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13 (下)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13 (下)

文殊密语 2021-06-14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13

(下)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13 (上)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13 —— 刨根问底,寻找心的来源。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巳二(观察增式而遮破)分二:真破以及破他理。

 

“观察增式而遮破”的“增式”是观察增长与否的方式而遮破。因为按照对方的观点,身体和心有紧密的联系,它们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应该符合于随存随灭的规律。我们观察身体的增式与否,增式就是说如果你的身体健康,心相应也要变化增加;如果你的身体弱,心跟随也弱,有这种随存随灭的关系。我们通过身体增减的方式观察时,发现不一定如此。

 

为什么不一定呢?身体好的时候,虽然心也会有变化的,但是这是不确定的。如果不一定,里面就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此处的因果关系必须要决定,不是说有可能、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这不行。西瓜的种子有时可以生西瓜,有时长出了稻芽,或者长出了一支钢笔,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就不是一种决定的因。真正决定的因是因果之间的关系永远这样密切,不会错乱变化的。

 

观察增式而遮破,就是通过身体的增减情况来看心的增减情况二者之间是不是对应的?有没有紧密的因果关系?最后发现二者之间没有这么紧密的联系,不一定。对我们来讲,你们说的因果关系分析起来是不一定的,这方面也是一种锐利的观察智慧。

 

午一(真破)分二、真实及破彼答复。

 

“真破”就是正式破,即真实的破斥意思。第一个是真实;第二是破他的答复。

 

未一、真实:

 

身体无增减,以心行差别,

慧等增及减,此非灯光等,

存诸所依中。



 “身体无增减,以心行差别”,我们观察的时候身体无增无减,并不是说有时身体一下子变得很强壮,或是很胖,也不是说身体很差,或者一下变得很瘦。就是平常讲的身体在一段时间当中,虽然从细微的侧面来讲,肯定都会有变化,但是此处我们没有从细微的侧面来讲,就是从比较粗大的侧面来讲。去年我是110斤,今年还是110斤,体重没什么变化;去年我的身体情况一般,今年还是这样,没有什么大病,也没有特别好,无增减的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变化。

 

我们观察当身体处于无增无减的状态时,不管是体重,还是身体状况、健康程度等等都处于无增无减,身体没有什么差别。“以心行差别,慧等增及减”,当我们身体的体重、健康等没有变化的时候,内心会有很大的变化,“心行差别”是内心行的差别。心在起心动念、不断变化叫做“行”,行是不断变动的意思,相当于一种行动、变化。

 

身体是无增减的,但是以心行的差别就可以看出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内心在一年当中,经历了从这种邪见到正见,从嗔恨心强大到嗔心息灭,或者前一刹那生起信心,第二刹那生起嗔心等等,在身体无变化的时候,心的变化很明显,内心当中通过不断地学习也会产生各种心态。就像上师在讲记当中讲,生起了出离心、无二慧,或者贪心、嗔心、邪见等等,这些心态有时有,有时灭,生生灭灭、起起伏伏、增长减退。在我们内心相对来讲恒常的所依当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心续也是这样,自己在打坐,身体处于不动状态时,内心的思想波动很大,有时安静,有时起伏很大,或者生起信心、悲心、邪见,内心当中会出现很多变化。







所依没有变化的时候,能依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二者之间还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吗?这就不是了。我们在上堂课中讲了,为了让水不流走,能够在一个时间、一个处所当中不变化,而把瓶子安立为水的所依,这样可以。这个所依前面一秒钟水是满满的,后面一秒钟把水倒光了,你看它的所依没有变,能依变了。这是从维持它相续的侧面来讲,安立的能依所依。这里的能依所依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是因果的代名词,就是近取因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观察能依所依时,就是观察的方式和粗大的相续,让它的相续不改变那种所依能依的关系不一样。比如盘子在这儿不动,盘子里面装了苹果,来了十个人,拿了十个苹果出来,里面只剩下一个苹果,后面几个人不吃又退回来了,盘子里面又多了两三个苹果,这是不是所依没有变,能依在变化?他们觉得是这样。这是粗大相续上面的能依所依,而不是我们这里讲的因果关系的能依所依,因果的能依所依一定要随存随灭。这里讲的是当你的身体无增减的状态,大家都知道,当我们的身体无增减,它的所依不变的时候,能依变化很大,我们观察的时候,二者之间没有那种很亲密的能依所依关系了,因果关系就不决定了。

 

