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3课-法师辅导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83课-法师辅导


课前引导

1、《大圆满前行》包括闻法方式和所讲之法。正在学习的是所讲之法中 “依止上师”的部分。依止上师分为依师之必要和依师之次第两部分;依师之次第又分为:观察上师、依止上师、修学上师之意行三部分。


2、上节课继续宣讲米拉日巴依止马尔巴尊者的公案,通过米拉日巴在求法过程中所受的苦行,教导我们为了获得正法,应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不惜身体和性命,以清净心依止上师,依教奉行。


3、本节课继续宣讲米拉日巴尊者苦行求法的公案,告诫我们只要以清净心对上师完全依教奉行,最终必定会获得修行的成功。由于是本品的最后一课,本课还宣讲了要如理依止上师的原因和方法,以及不如理依止上师的过患及对治方法,因为上师的功德与诸佛无别,恩德胜于诸佛,因此我们应以信心全力以赴谨慎依止上师。在最后对本品以及共同加行分别进行了总结。

生西法师辅

1、我们要修什么样的法,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法器。

大圆满法是最接近实相,要趋入实相、趋入殊胜大圆满法,前行的观修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比接受大圆满的灌顶,或接受大圆满的法要的传承、修行窍诀还重要。所以一定要把前行基础打好。


2、学习的时候我们都需要辅以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就会变得很生动、容易接受。当我们学了布施、持戒的教理之后,再来看佛和上师们怎么做,一下就可以很相应,他们就是非常鲜活的例子。这对于我们理解或者下决心去实践法义,有非常大的帮助。


3、玛尔巴上师为了调伏米拉日巴,让他吃苦,打击、折磨他,其实打击折磨的都是他的“我执”,通过这样的方式予以调伏。所以说,对于特殊的弟子就可以用特殊的方法进行调伏。上师调伏弟子的过程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方案。如果是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上根利智者,他就用最快的方式。对于一般人就不能用这种方式,否则他很容易生邪见,退失修行的心,因此上师就通过比较缓和的方式来进行调伏。因为不同的根基运用不同的调伏方法,就出现了很多的教派和法门、众多的调伏方式,也出现了许多寂静本尊、忿怒本尊等等。在佛法当中,其实这些都是为了不同根基的有情而设计的不同调伏方法,直接或间接、迅速或者相对缓慢地引导众生趋向于成佛之道的方便。


课前开示


 承接前文:米拉日巴继续历经苦行等待上师传法(1-9)


1、为令上师早日传法,假意离开上师,却被上师一顿乱打

(2-3)


2、伤心离开上师,看到常啼菩萨传记生起信心,又动身返回(4-6)

(1) 和常啼菩萨求法苦行比,这点苦头不算什么

(2)为求正法,应该坚持苦行,恭敬上师,依教奉行,令师欢喜


生西法师辅

1、第一为了求正法要坚持苦行。第二必须要恭敬上师,然后依教奉行,令师欢喜。令上师欢喜之后可以得到加持。上师出世就是为了真实地调伏弟子,让弟子安住在解脱道。


2、法能够直接调伏自己的内心。如果你能够依法修行,这就是最直接的调伏,如果这样做,其实就和法相应,就可以迅速地获得解脱之道,这是上师最欢喜、最高兴的事情。通过身语承事,会经受苦行,在过程中要调伏我执、傲慢。在依止上师的过程当中,能够不顾一切去做事情,其实也是和法相应的。

第一次法师辅

米拉日巴尊者自始至终对他的上师一点埋怨都没有,是很难得的。我们现在的话稍微不和心意扭头就走,自己依止的上师多了去了,不缺这一个。这种心态和米拉日巴尊者比较起来有天壤之别,所以成就也会有天壤之别。


3、上师依旧打骂不给传法,师母使计帮助他到鄂敦喇嘛处求法(7-9)

(1)上师让他再修一座三层楼的房子,没修完不给传法

(2)师母灌醉了上师,在假信上偷盖了上师的印,让米拉日巴带着红宝石、身庄严一起去供养鄂敦喇嘛,以求得正法


米拉日巴开始接受灌顶、传法(10-29)


1、鄂敦上师给予灌顶和传法

(1)传法前的要求:在雅波地区降冰雹(11-16)

A. 表相:冰雹打死了很多动物

B. 实相:依靠那若巴、梅志巴的传承,这些众生一刹那就能得到解脱

a. 冰雹打死的众生,在未来米拉日巴成佛时会成为他的首批眷属

b. 在未能往生之前,也会依靠上师的力量不堕恶趣

(2)鄂敦上师为他传法、灌顶(17)

A. 米拉日巴尊者精进修持

B. 但因为未得上师开许,一直未能生起少许功德


生西法师辅

得到上师开许之后,修行、做事情就会很容易、很顺利。如果上师没有开许,中间就会出现很多违缘。得到上师开许后做的事情会很顺利,不开许做的事情就有很多障碍,有些甚至把生命搭进去,有些是坐牢等,总之很多违缘、障碍都会出现,一旦出现障碍、违缘,修行很难成功。所以大事上得到上师的允许很重要!

