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读物|《你在忙什么》十六 | 不同的信仰之间如何相处?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你在忙什么》
作者: 索达吉堪布
现场互动
问:佛教最重视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但初学者生起稳固不退的信心很难,您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
堪布:对上师三宝生信心,有两个途径:
一、靠前世的缘分。如果前世学过或修过善法,今生中产生信心不会太难。
二、多看诸佛菩萨和前辈大德的传记,并认真学习佛理,尤其是空性法门。《中观四百论》说:你若对佛陀宣讲的法义心存疑虑,通过学习空性法门,可以生起真实的信心。
为什么?空性法门是最深的学,世间上再聪明的人,凭自己的力量也无法揭示,唯有佛陀才能洞察、宣说。一旦你从理上说服自己了,自然会生起不退的信心。
问:法王曾劝大家念一千遍《普贤行愿品》,说这样功德非常殊胜。现在法王已圆寂,是否还可以发愿念?
堪布:可以。
问:我是大二的学生,平时学业比较忙,怎样才能抽出时间多念些经咒?
堪布: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在不影响学业的同时,你利用早晚空余时间,还是可以学佛。
学佛,不单单是念些经咒,更要了解佛法讲了什么。现在汉地对佛经的研究不够,《大藏经》被束之高阁,很少有人愿意深入探索,这是比较遗憾的。
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只要你去看,一定会受用无穷。
问:婚外恋有什么因果?
堪布:如今婚外恋的现象多之又多。其中的因果,看一看《增壹阿含经》《善生经》《十善业道经》,就知道了。
问:如何破“我执”?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
堪布: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通过理论抉择过无我。比如,逐一观察身体的各个部分:头发、牙齿、肢体…都不见有“我”。“我”既然不存在,又哪来对“我的执著?这样就破了“我执”。
或者也可以参话头。像禅宗让大家参“我是谁”,藏密中观察“我在何处”,依此,利根者会恍然大悟:“我”和“我”
执著的一切,原本就没有。
当然,若想生起这种境界,一定离不开长期修学。
问:从古到今有许多宗教,不同的信仰之间如何相处?
堪布:不同的宗教之间,乃至宗教与非宗教之间,应当彼此尊重、理解,甚至相互学习。但凡一个宗教,能生存至今,足以说明它的生命力与魅力。如果跟其他宗教水火不容,自己的宗教也不一定有生存之地。
问:怎样看待梦境?
堪布:人生就是一场梦,看待人生就是看待梦境。
问:我是甘肃联合大学的老师。如果有条件,我想在学校开办一个灵修中心,让学生正确认识佛教,培养他们的慈悲心。这样的灵修中心应该开设哪些课程,举办哪些活动?
堪布:这样的中心,跟禅文化结合比较好。北大、复旦有禅学社,华中师大有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你们要开设的话,也可以从禅入手。
此外,藏传佛教的菩提心修法也很实用。菩提心提倡利他,有了这种精神,人心会变得宁静。为什么?一个人的浮躁、烦恼和焦虑,都是源于执著“我”。若能生起利他心,我执弱了痛苦就少了。
至于活动,可以举办讲座,请一些对汉藏佛教比较精通的老师来讲。若能培养学生的慈悲心,这对社会很有利。
最近,几所大学的老师就在开会讨论,希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传统的道德素养。这才是对学生负责!
有了这样的教育,学生找不到工作,也能找到人生目标。否则,单凭高分来解决人生的许多问题,可能有点难。
问:我是西北师大化学专业的研究生。我对佛教感兴趣,找来许多书看,但收获不大。怎样才能对佛教有完整的了解?请您推荐一些佛教书籍。
堪布:无论学什么,都不能只是走马观花。若无法深入其中,不要说佛教,连一般的世间学问,也很难让自己有收获。我每看一本佛教书籍,常会先提醒自己:“书里肯定有我不懂的内容。”
因此,看的时候很专注,哪怕只看一小段,也会反复琢磨:“为什么这样说?”假如心很散乱,就品味不到其中妙处。
若要全面地认识佛教,我的建议是,想了解大乘佛教,学习《入菩萨行论》;想了解般若空性,学《中观根本慧论》或《入中论》;想了解藏传佛教的修行次第,学《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大圆满前行》。
如果长期钻研这些教理,我相信,你的身心一定会有很大变化。
问:念经回向给受灾的人,真能化解灾难吗?
堪布:认为不起什么作用,这不对;认为绝对起作用,也不敢说。
就像病人吃药,医生无法断言:“这药一定有效,百分之百能治好你。”毕竟每个人的病情不同,能治到什么程度,要视情况而定。但一般来说,吃药总会有效。
同样,为化解灾难而念咒、做佛事,有些确实能起很大作用;有些却因业力过重,即使念经回向,也看不到明显效果。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念经?要的,就像病了仍要吃药一样。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