“此非灯光等,存诸所依中”,这里不是像对方所讲的一样,身体和心识的关系就像酥油灯和它的光明之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有灯就有灯光,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还有身体和影子、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处身体和心与这些真实的因果关系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前面讲当你的身体不变时,它的心在变化,所以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有了酥油灯,灯点着了,灯光就有了,灯一灭,灯光也灭了;如果身体在这儿,因缘和合就会有影子,如果没有身体,就没有影子。比如我们站在阳光下,或者灯光下,身体出现在这里,影子就会出现。李四今天没来,没有出现在这个场合当中,地上会不会有李四的影子呢?没有李四的身体,也不会有李四的影子。我的身体出现了,就会有我的影子。二者之间就是这样的情况。种子和苗芽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种子就有苗芽,没有种子也没有苗芽。如果灯变化,灯光也会变化,身体作动作,影子也会作动作。在分析的时候,会不会有我的身体在动,但是影子笔直的站在这儿,那是不会的,这种事情可能只会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的恐怖片里面,世间当中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况。

 

如果按照真实的因果关系,在一段时间当中,身体的体重、健康等不变,你的心也应该不变,因为它是它的因,它的所依,但是我们都可以知道身体不变的时候,心在不断地变,所依不变,能依却在变化,二者之间就不是所依能依的关系了。所以说“此非灯光等”,和那个不一样,三种例子当中都有随存随灭,但这里没有。







“此非灯光等,存诸所依中”,身体和心等并不是像灯光等一样,能依处在所依当中,这种方式就是能依所依,或者因果的关系,它们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但身和心之间观察的时候明显不符合于随存随灭的因果关系。“此非”的“此”就是身心,并不是像灯和光等一样,二者之间有随存随灭关系,心不是像灯光等一样存储在身体等所依当中,二者之间没有能依所依的关系。我们分析之后,会知道就是这样的。

 

《成量品》单单从颂词方面来看,的确不好懂。在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上师的讲记当中都把这些问题讲得很清楚。我们分析的时候,如果跟随词句去展开思维,逐渐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经常性地这样观察,内心当中以前熏染的很多习气、邪见,通过一次次的分析、观察、思考,邪见慢慢会越来越少,对于在我们内心当中生起心不是身体产生的观点非常重要。

 

我们认为今世的心能够产生的一个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身体产生心。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二者之间有太多相近的地方了,为什么我们不说心是从石头里出来的?这太离谱了,二者之间就找不到任何的联系,世间人都不会这样承认。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之间有些时候就会出现感觉很像因果的关系,没有火眼金睛是分不出来的,所以把这方面作为一个重点的观察对象。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和身体在自己的感觉当中是最容易被混淆的。说没有因产生,是很容易破的,然后说从其他外在的法当中产生也是容易破的,但是大脑和心、身体和心之间关系等等,经常会认为有紧密联系,很容易会被我们误解。

 

这里再再地讲它不是近取因,而是俱有缘。为什么呢?身体的确对心有影响,这是什么影响?虽然身体能够利益心,心也能够利益身体,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仅限于俱有缘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的因果之间的关系。把这个分清楚之后,我们说身体不是产生心的近取因,而是产生心的俱有缘,把它们的界限划清楚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虽然身体对心有影响,但是绝对不是它的近取因。

 

这是前面讲的最容易被我们混淆的地方,因为很多人也非常容易混淆,所以这方面再再地讲了很多。虽然法称论师是一千多年前的出生一位大德,但是他把这些问题早就分析得很细致了,现在我们使用这个智慧还是可以遣除内心当中的邪分别念。我们要抓住这个问题的核心到底是在讲什么?这个理论很敏锐,再再观察之后内心当中的邪见就会越来越弱。

 







未二、破彼答复:

 

由彼此亦胜,非无利于心。

有时贪欲等,依强等而增,

乃由苦乐生。彼亦调适等,

内义近中生。



 

这里对方有一个答复,我们就破对方的答复。对方是怎么讲的呢?对方讲“由彼此亦胜”。通过“由彼”,这个“彼”字就是身体,“此亦胜”,“此”是心。身体也会让心增盛,或者减弱的状态。比如让身体强壮的摄生术,这里的摄生术是什么?摄生术有很多种,就是让身体强壮的一种因,比如饮食很好,经常吃一些营养品等等,叫做摄生术。有些摄生术是术语当中的摄生术,有些闭关的人也是通过修持摄生术来让自己不吃饭,摄取四大的精华,即通过观想等方式摄取山里,或者世界当中的精华来摄持自己身体。

 

不管通过普通的饮食,还是通过其他的观想方式作为摄生术,都是让身体强壮起来,身体强壮也是健康的意思。有些人虽然看起来强壮,但是他的里面病怏怏的,也不是真实的强壮,身体强壮主要是健康。通过摄生术等让身体健康或者强壮时,智慧也会大大增加。所以说心识是身体当中产生的,身体强壮了,他的智慧、能力也会增加。

