。“质直”——弟子需要有一个秉性正直的优良品质;“慧”——需要有领悟正法的智慧;“求义”——对正法要有希求心、好乐心。这三个条件跟前面所讲的四个条件基本上完全相符,如果想通过法义获得最大的功德和成就,首先要在自己的心态上面调整,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堪为一个真正的闻法器。
3.断除善心之外的其他心态。
①无记的心态和恶心。
听法就好像吃饭完成任务一样,没有好的想法,也没有不好的想法,只是坐在听法的行列当中,听完就算数,这种心态就属于无记发心。
有些人带着希求名闻利养、希求世间八法、为了让自己得到赞誉或者让别人能够觉得自己是一个智者等心态来听闻佛法,这就属于恶心。
②要将其他的心态转为信心等善心。
A.对法有珍贵难得之想属于善心。
现在是网络信息特别发达的一个时代,很多道友觉得求法很容易——只要在网上随便搜一搜,就有好多的佛法可以听,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来听闻,时间就已经很满了,根本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佛法都听完,就感觉法多得不得了。《大圆满前行》当中详细讲了暇满难得,整个明劫有八十个中劫,如果把明劫分成四份,其中的空劫、坏劫、成劫没有三宝,佛陀只可能在二十个中劫的住劫期间出世,而且也不是连续出现,迦叶佛现世是人寿2万岁,当迦叶佛的教法隐没了之后,一直要等到人寿百岁的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才示现成道大转法轮,这中间还有很长时间的没有佛出世。如果是观待于明劫,就经常说有三宝出世的劫叫明劫,没有三宝出世的劫就叫暗劫。
现在我们处在明劫,大家都觉得佛法特别容易得,但是一旦到了三宝不住世的时候,哪怕上刀山下火海可能都听不到三宝的一句名号。值遇佛陀出世还需要佛陀来讲法,之后还需要佛法住世,果期、修期都已经过去,现在教期也已经快到结尾了,再往后形象期的五百年过后,佛法就隐没了,而且在形象期,只有三宝的名称和他的一种外像,佛法的真正意义无人了解,也没有办法走真实的道。
B.调整闻法心态。
每一堂课之前都要调整心态——我能够得到暇满人身、值遇善知识,在善知识座下听闻佛法,这是往昔无量劫当中培积的福报。如果在一百年当中只能吃到一顿饭,那我会对这顿饭格外珍惜,我应以这样的以珍惜心来听闻佛法。所有培积福德的方法当中,讲闻的功德最大,我现在正在做一个最殊胜的法行,如果能够如理如法地去听闻,那么会遣除无量劫的罪业,而且能增长圆满的功德……带着这样的一种信心听闻,就一定能够断除轮回当中很多习气种子。
C.将善心运用到生活当中。
我们每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学会把自己的心调整成善心,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方便。我们每一天做的大部分事情基本上就是“该干嘛干嘛,该做什么做什么”,比较像无记的心态,这种心态都可以去调整。可以借用《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中讲到的把生活琐事转变为由善心摄持的方法来进行发愿:走路时,愿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吃饭时,愿一切众生都能够享用到禅定的美食或正法的饮食;遇到善良的人时,希望他的善心永远具足;碰到恶劣的人时,愿他能够断除这些恶行……这样的发愿对在家居士非常实用。
凡夫人没有烦恼那就不叫凡夫了,我们不高兴、工作生活家庭吵架有矛盾的时候,就要借用佛法的力量慢慢把自己的烦恼情绪压伏下来,换一个角度去去思维,哪怕就把这人当做自己修安忍的对境,这种作意就不是恶心,比自己一直处在烦恼的状态要好很多。
4.学佛时不要偷懒。
就算是念佛法门,其中有很深奥的、很精华的让人品味无穷的内容,修行人应该带着始终不变的甚至于越来越大的信心去缘取,否则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就像一个人几十年当中对一件衣服一直意乐不减,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衣服只能带来这么大的一个效果,但是佛法不一样,不要把净土法门看得简单,觉得里面没有丝毫内涵,这种简单的想法也是对佛法的一个莫大的诽谤。
要学会体悟净土法门里面的道理,对于平时讲的点点滴滴的修行方便,不要去排斥,要用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就会觉得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充满了乐趣,这才叫有意思,自己的生活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方面如果学会调整,相续中的福慧资粮的也会增长得特别快。
