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行论》第81课笔录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发了菩提心之后,我们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入菩萨行论》所宣讲的是发菩提心,课前大家也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呢?这部论典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个方面是我们在内心中想一想也算是发菩提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要在内心生起菩提心。怎样在内心中生起菩提心?必须要通过一系列的修持才可以。
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分三:第一,嗔罪严重;第二,利养无有实质;第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前面两个科判已经学习完了,下面我们共同学习第三个科判。
什么东西有实质呢?就是利养,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嗔恨心去获得利养,其实是一种妄念。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有人说:你们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利养去生嗔,其实一切并不是如梦如幻、没有任何实质的,利养也有实质可言。有什么实质呢?对方就说“谓利能活命”(这个“利”就是利养),他认为利养的实质在于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活命,第二净罪,第三修福。所以,我为了得到利养去嗔恨对方,是有必要、有理由的。
寂天菩萨回答说:“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如果你为了利养生起嗔心,那么这种行为会导致福德耗尽、罪恶源源不断地产生。“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如果是为了尘俗的生活,为了追求利养而退堕了自己的安忍,“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这样只是行持罪恶之事,活在世间有什么意义呢?
下面我们进一步分析颂词传达给我们的殊胜意义。对方提出了利养有实质的三个理由,既然它有实质性,那么我就要想方设法地去保护它,获得它,其实这是为自己生嗔心找一个正当的理由和借口,如果我们不打破这个所谓的理由和借口,还是不能铁了心、尽一切努力去修持安忍。所以我们首先观察对方的理由:第一,他觉得利养可以帮助我们活命;第二,利养可以清净罪业;第三,利养可以修福。
具体怎样呢?对方认为:比如我在世间生活,假如没有钱财、没有物质、没有利养,我的生命就会很快终结。即便是一个修行人,具有利养也可以保证长期修行。前面也有教证“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具戒者能够保养身体,长久存活于世,就能够做大福德。所以利养对修行是有益的,能够帮助活命等。为什么说利养没有实质呢?应该有实质。
第二个理由:利养可以净罪、修福。怎么可以净罪、修福呢?比如说:有了利养我就能活下去,就可以忏悔以前的罪业;有了利养,我就可以修福,比如有钱可以买供品供佛、为僧众供斋;可以去放生、修经堂、造佛塔等做很多善业。通过利养可以累积很多福报,难道这些不是利养带来的好处吗?这就是利养的好处、实质。所以,有谁障碍我获得利养,我就可以对他生嗔心。
当然,单单从利养能够让我们活命、净罪、修福等单方面来讲,并不是说不正确,这无可厚非。为了要活命,当然需要有利养,我们也可以用利养来净罪、修福,这些方面当然是对的。但是后面他说,既然利养有这么多实质,为了保护利养,我就可以生嗔,这个理由就不正确了,这是一种混淆概念、似是而非的观点。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要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中,经常会有这种善恶混杂的情况。为了活命、净罪和修福,离不开利养是对的;但是为了获得利养去生嗔心是不对的。以任何理由生起嗔心都不对,不管是为了活命、净罪还是修福,都不应该产生嗔恨心。比如在世间中,我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为了活下去我就生嗔,不对;为了清净我的罪业,我去生嗔也不对;为了修行福德,我去生嗔也不对。以任何理由、在任何情况下生嗔心都是不正确的。
下面寂天论师告诉我们,“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如果为了利养而生嗔心,其实效果是相反的——“福尽恶当生”:不但得不到福报,而且它会迅速耗尽福德,让恶业源源不断地生起来。我们可以具体针对前面的三个理由一一作分析:
如果为了活命去生起嗔恨心,那么这种活命就被烦恼罪业染污了。寂天论师在前面的颂词已经讲过:“宁今速死殁,不愿邪命活,苟安纵久住,终必遭死苦”。如果在世间中活得很不清净,单单是为了活命而生嗔,活下来也是邪命,充满了罪业,像这样的话,我们活下来干什么?就没什么必要了。