他们说,你们前面说不一定,其实这里面也有因果关系。身体好了,智慧就会增长。在米拉日巴尊者的传记当中有一段内容,和这个颂词比较相近。米拉日巴尊者他老人家在山洞里面修苦行的时候,有段时间遇到了瓶颈,怎么也修不动,很长时间增上不了。后来好像是他妹妹带来了一些肉等好的食品,他吃了之后,当天晚上在修行的时候,就出现了证悟的相,很多空行母、本尊也对他说,因为以前你通过修持大量的苦行积累资粮,所以你的身体当中积累了很多的要素,身体太弱了,没办法化解。这几天你吃了这些好的饮食,身体强壮之后,把这些化解了,他的智慧就突破了,一下子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证悟。

 

有些道友讨论的时候,也是把这个公案作为吃肉的根据,米拉日巴尊者前面吃荨麻没有什么证悟,后面吃了肉一下子就证悟了,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就把这个作为一个讨论的基础。传记中说以前他的饮食太差了,通过长时间的苦行,积累了很多的要素化解不了,后来通过饮食,相当于营养跟上了之后,身体稍微好了他的修证一下子增上了。后来米拉日巴尊者当时也是道歌的方式感慨,他说有的时候供养一个山里的修行者远远比供养一些养尊处优的法师们要好。有些时候供养山里修行者一些简单的饮食,他们的修行增长得很快。

 

饮食好可以帮助身体强壮,身体强壮之后智慧就会增上,增上到什么程度?他以前修行到瓶颈的时候,没办法突破的很多思想,在身体好了之后,他的证悟就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个情况有没有呢?当然有。米拉日巴尊者在修行的时候的的确确有这样的情况。







身体和心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比如经常性的沐浴、晒太阳,或者饮食、睡眠等等。如果昨天晚上没有睡好,今天也会瞌睡,脑子不清醒,智慧处于很昏昧的状态,听法也听不清楚。好像法师正在讲,在讲什么呢?不知道里面到底在讲什么。如果你的睡眠不够,导致今天的状态不好,智慧不清晰。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睡眠也是让你的身体强壮的因。

 

以前讲过,我们身体当中的四大,是通过很多因缘来滋养的,有些是通过饮食滋养的四大,吃了东西四大就可以强盛,四大强盛之后身体有力气。有些时候需要洗澡,这也是让身体健康的方法;有些时候需要晒太阳,通过阳光让四大增盛;有些时候必须要通过睡眠来滋养四大。这些都是让欲界的众生滋养四大,很多养生也和这些有关系。虽然有关系,但是还是要分清楚主次,天天都在养生,即便身体养得不错,智慧却浪费掉了。本来你的身体养好之后,现在身体特别好,思维非常清晰,学《成量品》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很多人把养生做得很好,天天瑜伽等等,身体好的时候,却没有把智慧用在佛法上面,用在了其他方面,浪费掉了。

 

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既然有一定的关系,对方讲的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刚才好像帮他们说了很多好话,我们说有关系,绝对不是承认二者是近取因果的关系,这方面要分清楚。

 

“由彼此亦胜,非无利于心”,由彼此亦胜是说身体强壮对于我们的心也有帮助,比如我们生病了,肚子疼或者头疼的时候,很少有人还能安住于禅定,基本上不会想打坐、看书了,实在太痛苦了。一般来讲,如果不是一个修行很好的人,躺在病床上很痛的时候,你让他念佛,保持正知正念是很困难的。身体太痛了,智慧也是颠倒的,或者力量特别的弱,那时候会很困难。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端坐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候你说我也要那样,平时健康的时候可以,如果真正到了病特别重的时候,非常困难,这也是身体对心的一种影响。如果身体调得很好,比如睡眠充足打坐的时候,比较相应容易相应,也有一定的关系,你的学习、智慧、信心也会大增。

 

无著菩萨在《快乐之歌》当中讲,生病也好,可以让我消业;身体健康也好,可以让我精进于正法。对我们来讲身体好是不是一个修学佛法的助缘?肯定是助缘。关键就是说是不是能够决定呢?这也不一定,它只是一个助缘。有些人身体好就开始做非法的事情去了,以前身体不好做不了,现在身体好了终于可以做了,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身体好对于修学佛法来讲,可以作为一个善缘。关键是我们怎样去使用。

 