5.略说三殊胜。
①加行发心殊胜。
A.我们在做任何善根时,如果有加行发心殊胜的意乐,就能够使善根被方便摄持,乃至到菩提果之间都不会损耗。
B.【遣疑】净土就是一心专注地念佛,没必要学习三殊胜吧?(或者认为三殊胜只是藏传佛教特有的)
在《无量寿经》当中明显的说:要前面发菩提心,中间一心一意修诸功德,最后至诚回向……只不过藏传佛教把它总结成这三点,其实在汉传佛教已经含摄了这些内容。
C.佛法圆融一体。
主修净土法门不代表对于其他的八万四千法门,就像遇到毒蛇一样根本不敢接触,一接触自己就往生不了,这不是一种很准确的知见。法王如意宝倡导大家都要希求往生极乐世界,有些人说法王的示现就说明“学密宗无用、学密宗很难成”这种讲法完全没有根据,其实,依靠密宗的修法是可以即身成佛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中讲到造五无间罪、谤法舍法罪的人很难往生。对法不正确的见解容易沾染舍法和谤法的罪业,往生的机率会很小,所以我们应树立正确见解,不要造下此类恶业。
②正行无缘殊胜。
“无缘”有很多层面的理解,比如禅宗中的无缘就是指一无所缘的无分别的状态;高的境界中,远离一切戏论也叫做无缘。这里的正行无缘,是从闻法方式的角度讲,指我们正在听课的过程当中,要一缘专注,达到一种专心致志、不散乱、不昏沉、不外散的状态来一心一意地听闻佛法,这样善根就不被他缘所坏,“他缘”指的是一缘专注的违品。
③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能够如理的回向,一方面,善根不会被烦恼等违缘摧毁,另一方面,善根能像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不但本钱不会丢失,利息也一直随时间增加,在获得成就之前,善根也不会穷尽。
6. 善根为方便摄持加行发心殊胜。
①做任何事善法时都应该要发心广大。
凡夫人平时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很小的善法——去帮助别人,安慰别人,行持基本的十善业,好好地闻思,力所能及地念佛,做一些相应的法行……没有哪个人每天都有一种天大的功德去做,这也不太现实。修行人都是在点点滴滴当中培积善根,虽然看起来这些善根的相很普通,但是发心大,培积的善根就大。如果在做好事的时候,发愿“我今天做的这件好事的目的是为了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菩提”,带着这样的发心去做这善事,和那些为了求人天福报而做件善事的人相比,获得的功德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心里想的不一样,发心的状态不相同,所得的功德也就完全不相同。
②以大乘广大之发心闻法修法。
依靠大乘广大之发心,任何道业都可以成办,所有功德都可以培积。大乘是以利众为核心,净土法门本身是相合于大乘的教义,通过念修净土法门,不仅可以获得自利,还可以利他,可以让所有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要以大乘广大之发心来闻思修佛法。
7.以舍心摄持的布施会减轻我执。
如果天天考虑”布施了别人,那我吃什么?我又会得到什么?”这样完全自私的想法会得饿鬼报,如果能够想到“如果我光布施我自己,那别人吃什么?”这样的想法会得大福报。其实根源并不在于外相上布施给谁,布施了多少,主要是断我执的方便,能够得到广大的福德。布施的本质就是舍心,它会成为一个减轻我执的方便法,舍不得布施的东西都属于“我所”,我执强的人布施起来会很困难,我执减轻才有机会把我所有的东西舍出去,舍心可以减弱我执,借用这样的方便,功德才会更加增上,最终的解脱果才会更容易获得。
8.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一般情况下,“明定”是指一种明清禅定的状态,这里的“明定心”是指一颗强烈稳固的善心——“明”指非常明清、明确;定指决定、稳固之意。教证的意思是说:如果生起一个稳固且强烈的善心,就能获得到梵天之果。相反,如果只是身口精勤行持善法,心力却很弱,那么很难成就殊胜的果,功德也不会广大。
如果想要得到梵天的果,在人身的时候需要去修持四禅定。《亲友书》里讲的五盖都是禅定的违品,想修出色界禅的功德,这些违品都要远离,而且一定要断贪。所以说,需要有很大的修行功德才可能获得梵天的果。但是缘于强烈的善心,也可以转到了梵天当中,这主要是体现出善心的强大力量。
审核:定解G23
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