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以慧明目看世间,真作假时假亦真 返回

以慧明目看世间,真作假时假亦真

五论论文 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2019-03-20

文|西饶桑姆


显现和遣余犹如鸟儿的一对双翅,其双运便编织出了虚无缥缈的世间万象。因此,若对此虚幻景象贪恋执著,无非作茧自缚;而若妄执空无,轻视因果,则只能自食苦果,因为缘起无欺存在,当因缘聚合时,其果必成熟,这是不可逆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那么如何避免偏堕两边?概而言之,首先要依止善知识;其次,要依教奉行。


关键词:慧眼;显现;遣余;定解;依教奉行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雾里看花》在九十年代一经唱出,便打动了亿万国人的心。时间的车轮又驶过了二十个春秋,被经济大潮所席卷的人们内心更加迷茫——自杀、犯罪、吸毒等案件逐年攀升;地区争端、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此起彼伏。


在这五浊盛燃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能拥有一双明辨世间万象的慧眼。其实这样的慧眼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便已恩赐于我们人类,后又经诸智者们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得以弘扬,这就是因明学。这样的旷世宝典凡愚众生未能撷取,反而枉受百般苦痛。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因明学,一睹这可解世间一切热恼之慧眼的奇光异彩吧。


01

关于因明学及《量理宝藏论》

因明学起源于印度,始造论者是陈那论师,其代表作《集量论》奠定了因明学的基石。此后法称论师以《因明七论》对《集量论》加以弘扬。至此,《集量论》与《因明七论》犹如日月,遍洒光明于因明的十方四隅。其后,印藏汉智者群起,如莲花生大师、宗喀巴大师、玄奘大师等,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与日月一起辉映了因明学的天空。

 

在这些智者中,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尤值一提——其所造的论典《量理宝藏论》概括性地论述了陈那论师与法称论师的究竟观点,也囊括了一切因明的要诀,焕发出了因明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所要目睹的慧眼,便源于此部宝典。



02

认识显现和遣余

“无分别以显现取,名分别以遣余执。”《量理宝藏论》告诉我们:心识取外境无非两种方式——显现遣余,这两者各具特性与功用。

 

显现像一个老实的孩子,能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地于识前呈现外境所有特性——是一体的法(如柱子的无常与所作)不会显现为别别他体,而他体的法(如瓶子的蓝与莲花的蓝)不会显现成一体;并且对境所有的特性会顿然于识前同时显现。


总之,以显现取外境时,有什么样的外境就会呈现什么样的识,二者无有丝毫错乱,因为这一切都是无分别识所做的工作。

 

识的另一取境方式——遣余,他就不像显现那么老实了,相反,他像一个调皮的孩子,给明清的境相涂上了各种色彩,使之变得混淆不清;又像一个高超的化妆师,将境相装扮成各种角色;还像一名特级烹饪师,将无分别识所提供的各种食材烹制成各式菜肴。

 

那么,究竟何为遣余?他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否直接违而缘取,许为遣余之有境。”所谓遣余,是指在分别念前,遣除与自己直接相违的法,而执取自己本身的法。如于分别念前,遣除非柱而执取柱,则此“柱”即为遣余识前所安立的法。

 

至于遣余工作的展开,则基于其三大本领:第一大本领:一变多,多变一。这样一体或他体的对境到了他这里就有了四种情况:一仍为一;一成多;多仍为多;多成一。


这种变化对我们来说,还是很有用的:以佛陀的十力四无畏来说吧,假设不具有一变多的本领,那么十力与四无畏就失去了各自的意义,而只能与佛陀一味一体了,这样我们要认识佛陀就很难;再如,假设没有多变一的本领,那么当我们要告诉他人屋里没人时就应该一一说出天下所有的人,这样等你说到无常到来也说不完,可是,假设我们运用多变一的本领,那么只要一说屋里没人,他人就知道屋里什么人也没有了,这样几秒钟就搞定了。

 