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好,也是对于修行有作用,但是要分清楚主次。我们调养身体干什么呢?一定是对于修学佛法有利。我们也不需要去故意折磨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身体折磨得很弱,身体弱心力也会很弱。今天这个地方痛,明天那个地方痛,今天没有力量,明天生病又没有力量了,修法该提起的心力也提不起来,没有必要损害身体,佛也不允许。为了让自己的修行有质量,还是应该养生。但我们永远不要颠倒主次,虽然养生是应该的,但是不要过度。养生花了八个小时,修行半小时不行,虽然需要养生,但是永远不要颠倒主次。尽量保持健康状态,把身体用于修行佛法、观修法义,或者做对于众生有利的事情,这是很有必要的。四大调和和心识之间有一定的利害关系。

 






“非无利于心”,身体对心并不是没有利益,仅仅是让身体强壮,让心有利,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只是身体强壮就会令自己的心有改变。而是二者之间有一个紧密联系,就是说我的身体和心之间,不单单是身体强壮,就会对自己的心有改变。一定是我的身体、我的心,这方面是什么意思?马上就要引出一个前面讲过的比较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什么?就是身心的关系。

 

我们是把我们自己的身体作为所取境耽著之后产生苦乐,然后通过苦乐当中产生贪嗔、智慧等等,所以说“非无利于心”,并不是说身体对心没有利益。我们也不能说身体对于心没有利益,身体对于心有利益;也不单单是说你的身体强弱对于心就有影响。就是你自己的身体和心。如果是单单的身体强壮,可以让心不同吗?不一定。别人的身体强壮对于我的心有什么利益呢?没有利益。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必须是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心二者之间才有联系。后面还有一个内义,也是一个意思。

 

我们说身体和心之间,不像现在世间已经形成的,张三、李四的身体和我的心,二者之间能利益的关系是没有的。身体和心有没有利益呢?有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呢?一定是我自己的身体和心。为什么是这样呢?只有我的心把我的身体执著为所取境的时候,内心当中才能产生贪心等关系。

 

“非无利于心”,并不是身体对心没有利益,仅仅是身体强壮使心有所不同,二者之间身体一定要作为心的所取境,这时候才会有一种能饶益的俱有缘,否则即便是身体很强壮或者很衰弱,意识也不会产生功德,就像别人的身体我的心识的关系一样。

 

这里面的信息就是告诉我们,第一个必须是要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必须是自己的心把身体作为所取境,然后就是心和身体之间有这种俱有缘关系,这也是我们必须要了知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我们分析的时候,“有时贪欲等,依强等而增,乃由苦乐生”。“等”就是嗔恚,我们内心当中产生贪欲心、嗔恨心。“依强等而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靠身体的强壮和羸弱等等而增而减,增加了什么?增加了烦恼。比如我们的身体强壮了之后,贪欲心也会增盛;我们的身体弱了之后,嗔恚心也会生起。为什么贪欲和嗔恚的强盛与否依靠身体的强弱与否而有所增加呢?“乃由苦乐生”,好像看起来是贪欲和嗔恚等依身体的强弱而增加,对方认为里面不是有因果关系吗?我们说不是。“乃由苦乐生”。

 






“乃由苦乐生”是什么意思?我们自己心里的贪欲和嗔恚强弱是依靠身体的强弱等等增长的,这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就是贪欲心的产生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乃由苦乐生”,就是说贪欲是缘安乐而生的,然后嗔恚是缘苦而生的。如果我们的心很弱、不好,或者很疼痛、很苦,就很容易生起嗔心,有时候我们觉得嗔心好像有很大的烦恼一样,其实不快乐、不舒服、不高兴,都叫嗔心,只不过有强弱的不同,比如弱的嗔心,弱的嗔心是不高兴、不舒服,好像今天谁做了一件事情让你很不舒服,这也是一种比较弱的嗔恨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贪欲和嗔恨由苦乐而生,苦乐是依靠身体而有,这里面有好几层关系。我们平时对于中间的几层关系发现不了,因为关系非常细微,我们看不到,认为只是身体和心之间的关系,身体好了,贪欲心容易产生;身体弱了,嗔心容易产生。这里说贪欲由苦乐而生,苦乐依靠身体。身体的强弱导致苦乐的产生,苦乐产生导致贪欲和嗔恚产生。刚刚讲的是因为我们的心把身体执著为所取境,才会有这样的关系。

 

就像前面我们讲过一个颂词,母亲把儿子作为所取境的时候,当儿子快乐,母亲也快乐,当儿子痛苦,母亲也痛苦,她把儿子作为所取境。假如说有一天发现儿子特别讨厌,不听话,母亲就会对他没有什么感觉了,不再把他作为所取境,这时候可能对他的贪欲心或者慈爱心都没有了,可能是另外一种所取境,觉得他很讨厌,就会产生嗔心。

 

