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释·善说海 178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外境和心识二者,只要互相依存,就不能成立为实有。
若境由识成,
依何立识有?
若识由境成,
依何立所知?
对方说:“色声香味触法之对境实有,可由心识实有而成立。譬如,瓶子、鲜花、转经轮诸如此类的东西实有,是因为我的眼识看到了,或是我的身识触到了,故此外境肯定实有存在。”
破曰: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外境实有要由心识来成立,那心识实有又由什么来成立呢?假如心识自身尚未成立,一个未知数怎能作为能立的依据?
对方解释道:“心识实有可由对境来成立,因为看见了红色的转经轮,所以我的眼识肯定存在。如果眼识不真实,怎么能看见外境呢?”
稍加观察,这样承许非常可笑。所知由能知来成立,能知又由所知来成立,这两个一直辗转不停,互相作为能立来证明对方实有,这是根本不合理的。实有的法若是真正存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证实也合情合理,但如果它的本体都不成立,依靠多少个法来建立也是徒劳无益。
心识到底是不是实有,你们也应该观察一下。有些人可能认为:“心应该是实有吧,因为能见外境之故。外境应该实有吧,因为我的眼识可以见到它。”这种想法并不正确,若正确,则可经得起任何观察,但由于在理证面前难以安立,因而它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
其实,外境与心识如梦幻泡影,都是假象。然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通达这一点的少之又少。真正有福报的人,通过闻思修行及长期串习,在他们眼中,对众生特别执著的东西,就像老人看小孩的玩具一样,丝毫执著也没有。可是这种高深的境界,世间高等学府中是学不到的。甚至有些教授一辈子教书,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实执,觉得外境肯定存在,假如自己一个月没发工资,非跟领导吵架不可。
没有证悟心境皆空的人,哪怕到了白发苍苍,对财物和感情仍是特别特别执著。几年前在台湾发生了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一位91岁的老公公,娶了一位89岁的老婆婆。他们举行结婚那天,台湾和新加坡各大报纸纷纷报导,婚礼现场也来了大量新闻记者,有些还故意捉弄他们……现在很多人对万法无常、生老病死一点感悟都没有,即使人生到了尽头,对自他身体的真相还不了解。有些人不懂无常的道理,一照镜子发现多了几条皱纹,就痛苦得不得了。其实若通达了一切皆空,或者懂得无我、无常,肯定不会这样执著。
当然,对般若空性的闻思,我们一两天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像天亮了一样,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这些教言一针见血,若能再三思维、串习,定可逐渐穿破我们的无明,铲除我们的实执。只有闻思的功德越来越明显,你才会非常感谢诸佛菩萨的殊胜教言,同时也会感恩相关人员。(师笑)
心境相待有,二者皆无实,
无子则无父,无父谁生子?
无子也无父,如是无心境。
对方若认为,心识依靠外境成立,外境又依靠心识成立,心与境就会是互相观待的,如同左与右、此与彼、黑与白、长与短一样,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既然二者是相待才有,就不可能实有自性。《入中论》云:“若互相依而成者,诸善士说既不成。”观待而成的法,诸位高僧大德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不会是实有。《解义慧剑》讲四理中的“观待理”时也说:“诸具果性法,皆待各自因。”果法必须观待各自之因,只要是观待,就不是真实存在。
学习佛法,光是口头上会说,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每一个推理、每一个比喻应该切入内心,通达它的意义之后,佛教才能真正打动你,你的内心才会收益匪浅。如果学得马马虎虎,自己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从前有个师父收了两个弟子,一次两个弟子外出时,路上发现了大象的脚印。其中一个说:“这是一只母象,它怀着一只小象,母象一只眼睛是瞎的,象背上还坐着一个妇人,这妇人怀着一个女儿。”(他为什么知道这么多呢?你们应该比较清楚,我在这里不啰嗦。其实我不说的话,有一种神秘感,反而效果更好!——众笑)另一个人不相信,追到前面去看,发现与那人说的一模一样。他回去后问师父,师父告诉他:“这些道理我都讲过,你们学习就得用心去思考,只有细密才能通达,粗心大意的人是无法通达的!”
所以大家听闻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我们学院遵循上师如意宝的良好传统,听经闻法时威仪很如法,什么事都不做、什么话都不说,但是外面的有些居士,一边听法一边接电话、发信息,或者吃吃喝喝、东看西看,这种现象不太好。佛法那么深奥,我们智慧不太浅的人认认真真听受,有时候还听不懂,而没有智慧的人边听课边打电话、做其他事,甚至照镜子化妆,那还不如不听。讲经说法的场合,并不是美容店!所以听法的时候要用心,寂天论师所讲的每一个字都有甚深含义,大家务必要深入体会。我自己虽然不敢说很精进,但在每次听法的过程中,至今没有一次敷衍了事。
有些人听了一年的法,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到处给别人炫耀。其实一年算不了什么,依止善知识的时间,应该越长越好。而且在依止的过程中,听法一定要细心,如果只是大概了解,恐怕不能体悟它的内涵,只是种下善根而已。当然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即便只是种下善根,也能逐渐获得解脱。曾有位比丘在河边传法时,一个老人倚着拐杖听了一会儿,当时拐杖压死了一只青蛙。因青蛙听到法音的缘故,死后转生于天界中。所以我们在听课时,来一些蚂蚁或者其它旁生的话,它们也会获得极大的利益。
心境观待则不成实的道理,还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比如,没有儿子就无法成立父亲,父亲必须观待儿子才能安立,儿子没有降生之前父亲不可能存在,因此父亲没有真实的自性,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他仅以少许不净种子,便说这个儿子是我所生,《入中论》云:“世间仅殖少种子,便谓此儿是我生。”但实际上,正如佛陀在经中所云:“胎生者,乃由业识、父母精血和合而受生。”自性实有的父子并不成立。同样,外境和心识需要互相观待,故如父子一样也是假立之法。如果说外境要靠心识来安立,心识要靠外境来安立,以此而成立心境实有,这就像是两个小偷说对方没有偷东西,自己可以证明一样,这种推理方式极其荒唐。外境存在是因为亲眼所见,眼识存在是因为见到了外境,这种成实难道有可信度吗?