第二大本领:有无皆摄。如果说第一大本领是遣余基本功的话,那么他的第二大本领就可以说是其一项特长了,因为这第二大本领就是:不管对境有实无实,他都不在乎,都能够接受——如果对境出现在眼前,他就对此对境特性条分缕析;如果对境没有出现在眼前,他就依凭往昔之所见进行辨析,甚至对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如龟毛兔角,他也可以凭借往昔所见之龟与牛毛,兔与羊角,而变幻出各自的形象,这就是所谓丰富的想象力,依此我们也就不难领会到浮想联翩、奇思妙想、天马行空等说法的由来了。

 

说到这里,如果有人问:遣余为何能一变多,多变一,又能一并容纳有实无实?其实这都在于他的对境是无实法。既然是无实法,则由于无实法无有体性故,自然就有这种种变幻的本领了。

 

第三大本领:耽著自相。如果有人还要问:既然遣余的对境是无实法,那他如何发挥作用呢?这就涉及到遣余的第三大本领——共相耽著为自相,依此就可以获得照了境。这项本领可谓是遣余的一大绝招。


举例来说,当你转坛城渴了想喝水时,此时水还没在你跟前,因此你心里想的仅仅是总相的水,可是依此你去买水,当一瓶矿泉水到了你手里时,你就得到了照了境——自相的水了。因此,尽管遣余执取的是共相的无实法,但是由于他依此共相而耽著自相,并能得到自相对境的缘故,在名言中就可以畅行无阻了。

 

综上所述,遣余具有三大特点:

①无真实对境;

②具现量种子;

③耽著自相。


现代科学的研究也印证了遣余的无欺存在及其强大功用:如对注意力的研究表明,它只能在某个时刻注意一件事情(揭秘:作为错乱分别念的遣余,在某个刹那只能产生一个的缘故);又如研究人类判断事物特性的方式,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并不是依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是借助于与之相联的事物而进行的判断,如借助阴影判断运动方式,借助方位判断大小长短等(揭秘:这正是遣余的功用所致)


以上只是现代科学印证佛教观点的一个缩影, 事实表明,越来越发展的现代科学不但不会对佛陀的教言产生妨害,反而愈加证明佛陀教言的真实不虚。由此亦可窥得佛为量士夫之一斑。

 

话说回来,那么遣余有没有不能获得照了境的情况呢?当然有。如仍以前面想喝水为例,假设你买不到水,那么你所耽著的水自相,也只是白白耽著而已。这还是外境本自存在之物,若外境本不存在,如龟毛、兔角、石女儿,则无论如何耽著也不会现前。


由此可见,我们的遣余并不可靠,能够获得自相对境也是错乱运作的结果,犹如梦幻一般。对于真实的对境,我们从来没有了知到。我们的所思所想、所说所做,唯是遣余识操纵下的虚妄分别而已,诚如黄念祖老居士于《心声录》言:“天堂地狱,山河大地,千品万类,一切生灵,生生死死,轮回六道,都因妄想执著而有。”

 

另外,同为识缘取外境的方式——显现,他和遣余有何关系?又是怎样发生联系的呢?首先由无分别识外观而缘取外境,接着由自证识充当联络员,将无分别识所接收到的外境信息加以领受,随后将信息传递给分别识,这样分别识就可以辨别取舍了。


当然,这是从识发挥功用的不同侧面而言的,本体上,它们实为一体。因此,从识的反体角度,显现和遣余犹如鸟儿的一对双翅,其双运便编织出了虚无缥缈的世间万象。


既然如此,若对此虚幻的景象贪恋执著,岂非作茧自缚,为此,龙钦巴尊者于《窍诀宝藏论》中教诫道:“眼为色欺如蛾扑灯火;耳为声欺如兽听琵琶;鼻为香欺如蜂嗅旃檀。六识切莫恣意享外境。”



