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上师开示】寂静地之功德 返回

【上师开示】寂静地之功德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7-10-27

要知道,寂静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获得寂灭之地。在这些地方,既没有愦闹、散乱,也没有农务商业,远离凡愚友伴,与飞禽走兽朝夕相处,喝的是清净的泉水,吃的是天然的树叶,可以说是安乐无比,并且觉性会自然澄清,等持也会自然增上。

 

宋朝就有一位怀志禅师,他谨遵师命,不接受各种邀请,在寂静山里修持了二十多年,可谓“万事看破、万缘放下”。他的传记在《缁门崇行录》里有,大家可以参阅。看到这些禅师及密宗大德的传记,确实会让人生起极大的信心,他们在这些寂静地方,依靠清泉和水果充饥,一生修行到底。

 

让我们也这样苦行,可能很难,但作为修行人,饮食上不应该太挑剔,只要吃饱,吃得卫生就可以。但有些人可能太有“成就”了,碗也不洗,锅也不洗,这样也不合理。尤其是在各个部门发心做饭的人,个人卫生非常重要,如果穿着不干净,手又那么脏,那做得肯定不好吃,谁都会有这种感觉。

 

而且,为僧众供养斋食,也不要想什么就做什么,应该懂一些营养学,稍微调配一下,这样大家都很欢喜。不要每天就弄一个,天天都一样。钱财上也差不了多少,稍微变变颜色、变变花样,作为菩萨,关心大家的胃口还是有必要的。

 

总的来讲,修行人要懂得中道,做什么都不要太过。有些人懂一点中医,就天天“红萝卜要配什么……”,除此以外也不考虑修行,这就有点过了,要求太高了。但也不能太愚痴,什么都不讲究。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堕入两边,这个非常关键。我们是学中观的,其实中观的意义很多,如果用在这里,就是不要偏堕。

 

刚才前面讲了寂静地的功德。在寂静地,既没有怨敌也没有亲友,心很清净,这样自然会摆脱贪嗔之网,并具足众多功德。《正法念处经》云:“若在山树下,常修习禅观,则得清净智,远离一切过。”如果在寂静的山里或树下,常常修习禅定和胜观,则能获得清净的智慧,并远离一切过患。观修什么呢?人身难得、寿命无常、无上密法的境界都可以,只要心清净,智慧就很容易打开。

 

有人总抱怨:“上师,我太笨了,智慧打不开,您给我吹一吹,加持加持。”其实,当一个人的心能清净下来,并且常常专注于真理的话,智慧自然而然会打开的。如果整天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但打不开智慧,还会越来越迷惑。

 

此外,《月灯经》中还说:不要说亲自住在寂静处,甚至怀着去往静处的愿望,仅仅朝那一方向迈出七步,也胜过在恒河沙数劫中供养十方诸佛的功德。比如我人在成都,心里想着五台山,并且朝那个方向迈了七步,就是这个功德,也非常不可思议。

 

有人说:“某某人已经到了寺院,本来想出家的,但后来被家人捆着塞进出租车,带回去了,好可惜哦!”其实也不可惜,因为他想到寂静地出家,而且走了不只七步,已经到那里了,好多步了,所以功德非常大。

 

在殊胜的寂静地,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自然会善妙。如佛经云:“居于深山胜静处,一切威仪皆成善。”即便没有刻意精进行善,可是厌离心、出离心、慈心、悲心等功德会油然而生,所作所为也自然全部成为善法。在喧闹地方竭力制止却难以阻挡的贪嗔烦恼,到了寂静处也会自然减少,相续中很容易生起诸道功德。

 

这一点,我想很多人都有体会。有的人以前在城市里,烦恼特别深重,什么恶事都做,但来到寂静地出家以后,完全判若两人,跟马胜比丘没什么差别,走起路来好像眼睛都闭着,非常寂静。(众笑)

 

总之,以上讲的这些,都是静虑的前行法,因此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知道自己迟早会死,这是没有用的。怎样才叫有用呢?随时为死亡做准备,这才是最积极的人生,只有明白了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才会把那些生活中原本并不重要但现在却看得很重的东西,从内心剔除掉。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



(向上滑动启阅)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佛学会开设佛学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 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报名澳洲菩提学会加微信号:zhengtaoyuan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