世间当中也是这样的,有些父亲或者父母,本来特别爱这个儿子,如果发现儿子不是自己亲生的,一下子就觉得没有什么感觉了,或者想到替别人养了这么多年的孩子,觉得很不舒服,产生了嗔恚心,没有把他当成所取境的时候,以前的慈爱心就没有了。这是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就是把他作为一个所取境来执著的,不是通过因果的关系来作为他的利益与否,而是把他作为一种所取境的方式。那么能不能够利益呢?近取因可以利益果,这是有利益的,也是有随存随灭,虽然俱有缘能够利益果,但是不一定是随存随灭的关系。虽然两者都对果有利益,但是近取因和俱有缘对它的果都有利益。

 

“有时贪欲等,依强等而增,乃由苦乐生”,这是身体上面产生的苦乐,然后产生心的贪欲。因为前面讲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点不明白,所以后面这两句一讲就会很清楚了。

 

“彼亦调适等,内义近中生”,“内义”在这个颂词当中很重要。“彼义”就是讲到了心所把身体作为一种所触的境。彼亦的“彼”字是内在的所触,“亦调适等”内义中产生,“调适等”就是四大调适,“调适”是四大和合,“等”就是四大不调。四大和合和四大不调是内在的所触叫做内义。为什么叫内义呢?因为这是内在的所触,触是身体,就是说眼根和色法、耳根和声音、鼻根和香味、舌根和味道、身根和触都有关系。

 







四大就是身体,四大调和和四大不调是内义。为什么是内义呢?因为是我们的身体,不是外面的山河大地、石头等等,所以它是内义。当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内在的所触,不管是接触外面,还是自己和自己的身体接触,反正里面有个内触,就是身体有一个所触。什么叫“近”呢?身体的所触和自己的心很近,因为这是自己的身体,刚刚我们讲了“非无利于心”,别人身体的强壮和自己的心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关系,利益不了你。我们自己的身体就可以,因为它是内义近,就是我们身体内在的所触和我们的心很接近。前面讲了,从某个因缘通过引业把我们的身心聚集在一起同时共存,这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就会有一种亲密的联系。

 

而内义就是内在的所触,它和我们的心很近,当我们内在的所触产生了苦乐的感受时,比如我们身体强壮产生了安乐,或者身体弱产生了痛苦,有了这种苦乐感受时,连接我们的心,就是内义近中生,“生”了什么呢?生起了前面说的贪欲、嗔恚。贪欲、嗔恚和你的身体之间是不是近取因的关系?不是。心把身体作为所取境,而且它是内义。身体内在的所触是内义,我们身体当中的所触叫内义。“近”是我们的身心很接近,当我们的身体产生了苦乐,就会缘我们身体上面内义的所触产生了嗔恚,缘身体的安乐产生了贪欲。心把身体作为所取境之后,产生了贪欲和嗔恚。

 

这样分析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二者不是近取因果的关系,而是身体和心非常接近的缘故,只有我们的身体产生了苦乐才能马上在我们心中引发贪欲和嗔恚,而别人的身体当中产生的苦乐不能直接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贪欲和嗔恚。比如另外一个人,他的身体很痛苦,他身体上面的痛苦我们是体会不到的。

 

为什么父母对于儿女的痛苦安乐就会产苦乐的感受呢?只是他说我很痛,听到了这个语言,他在地上打滚的时候,身体的语言被你解读到了,你知道他很痛,然后对他产生了爱怜的心。是不是你的儿子或者女儿等其他人的感受,你自己直接感受到了,然后生起贪欲了呢?其他人的感觉,我们永远体会不到,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我们看到别人痛苦的样子,产生了痛苦;看到别人快乐的样子,产生了快乐,而他内心当中的苦乐我们永远体会不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远了,只有内义才行,内义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直接相连,二者很近。

 

当我们的身体感受苦乐,直接就会产生贪嗔,而别人的身体没有这个效果,为什么呢?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语言、文字,比如今天发条短信、微信,说今天头很痛,看了这个文字之后,我们脑海里面马上出现了总相,然后会开始难过。这是间接的,通过语言文字,透过别人痛苦与否的表情,我们开始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内义不是,为什么叫内义呢?内义就是你自己身体内在的所触和心是很近的,当身体安乐你就会产生贪欲,当身体痛苦你就产生嗔恚,当你把身体作为所取境的时候,就会有这样。

 






假如你不把身体作为所取境,身体的强壮、苦乐与否,其实和自己内心当中的贪欲和嗔恚都没什么关系。比如证悟空性的人,或者修行好的人,当别人打他的身体,或者污辱他的时候,他都能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通过修行没有把这个身体作为他的所取境时,所以虽然你缘他的身体也有内义,但是缘他的身体打骂,或者供养等等,他也会产生那种受,但不会有非理作意,因为没有把它作为所取境的缘故,所以二者之间就有这种联系。

