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学习心得 005:读金刚经的一点体会,关于行善的一点感悟(和顺)
读金刚经的一点体会,关于行善的一点感悟
和顺
关于生活中的行善,读了《金刚经》后末学有一点新的体会。“有心作善,其善不赞”,如果怀着博人眼球的心态,怀着希望别人感激你的心态,怀着满足自己虚荣的心态,怀着在行善中找到自己存在感的心态来为善,那么这种善行是不值得赞扬的,哪怕是发自真心,但如果总执着于事后的回报,是达不到很高境界的。行善是出于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对众生平等的追求,是每一个生命的尊重。真正的善行,必是抱着众生平等的心态的,他人的苦难,我们由衷难过,对他人的帮助,不是怜悯,而是出自慈悲之心,有人承受苦难,那世上必有另一些人承受福德,福德和困难时均衡的,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会承受苦难,在他人无力无助时,发自真心的给出一些帮助,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因为人生无常,也许某一天,我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也希望别人以平等的心态尊重苦难中的自己。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少些分别心,不要时时计较你、我、他,他人的苦难也有可能是过去或将来自己的苦难,我们能够在他人苦难之时以慈悲心,平等心和尊重心对待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尊重心善待过去或未来可能也会遭受苦难的自己。末学相信,这世界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均衡的,在他人遭受苦难之时,应该感激自己现在的生活尚且安逸,还好好活在这个世上,那么他人遭受的那些苦难,没有降临在自己头上,也是应该心怀感恩的,这时候更应该以慈悲平等心对待那些苦难中的人们,或许他们也是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世界上人为或客观的原因造成的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或者其他的灾难,使他们承受那些痛苦,而自己却由于人为或客观的原因占有了更多的资源,是否应该怀常惭愧之心,是否该回报一些给他人?这样一来,少些分别心,多些平等心和慈悲心,是否更接近“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呢?末学认为这句话的意义不只是在佛学上讲的“不住相”,也应该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是引导我们积德行善,并且不追求事后的福报。
“菩萨所做福德,不应贪着”。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积德行善都能够发自真心,不求回报,以赤子之心为之,常怀慈悲心,平等心,尊重心,行善不求回报,受恩不忘报恩,那么就是生活中的“佛菩萨”,同时也是对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的尊重和悲悯,也是对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的善待。
末学愚见,恳请各位师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