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急,卷束齐”:看书的过程中,若临时遇到急事,不得不离开,应先将书收拾整齐、放回原处,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页角一折,做个记号,这对书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书签夹在里面,以便下次查阅。
“有缺坏,就补之”:假如书籍有残缺破损,则应立即补好,保持书的完整美观。
“韦编三绝”的成语,也讲述了这个道理: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当时还没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再用牛皮绳穿起来。因为孔子每天不断阅读,牛皮绳被磨断了三次,每磨断一次,他就弄一条新的穿上,让书一直保存完好。(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名为《十翼》。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
以前我看过一位格西的传记,说他经过拉萨到印度去时,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有时间就拿出来翻阅。结果书的很多地方都磨破了,他就想办法用其他白纸补上。还有一位宁玛派的上师,他在50年代时出国,随身带有《入行论》和《大圆满前行》。他把这两本书视如生命,在经海关检查之前,特意将书一页页缝在衣服中,结果没被搜出来。他事后回忆道:“当时把我抓了不要紧,但我的书如果被抢了,就太可惜了!”
此外,对法本经常阅读、随身携带,也是种恭敬。以前藏地很多修行人,终身都带着一本书。我看到个别道友的《喇荣课诵集》黑黑的,可能也是到哪里都带着,经常念诵;但也可能是不爱卫生。其实念经、看书之前最好先洗手,古代也许没条件,但现在应该可以的。不过就我个人而言,看到那些磨破了、弄黑了的书,反而更有信心,觉得它的加持特别大;而见到那些崭新的书,感觉就不一样了。
除了经常阅读,对于个别法本,希望大家能永远带在身边。我讲《窍诀宝藏论》时也说过,每个人不管怎么样,都应选出一两本书,即生中不离身体,不论到哪里都要带着。
总而言之,在世间所有书籍中,这本《弟子规》,确实很有功德、很有加持,因为它改变了世界上许多人,给他们种下了善根种子。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圣者,普通人恐怕写不出这样的论典,即使写了,后人也不一定如此重视。所以,我认为,作者肯定具有非常广大的愿心。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二十课
推荐阅读
点
击
二
维
码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