 

我们通过分析这些的时候,“彼亦调适等,内义近中生”,内义就是内在的所触,近是接近于心。从接近于心识的缘故产生了贪欲和嗔恚,它不是直接的近取因果,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所取境、俱有缘的方式来进行饶益。身体受损,或者身体安乐,对于我们有影响,因为它们很近,内义近中生。因为身体是通过引业牵引的关系,所以我们会有更直接的感受。就像通过业的牵引,以前很多具有单独的个体成为一家人,或者有了母子、父子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方面也是通过一个引业之后,互相之间成为所取境,所以当他痛苦的时候,你也痛苦;当他安乐的时候,你也安乐。同样的道理,也是通过一个业把我们的身心聚合在一起。如果身体强壮对于自己的心就会有影响,如果身体弱对于自己的心也会有影响。如果你的子女有出息,你觉得很光荣;如果你的子女败家了,你就觉得很难过。这方面也是这种关系,把他执为所取境,对你有一定的影响,而不是真实的因果关系。

 

这里面需要分析的,我们对于粗大的比较容易知道,自己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容易知道,必定是两个不同的他相续。虽然我们以比较容易懂的方面为例,但是必定我们身心联系那么紧密,必须要多花费一些口舌,法称论师也用了很多的道理,通过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解读方式来让我们知道里面不是近取因果,而是心把身体作为所取境之后来执著。

 

只是心有这个能力,可以把身体作为所取境,身体没有这个能力,没办法把心作为所取境。为什么呢?因为它自己本来就是非明知的自性,只有心把身体作为所取境,二者之间可以产生这种关系,所以说“内义近中生”,“内义”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陌生的词,在这里是很重要的术语,一定要搞清楚。身体内在的所触叫做“内义”,就是我们身体的所触,在所触之后产生苦乐,这方面和心很近,所以可以产生贪欲等。这方面就是把它作为所取的方式来进行安立,这是很明显的。

 

如果已经消灭了执著、证悟空性,对于内义没有执著,比如上师讲的罗汉、菩萨、佛陀,对于自己的身体没有执著,也不会产生这些心识。讲记当中讲,忍辱仙人被哥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因为他对内在的所触没有执著的缘故,所以他没有产生任何的烦恼。按理来讲,平时我们被别人扇耳光都觉得非常难过,何况把你的手脚、鼻子、耳朵全都一个一个割下来,这时更加痛苦,很容易生起嗔心。但是他通过修行之后,因为他对于内义没有执著,也没有把身体执为所取境,所以不会产生嗔恚等等。贪心方面也可以理解,也不会产生贪欲心。







这些方面对于我们断除内义执著、修行方面还是很有作用的。我们搞清楚了内义和心识之间特殊的联系,通过很多的法义观修身体的一些过患,以及执著身体的过失,逐渐我们就可以转变对于身体的观念,把执著身体为我、我所,转变成把身体当成一个修法的工具,它不是特别重要的,需要不断保养、执著的东西。就像买了一辆车,你把它当成了什么?是把它当成一个特别珍视的东西、炫耀的资本,还是一个代步的工具而已。虽然身体也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你,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既然就是一个工具,就不用管它了。工具也要保养,对不对?还是要擦拭、上油,零件坏了也要换掉。如果工具的性能好,就可以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如果性能不好,就会影响效率。

 

我们通过佛陀的教言认识到身体就是一个工具,知道这一点就会保护它。《四百论》中讲,“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见身如怨”,虽然通过观修知道身体像怨敌一样,带来了很多过患,有很多烦恼、痛苦等问题都是因为执著身体而产生的。“然应保护身”,还是应该保护它,为什么呢?“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如果你具有戒律,久存活的话,在身体上面可以做很大的福德。

 

身体虽然是工具,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的心产生菩提心、空性的证悟等等,第一个我们不能过度的耽著,但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多矫枉过正。佛陀讲了很多身体的过患之后,有些比丘通过观修很厌恶身体,就开始自杀,或者互相杀害。因为他们观修了佛陀的教言之后,知道了身体有很多过患,所以觉得一刹那都不想要这个身体,想要自杀。魔王波旬也是变成一个人,专门杀死那些想要自杀的比丘。在安居结束之后,佛陀看到少了这么多人,问这是怎么回事?讲这个因缘之后,佛陀也呵斥了这些愚痴的人,制订了不能自杀的戒律,讲了很多道理。

 

