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参考|《佛子行》第5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庚三(兴衰转为道用)分二:一、衰败转为道用;二、兴盛转为道用。
辛一、衰败转为道用: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为重疾恶魔逼,
众生罪苦自代受,无有怯懦佛子行。
一、总说
如果哪一天我沦落到非常贫穷,不仅贫穷,还经常受人欺负,不仅受人欺负,身体还感受着严重的疾病,不仅感受四大不调的疾病,还遭遇着恶魔缠身。在非常非常痛苦的时候,我发愿把一切众生的罪业和痛苦由我一个人来代受,对于自己当前所感受的衰败无有丝毫的怯懦,或者以无有怯懦的方式来面对一切衰败,这就是佛子行。
二、分说
“贫穷恒常受人欺,且被重疾恶魔逼”,前两句讲到了衰败的程度。有些人很贫穷,而贫穷时就很容易被人欺负,贫穷又受人欺负的同时,还被疾病、恶魔缠身,这就是倒霉到家、非常痛苦了。
(一)凡夫人遇到这种情况出现的状态
1、愤世嫉俗,不了知因果。
2、报复社会。比如:去当恐怖分子。
(二)大乘的行者遇到这种情况的状态
1、他有非常贤善的人品,承受力比一般人要好。
2、他有小乘的基础,了知因果不虚的道理。业因果不虚,今生贫穷和前世自己所造的业有关,他能够思维到这一步,承受力也大为增长。
3、有了大悲菩提心的摄持,心态会更加不一样,在前面两种良好的心态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大悲心。大乘道中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换。
(三)自他相换
1、方法:不管怎样现在都要忍受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我的心量再清净广阔一点,把和我相似以及不相似的一切众生的痛苦,全部观想为我一个人代受,并且把痛苦的因——罪业,全部成熟在我的相续。既然这个痛苦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我就把痛苦升华到利他的层次上,这时候这个痛苦会变得非常有意义,可以把衰败转为道用。
2、原理:越执着,越痛苦。有些时候衰败会在我们的身心方面引发一系列的痛苦,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更加执著,就会加剧痛苦。心情越紧张,痛苦的程度也越会加深。通过大乘空性、菩提心的修行,如果一下放松了,释然了,虽然身心上的痛苦并不一定马上能减轻,但额外的痛苦是不会有的。
3、功德:而且通过自己代受众生苦的方式,把本来没有任何用处的衰败,转变为非常有意义的大乘菩提心的修行,它会变成以后成熟安乐、佛果、救度众生的因。对于安住在这样状态的佛子,当然无有怯懦,也不会感觉到崩溃,变得非常有意义。
4、非常实用的殊胜窍诀:安住在很清净的状态,虽然还很贫穷、痛苦,但是自己已经在利益众生上积累资粮。如果这样修持下去,自己的状态会改变,一切有情的状态也会改变。所以,在观修过程当中,从单纯受报的状态,转变成了广大利益众生的清净善心和善行。千万不要认为词句简单,不要轻视了《佛子行》,这里讲到了很多观修的窍诀,真正体会到之后,在生活、修行过程当中遇到这种情况,就可以转为道用,不会有任何的怯懦。
辛二、兴盛转为道用:
美名远扬众人敬,亦获财如多闻子,
然见世福无实义,毫无傲慢佛子行。
一、总说
当感受到美名在外、众人恭敬,而且获得很多的财富,犹如多闻天子一样,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不要飘飘然,应该观想、照见世间的福报没有意义,不会产生丝毫傲慢,这是佛子行。
二、分说
(一)疑问1:把衰败转为道用比较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要把兴盛转为道用呢?
解惑:如果不把衰败转为道用,衰败对世间人、修行者还是会有伤害。兴盛同样也是如此。众生都希求兴盛,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来讲,多多少少可能也希求兴盛。世间人如果不懂得善巧处理,兴盛会产生伤害,对修行者也会有伤害。世间人没办法把兴盛转为道用,作为修行人,尤其是修持大乘菩萨道的佛子,懂得把兴盛转为道用,不被兴盛所累,就是这里讲到的内容。
(二)疑问2:兴盛到了什么程度呢?