第一次法师辅

显宗中没有开许的要求,密宗中如果没有真正得到上师的开许,自己安排自己的修学,不是上师首肯的话,修行是没机会得到解脱的。哪怕是其他的具相上师教你,如果违背了一位上师的教言,其他都没有办法成就。


2、马尔巴上师给米拉日巴传法

(1)马尔巴召回鄂敦喇嘛和米拉日巴(18-23)

A. 鄂敦喇嘛为了获得正法,回去将老山羊背回来供养上师


第一次法师辅

马尔巴上师要求全部的财产供养,包括跛脚的山羊,不是马尔巴上师贪财,而是弟子相续当中舍弃一切,求无上正法要做完整的供养,有时候觉得有些上师不需要的东西,全部都要供养,全部都要舍弃,这是一个心的问题。


B. 法会上,在上师的质问下,米拉日巴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a. 鄂敦喇嘛和师母都因此事遭到了上师责难(19-21)

b. 米拉日巴准备自杀(22-23)

a)密乘中寿命未终而行转识法,有杀佛的过患

b)显宗中也没有比自杀更大的罪过


(2)马尔巴正式传法给米拉日巴(24-26)

A. 米拉日巴受苦行的意义

a. 如果能受九次大痛苦、大折磨,将即身成佛

b. 由于师母心软的缘故,现在还有一点点余业未净

B. 上师传授了善妙的教诲,取名“米拉金刚幢”,并授予了居士戒和菩萨戒

C. 在为他灌胜乐金刚的顶时,现见本尊坛城,上师和诸佛赐予密名“笑金刚”

D. 此后,上师所有的灌顶与窍诀以满瓶倾泻的方式,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米拉日巴


生西法师辅

1、要清净无始以来造的罪业,不要想随随便便念一点金刚萨埵就可以清净了。米拉日巴尊者要清净自己相续中的罪业,有那么强烈的心和求法的意乐,受了这么多苦行后才得以清净。我们想要真实清净罪业的话,当然也需要非常殷重的心。我们数量上可能念了很多,但是内心的菩提心、清净罪业的要素不一定都是如理如法去做的。所以要反复做:在忏悔过程中尽量让自己安住在法本中佛菩萨告诉我们的忏悔的要决,一定要努力去做到,做到之后忏悔就会很快。


2、上师调伏米拉日巴一方面是为了清净罪障,另一方面是要把他调伏成一个能直接接受最殊胜密法的法器。如果我们忏悔只是为了使罪业不成熟果报,这方面相对容易。但我们不应满足于此,也应该通过忏悔罪障把自己忏悔到能够接受殊胜妙法的高度。必须通过学习,掌握应该生起的空性见解、菩提心、对咒语的信心,或者四对治力等等。通过闻思,内心要具足这种条件,之后再忏悔就会得到很大效果。


3、我们发心做事情相当于是在修房子一样。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上面的人也不高兴,下面的人也不满意,自己在中间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违缘、委屈。虽然我们不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天天背石头修房子,但在依止上师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内心的烦恼、习气,业障显现的时候,这些问题需要对治,这其实也是修苦行的过程。这时就要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他那样的苦行都能够忍,最后得到了证悟,我也是希求证悟、希求解脱的,所以不管是怎样的苦行都要忍受。如果能忍受就可以清净很多罪业,最后就可以得到上师的欢喜摄受,得到殊胜的加持而证悟。  


4、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自己要具有弟子的法相,如果条件欠缺,我们在依止上师过程中就要不断修正。


5、融入相续当中其实是一个表示法,真正的证悟不可能从外而来,而是我们内在的佛性。因为善巧依止上师这种善妙的因缘,让遮盖在佛性上面的障垢通过此缘起清净了,它内在的功德开始逐渐呈现。最后当所有障垢都清净之后佛性完全呈现,也可以说和上师无二无别了。实相中本来就没有一个外在的上师和我之间的自他差别。所谓的自他是我们分别念面前的一种执著。如果证悟空性,所谓自和他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当我们完全证悟了实相,这些自他的分别念在证悟空性的当下就消融了,哪里还分这是我那是上师,这是你我他。最后上师的加持融入我心中也好,或者我和上师无二无别也好,最后就没有两个了,完完全全成为一体。从表述的方面来讲就是最终和上师的意趣成为无二无别。