第二个净罪:为了净罪而去嗔恨。对我们利养作伤害的人,应不应该生嗔呢?我们本来是为了净罪,但是如果去嗔恨其他众生,为了净罪去嗔恨,嗔恨的罪业本身就很大,得到的是更多的罪业。在第一品中讲过,如果我们对发了菩提心的菩萨发嗔心,随着你有多少个刹那的嗔心,就会堕地狱多少劫。如果你是个菩萨就必须重新披上发心的铠甲重新发心。所以生嗔会得到很多的罪业,并且和自己净罪的想法也是背道而驰。
第三个就是为修福而生嗔心。本来我们修福是为了得到福报,但嗔心恰恰是能让福报很快消失殆尽的反作用力。虽然有钱、有利养可以去供佛、供僧等等,但《入行论》第六品开头就讲过:“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生起一刹那很强烈的嗔心,可以把自己一千劫当中供佛、布施有情的善根全部摧毁。我们以修福作为借口,其实采取的行为是严重摧毁福德善根的方便。所以真正分析下来得出结论:为了得到利养而生起嗔心的做法,的确是非常不合理、不合法的一种念头。作者通过分析告诉那些准备修菩萨道,或正在修菩萨道的菩萨们:无论怎么样,不要以利养、活命、净罪、修福为借口去生起嗔心。
“若为尘俗活”:如果是为了世俗的生活,我们去生嗔心,因为生了嗔心的缘故,退失了善行、退失了安忍、善法,我们就会反而堕在恶业中,如果我们活在世间唯行罪恶之事,“苟活义安在”呢?这样我们活在世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一个人是造很纯粹、很明显的恶业,就很容易被别人发现,自己也容易发现。就怕我们表面上是在造善业,其实本质上是在造恶业。所以有时我们在修善法的过程当中,善法的本质是被恶业染污的。比如此处所讲,我们修佛法,为了佛法而生嗔,为了净罪修福而生嗔,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善法生嗔,其实发心的本质已经被罪业染污了,这个时侯很难分辨清楚。
再细一点分析:出家人、出家菩萨没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压力,选择清净的生活相对容易;但对于在家居士、在家菩萨来讲,做这个选择还是很不容易。因为有生活的压力、家庭的种种责任,那么在家人应当怎么办呢?在佛菩萨和祖师大德的开示中,其实早就提到过这个问题了。宋朝永明延寿大师写了一部书《万善同归集》,通过问答的方式抉择胜义空性和世俗的因果取舍,其中对这个问题就有讨论。有些人认为:修善法必须纯净,选择修善法就不能造罪业,如果你造罪业,就干脆不要修善法;如果既修善又造罪,那算什么?意思是说:如果你要修善法,就要彻底断绝一切恶业;如果你要造恶业就不要修善法。大师的回答是:针对在家菩萨来讲,必定有很多来自于社会或家庭的压力,对于初学者来讲,纯粹安住在善法当中,一点罪业都不造不太现实。所以,如果能够完全避免一切恶业那是非常好的,但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避免造罪,也要同时修持很多善法作为对治。
现在在学佛团体中,很多居士、在家菩萨和初学者在遇到这个问题时都很头疼,到底该怎么办?一方面是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一方面是对了知因果法则的畏惧,怎么选择好像都不对。如果选择很清贫的生活,会有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你有很多账单要付,要买菜、要付房贷或者要交小孩子上学的学费等等,存在各方面的压力;如果你选择的生活有一点造罪业,从佛教的因果规律来讲,压力也很大,所以很难作取舍。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曾经在轮回中造过这种恶业,现在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到底有没有一个折中的方案呢?如果我们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不得不通过造罪业的方式生活的话,那我们也不要放弃学佛。如果我的工作是造罪的,比如做杀生或其他带罪业的工作,必须要做,否则没方法挣到钱、得到工资等等。有人以为:既然我的工作不清净,我就没有办法学佛了,干脆放弃学佛,好像所有修学佛法的机会都已经没有了。对某些人来讲,生活方式的选择余地很大,人脉多,阅历广,在整个社会中有很多优势,他可以选择不做这个做那个。但还有很多弱势群体、弱者,包括我们学佛团体中的某些人,他们是没有选择的,如果让他选择清净,他就没有办法生存,这个问题的的确确存在,我们也不必回避。
如果他必须要通过造罪的手段来生存,那怎么办?即便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生活方式,但在此同时,我们还是可以尽量地修持善法。这二者之间是不是绝对矛盾、绝对抵触的呢?也不是的。其实在没办法选择的情况下,一方面在造罪,一方面也可以多修善法作为补偿和对治。比如说我经常造一些罪业,或是我的工作性质带着一些罪业,但我还是可以做其他的善法,如礼佛、皈依、放生、听课、观修、念咒、念佛等等,都可以做。从修行来讲,有很多方式可以选择,一方面虽然没有办法做到,但是其他方面可以做到。
我再打个比喻:对于居士来讲,五戒是具有可选择性的。如果觉得五条戒律没办法全部守持,就可以选择其中一两条来守。其实这个问题也类似于这种情况,某些善法我可以修持,但其他善法我修持不了,或某种善法我修不了,我可以选择修持其他善法。所以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处理,不要觉得修善法不能十全十美,就彻底不修善法了,就没有脸再修善法了。这种情况在修佛的过程中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佛在世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因为毕竟我们处于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没办法在修善法的时候完完全全彻底和恶业决裂。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讲,又想修善法,又没办法中断恶业,那怎么办?在无法选择时,在造罪业的同时尽量多修善法作为对治。
