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国际佛学网 >> 爱的对治|在家人,能否有爱?——索达吉堪布的“佛眼看爱情” 返回

爱的对治|在家人,能否有爱?——索达吉堪布的“佛眼看爱情”

索达吉堪布 国际佛学网 2017-06-12

爱的对治


佛陀在《法华经》中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贪欲,如果灭尽了贪欲,痛苦就会烟消云散。就像墙已经颓倒,墙上的花纹不复存在一样。但是,要了解并运用灭除爱欲的方法,就要学习和修持前辈高僧大德甚深的教言。

 

很多人对感情特别耽执,实际上你所执著的,只是对方的肉身。在《毗奈耶经》、《大智度论》、《中观宝鬘论》和《入菩萨行论》等诸多经论中,对人体的构成和心灵的颠倒执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供了不净观等多种修法,来疗愈我们的痼疾。

 

我去泰国时,见到泰国人对尸骨修不净观。刚开始时,人们不一定有明显的感受。但如果经常对着尸骨,观想它的构成,它慢慢腐烂,终成一具白骨的过程,渐渐地,你会意识到:噢!我对他人身体的爱欲其实是非常愚昧、盲目和不合理的,这种执著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通过修行不净观,许多人生起了一切事物均为无常变化、痛苦不净、无有真实本质的理念。



在《中观根本慧论》等无相法门的经论中,则通过理证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并在空性的见解中安住的方法来对治贪欲等烦恼。此时,能耽执之心和所耽执的对境都无有丝毫真实、固有、无条件的自性。至此,万法展露出其缘起性空的本性。


尤其是在密法中,有许多殊胜的窍诀:或是观察心的本质,了解它犹如虚空一样,显现的当下即是空性的真理;或是在爱欲心生起时,观察它的本体是妙观察智,是无有任何所依的智慧的妙用。一旦用尖锐的教言来观察,所谓的爱就会显露出没有些微值得贪执的本面。

 

有些人过去对感情特别执著,通过学习诸法无常、痛苦、不净、空性的真理后,行为与前判若两人,面对对境,可以完全无动于衷。也有个别人因为前世以来,在无数时日中,在这方面的串习相当严重,不能立即断除贪欲。但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对自心的烦恼进行观察,对所贪的对境加以剖析之后,也能将烦恼转为道用。

 

佛法中确实有许多熄灭烦恼的方法。而在其他一些宗教中,虽然也有对治烦恼的方法,比如不能偷窥异性的面容,不能接触异性等,但基本上只是一种戒条,是暂时的自我克制,并没有佛教那样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从根本上颠覆的修行。



无论在任何一所大学,任何一位知识分子面前,如果要谈修行境界,我有点不敢说。你有没有见到过本尊啊?有没有神通神变?我只有像念《心经》一样:无眼耳鼻舌身、无神通、无神变、无……


但如果从佛教理论上和我辩论,我还是有一套的。如果有人举手说:感情是美好的、合理的、值得执着和追求的。那我根本不怕。任何一位理论家的智慧,都无法超越佛教的真理。

 

我会问他,既然是正确、美好的,为什么会让人痛苦?只要按照大乘论典的方法一一剖析,谁都会承认:任何一个人,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都没有值得迷恋的地方。所谓的爱是无常的、是憎恨、是痛苦、是虚妄颠倒,不值得希求。“爱”只是一种传统、一种习惯、一种恶业执著、一种习气而已。

 

从道理上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在座的佛教徒发现:“啊!佛陀所说千真万确,只不过众生的迷惑和实执太深重了,无始以来,人们都把爱执为实有啊。”


这样,他们就不会沉迷于它,不会追逐它。无始以来,有无数成就者断尽了情执,获得了自由和自在、洒脱和欢乐,抵达了心性光明的终极境界。


能否有爱

有些人以前世今生的因缘,此生出家为僧。


比如,学院里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居士,前一段时间,她对我说: “如果不让我出家,我天天不吃饭。我父亲不同意我出家,我七天不吃饭,后来,父亲实在没办法,就同意了。现在我到了学院,你如果不同意的话,我照样不吃饭。”

