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101课
1.回向和发愿最终成佛。
①极乐世界众生的寿命很长久,虽然发愿在寿命完结之后最终成佛,但未必只能在寿尽时,才能在极乐世界或其它清净刹土成就佛果。按照大乘显宗的观点,获得一地果位以上的菩萨证悟了二无我空性,无论是自身修为还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都已经非常自在,菩萨什么时候成佛主要取决于意乐,如果想要成佛,七天之内便可成佛。从自性上讲,诸佛菩萨没有丝毫区别,之所以有不同的装束,主要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不相同,根据众生不同的意乐,佛菩萨会有不同的显现——如果以菩萨的身份度众生最具方便,就会以菩萨的身份度众;如果以佛的形象度化众生最具方便,就会示现成佛来度众,但是无论示现为何种形象,菩萨都是非常自在的。
②虽然佛陀真正的自性安住在法界中如如不动,但佛陀可以在无勤当中恒时以任运自成的方式来饶益无量无边的有情。“无勤”表明法性的力量无需勤做,也没有“想要度某个人”、“不想度某个人”的分别念。愿我们最终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的时候,也能像阿弥陀佛一样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大悲力和功德而再再地饶益众生。
③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总义中说到,大乘菩萨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成佛而是利益众生。那为什么菩萨一定要成佛呢?因为成佛可以以最大的能力和无量的善巧方便在最大的程度上利益十方无量刹土的有缘众生,而非为了希求自我的安乐和自在才求佛果(如果成佛无法利益众生,那么大乘菩萨便不会求佛果)。
2.以十方诸佛做见证者的愿一定能够实现。
暂停偈主要宣说了两个要点:一方面,要不断串习,增上自己的出离心,如果对世间执持不舍,往生就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要增上对阿弥陀佛的信心,依靠信心不断祈祷阿弥陀佛,必定能得垂念,所有善愿都会如愿以偿。
3.经常温习所学内容。
①把《极乐愿文》作为平时的功课也很好,它是比较圆满的愿词,涵盖了所有往生的因缘(往生四因),而且颂词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在念诵的时候应该专注观想——颂词的含义是忏悔,那心里就一心一意地观想要忏悔;颂词里讲到了各种发愿,在念诵的同时也一心一意地观想如是发愿。
②大家都已学过了一遍净土教言,以后要经常回顾上师讲记或音频,经常温习上师曾经强调过的重点,对于殊胜的发愿和关键的要点,一方面要审视自己到底明白了没有,另一方面要铭记于心,不能打开法本一目了然,合上法本一片茫然,要温故而知新。我们毕竟没有像阿难尊者和很多殊胜的修行人那样的不忘陀罗尼,那就只能凭借多看、多听来一点一点地积累。记住净土法门的要点,然后在自己一生当中好好地修持,临命终时高高兴兴地等着往生。
4.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与观想真佛的功德无有差别。
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有极乐世界图和唐卡,画面精美复杂,每一个局部都有很多内容,我们需要具有高深的观修力和一定的禅定功夫才可以把整个极乐世界的画面清晰地观想出来,但哪怕仅仅观想极乐世界中的一朵花、一只鸟,也可以清净业障,积累广大的福德,因为极乐世界中的鸟、花等并非以业力产生,而是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和福德力形成。
5.对极乐世界要有向往的意乐。
①如果听到某处有一个美丽安乐的地方就会十分向往,再三询问那里的情况,同理,经教之所以反复描述极乐世界的相好庄严、强调极乐世界的诸多功德,目的是让我们生起想去的意乐(相续中必定要有对轮回的厌离心,才能对净土有那种向往)。生起想要前往的意乐之后,就要为往生极乐世界做准备。想知道往生净土的条件,就需要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正确的知见,之后实际修行——念佛、忏悔,平时多做饶益众生的事……最终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②如果一个修行人听闻了经教关于极乐世界的描述之后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对往生也没有付出努力,还是那么懈怠、散乱,这就属于愚不可及、步入歧途的情况了。
③任何(经论中)也没有说过不需要积累一分资粮便可不舍肉身往生清净刹土。往生极乐世界很容易,甚至可以带业往生,这种说法绝非不敬,旨在说明去往其他清净刹土没有这么方便的条件。虽然净土修法是一条“因易修、果易得”的捷径,但并非无需任何条件,如果没有积累任何资粮而想要往生净土,这也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平时需要努力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是积资净障最好的方便)。
6.名词解释。
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四身:四身指法、报、化三身与自性身。自性身与法身是一体两面——法身是从空分的角度来讲,自性身是从明分的角度来讲。