(3)米拉日巴最终获得了共同和殊胜的成就(27-29)

A. 原因:

a. 求法因缘殊胜

a)喝完酒耕完田:是成为法器,达到圆满证悟的征兆

b)供养四角铜锅灯盏:成为四大弟子之一

c)空器供养:修行时遭受饥饿痛苦

d)装满酥油,燃成明灯:得大受用,使有根器的弟子依窍诀精要

e)敲响明灯:使名声传遍十方

b. 得到窍诀后,历经了千万苦行,修持正法

B. 意义:米拉日巴的传记对成千上万的人有加持和不共的缘起


想要获得成就,依止上师非常关键(30-53)


1、依止上师的原因:(30-34)

(1)无数大成就者通过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最后获得成就(30)

(2)如理依止上师是最快的成佛之路。公案:跋维谛瓦为了抵消罪业造《事师五十颂》(31-34)


2、如理依止的方法:对上师的一切言谈举止决不能视为颠倒,务必老老实实依止上师


生西法师辅

1、为遇到真实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发愿、回向是很重要的,如果经常这样发愿、回向,那么我们在依止上师方面的因缘会越来越成熟圆满。

但是依止之后是不是再不能观察?不是的,如果要在他面前继续听密法,虽然依止了还要观察。观察什么?观察他是不是具有金刚上师的资质。如果依止他得灌顶我会不会生邪见?所以还是要观察。不是说他是我的皈依上师,一旦皈依后就不能观察了,他给我念个传承后就不能再观察了,所有都要依教奉行,不是这样的意思。


2、一般来讲,依止的上师不一样,程度不一样,依教奉行的标准也不同。如果已经给你传了灌顶、密法,已经是金刚上师和金刚弟子的关系,那么就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所有的行为不能够视为颠倒,全部要视为善妙。尤其对你的根本上师、主要上师的所有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即便你觉得、看到了是颠倒的,也要知道这是自己的颠倒,而不是上师有什么颠倒的问题。

生西法师辅

1、跋维谛瓦对岛上的人生起嗔恨心,就有点像凡夫人的习气。我们一般的凡夫人做事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缘受到阻挠等,事情做得不圆满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找自己的问题,就会责怪他人,对他人生起嗔心。但是从修行的角度讲,我们始终要记住,只要你起嗔恨心,你就已经错了。我们不能在事情的现象上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应该用修法的或者平时所学的闻思修的教言调整自心。


2、看了这个公案,换一个角度,作为凡夫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修力特别差,对治力很弱,但是你只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有一个弃而不舍的心态,总有一天对治力会越来越强,烦恼会逐渐减轻,会离成就越来越近。本来修行的过程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要有一个长远的、恒时的、坚韧的心态来走完自己生生世世的修行历程。


3、不如理依止的过患(36-51)

(1)对上师说小小的妄语,罪业也极其严重。公案:佛智不顶礼上师反而掩饰,眼珠掉落(36-38)

(2)因傲慢出现违缘:(39-51)

A. 佛智因傲慢向本尊求灌顶,本尊当下消失(39-45)

B. 黑行大师生起比上师更胜一筹的念头,船即刻沉入海中

C. 印度瑜伽士以傲慢心故意从上师头顶飞过,当下坠落,失去了飞行能力

D. 阿难尊者因前世傲慢,今生很难得到成就

E. 涅嘉那革玛绕认为智慧略胜上师,即生遭遇七次危及生命的违缘

F. 滚巴瓦格西的弟子不恭敬上师,无法生起修证功德,如法忏悔后才成功


生西法师辅

1、虽然你通达了很多法理,但是在依止上师的时候比较狡猾或经常生起分别念,就不一定能够很快证悟。反而是那些可能没有通达很多经论,智慧也不是很深,但是非常老实地依止上师的人,他成就的机率却会大得多。但这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念经常会跳出来,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忏悔、观修,把自己的心调伏,调整到那种非常诚实、秉性正直的状态。这也叫炼根,我们的根基不那么利,必须通过修行来训练,把根基从钝根修炼成利根,《俱舍论》等也有这种炼根的说法。