03

透视语言现象

如果有人说,尽管诚如前面所说,遣余的对境是虚幻不实的,但语言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吧。为什么呢?因为声音是自相存在故,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合理:虽然就声音本身而言是自相存在的,但若耽著声音即为所表对境的自相,如当你说出“瓶子”,便认为这声音已说出了瓶子的自相,那就大错特错了。简单的理由即是:若说出了瓶子的自相,则此时瓶子应塞在你口中了。因此,我们的语言所表诠的对境亦无实有自相可得。

 

换个角度,若懂得了遣余,我们也不难了知这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的本质。作为遣余思维的输出,语言自然带上了遣余的烙印,因此,岂有实质可言?既然如此,与遣余类似,语言也有三大特点:

①名言真实所诠无有;

②耽著所诠乃自相;

③自共相混合而得照了境。

因此,我们的语言究其本质,也唯是虚妄假立而已。

 

了知到语言的这一实相,你还会对赞誉之词沾沾自喜,毁誉之言耿耿于怀吗?自然是无有必要了。因此,何不依止莲师的教言——“如此耳根境界之听闻,执着好或不好听之声,安住响空离思之境性,声空无生无灭乃佛语,声空佛语之前我祈请。坞金莲花生前我祈请。”



04

舍弃妄执空无,以定解对治烦恼

既然由于遣余的作用,我们周围的世界是虚幻不实的,唯是心所变现而已,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了呢?杀人会短寿,偷盗会贫乏,破戒会堕恶趣,这就是奇妙的缘起。


因缘聚合时,其果必成熟,这是不可逆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众生的生命也因此而绵延不绝,如颂云:“心不观待他因故,依因前际无始成。”又云:“因聚齐全无障碍,依因后际无终成。”正是由于因缘聚合而又无有障碍,众生无始劫以来后世与前世相继,辗转轮回,无有出期。

 

由此可见,所谓的空并非单空,犹如梦中也有苦乐之真切感受般。倘若妄执空无,轻视因果,则只能自食苦果,如此公案不胜枚举。为此莲花生大师说:“见解纵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蒋贡康楚仁波切也说:“绝对没有马马虎虎的佛法!马马虎虎修持佛法的人,只是在自欺欺人和浪费人生而已。”因此,尽管世事空无,我们仍应谨慎因果。

 

当然,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因为这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心里能接受便可实现的,而是要在心里生起稳固不退的定解,否则当烦恼现前,就极可能随烦恼而转,至多是压服而已。当更大的烦恼到来时,也就只能臣服于它的脚下了。


因此,彻底生起此定解,断除烦恼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修持的一个重要目的——不在于掌握多少大经大论,而在于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对此莲花生大师谆谆告诫:“若修持不能有效对治烦恼,即为谬道;不能抵消烦恼者,为堕入轮回之因。”

 

如何依于有效的修持方可生起此真实定解,以断烦恼呢?概括而言,首先我们必须依止具有正知正见,真修实证的善知识。这样的善知识是开启一切功德的源泉,三世诸佛亦依善知识而成就。为此,在依止过程中,我们必须以身语意三门尽力供养、承事、祈祷,这样上师善知识相续中的闻思修功德,就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心相续。对此莲师也曾言:“把你的心交给我,我会随时在你身旁。”又云:“我不舍弃任何虔诚的弟子。”

 

其次,我们必须依照上师善知识的教言而修持,也就是依教奉行。经云:“我把解脱之道教予你,要知道解脱还是靠自己。”这就指明了依教奉行的重要性。历史上无数如日月星辰般闪耀的高僧大德,无不是依教奉行的典范。

 

如是,在依止善知识的基础上依教奉行,就自然可引生定解,解脱烦恼,达至敦珠仁波切所说之境——“虽然你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实际上它们却是空的;但在空中,你却可以认知各式各样的现象。”



结语



世间并非如我们所觉知的这般,又并非不是如我们所觉知的这般,这就是显现与遣余所隐藏的秘密。若能切实修持生起定解,通达这一实相,便可以拥有这洞察世象的慧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