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4)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14)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獅子BL 2022-08-26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

佛性的功德无穷无尽,
弥勒说它们很不可思议。
但为了修行者的缘故,
虽然语言文字不足,
我们仍必须讨论。
......
周五是更新《宝性论》的时间
今天连载第十四讲
在通往佛性的旅途上
让我们从佛性的九个譬喻中
找到安住于烦恼中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第四金刚句 : 佛性 / 九个譬喻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喻四:黄金与粪秽

108

譬如有人行路时,黄金遗失粪秽中,
具有不坏之黄金,于彼安住百千年。

109

具净天眼见金已,以语告示余人言,
此中现有真金在,汝当还净起金用。

一个带着金币的人于四处闲晃时,金币掉落在垃圾堆或脏污的地上。这枚金币留在原处,要等到某个因素出现才会被发现或处理。只要没被发现,它会在那里待上数百年。

后来有个具天眼的人看见那枚金币,他告诉众人去清洗那枚金币,然后将它制成足以彰显其价值的东西,比如一个饰品,或甚至更好的是将它打造成一尊佛像等等。

110

如是能仁分明见,陷溺烦恼粪秽中,
众生功德欲令净,于诸众生澍法雨。

同样的,佛看见佛性坠落于垃圾之中,亦即烦恼、遮障的泥泞中。为了清净这些遮障,佛在众生身上降下悲心之雨

111

譬如腐烂粪秽中,坠入黄金天眼见,
为令清净胜美金,认真显示于他人。
如是佛陀已明见,烦恼不净大粪中,
堕入有情圆觉宝,令净于众说圣法。

再一次,我们将譬喻与含意合在一起解释。具有天眼的人看见掉落在垃圾中的金币,为了让金币显现其价值,他向遗失金币的人告知此事。同样的,为了向无明众生指出如同遗落之金币般的佛性,诸佛以其无量的智慧、悲心,转动法轮。

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佛性有非常广泛的譬喻和描述。在中观论典中,真实存在总是被否定,没有任何事物真实存在。不仅中观认为如此,即使诸如声闻乘的共乘也是这么说。例如,声闻道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建立「手并非真实存在」的概念。如果手真实存在,只有三种方法可以证明它真实存在。真实存在的三个条件是,它应该是独立、恒常且单一的。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经部及毗婆沙宗这两个学派而言,他们经常探讨此事。

寂护等人也将那个主题一直持续带至中观。如果阅读寂护所著《中观庄严论》(Ornament of the Middle Way),会发现其中有大量文字是关于那个主题。例如,我们认为今天的手是昨天的手,我们当然会这么想;然而当我们以为它们是同样的手时,就是执着于「恒常」此一概念。这是为什么我们不乐于见到皱纹,因为皱纹与我们认为「手是恒常」的概念相抵触。如果手是恒常的,那为什么会产生皱纹呢?我们不了解,也不愿接受。但在声闻乘中,这是「手非真实存在」的证据。

接着,我们总认为我们的手是独立的,或者应该说,我们忘了手的存在以及例如移动等等,都依赖所有其他事物。举例来说,我的手依赖所有一切,包括我手里正握着的这朵花,甚至包括此刻这顶帐篷没有垮倒在我手上。在一般的层面上,我们对此是有一些了解,这是为什么我们会买润肤乳液;但是我们没有完全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并未完全了解,因为我们相信乳液会解决皱纹的问题,却不知道除了皮肤干燥之外,还有那么多的因缘条件需要清除。这再一次证明,我们的手不是真实存在。「真实」一词非常重要。

当我们看着自己的手,我们总是将它视为一个单一的事物,一个整体的、所谓的「手」。例如,我们说「我们握个手吧!」而不会说「我们来碰触彼此的皮肤、血液、骨头、指甲与毛发吧!」尤其是毛发,有些人不但多毛而且还带汗!然而,我们认为有一个称为「手」的现象。这是声闻乘分析事物的方式。声闻乘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道,它绝不应该受到轻视。上座部法道是我们礼敬的对象。

大乘之道则更为深入。现在先别谈太多,但举个例来说。了解并去除对「整体」这个概念的执着,比较容易;但却没有很多学派宗义同时也具备勇气,破除对「部分」这个概念的执着。这是为何「单一」的概念被许多学派击破,而「部分」(藏duma:多)的概念仅被某些学派击破。我又被中观系统拖住了,因为「非真实存在」的概念在中观里非常重要。在所有佛教系统中,尤其是在大乘系统,我们无法说有真实存在的心。一方面说有真实存在的心,然后接受证悟的概念,那是互相矛盾的。