2、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习气、烦恼,经常容易说妄语,狡猾的心态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会时不时蹦出来,拉我们的后腿。我们应该知道在上师面前说小小的妄语的罪业是极其严重的。在依止上师或在修法过程中经常产生这种心态的话,就自动成为自己和实相之间的障碍。我们现在的根基可能不利,但是可以通过修加行、闻思经论、祈祷,通过很多方式来训练,把自己的根基逐渐训练得非常利,把自己的心调伏,调整到那种非常诚实、秉性正直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法师辅

1、在殊胜对境前最好是实话实说,不要有猖狂狡诈的心。其实猖狂狡诈的心态生起,觉得上师不知道,想骗上师或者在上师面前想要掩盖自己的一些缺失或者想在上师面前表白出自己别人殊胜的功德来邀功等,就已经把上师当成一个凡夫的状态,在你的心相续中上师和凡夫没有区别。所以这些问题要想透了,依止上师的时候一定要老实。


2、阿阇梨佛智自己有了弟子众之后,心态是傲慢、高举的。这里每一个公案对修行人都是一个警醒:我们自己是不是有这种情况呢?比如说是负责人或者有一定资本,或者能跟上师有一种比较清静的因缘能接触的到,想要见上师要通过你,这样有的时候高举心不知不觉就会出现。这个公案中有很多可反思的,怎么样把心低下来的问题?如何正确依止上师?上师在自己心目中到底是什么样的位置?了知这个道理后,一旦自己以后出现一些功德,显现上在修法上有一些成就相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举,一定有完全谦卑的心态,自始至终依止大恩上师,是特别重要的。否则会出现修行的误区,功德没有办法增长。弘法利生事业再广大也不能产生傲慢之心,都是轮回之因,缘上师殊胜的对境造业也是很麻烦的,要好好思维。


4、对治方法:(52-53)

(1)对易生起的傲慢心,要做如理思维

(2)对上师要有恭敬心:有不共的恭敬心,就算小小的因缘,也可以让自己开悟。公案:滴水和尚因对上师的恭敬心而开悟


生西法师辅

1、如果认真修了,在关键时候就会有利益。比如遇到违缘、这个坎过不去了,这个时候修行的功德就出来了,怎么样去面对、怎么样去化解,马上就可以帮助我们调伏;这个功德在临死时,也会真实地帮助你不恐怖。你现在修了后,心就会稳定、没有恐怖心,死了之后该往生就往生,该怎样就怎样。它会真实地发挥效用。


2、我们要知道依止上师主要是听法,然后修法。法最主要,其他方面相对次要。在依止上师过程中,我们再再强调主次不要颠倒。依止上师是让我们知道法义和取舍之道,打开我们取舍的双眼。现在依止上师的道友们,根据自己精进和次第的不同,相续中掌握的取舍之道,或多或少都有。在没有依止上师之前,即便皈依了,我们都没有发现佛法的精髓是什么。在依止之后上师慢慢地调化我们,让很多佛弟子的相续有正见,这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上师恩德非常大,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以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地依止上师(54-64)


1、上师的恩德非常大(54-56)

(1)往昔出世的无数诸佛,无法救度我们这些众生

(2)昔日涌现的高僧大德,因我们业力深重、心不堪能,没有成为他们慈悲关照的对境,甚至连见面的缘分都没有

(3)上师以无量悲心垂念我们,相应众生的不同缘分,以不同身相现于世间


2、上师利益我们时,不是用财务或地位等其他方法,而是用佛法进行饶益(57-60)

(1)依靠善知识和善知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才能改变自相续

(2)如理依止善知识是获得究竟解脱自在的来源

(3)上师开示的取舍之理,改变内心和行为,进而对生活和外境有一定影响


3、上师以善巧方便,摄受我们趋入正法,打开取舍的双眼(61-63)

(1)真正的善知识密意与佛无别

(2)行为却随顺众生

A. 上师为了让弟子害怕,显现上也会生嗔恨心

B. 上师将众生看做儿女,感受同样病苦

C. 在不同众生前,显示不同的身相,以利益相应的众生


4、上师功德与诸佛无别,恩德远远胜过诸佛(64)

(1)上师以一般人的形象给我们讲经说法、指点迷津

(2)让我们相续中生起善根


生西法师辅

1、上师的恩德胜过诸佛,因为佛已入灭,现在我们见不到佛,只有听受法义,而我们可以见到上师,可以在上师面前听法,上师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取舍之道,这样的恩德胜过诸佛。不单单是传法,而且是言传身教。对我们而言修行正法过程中遇到善知识非常重要,所以经常讲,在修学成佛的诸多助缘中,最殊胜的就是依止具相的上师善知识。


