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求学足迹 >> 365颗钻石的约定(116) 返回

365颗钻石的约定(116)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7月12日 佛历2564年



【第116颗钻石】

རྗེ་བཙུན་ཀུན་དགའ་གྲོལ་མཆོག་གིས།ཕ་ནི་ཡོངས་དུ་གསོ་བའི་ཆེད།།མ་དག་བཀུམ་པ་སྲིད་མིན་ལྟར།།རང་གི་བསྟན་པ་སྤེལ་བའི་ཕྱིར།།གཞན་གྱི་བསྟན་པ་ཇི་ལྟར་བཤིག།ཅེས་གསུངས།

至尊根噶卓确:
若为养父,不可杀母;

为弘自教,不可坏他。

1、自宗很重要

作为修行人有一个自宗非常重要,暂时来讲,“我的上师”、“我的传承”、“我的教法”……对这方面应该具有一定的执著,否则,今天学这个法明天学那个法,如此则不仅修行不会成功,且对将来弘扬佛法也不会起到很大作用。


许多人认为:“修行中最大的障碍即是我执和我所执,对于所谓的宗派、教法也大可以随遇而安。”这样的心态是完全错误的,乃至未获得殊胜佛果之前,一定要有“我的上师”、“我的教派”、“我的佛法”的执著,如此一来,你会对所修学的教法产生殷重之心而倍加珍惜并精进修习,自相续也必定会获得极大利益。

2、利美精神

所谓“利美”,是藏语发音,翻译过来是无偏堕之意。

哪方面无偏堕呢?首先,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无有偏堕;其次,藏传佛教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无有偏堕;其三,藏传佛教与任何宗教之间均无有偏堕。


藏传佛教各教派之间无有偏堕


虽然在有些人群中,各教派还有另一种名字——宁玛派是红教,格鲁派是黄教,萨迦派是花教,噶举派是白教等等,但这与其本身的特色毫不相关。


以前华智仁波切到一个寺院,有个喇嘛问他:“你是什么教的?”

他回答:“佛教。”

喇嘛生气了:“我问的不是这个,问你是戴黄帽子的还是红帽子的(意思是黄教还是红教)?”

华智仁波切心平气和地从怀里掏出一顶破烂的灰色羊皮帽,说道:“我没有红、黄帽子,只有这顶灰帽子。”

他含蓄地表示,自己不偏堕于任何教派。

在佛教兴盛的藏地,大德们一致认为,利美思想非常重要。


宗喀巴大师曾讲:“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极大恶行自趣消灭殊胜。”这是非常甚深的窍诀。


藏传佛教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无有偏堕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到藏地、汉地和其他地区后,佛经分别被译成不同文字。其中,被翻译成藏语的,称为藏传佛教,流传于藏地以及蒙古等地区;翻译为汉语的另一系,则传到汉地和日本、韩国等地,成为北传佛教的传承;依据巴利文原典传承下来的支系,则成为南传佛教,广泛流传于泰国、缅甸等很多国家。


佛学院的利美思想,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设立了经堂,供大家供奉、转绕、礼拜,而且,不同宗派的论典,都在平等传授。我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利美精神。


虽然三大传承各有不共的特点——汉传佛教提倡吃素,要求佛教徒对众生有慈悲心;南传佛教以出离心为基础守持清净戒律;藏传佛教则是讲、辩、著,但所有这些都对众生有利。


我常将佛法比喻成药,西方的药、东方的药、藏地的药、印度的药等等,药虽不同,但对身体都有治疗作用,同样,不同传承的佛法,也可以治疗不同众生内心的疾病。


所以,佛教的利美思想,非常合理,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藏传佛教与任何宗教之间均无有偏堕


如果坚持利美精神,藏传佛教与其他宗教之间,也可以此而圆融。


在21世纪的今天,所有宗教都应提倡利美,各宗教的领袖学者一定要互相学习、借鉴,对其他宗教的圣地、庙宇、供奉的主尊以及教典也要有所了解。如此,在借鉴别人的过程中,还能提升、充实自己。


藏传佛教甚至认为,对没有信仰的人,也应以利美精神和平共处,不能强迫他们信仰你的宗教。依照佛陀的观点,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未来皆可成佛。因此,不仅仅是佛教徒,任何众生将来都有学习佛法的机缘。


若想利益这些众生,必须依靠慈悲心。慈悲心不能以宗教来分,错误地定义为佛教的慈悲、基督教的慈悲等,这样太狭隘。只有不分宗教的慈悲心,才能利益所有众生。


如果能将这种慈悲心的教育,与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相结合,那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行为。







查看往期内容,可点击下列文字链接:

温故而知新】

1、煜煜钻石,您采几颗?

2、愿君多采撷,此物最加持

3、钻石虽久远,此颗永留传

4、一直爱,不容易

5、是宝贝,不是包袱

6、不是神话,是智慧

7、积少成多,您已渐成大富翁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嘉黛





约好一起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