过去许多学者认为,仅仅「没有真实存在」就是一项很好的功德特质,足以被视为佛性;然而米滂仁波切等人并不同意,因为石头、树木也不是真实存在,但是它们没有佛性。所以仅仅「没有真实存在」并不够格说明这是佛性。只说「色即是空」是不够的,我们也必须说「空即是色」。

告诉你们一些十分细微的事情。某些学派同样也认为,只因某件事物不真实存在并不表示它是佛性,但随后他们又加上其他内容。例如有些人说,不真实存在的心是佛性;米滂仁波切也再次不同意这种说法。依据圣弥勒的教法,当你达到证悟时,并没有获得任何新的东西,你只是得到你本已拥有的东西。但心是和合的现象,因此如果你相信不真实存在的心是佛性,你将面对的结果是:佛的功德会变得无常。

那么佛性「觉」或「明」的面向又是如何?我不确定英文clarity这个字是否足以表达意思,因为我觉得它没有「明」应该要有的「觉知」和「遍知」的意涵。总之,我们现在必须问:佛性「觉」的面向是什么?依据米滂仁波切的说法,它不是心,而是智慧。这是我昨天告诉你们的,它不是没有生命(无情),但就心的意义而言,它也不是有生命(有情)。它是智慧。

祖古吉美仁波切才刚跟我提到,即使是藏文,我们也必须厘清「明」(藏selwa)的定义,因为这需要加上「觉」与「知」(藏rigpa)的面向。所以,我假定clarity这个用字没问题。

米滂仁波切为何如此坚持这点,其实是有重要理由的。还记得昨天我们讨论种稻得稻而非种稻得麦吗?如果你认为非真实存在的心是佛性,就是播下和合现象的心的种子,然而长出来的却是非和合的现象;那完全不合道理。倘若如此,那为什么还要修行?我们修行的全部理由就是因为染污可以移除,因为众生以他们本自拥有的潜力可以获得证悟。因为具有佛性,所以成佛是可能的,而这个佛性与非真实存在的心没有关系。

一般而言,讨论涅盘时,我们说有二种涅盘,一是有余涅盘,一是无余涅盘,无余涅盘也称为「般涅盘」。依据一般的共乘,人们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身体代表四圣谛的苦谛。从他在蓝毗尼出生的那一刻起,直到他在拘尸那罗证入般涅盘,他的身体,包括他的头发及所有一切,都是苦谛;因此,这不是我们究竟的皈依对象。虽然仅凭借供养佛身,你当然还是会获得许多福德。这也是为什么共乘道的行者说,释迦牟尼佛具备所有人身的特点。例如,他长大成人,他与耶输陀罗生下罗睺罗,他甚至曾被木刺刺穿脚掌,而且他也会死亡。基本上,那是共乘的观点,也何以他们认为佛意才是唯一究竟的皈依对象。

因此共乘认为,从佛在菩提树下获得证悟,到他在拘尸那罗证入般涅盘以前,被称为「有余涅盘」。只有在佛证入般涅盘,在他灭尽了最后的苦谛之后,才成就般涅盘,亦即完全无余的涅盘。

大乘对所有这些有颇为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化身的示现。从佛自兜率天降临世间,一直到证入般涅盘,所有这些都是佛的示现,这示现意味着它如同一场表演。一谈到表演,就涉及观众,表演非常依赖观众与他们的感知。有一些观众,比如佛的堂弟提婆达多,完全看不出佛有何殊胜之处。也有一些观众,如斯里兰卡的某位公主,仅仅看见佛的画像便登至初地。因此,一谈到示现佛,就表示必定有个「真实的」佛,有个隐藏在这个示现背后的示现者。这个示现者具有三十二相等种种功德,他不像是某些无色界天神的示现。这个示现佛的每一项功德,甚至他的一绺头发,都是非和合的;情况必得是如此。

然而,像是「非和合」等的概念,在此其实只是个标签。当我们使用「和合」、「非和合」这类词语,指的不是一般意义的「非和合」,而是超越「和合」与「非和合」的那种「非和合」。基本上,我们的意思是,佛性与佛都不是现象,因为当我们讨论现象,就是在讨论感知,那就说不通了。

这些是从米滂仁波切所作《他空承许狮吼论》(The Lion’s Roar Which Points Out The Shentong View)摘录出来的一些内容。


