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7课 返回

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7课

讲记脉络





课前引导

1、 上节课主要讲述了“所讲之法”中的“共同外前行”之“暇满难得”的“思维特法圆满”。具体总述了五种自圆满,以及进一步广讲了“所依圆满”。


2、 本节针对“思维特法圆满”中的“环境圆满”从地界中土和佛法中土的角度进行了广讲。


课前开示

如何学习《前行》(1—3)

1. 听闻后认真思维、精进修持,体会其中奥义

2. 听受过程不生厌烦心

3. 讲闻因缘难得,应尽量圆满听受,并反复串习

4. 珍惜暇满人身,对闻法和学法要有渴望和希求之心


己二、环境圆满:转生地界中土与佛法中土


地界中土

(一) 定义:以金刚座为主的印度所有城市


(二) 金刚座相关背景(P2-P7)

1. 位置:印度的中央的菩提伽耶

2. 名字的由来:

    2.1 千佛在成佛之前,于此入金刚定

    2.2 空劫也不毁坏,如金刚一样坚固

3. 空劫时不坏的原因:智悲光尊者教言

    3.1 金刚所成,坚硬无比

    3.2 仙人发愿力所致

4. 最初由因缘而成,即便不被劫坏,亦非常法

5. 金刚座的重要地位:

    5.1 贤劫千佛都在此成就

    5.2 随学法王发愿,发愿我变成他们的侍者,广弘他们的伟大事业


(三) 金刚座内菩提树的相关背景(P8-P13)

1. 菩提树的三次劫难

2. 现在的菩提树,承载着原树的“血脉”,且不断生长,具有众多功德


(四) 总结:

1. 地界中土分类:

    1.1 千佛成佛的印度金刚座

    1.2 印度圣地的所有城市:鹿野苑、广严城、王舍城等

2.边地:藏地、汉地


佛法中土

(一) 定义:佛陀教法、证法的所在地(P1-P2)

1. 对此判定有众多说法

2. 只有教法、证法兴盛不衰,才是佛法中土,否则只是边地


(二) 历史演变,印度已不再是佛法中土

1. 印度曾经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

2. 堪比藏、汉地文化大革命的回教灭佛,令佛教几乎隐没,印度几乎成了边地

3. 藏地大德们入驻,兴盛了印度的大乘佛教,极少数比丘,也弘扬了小乘佛教


(三) 藏地从边地到佛法中土

1. 学习佛教历史,能发现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自己有很大利益

2. 藏地佛法的发展的历程

    2.1 边地:佛陀出世时期,几乎没有人类

    2.2 弘扬佛法:藏地人类开始繁衍,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

        2.2.1 普贤菩萨化身的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是佛教的开端,出现三宝所依

        2.2.2 观音菩萨化身的松赞干布时期开创了正法的轨道,有了佛像和寺院

            2.2.2.1 佛法方面:囤弥桑布结束了藏地无文字的历史,并求得佛法,翻译成藏文

            2.2.2.2 世间法方面:依金刚手菩萨化身的嘎尔东赞的智慧,迎娶两位公主,并带来许多三宝所依

            2.2.2.3 高僧大德的发愿和加持不可思议,依此所修建的寺院,震慑了魔女,使佛法在藏地永存不灭

            2.2.2.4 但藏地讲经说法、行持善法的气氛还不浓厚

        2.2.3 赤松德赞时期是藏地佛教最兴盛的年代

            2.2.3.1 到印度迎请邬金莲花生大士等百位班智达入藏

            2.2.3.2 身所依:建造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不变自成大殿

            2.2.3.3 语所依:译出印度兴盛的经典、续部、论典

            2.2.3.4 意所依:建立僧团

   2.3 藏地佛教几经沉浮,但教法和证法经久未衰,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珍惜难得的环境圆满(P32-P34)

(一) 具足环境圆满的方便法:

1. 未生于藏地,但来藏地求学,也算生于佛法中土

2. 信佛后常去寺院,也算具足环境圆满


(二) 长期具足环境圆满的重要性:选择好的环境和道友,避免被违缘潜移默化,变成非佛教徒



发心师兄:定解 X04

审核师兄:定解 X01

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