一方面修行不注意的话,就会矫枉过正;一方面也许是示现给我们后代的修行人看的。因为后代的修行人也有很多观身过患的人,佛陀早就经典、律藏当中讲了遮止或者取舍之道,所以后世的人看到这个公案之后,也会知道虽然要按照佛陀的教言观察身体的过患,但是也绝对不能自杀。如果你观修发现身体的问题很多,想要自杀的话,这不是正确的修法,已经颠倒了。一方面我们不能够过度的执著,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容易过度执著自己的身体,然后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保养身体上面。真正要做的精神、心识上的修行没有做。另一方面,有些人通过观修,又开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一点都不保护身体,该吃饭不吃,该睡觉不睡,该做的保护也不做,这样也不对。佛陀的教义是中道义,既不能过度的折磨,也不能过度的爱执。虽然把身体当成工具,但是前面我们说过,对于工具也要保养,把它调适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调到比较好的状态,也需要资本,你有这个资本,可以通过保养的方式,让身体维持一个最佳状态。







如果你的工具本来就是二手的,有缺陷,这时候再怎么保养,本身条件有限,再怎么保养可能也有问题。比如我们前世造了业,这辈子得了身体业力成熟了,就是不太好的状态,再怎么保养反正也就是这样,不要让它恶化就行,不管二手的、三手的,反正把它尽量保护好,如果病了,就按照病的方式尽量去做,因为这也不是想保养就能保养的。有些有钱人,虽然有很多资本,但是也不行,因为有前世的业,他也没办法,所以只能在这个状态当中,怎么让它更好一点而已。

 

我们学了这个之后,就能理解佛陀在其他教义当中对身体方面的教诲。如果对于内义执著了,就会缘它产生贪嗔,这也是我们产生贪嗔之间的一个临界点,或者转折的地方,怎么产生了贪嗔,身体和心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就是由于内义,有了内在的所触就有受,有受就有爱和取,我们通过这样的观察,在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受,内触、乐受、苦受等等对我们来讲都是中止不了的。

 

佛陀、上师们教诲的时候,宣讲十二缘起修法,没有把重点放在受或者触方面,主要是放在爱取,就是说你产生受了,这时就要使用你的智慧,不要把乐受转变成贪欲,苦受转变成嗔恚,这个地方是一个用功的地方。因为受已经是苦果了,它是前面的业果,现在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爱和取上面去做,如果爱取做了,有的力量就会弱,后面的生老死十二缘起逐渐可以调伏。

 

这里面讲对于内义没有执著,怎么才能做到没有执著?就是像前面讲的观修身体的本质、真实的法义,逐渐就可以做到。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你再想把它分开也分不开。即便是今生当中通过自杀,把它分开了,你的业还在,又会通过引业重新和合,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个重新轮回的开始,问题还在,引业还在这儿,永远没办法。佛陀绝对不支持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像这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而且有了自杀的业,下一世还会更惨,不会由于自杀而轻一点。通过自杀的方式造了业之后,虽然它不像根本罪,但是也是有罪业的,就像以前的病没有治好,现在做了一个错误的动作,又得了另外一种新病,承受的病苦会更多了,这方面不是真实的解决之道,最根本就是调伏烦恼,知道一切无自性。了知万法的本性之后,他的疑惑、非理执著逐渐就会减少。

 

此处我们怎么样观修呢?小乘当中都是通过观察身受心法四念住,大乘当中观身受心法无自性,通过空性的方面,小乘来讲是观身不净等等,反正都是在这里要用功,现在很多我们学习到的调伏内心的方法,不管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等修法,都是让我们对于所取境不要执著,我们观察空性的时候,所执著的对境是空性、无自性、虚妄的,你的身心是虚妄的等等,如果能够对所取境了知为空性,能取的心自然寂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我们逐渐放松对内义的执著,转而最后完全了悟它的本性,从根本上把它的种子完全消灭。

 







午二、破他理:

 

依此即是说,身等失念等,

内义别中生,识致改变故。

如心别有者,闻虎见血等,

而现昏迷等。



 

“依此即是说”,通过前面的内容,就是把身体作为所取境,缘内在所触的差别形成了贪心、嗔心,内在的所触就是我们身体上面的所触,接触身体产生的苦乐,然后缘苦乐产生贪嗔。“即是说,身等失念等,内义别中生”,我们的身体的疾病,强壮与否,“身等失念等”,这个“身等”就是讲我们的身体遭受的疾病,比如麻风、肿瘤,或者其他的眼睛、耳朵等疾病,如果身等有疾病,就会导致心上的失念,“失念”就是丧失忆念的功能,也就是失忆、失念、癫狂、迷惑等等,身体的疾病有时也会让心产生失念等过患。