永明延寿大师引用《譬喻经》的一个公案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次一个国王带了很多手下出去狩猎,打猎就是杀生,杀兔子、飞鸟等动物。回来时路过一座寺庙,国王就下马顶礼佛像、转绕佛塔,看到僧人就恭敬礼拜,其他大臣看到之后就很好笑,觉得大王刚刚打猎回来,怎么还去做这些善法?认为国王很矛盾。国王看出了大臣们的想法,就说了个比喻:在一口大铁锅的底部有一块黄金,锅中的水正在沸腾,他问大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伸手去拿黄金可不可能?大臣说不可能,因为水正在沸腾。国王又问:我向锅里倒一些凉水,能不能取到黄金?大臣说这样可以,冷热调和了之后就可以取到黄金。国王说:我打猎的罪业就像开水,现在我去礼佛、供僧、转佛塔,就相当于往开水里面倒凉水,这样我就可以取到黄金一样的功德。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
所以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说:我们修行佛法的人,一定要按照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一个修佛的团体中,初学者做不到那么圆满,我们应该多些宽容的态度,就像这个比喻讲的一样,如果一直让水沸腾,我们永远得不到黄金,但往里面浇一些凉水,就可以逐渐得到黄金。所以我们在修行佛法过程中,被生活所迫没有办法修持纯净的善法时,我们应该了知:罪业本身是不好的,这个毫无疑问,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多修善法,这对我们会有帮助。
针对一般不学佛法的人,虽然没办法让他们长期学佛法或者如理如实地取舍,但是引导他们尽量地做一些善法也可以。佛在世的时候,佛手下的一些阿罗汉,也开示方法利益一些屠夫、妓女。屠夫不杀生就要饿死,阿罗汉就教他发誓晚上不杀生;对于妓女,阿罗汉就让她发誓白天不邪淫、不工作。虽然罪业成熟他要受报,但是因为在造恶的过程当中,有修善法的缘故,以后他也会获得相应的安乐。
从修菩萨道的角度,还不单纯是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修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有些罪业还没办法断除,我们这个菩提心、发誓成佛的心就不要中断。只要我们不中断发菩提心、不中断利益有情的善心,尽量多修善法,逐渐就能对治相续中的恶业。当然,发菩提心成佛并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今生中我是没得选了,必须要造罪,但是如果我多修善法多发愿,多去忏悔的话,在后世的时候,这个情况就会改变,之后就可以良性循环了。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断尽恶业,也应该制定一种修行的方案,绝对不要破罐子破摔,应该尽量多修其他的善法来进行对治,逐渐地靠近菩萨道,循序渐进地学习菩萨道。
当然我们在讲经典、论典的时候,就是鼓励大家尽量地断除一切罪业,尽量地修持一切善法,佛希望我们做到,我们也希望别人做到。但在实际的修行当中,对于初学者、对于一些被前世的业果所困者——前世造了业,今生没办法一下子改变,但他现在内心中真正产生了一种想要修善法的心,这时我们怎样去引导呢?如果我们说:你必须要断除以前的恶业,不断除你就不要修学佛法了。这样讲对有些人来说,就可能断了他修善法的因缘。因为他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确没有办法断除。另外,不要因为我现在条件好,可以完全断除恶业,可以过一种清净的生活,然后就对于团体当中的道友和其他修法者,要求所有人和我一样,其实佛都没有这样规定过。所以,按照前面的观察分析,对于那些暂时没办法断除一切恶业的修行人,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毕竟修学者素质有高有低,学佛的时间有长有短,前世的因缘有善有恶,但在今生当中,他们同样生起了一颗想修善法、想发菩提心、想要解脱的心,和我们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前世的善恶因不同,即生当中可能有富有贫,选择的余地有大有小,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在刚刚入道的时候、刚刚要学佛的时候,有很多实际的问题在困扰我们。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多学佛法,看一看祖师大德在论典中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教诫的。了知之后,我们内心当中就会有一种方向感,对这类有情保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什么是令他人不信呢?有些人诽谤我,其他人听到诽谤之后,就对我不生信心,然后我就对这个造谣、诽谤我的人生嗔心。下面分析不应该嗔恨这个造谣者。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我们看这个颂词更深的意思:“谓谤令他失”。生起嗔心的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认为张三诽谤我,导致其他团体的人或者我们团体的人对我退失了信心,为了让其他人不退失信心,我才嗔恨那些诽谤我的人。寂天菩萨就用了同等理反驳:如果你的理由是不让其他人退失信心而生嗔,那么同样的道理,你也应该嗔恨那些诽谤其他人的人。