 

我说:“如果你不吃饭,我就不同意;如果你吃饭,我就同意你出家。”


也许,她出家的因缘已经成熟,此时,谁也阻挡不了,也没有必要阻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既然按照佛教的见解,感情是颠倒,是一个错误。那居家之人是否不能拥有夫妻生活呢?也不是。首先,我们要洞察它的本质,但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允许的。对此,佛陀在《大宝积经》、《优婆塞戒经》,尤其是在《善生经》中,详细宣说了妻子应该怎么对待丈夫,丈夫应如何善待妻子的内容,前者约有十三条,后者有五条。

 

《华严经》也说: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作为居家之人,和妻子儿女一起时,不能舍弃为了一切众生的究竟解脱,求证菩提之心。

 

所以,我们并非一概排斥,也不要求所有人都出家。而且,一个特别和合、孝顺父母的佛化家庭,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大般涅槃经》说:“在家之人。有四种法。宜应修习


一者恭敬父母。尽心孝养。


二者恒以善法。训导妻子。


三者愍念僮仆。知其有无。


四者近善知识。远离恶人。


汝等若恒行此四法。现世为人之所爱敬。将来所生。常在善处。”

 

当今世界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国家民政部在一份资料中说,1990年时,中国离婚人口约有80万对,2010年,增至196.1万对,二十年中,翻了两倍之多。有的佛教徒在听闻轮回痛苦、寿命无常等教言后,立马与家人离婚,出家后却又很快还俗,这样轻率、不合理的行为,佛教决不会赞叹和允许。

 


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里写道:金蜂的妻子死了以后,他到莲喜尊者面前准备出家,尊者对他说:偶尔厌离天王所幻化,君岂不知此心不久长?”

 

我的原则是,在家人有自己的命运。你还是过一种清净的居家生活,一边学佛,一边做丈夫、妻子的善知识。

 

《杂阿含经》中,有一位天子问佛陀:


“什么人能做商人的善知识?


什么人能做居家的善知识?


什么人能做通财的善知识?


什么人能做后世的善知识?”

 

佛陀回答:


“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


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


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


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有个又学佛、又心地善良、行持善法的妻室,是让丈夫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得以解脱的人。所以,一个非常贤良、贞洁的妻子,是丈夫的善知识。在世间中,我们也看到一些特别美满的佛化家庭,夫妻相敬相爱,一生行持善法,非常圆满。


按照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胃癌等癌症百分之五十的病因,源于我们心情焦虑、抑郁、急躁、怨恨等缘起。所以,家人和睦、谅解、过清净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佛教的观点。

 

大城市中学佛的人很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即生中不一定能出家,也没有必要出家。佛陀在众多典籍中,为在家人宣说了不同层次的居士戒,让他们以此方式行持善法。只要能如理如法依教奉行,通过上述修行方法断除心中的贪欲,也会有解脱的机会。

 

《毗奈耶经》中说,在服丧期间,由于过于哀伤,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此时,不能开许其出家;与家人剧烈争执之后,尤为痛苦厌世,此时,也不能同意其出家。否则,时过境迁,他会重又想起世间,想起他的家人。

 

由此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提倡离欲。对大多数在家人来说,正常的夫妻生活是合情合理的。(完)




  于喇荣 2011.5


端午真性情,放棕不放纵

爱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

轻而易举就能积累大福报的诀窍

一个简单的际遇,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最灵验,最有力的忏悔法门,报名刻不容缓

请珍惜上师挂吊瓶时间的开示

爱情恒久远,都是骗人的吗?

不做爱情的奴隶!放下情执——你爱的到底是谁?

人死后的几天内,会发生什么?

惊人的轮回!猪长人手,人长猪蹄(真实故事)



国 际 佛 学 网


官方网址

www.buddhistweb.org


新浪微博

国际佛学网


微信公众号

buddhistweb


脸书中文版

www.facebook.com/guojifoxuehui/


脸书英文版

www.facebook.com/InternationalBuddhist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