解惑:第一个,“美名远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者前世的善根,自己名声在外。第二个,人恭敬。很多人非常恭敬、爱戴自己,把自己的话语,当成一种标准在实行。第三个,获得很多财富。
1、兴盛对凡夫无实义的原理。
美名、恭敬、财富,都是无记法,本身不是善、不是恶、不是好、不是坏,但关键是一般人不能驾驭这些东西,反而会变成他们的累赘。
2、兴盛对修行人无实义的原理。
对于初学者的修行人,一旦美名远扬,随着恭敬的人、财富越来越多,也会比较容易忘失最初的道心,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了,觉得自己不需要修行了,可以做很多事情,从这方面讲就会得不偿失。
3、把兴盛转为道用。
(1)转为道用的原因:因为在某种情况下,世间的福报对修行的障碍还是很大,会让我们忘失出离心,不再严格地取舍因果,不再对佛法、上师有信心,不再去追求闻法,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人越来越富裕,可能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前进还是后退,就会比较迷茫。
(2)学会观察世间的福报是没有实义的。
1)有漏的善根,引发了一个有漏的安乐,只要是有漏的就是无常的,总有一天会衰败。再多的财富,聚际必散;高高的位置,高际必堕,最终都会重新衰败下来,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状态。
2)严重障碍大乘修行者的菩提心、修道心。不管拥有再多的名声、恭敬、财富,一旦死亡到来,什么东西都必须要抛弃。
3)从后世和修道解脱、利益众生的角度来讲,世间的福报的的确确没有什么实义,所以当拥有世间福报时,应该安住在一切世福无实义当中,毫无傲慢。内心当中无傲慢了,那有财富可以,没有财富也可以。因为如果没有傲慢,就代表自己具有驾驭财富的能力。
(三)圣者教诲
佛陀、大恩上师和大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都讲过,如果内心当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即便你成为世界首富,在七宝的床上睡觉,用金碗吃饭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内心当中有了出离心,就让你有了驾驭财富的资本。如果你有驾驭它的智慧和能力,这时候富裕没问题,有没有财富对你来讲没什么大问题,既不用刻意地去追求,也不用刻意地去抛弃。因为已经没有傲慢了,所以关键问题是能够了解世间的福报无有实义,安住在无傲慢的状态当中,就是佛子行,这是圣者教诲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情。
(四)现阶段我们应该做的
应该多观察,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否对一切兴盛都不会产生任何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还是应该小心取舍。
(五)真正的大乘行者的样子(应如大恩上师一般)
如果到了大乘的状态,真正有了强烈的菩提心、大悲心,世间的福报,名声、恭敬、很多的财富,完完全全变成了弘法利生的工具。如今大恩上师美名远扬,受到很多人的恭敬,现在他老人家说一句话,很多人开始依教奉行。
大恩上师让大家一定要念诵金刚七句,很多人就开始念。大恩上师只要讲一句话,成千上万的人开始跟着实修善法,作为一个大菩萨,名声越大越好,做为弟子的我们也非常乐于见到自己上师的名声越来越大,恭敬他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名声越大,利益的众生就越多;恭敬他的人越多,受教的人越多;财富越多,利益的人就越多,因为他老人家的财富从来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都是用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庚四(贪嗔转为道用)分二:一、嗔境转为道用;二、贪境转为道用。
辛一、嗔境转为道用:
自嗔心敌若未降,降伏外敌反增强,
故以慈悲之军队,调伏自心佛子行。
一、总说
自己嗔心的怨敌如果没有降伏,单单是降伏外面的敌人,越降伏越多、越强。根本没办法通过降伏外敌来彻底降伏自己的怨敌,所以应该通过慈悲心的军队来调伏自心,这就是佛子行。
二、分说
(一)如何将嗔恨的对境转为道用——调伏方法,主要是调伏怨敌的方法
1、不想有任何的怨敌的原因。
在世间当中,朋友越多越好,怨敌、仇人越少越好。因为仇人、怨敌越来越多,会处处给我们做违缘、障碍,即便不给我们制造违缘,当我们一想到这个人的时候,心里也会很不舒服。
2、有怨敌的原因。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流转轮回时间很长,以前的行为不如法,所以在三界当中和很多人结了怨,而且有时候所结的怨比较深,一下两下短时间当中是解不开的。
3、降伏怨敌依靠外力是降伏不了的。
因为所谓怨敌的存在,主要依赖于我们的嗔心,如果有嗔心的概念,就会有怨敌的概念;如果没有嗔心的概念,就没有怨敌的概念。没有降伏根本的嗔心,只是想在外境上降伏怨敌,是没有办法彻底降伏的。我们越想要降伏外敌,外敌越降越强,没办法做到。
4、真正的怨敌是自己的嗔心。