空性法门,并不是教理上说说而已,我们应通过自己的智慧进行剖析,最终发现它的理念无与伦比。有智慧的人学习佛教非常有必要,学习了以后,才能体会到佛陀的智慧确实了不起,而自己的智慧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一样渺小,于是自然而然对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生起无比的信心。
如芽从种生,
因芽知有种,
由境所生识,
何不知有境?
由彼异芽识,
虽知有芽种,
然心了境时,
凭何知有识?
前一偈是对方的提问,后一偈是我们回答。对方辩解道:“心与境二者之所以成立为实有,其实并不是由于观待关系,而是由于因果关系。就像苗芽生于种子一样,心识是从外境中产生的。依种子而生苗芽,依外境而生心识,这个因果规律是明摆着的,因此,可从存在的心识推知外境真实存在。”
破曰:这两者是不相同的。苗芽从种子而生,我们可以通过现量、比量了知,而心识从外境而生,这个由谁来了知呢?假如说由心识来了知,此处的心识是尚待观察之量,未知数无法作为能立的根据。而且,如果心识由另外的心识证知,则难以避免无穷无边的过失;如果心识由自身证知,前面已经破过了,自证于胜义中不成立,它只在名言中存在。而名言中的自证,对方根本不承认,如果承认的话,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辩论了。
或者,还可用种子与苗芽不一、不异的方式来驳斥。法尊法师翻译的《广大游戏经》[1]中说:“有种芽亦尔,非种即成芽,非异亦非一,法性非断常。”种子和苗芽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没有种子不可能产生苗芽,但种子和苗芽的关系,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正因为如此,法性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
这种缘起性空,是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名言中未经观察时,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外境也可以产生心识,一切显现无欺而存在。但真正去剖析的话,诸法皆无有实体,因果差别只是在空性中如镜中影像般显现。若有一法成实不空,那么造恶业产生痛苦、造善业产生快乐、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等都不成立,如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希望大家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对般若法门要有信心。现在有些人对般若、禅宗、闻思一概不承认,自己受持一个与众不同的法门,是外道还是佛教也很难说。如今,奇奇怪怪的佛教法门非常多,大家要学习的话,一定要选择有历史来源、传承未断的教法,否则,很多所谓的“大成就者”宣说出来的法,到底能否成就也不好说。
在佛教历史上,真正有成就的大智者,一般不会宣扬自己的功德,即便是修持多年的修行人,言行举止也很谦虚。最近我家来了一个客人,他是我20年前关系最好的朋友,我还没有上学前,当时他放山羊,我放牦牛,我们俩的见解、思想、行为一致,经常到山上刻观音心咒、念观音心咒。后来他出家了,我很羡慕,慢慢也从学校里逃出来出家。他现在闭关20多年了,平时很少很少出来,这几天住在我家。在接触的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发现他跟我完全不同,生活非常知足少欲,不像有些人,刚出家时热情很高,高压锅马上送给别人,再过二十年,恐怕就不是这样了。但那个修行人永远都这样知足少欲,他绝对不会说“我是谁的化身”,自己给自己打广告,即使他有非常了不起的功德,也是尽量地隐藏着,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你们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如果外面打的广告特别厉害,自己一定要三思啊!在这个世间上,大公司就算不打广告,国内外的客户也是比较了解的。
其实我真的比较担心,有些人对佛法生起一刹那性的信心很不容易,就像盲龟值木一样非常难得,但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被有些人利用了,最后误入歧途的话,非常可惜。因此,大家一定要先寻找具法相的善知识。智悲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都说,末法时期具足所有法相的善知识很难找,但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上师必须要有利他的菩提心。找到这样的上师以后,务必要寻求真正的佛法,不要听一两天就可以了。现在很多人可能是因为社会的压力、世间的诱惑吧,没办法真正展开闻思修行,很多人闻思时间太短了,一两年就开始打退堂鼓。其实我们活多少年,就应该闻思多少年,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有一句教言我最喜欢,他说:“活到老,修到老。”一定要有这样的恒心。否则,在这个上师那儿听一两天,好像没有什么味道,又到那个上师那儿去听听,又觉得讲得不好……这样得不到什么利益。学习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若能如此,相续中的实执才会逐渐减少,今后求什么法都会很容易!
好,今天讲到这里。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