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返回

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

知幻园 2024-02-22


书摘

《格言

宝藏论》



格言宝藏论释


不询不辩于学者,

不知学识之深浅,

犹如槌子不擂鼓,

彼与余物有何异?



对待智者,如果不询问也不辩论,就无法了知他学识深浅的程度,譬如最好的鼓,若不用槌子来敲打就不能发出声响,那么与其余的杂物又有什么差异呢?


这里将智者比喻为鼓。真正的智者只有通过处理关键性的问题才能表现出他的聪明才智,如同鼓的好坏要通过所发声响来了知。所以,当我们遇到事情无法抉择时,应该虚心地不厌其烦地向善知识询问、请教。作为智者对于他人的请教、询问,一定要耐心地解答,以慈悲心尽力去帮助、引导他人。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处事能力,另一方面帮助他人能积累善法资粮,同时也能迎得他人的信任和恭敬。


这样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达。对一般的人来说,凡有所学若不能询诘辩论或以善巧方便来体察鉴别,又怎能知道你学识水平的高低以及素质的优劣呢?在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里,僧人们每天都要依教理进行辩论,以讲考、笔试、著论来肯定修学的成绩,促进闻思修行。


不学不辩的人智慧很容易退失。曾经有一位中学教师,才多识广,教学有方,深得学生的爱戴。后来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热潮,这位老师无法抵挡金钱的诱惑而弃教从商,发挥才智自办公司。正在他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之时,却因种种原因公司倒闭。无奈又回到学校就职,因在商场滚打了几年,他的学识、修养等各方面已远不如从前,不再受欢迎而被迫“下岗”,只得另谋生路。世间的学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学佛修行的人。


所以,应该以温故而知新的态度不断闻思,不懂的多向善知识请教,道友之间也要互相辩论、研讨,以求共同进步。


GROWING

IN BOOKS




格言宝藏论释

即使明早要死亡,

亦应学习诸知识,

今生虽不成智者,

来世如自取储存。



具有智慧的人,即使死亡明晨将至,也会只争朝夕地精进学习各种知识。今生虽然不能成为智者,但来世再修学时,即如取用自己储存的东西一样,能轻而易举地掌握。


红原有一名格邓洛吾的老堪布,从幼年起阅读佛经论典,每天手捧经卷认真学习。如今已是老态龙钟仍孜孜不倦,道友们故意戏言:“您现在已口齿含混了,学得再好又有谁听您讲法呢?”他却郑重其事地回答:“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理应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我们应向老堪布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明日会不会死谁也无法把握,抓住当下的时间,精进学习善法,活到老、学到老,死期将至愈加勤奋,这样度过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但现在一些人,却是贪图享受,懈怠懒惰,找个学也没用的理由来推脱了事。却不知,死神就在身旁,你快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然而却没有旅费。


我们前世学修佛法所积累、储存的福慧资粮用于今生则如从银行提取存款一样,再学修时方能轻车熟路地加以掌握。印度南卓寺,有位叫让哥的活佛。他从小未曾广学密法,但是密法的经卷一经阅览就能立刻通达。他说:“可能我前世不太注重显教,现在看显宗经论就是记不住,而密宗法要随便一看就能了知。”据宁玛巴史书记载:大成就者布玛莫扎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也讲过,他自己生生世世学过许多教理,因此今生成为班智达。


世上有两类人极为可悲。一种人因找大德、空行母授记“于何年可得大成就”,故由喜而慢,由慢而惰,认为已得生死自在可高枕无忧了。孰不知一切证悟都依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的修行,才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呢?另一种人散漫放逸,不问生死而虚度人生,真可谓是堪悲愍者。如《法句经》云:“这少闻之人,如牡牛般长大,只增长肌肉,不增长智慧。”

三界轮回的众生,沉湎于财色名食睡,却不知唯有依靠善业和智慧才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断恶行善积聚福慧资粮才是我们时刻必办之事。


GROWING

I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