当我们有嗔心的时候,就把某人认作自己的怨敌;当我们没有嗔心的时候,他就不再是怨敌了。比如奔公甲格西,他在出家之前是一个强盗,树了很多怨敌,他身上带着两把刀和很多弓箭,还是觉得到处都是怨敌,所以如果嗔心很强、树敌很多的人,生活绝对一点不安定。奔公甲格西出家之后,把刀子、弓箭都放下了,就没有怨敌了,说明内心的观念转变,外在的情况就转变了。当我们有嗔心的时候,就觉得有怨敌,而当菩萨发起菩提心的当下,怨敌就消失了。因此,当我们嗔心消灭的时候,怨敌的概念消失了,所有三界的怨敌也就全部调伏了。
理证:《入行论·安忍品》中寂天菩萨感叹:“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皮革,能够铺满整个大地,自己在上面走,能让脚不被荆棘、玻璃、钉子等刺伤呢?得不到这么多牛皮。还有一个解决方法,就是用很小的牛皮做一双鞋子穿在脚上,走遍大地都不会被划伤。我们哪里有这么多力量降伏外在的怨敌呢?只需要降伏自己的嗔心就够了,把嗔心降伏,外在的怨敌相当于全部自动投降了,这是最高明的降伏。
(二)世间人心态
世间人不了解,觉得一定要在外境上把真实的怨敌消灭,自己才会心安理得,但外境的怨敌是消灭不了的,即便在今生当中达成了愿望,在后世中你也会发现怨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都是自己的怨敌。哪怕走到某个地方,不但气候和自己过不去,就连坐汽车,汽车也和自己过不去,到处都是不顺心的事情,这就是因为自己以前的嗔心太强烈,而遭受的各种不欲。
(三)修行人应该有的心态
我们应该以慈悲心的军队,来降伏外在的怨敌,而不要以外在的军队去降伏,这是降伏不了的。要降伏外境当中的怨敌很困难,如果通过慈悲的军队调伏了自心,这时怨敌全部消灭了,这是真实的佛子行。
辛二、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一、总说
所有的欲妙好像盐水一样,越去享受越增加贪心,令生贪恋的一切事物马上放弃,就是佛子行。
二、分说
(一)贪心的状态
此处讲一切妙欲就像盐水一样。妙欲就是色声香味触外在的五妙欲。很美妙的色法,包括美人、房屋、车辆等眼识的对境;耳识对境是声音;鼻识的对境是香气;舌识的对境是味道;身识的对境是柔软等所触。享用了五妙欲是不是就会令我们满足?
(二)贪心的体性
“愈享受之愈增贪”。比如口渴了喝盐水,怎么可能止渴呢?盐水越喝越想喝、越喝越渴,永远解不了自己的渴。同样的道理,一切的欲妙也是越享受贪心越增长,有这样的自性。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享受妙欲之后就满足了?根本就没有,也绝对不可能存在。
(三)此处教导我们“令生贪恋诸事物,即刻放弃佛子行”
真正能够制止贪欲增长的,就是放弃对欲妙的贪心。
1、贪心的过患。
(1)凡夫人贪心永无止境:比如小孩子对玩具,成人对爱情、对财富都是永不满足。不仅不满足反而会生出更大的贪心来。
(2)修行者对于财富过于贪求,绝对会影响自己的道心。我们一心扑在欲妙上,怎么会想去修法和上师相应、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根本想不到。就是想怎样增长自己的财富。一般的修行人增长一般的财富,比较有能力的人通过自己的能力增长更多的财富,永远不会满足。
2、最好的对治是转为道用,马上放弃对它们的执著,因为这一切的东西没什么用,所以即刻放弃对它们的贪恋,就是佛子行。对于世间人是这样,对于修行者也是这样,最好的对治就是知足少欲。能够知足、少欲非常好,有了知足少欲的心,我们就不会把时间精力放在这些方面,也会保持相对平稳的心态,可以安住于修法的意乐。
戊二(修胜义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修离戏无执;二、后得于贪嗔对境断除实执。
己一、入定修离戏无执:
一切境现唯心造,心性本来离戏边,
了达此理于二取,皆不作意佛子行。
一、总说
一切的境现是唯心所造,安住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心性本来是离开四边八戏的,了达了这样的道理之后,于能取所取都不作意,这就是佛子行。
二、分说
这里讲了很深的修法。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引用了一位老堪布的话说,其实讲深一点,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按照显宗的讲法就是大中观,尤其讲到了唯识和中观两种修法。在学习《入行论·智慧品》的时候,也接触到了唯识和中观的观念,我们把唯识作为所破进行学习。清辩论师讲过,中观包括粗中观和细中观两部分。粗中观承许外面有色法存在,世俗当中有心有境,胜义中是空性的;细中观讲,在名言谛当中一切都是唯识,胜义当中把心性观为空性。清辩论师说在实际修行时,连月称菩萨也承认,在世俗当中首先修唯识,然后把识观为空性,这是细中观的窍诀,此处恰恰就是讲到了这个窍诀。
(一)“一切境现唯心造”
世俗当中以唯识来调伏烦恼。一切境界唯心造可以调伏烦恼吗?当然可以调伏烦恼。唯识本身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修法。
1、凡夫对外境贪执的原因。
凡夫众生有心和心识执著的外境两部分,即平常讲的能取所取。引发我们产生贪嗔痴的烦恼,外境占了很大一部分,即色声香味触。我们对色法的执著、对声音的执著,基本上绝大多数的烦恼都是因为执著、贪恋外境而引发的,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对外境的耽著。
2、有效地打破对外境的耽著。
中观的抉择方法是最直接的,还有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用唯识的理论可以减弱和打破对外境的执著。因为唯识宗通过很详尽的理论,抉择外在色法、外境的自性根本不存在。