2、上师的本体是安住在佛的密意。虽然他安住在佛的密意,但是行为随顺凡夫人。如果真的显现他自己的功德、佛的法身,我们也看不了,显现报身也看不了,只有和我们显现一样的化身。比如善根很强劲的时候,他就直接显现成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释迦牟尼佛,直接以佛的身相。随着众生的福德逐渐地削弱,他显现的是菩萨或凡夫的形象来救度我们。所以他们特别善巧和慈悲。如果以后众生没有福德了,善法已经隐没了,他还会显现出没有解脱善根的形象,来帮助我们,比如净轮王和转轮王,那时世间是没有三宝的。三宝会以那样的方式继续帮助我们,和众生结下解脱的因缘,通过各种方便方法利益众生。


3、怎么样体现法恩浩荡?就是给我们不间断地传了这么多法要,每一个都是关乎我们解脱、让我们进入大乘道、趣入实相的,想方设法让我们闻思、趋入正道。上师就是这样,让我们经常对法产生兴趣。既然如此,我们就要配合,上师传法时要精进努力,该听的听,该思维的思维,该修的一定要修,因为只有法才能调伏,只有通过闻思修行和弘扬佛法才能报答上师的恩德。否则这么大的恩德怎么报答?无以为报。只有修法,再把法通过自己的善巧方便传给别人才算报答。


4、我们应当随时随地以三种信心全力以赴谨慎依止上师。倘若没有谨慎依止,那得到法的完整意义和密意的条件就不具足,缘起不具足是很困难的。

第一次法师辅

1、没有得到佛陀度化,不是在呵责佛陀好像没有能力、高僧大德没有能力,而是从我们自身没有善根,所以在往昔诸佛、高僧大德度化众生时我们没有得到解脱的机会。是从自身业障的角度讲的,而不是责怪佛菩萨、高僧大德的功德。


2、现在处于五浊恶世,在有些经教中会有描述,那些自身处在清静刹土的菩萨们,看到五浊恶世的佛陀乃至于菩萨度众,他们都会流泪。在这种污浊的环境度化众生,真的太不容易了。尤其在五浊恶世能够度众的大乘善知识们,以及曾经我们的佛陀出世也是在已经属于五浊恶世的阶段出现于世间,给我们传了三转法轮,把所有的显密要义留在世间,这样的行为如同金子一般,大悲心尤为殷重。很多佛陀显现上会选择清净刹土来住持,因为恶世的众生太难以度化了,需要无量的悲心,无量的善巧方便,无量的坚韧力才能够度众。这些具相的善知识,真的是以无量的悲心垂念我们,而我们也因此才值遇到这些善知识,而使得自己有了学佛、值遇正法、修行的机会。


3、上师生病就是一种示现。这种示现一方面不是无缘无故的,这种生病会代众生苦、代众生业的一种方便;另一方面也是告诫有缘众生能够忆念无常。


总结“依止上师”品(65-69)


1、 结文偈(65-66)

(1)值遇善知识,但仍常被恶劣的行为所诱惑

(2)获得显密胜道,却不好好行持,仍一直不断造恶业

(3)祈愿诸佛菩萨加持性格恶劣的众生,以正法调伏自相续


2、珍惜此生殊胜的因缘,追求解脱(67)

(1)殊胜的因缘:

A. 获得了如意宝般的人身

B. 遇到了佛陀般的善知识

C. 听闻甘露般的大乘佛法

(2)追求解脱的方法:

A. 听闻佛法,调伏自心

B. 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己,克服困难行持善法


3、依止善知识的要点(68-69)

(1)祈祷诸佛菩萨加持,值遇善知识

(2)依止上师不能太草率、太盲目

A. 依止前仔细观察,不急着去依止

B. 如果是公认的大德,不经观察直接依止也可以

(3)依止后修对自己有利的法

A. 修学自古以来许多大德修过的法

B. 谨慎一些人自编自造的法


总结共同加行(70-72)


1、学习目的:生起四种厌世心


2、生起厌世心的方法:依靠善知识的引导


3、要对《前行》殊胜窍诀有信心

(1)有信心就算没有修持,听闻也能解脱。嘉杰珠托顿悟公案

(2)如果前行基础没有打好,求的正行再高,也不一定对自相续有利


法相名词


1、密意:隐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佛学大词典》

                                        ——《佛学大词典》


2、转识:唯识论说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为本识,其余七识都叫做转识,因由第八识转生。转有漏的八识而成为无漏的四智。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3、身相: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写师兄:定解X04 X08 X14 X16 X17

审核师兄:定解X01


温馨提示

对本课有疑问、建议?

请点击阅读原文反馈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