 

这些问题都是“内义别中生”,“内义别”是什么意思?内义刚刚我们讲了,别就是差别。通过内义的不同差别,即内义所触不同差别的所取境而产生的身识和意识,身识已经是苦受和乐受了。如果有所触,就会产生身体上面的苦乐受,然后再通过苦乐受产生贪欲和嗔恚,就是内义别。内在所触的差别很多,通过很多内义的不同差别,产生了身识和意识,身识产生苦乐之后,意识上面就会产生很多贪欲、嗔恚等烦恼。

 

“识致改变故”,通过产生身识和意识造成了不同的改变,心识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很快乐的心识,现在很忧郁,心识产生改变的原因是内义的差别,也就是所触的差别,导致心上面有快乐与否,或者贪欲、嗔恚等很多的差别,通过这样的方式,“识致改变故”。

 

身体和心的关系很紧密,所以说破他理,对方所说的身体和心属于近取因果的关系,我们可以破斥掉,实际上就是内义差别当中导致的心识改变。

 

“如心别有者,闻虎见血等”,“如心别有者”,就是说好像心有差别,有时心相续的差别,每个人前世的因缘不一样,心相续也有差别。“心别有者”,心相续上有差别的不同的人,比如胆小的人,“闻虎”,就是听到了老虎来了的声音,根本没见到老虎,只不过听到老虎的叫声,或者听到老虎来了的声音,他就昏迷了。有些人看到别人流血,也会昏迷了。胆子很小的人的心识是一个近取因,然后把外面的虎、别人的鲜血等等作为所取境,缘着这个所取境产生了昏迷等等。

 

人和人不一样,前行等教法中说,如果有些人前世喜欢伤害人,这是付诸行动了,生害心不一定,如果经常性生起伤害别人的心,今生当中的胆气很弱,容易受到恐吓,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很容易紧张、害怕等等。如果以前没有生起过害别人的心,或者生得很少,或者业没有成熟,今生当中他的胆气就会比较强。胆子大的人痛苦少,胆子越小的人痛苦越多。同样的两个人,一个胆子大,一个胆子小,有什么风吹草动,胆子小的人马上会感到痛苦,胆子大的人没有什么感觉,会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好怕的。胆子越大受的痛苦越少,胆子越弱受的痛苦越多,肯定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前世喜欢生起伤害别人的心,今生当中容易被人或者其他因缘伤害。有时不是人的伤害,就是一个外在的风吹草动,他也会很紧张了。

 






因果不虚就是这样的,如果自己胆子很小,肯定是前世经常性伤害别人的业导致的。第一要忏悔,第二不要再继续生起害心,因为会有一个等流,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生起饶益对方的心。不伤害别人的第一步,就是想方设法的以各种理由原谅对方,如果原谅了他,就不会生起害心,有了饶益对方的心,也可以让自己的业很快消掉,种下一个很好的因缘。

 

此处主要是心识作为近取因,其他的老虎等等作为俱有缘、所取境,然后再显现昏迷的现相,昏迷是他的心识蒙昧了之后,昏迷的心识和前面的心识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当中心识作为近取因,它在不断地延续,前面没有昏迷,后面显现昏迷,在心识上面有昏迷和不昏迷两个阶段,就是观待了俱有缘之后,他的心识出现了昏迷,然后他再清醒,观待什么缘开始高兴,这方面主要是把外在的作为所取境、俱有缘,然后对心识产生一种影响,昏迷不昏迷的心都是以前他自己的心识作为所缘。以前没有昏迷,现在昏迷了,还是以前的心识,昏迷了之后,心识又醒来了,他自己主要的因永远是一个相续。

 

比如一条河的上游很干净,没有任何污染,中游就开始污染了,大量的废水倒了进去,中游开始治理,最后下游会清净。河是一个相续,但是依靠外面的因缘,干净或者污染,后面又恢复了清净。虽然受到外面因缘的影响,但是干净的河、染污的河,它的因一定永远是自己河流的相续。就是说污水倒进来,它污染了,污水不是它的近取因,而是俱有缘。

 

我们的心识清醒和昏迷的时候,嗔心、贪心的心识,或者信心、证悟的心识,都是后面的心识因为前面的心识作为近取因产生的,中间遇到很多俱有缘会暂时改变它的状态。比如染污和不染污的河,虽然都会被改变一下,但是水本身的相续是不变的。我们的心识也是受到了慈悲、空性教义的影响,或者入了这些外道、邪教的人,受到其他教义的影响,虽然心识的状态都有改变,但是心识本身延续的状态不会改变。“如心别有者”,就是讲到了以道理破斥对方认为的身体产生心的观点。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