第七日 / 前言

我们正在讨论九个譬喻,昨天已说明四个。虽然你们可能不了解《宝性论》的全部,但我鼓励你们把这九个譬喻记下来。它们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大乘修行者而言,最终对密乘修行者也很重要。这些譬喻不那么难懂,而且它们描述的是我们的现况,不是未来才会拥有的东西。如果了解这些譬喻,它们将帮助你了解上师们使用的一些词汇,像是「此时此刻」、「当下」或「平常心」等。日后当你接受到这类教导并进行实修时,所有这些讯息必将对你有所帮助。

为什么我们要做一些像是禁食之类非常普通、平常的佛法修持?为了累积福德与清净染污,以揭显我们所拥有之物。为何有些人剃发、独自居坐洞穴中许多年?为了揭显我们本有的这些东西。圣弥勒以这九个譬喻对我们拥有的这些东西作了深刻的阐述,这一直贯穿到阿底瑜伽,当上师以简单的言词为你引介心性时,那正是揭显我们这几天所描述的。

甚至中观也有车子七种面向的分析,有对于自生、他生等见地的破斥。为什么我们要那么做?为什么中观学者们要那么做?为什么中观应成派的追随者甚至被称为「结果论者」?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成为头戴贝雷帽、嘴叼雪茄、脾气焦躁又易怒的学者!他们所做的正是剥除榖壳或果皮的工作。而我们的问题是,把榖壳当作米粒!因此,所有这些方法的目的,正是洗除污泥、垃圾以及覆盖在金币上的泥土。

告诉你们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佛性的功德无穷无尽,弥勒说它们很不可思议。但为了修行者的缘故,虽然语言文字不足,我们仍必须讨论。如果非常普通的听众问证悟是什么,有时回答「证悟就只是没有偏执或痴迷」会更容易。那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而且他们喜欢那样的答案。如果有一种毫无偏执的境界,那听起来很棒,他们会朝那个方向努力。对于这类普通的听众,如果告诉他们非和合的头发、顶髻等,他们就是无法想象。

许多头脑很简单的人,对于他们,讨论「去除榖壳」比讨论「因榖壳而暂时看不见米粒」要容易得多。谈米粒就是行不通。他们头脑简单,所以无法和他们讨论榖壳内的东西,因为他们所能看见的只有外壳。因此与其讨论闪耀、无穷尽、恒时显现的米,不如说明如何移除外壳还比较好。想要讨论这个始终存在、全能全知的米,就是行不通!而当我们说证悟就只是没有偏执,对思想有局限或头脑简单的人来说,那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概念。没有人喜欢偏执,我想在座的心理学家与精神科医师都能说明这点。

然而,没有偏执的状况有其局限,它也许只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比如说,也许你有某种强迫症,每次讲完电话都会把话筒重复放回去十次。如果你可以摆脱那种偏执,把次数降低到两次,那会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那对你有何好处?它开启许多美好的特质。例如,把话筒放回去十次要花许多时间,如果能降低到两次,你就会空出很多时间。这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佛身与佛智(藏kudang yeshey),也就是智慧 、身、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好等等。有点像是那样。我们说的是当你从某件事物解脱后所获得的功德。当你从偏执解脱出来,你会如何?不是偏执消失后,句点,一切都停止。没有偏执的状态非常殊胜,那种殊胜状态就是我们在此一直讨论的。

现今人们以为,借着修持佛法可以获得一些自我控制力,变得比较清醒,也许稍微快乐一些,也许不那么极端……。无论如何,那样很好,即使那样的想法也是值得重视,但我们在此要谈的比那些更多。我想,我们当中有许多人都做禅修,目标是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那也很好,放松也是非常需要重视的。还有些人更进一步,变得少一些压抑,感觉好像出柜也是可以的;那样也很好,许多宗教甚至没有办法做到这点,所以能够那样也很棒。

但证悟、佛果并不是像某种「可以出柜」那样有限的情况!这么说是因为大部分人对于证悟的观点都如此局限。他们说某人必已开悟,因为他非常斯文,并总是面带微笑;或有人爱说相反的话,他必定已经开悟,因为他那么的狂放、毫无顾忌。这样的观点多么有限啊!这些都是和合的现象。如今我们联想到的与所谓证悟有关的功德特质,比如放松或无忧无虑,我想大多服用百忧解就可以获得吧!但谈到佛的头发,那就难了!然而,在此同时,你拥有它!

米粒就在榖壳里,那正是这些譬喻令人赞叹之处,它们非常不可思议!只有像弥勒菩萨这种人才能解释,因为他是补处佛。我们这些像我这样不是很精进的人,不妨去习惯弥勒的语言和教授,因为下一个「王朝」将由他掌控!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将陆续把每周发布的内容上传到以下网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