比如说张三诽谤李四,导致其他人对李四退失信心,而你生嗔的理由是为了不让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缘故,对诽谤的人我要生嗔心,那么张三诽谤李四,也导致了很多人退失信心,为了让他们不退失信心,你也应该嗔恨张三才对。因为你的根据是退失信心的缘故,不管是对你退失信心,还是对其他人、对李四退失信心,都同样是退失信心,如果你对诽谤你的人生嗔,同样也应该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你只对诽谤自己的人生嗔,而不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根据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情况?就说明了你所谓的为了不让众生退失信心这个根据站不住脚。
生嗔可能有千百万种理由,我们挑一些重点进行观察分析。你为什么生嗔?生嗔的原因就是因为张三诽谤我,让其他人对我退失信心,我是为了不让他人退失信心,我才嗔恨他的。那么,如果是为了不让他人退失信心的话,张三诽谤李四,为什么你不对张三生嗔心呢?张三诽谤李四也同样让其他人退失信心的缘故。令人退失信心的根据是相同的,既然你是因为看不惯别人退失信心的缘故而生嗔,那么也应该对诽谤李四的人生嗔。但实际上,如果张三诽谤李四的话,你好像没什么感觉,悠哉悠哉的,但如果是张三诽谤自己,马上就一跳八丈高了。这样分析下来,你对张三生嗔不合理。要生嗔的话,同样生嗔;如果对诽谤李四的人不生嗔,那么对诽谤自己的人同样也不要生嗔。所以,经过观察,找不到真正可以生嗔的理由。
有些人在生嗔的时候,因为不愿意断除嗔恨心,不愿意修持安忍,所以就找很多根据,现在就一一观察这些根据,驳倒这些根据,说明这些理由都是妄执,这样我们从内心深处就会愿意接受不应该生嗔的理论。如果从内心当中接受了,第二步就可以慢慢去改变。如果内心当中没有接受,观念上不改变,行为上也很难改变,如果观念上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慢慢就会有改变的可能。所以寂天菩萨采用了这种策略,并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个颂词之后,马上就能断嗔。
首先从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入手,改变了观念,就会觉得生嗔也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了,实际上找不到真正的根据。如果从深层次上去分析,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再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生嗔的理由产生一些怀疑。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自己发脾气其实都没有去真正思考过、怀疑过:我这样发脾气对不对?现在至少通过这种观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一些思维方式产生一些怀疑,产生一些动摇,慢慢再去改变。有些利根者一看到颂词,就知道生嗔其实没有一点根据,完全是一种虚妄分别,就下决心对治自己的嗔心。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那么我们在驳这个回答的时候,也是从这两方面来回答:按照你的理论来讲就是这样:你有功德,其他人会对你生信心,其他人不对你生信心,说明你有过失。如果因为自己有过失,导致其他的人或团体对自己不生信心,那么你有什么可生嗔的呢?因为你自己有过失,才导致别人对你不生信心。这是按照你的理论分析观察得出的结论,所以你不该生嗔。
按照第二层回答的意思,它是一种因缘法,我就可以安忍。那么观察别人诽谤你,也一样是因缘法:我有功德其他人对我生信心,我没功德其他人对我不生信心,这也是因缘法,所以我应该安忍。张三诽谤我是烦恼引发的,诽谤是一种果,诽谤的因就是烦恼。张三有了烦恼的因,就产生了诽谤我的果。这样,他诽谤我其实是一种不自在的因缘法。如果你能安住因缘法不生嗔的话,也应该观察到张三诽谤自己同样是烦恼导致的因缘法,理该安忍。再往前推分析烦恼的成因,一切都是因缘产生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
这个颂词和上面的颂词有关联,虽然字面上不太好懂,如果按照上师所讲的意思去分析观察的话,大概意思可以明白。如果是因缘法的话,我就可以忍受张三通过烦恼因缘诽谤我的事实。如果我是安住因缘法的话,张三诽谤我本身就是因缘法,他并非真正刻意自主,所以我就可以真实地安忍。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这一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第八十一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