出有坏:“出”指出离有寂二边;“有”在经教中指佛陀的寿命、智慧不可估量;“坏”指具有自在等六种妙德。不同经教中对于六种妙德有不同的描述,藏文叫“六圆满”,指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和尊贵的功德。
7.佛陀也要遵循名言中的因果法则。
①舍弃“佛能解决一切”的想法。
佛法的核心讲到了因果规律,名言当中的因果规律即使是佛陀也没办法违背。如果认为“只要佛来了,一切都能解决”,这是一种个人的神化,以个人的情绪、分别念或者一种很美好的愿望来想当然地认为,虽然是对佛陀很有信心的表现,但在佛理上说不通。
佛陀确实是世间最殊胜的觉者,证悟境界是最高的,但佛陀再再和我们强调“一切都是缘起而生”,这是名言当中万法的自然规律。佛陀告诉我们真理,并且告诉我们随顺真理就能走向安乐和解脱,佛陀从来没有说过“你们只要祈祷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在整个《大藏经》里也没有这样的承诺。我们要真正地懂法,打破骨子里神话性的,或者“主造万物”、“主无所不能”的那种外道思想。
②各种各样的因产生各种各样的果,这是佛教里面所承许的,但是佛的加持功不唐捐,永远不会被虚耗,哪怕是对于我们正在感受的一些已经成熟的异熟果。比如一个人身上的业报已经成熟,按照他之前所造的业因,本应承受三年的痛苦,但是,通过精进地积资净障(念经、忏悔、祈祷、念佛等),就有可能会重罪轻报——三年的业报转为一年的业报(已成熟的果报不能不受报,果报成熟一段时间之后,这个业就消尽了)。但是他自己在感受上面好像并没觉得有减轻,还是觉得“熬了一年之后痛苦才终于过去”,所以就会怀疑佛菩萨是否加持了自己,但是同一个业报我们没办法再来一次,无法比较祈祷和不祈祷的效果,而且重罪轻报的因缘也很复杂,我们只是大体明白业果有一个可循的规律,但很难断定就一定是某一种情况,业因果只有佛陀才能彻知。
③业果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因缘具足,没有遇到违品,果已成熟,就必须承受果报;第二种,(以苹果成熟为例)把枝砍掉或者把花摘掉,果就结不出来,这是暂时的对治方法,类似于我们用忏悔或者其它方式令果成熟的因缘不具足,果法就不会起现;第三种,把苹果树连根挖起,从此以后就永远无法成熟果法了。
8.修行人对非人也应该有一份信任。
①烧烟施时,很多道友担心非人会因此缠上自己——一旦不烧了,他们就会找麻烦——其实这只是我们的内心少了一分纯净、少了一份对非人的信任。我们要相信非人不会损恼对其有恩德的人,而不能把他们想成恩将仇报之人。其实非人很清楚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对他们好的人,一定会帮助,对他们不好的人,有可能会去损害,毕竟非人不是圣者,也具有贪嗔之心,但还是明理的。把非人想得比较恶劣也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虽然他们现在处于三恶趣的恶劣环境,但是不能因此判定他们的信心一定比我们差很多。
②修行人不能每天都疑神疑鬼的,在这方面越执著,就越容易感召非人的干扰,因为疑神疑鬼已经丧失了对阿弥陀佛的诚信。我们的心要安定,要明白念佛真的能起到护持的作用,相信依靠佛陀的加持绝对不会受到怖畏的干扰,如果具足这种诚信,非人是不可能损恼到我们的。
9. 对阿弥陀佛要有信心。
①三门要恒时如理如法。
不要觉得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做一些放逸散乱的事情别人不知道,其实上师和佛菩萨都是清楚的,因为房子挡不住佛菩萨,他们恒时都能了知众生的心念和行为,所以我们身语意三门应该尽可能地如理如法。
②念佛人应身心愉悦。
佛号非常有加持力,念佛人的心应该安定、愉悦,不要总是患得患失、紧张、担忧。如果真的对三宝有信心,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担心,让心安定也是调心的过程。大家通过念佛、通过佛菩萨的加持,慢慢地要让自心调整到一种比较放松和包容的状态,这是很重要的。
③好好发愿。
末法时期很多修行人很懊恼:“听上师讲法感觉特别好,但是自己修的时候不断有事来干扰,不是心态不好,就是身体不行,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违缘。”末法时期出现这种状况很正常,我们由共业感召到五浊恶世的环境,每个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业力,修行上可能会有举步维艰,一进三退的情况。我们平时在回向善根功德时应多发愿回向“愿自他一切众生在修法时全部具足顺缘而没有任何违缘”带着很殷重的心,一心一意地、诚诚恳恳地去祈愿,长期这样去发愿、这样修行,最后自己的愿力是很容易成熟的。
④对佛陀生起信心的功德极大。
《藏传净土法》、《极乐愿文》从各个方面描述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我们通过反复忆念,心里面就会产生信心,这个信心功德极大,如《因缘品》中云:“何人百年中,每月千供施,不及信佛福,十六分之一。”无论汉传还是藏传净土法门,都讲究信心,汉传净土讲究“信愿行”——有信才有愿,有愿才有行,所以信心是根本。同样,藏传净土也强调“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所有的因缘就会圆满具足,临命终时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G76
定解G75
定解E01
定解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