教证:《俱舍论》的体系当中说,心境具有,即有心也有和心对立的外境。在一般的教法当中,将外境分别为色声香味触,但是在唯识当中说,一切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唯心所现,就好像梦境当中显现的色声香味触一样。梦中有没有外境呢?有。是不是色法呢?不是色法,只是自己的心识所现。当通过很多道理打破了外境当中的色法,色法是不存在的,只是自己心识的本性,唯识所现而已。
当真正了达和安住这个意义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看到、耽著的就是自己的心,除了心识安立显现在外面之外,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外境,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除了自己的心妄造、执著之外,没有什么真正安住的。当安住在唯识所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是自己的状态真正安住在一切境现唯心造,就不会再执著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了,真正了解了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是不存在的,只是心识的影像而已,只是梦境中的色声香味触而已,都是心识的自性。安住在这种状态中,不会再执著。一切境现唯心造,如果能安住唯识,能取所取当中的所取就会泯灭,这样对我们修道造成最大障碍的外境就扫除了。从这个方面来讲,唯识的修法很高深。
这是从窍诀的方式抉择,独觉永远没办法安立一切境是唯心所造的。他们虽然在粗大的五蕴上证悟了空性,已经将细微的微尘抉择了空性,但是像唯识那样一切唯心所造的方法,都没有抉择到,这也是唯识超胜独觉的方面。
这时安住在一切境现唯心造当中,对外在色法的执著,粗大的烦恼成功地压制了,只剩下对心识的执著。因为唯识宗的教义中,没有完整的观察方法能打破对心识的执著,所以就要进入中观,借用中观的理论、修行的方法,抉择心性离边,进一步地抉择心的本体。前面已经抉择了境现唯心,剩下的心识怎么抉择呢?
(二)“心性本来离戏边”
心的显现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心的本性本来就是离开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四边,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八戏,远离是非、有无等等,远离一切四边八戏。
教证:《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很多中观理论当中,以非常详细的方式,抉择了心怎样离开了四边八戏,通过大缘起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四句生因,或破有无生因的方式来抉择都是可以的。
心性本来离开了一切边戏,不是有不是无,也不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什么都不是。只要是我们的分别念能够认定的有无是非,都不是。到底是什么呢?真正通过中观的理论抉择,离开有无是非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是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要抉择的心性。这只是分别念的抉择,还要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抉择空性、双运、离戏、等性,让自己的心逐渐安住在离开一切边戏的本来状态当中。修持离四边八戏的心性,就是让自己的分别念从粗到细、逐渐泯灭的过程。最后当自己的心融入到法界当中,心识完完全全不起现的时候,本来离戏的智慧就会出现。在心性本来离戏边的状态当中,是没有能取所取的。
(三)皆不作意佛子行
没有什么可以作意的,真正来讲,一切的能取没有,一切的所取也没有,二取本来就是妄现。当我们不明了时,有二取的显现、作用、伤害、因果,当真正地了达了二取的本性、实相,二取的因果、本体、作用都没有了。并不是本来有,把它打死而没有了,而是它本来就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心境、能取所取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妄执而已。当安住在本来实相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可笑。为什么很可笑呢?本来在心性当中,从来没有心,也从来没有外境,没有能取所取,但是就在没有二取当中,居然有了一个外境,心开始执著它,并且逐渐让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让外境的作用越来越复杂。
当我们了解的时候,一切的二取、心境回归本性,本性本来离开一切戏边,没有任何作意。连分别心和本性都没有了,有什么作意的呢?安住在当中,就是入定修离戏无执。这是本论最正行的修法,也是整个显宗当中最了义的修法。作为佛子不单单要发世俗菩提心、转为道用、布施、持戒等等,最关键要懂得修离戏无执,因为只有离戏无执,才是从根本上泯灭二取、断除烦恼的殊胜之道。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