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所有的管理当中,最高层次应该是对心的管理。要想管好别人,先要管好自己;而要管好自己,就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连自己的心都管不好,管别人会很难。
当然,对心的管理有很多种方式,企业家和艺术家就各不相同。我看过一本书中说,做管理的人最好不要是艺术家,因为在艺术家眼里,什么都会变得很美好。比如某个叛逆的学生破坏公共秩序,被学校开除了,一个诗学家可能会用美妙的词藻来描写整个经过,让看到的人觉得:“这是多么浪漫、有意义的人生!”一个作家则可能把它变成了文学作品……但管理者的思维、心态不是这样,他必须遵照法规、条例来衡量。
在这个过程中,很需要对心的管理。所以今天跟大家讲讲佛教的内心“管理学”,它的名字叫“四摄”,实际上就是四种管理方法,对当今社会非常重要。
给予的管理
假如你是企业家,想管理员工,首先要给他一定的待遇:金钱或者物质。如果什么都不给,只有一个空头承诺,是管不了人的。
现在任何一家企业,包括一些学校,想吸引人来,都要开出优厚的条件,甚至在员工、学生遇到生活困难、情感痛苦的时候,要去抚慰、帮助。而很多人找工作,首先也看对方给的钱多不多、待遇好不好,如果这些不错,想方设法也要留下来。
这是给予的管理,也就是四摄中的“布施”——给出金钱、财富。它是管理的第一个条件。
虽然这是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讲的,但同样适用于今天。任何一个集体要长期运转,都离不开金钱和物质,如果没有这些,即便讲得再好,别人也很难买账。
藏地有些佛学院就是这样,对出家人一点生活费都不给,结果现在办不下去了。毕竟出家人也需要生存,如果集体不提供住处、基本维生的费用等,他们也待不了。
所以任何一个集体,首先要在财富上,懂得给予。
语言的管理
四摄中的第二个叫“爱语”,是关于语言沟通的管理。
语言沟通很重要。有些管理者虽然给出的待遇很好,但他说话不善巧,甚至骂人、说难听的话,最终也很难留住人。
世间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语言不慎,就可能在对方心里留下创伤,甚至很长时间无法愈合。所以一个好的管理者,说话会很善巧,在不同场合都能沟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靠语言。龙猛菩萨在《亲友书》里讲到:语言有三种——真实的语言、甜蜜的语言、肮脏的语言,有智慧的人会选择既优美,又让人感到快乐、舒心的语言。这就是爱语。
无论对企业管理者还是学校老师来说,拥有语言的沟通能力都很重要。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口才好,而是能基本了解对方的心理。
佛教中讲,该说的话,什么场合都应该说;不该说的话,任何场合都不能说。这就讲到语言的分寸。有个哲学家说,世上最难以掌握的就是分寸,我特别相信这一点。有的人原本很有才华,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但因为掌握不好说话的分寸,结果经常得罪人。
掌握分寸需要智慧,而且何时何地都需要。你要学会在不同人面前,说不同的话——这不是狡猾,而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你需要用善巧方便吸引他们。但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
身教的管理
四摄的第三个叫“同事”,也就是以身作则的管理。
身教重于言教,你要管别人,自己也要做到。
管理学校的人,自己也应该是教育工作者;管理企业的人,自己也应该在做生意。但现在有些学校的领导,自己忙着做生意,却天天管着其他老师:“你们要好好教书育人!”这就不是“同事”,因为没有跟他所管理的人干同一件事情。
身为老师,要让学生读书,自己也应该爱教育、爱知识、爱读书。我去过很多学校,有些老师不爱读书,对知识没有兴趣,就很难教好学生。其实一个真正的老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要有这样的精神。
藏地有一个著名的格言说:即使明天会死去,今天也要不断学习,纵然今生用不上,来世也一定会受益。
我认识一位藏传佛教的大德,癌症已到晚期,医生给他下了病危通知,但他在医院里仍然每天不间断地看书。很多人不理解,说:“你只剩下几天的生命了,还看什么书?”他说:“人生旅途不断更迭,我的生命一定会中断,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看书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事。”他就这样坚持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
一个教育工作者,自己应该投身教育;一个企业管理者,至少应该管好自己。这就是同事——身教管理。
身教管理很重要。如果干的是这一行,管的是另一行,恐怕有一定困难。这是佛陀早就提出的道理。
利他的管理
来源:《密宗文化与现代社会》
精彩阅读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