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博义
◆ 如果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刻觉察因而有效远离贪心、嗔恨和邪见,至少可以提醒自己要有正确的发心和圆满的回向。发心、回向并不只是开始做一件事和结束时念一念相关的经文而已,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转过头看看自己所做的事和自己的内心并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解脱和众生离苦得乐”。
◆ 可这是你的事实吗?你不要想什么是应该的、正确的,而要诚实地反观自心,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了解自己。一次次地自问,如果你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很多地想到解脱,那么你想的是什么?追问下去,看到自己真实的发心,不要自欺。然后,你才会逐渐看到这些发心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境,你才会有动力和机会真正去调整自己的发心。
◆ 修行不是做样子,要真的发生内在的转化,而内在转化有多难!一个很小的改变也是无数遍觉察、反省、自问、调整才得以实现。说实话,没人逼着我们修行,我们也不用有“必须给谁一个交代”的想法,如果我们不想改变,随时可以放弃修行,为何既不放弃又不真正去改变呢?如果我们想假装一副“优秀佛教徒”的样子,当然也尽可以一直装下去,没人会揭露你,但最终(也许是死亡来临那一刻,也许更早)我们还是得诚实地面对自己,逃不过去的。
◆ 所谓精进,并非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
◆ 这要求我们有持续的觉察和节制,当然首先我们要有正见,因为正见是正念的基础。比如说,当你生气时,你觉察到自己在生气,但这样就行了吗?不是的,“生气”不孤立也不恒常,所以你觉察到自己生气时,你还要觉察恼怒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痛苦,你要觉察恼怒这种情绪的变化,从增强到减轻,直到消散。这里就有正见的加入。不论你觉察的对象是什么,你都会觉察到苦、无常、无我以及相似相续。这些是佛法的见地,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基本特征。
◆ 闻思佛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过闻思我们才了解到正确的见地。人们对人、事、物的见解五花八门,但这种种见解当中,有多少是符合事实的?有多少是在加深人的困惑和烦恼?有多少指向痛苦?有多少指向安乐?即使非常聪明、有才华、有建树、有能力的人,他们持有的见地也可能与事物的实际情况偏离很大,所以一般的世间教育并不会自然就带给你正见。
◆ 正见的“正”,是指与事实一致。佛法中一些见地,比如“因果不虚”“诸受是苦”等,常被误解为某种道德劝诫,要人做好事、不做坏事,要人甘心忍受苦难,但实际上,关于因果和苦的见地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而已。
◆ 正念,便是在自己的见闻、情绪、感受当中看到佛法的见地,在每一个当下觉察真相。我们前面说过,精进不是一个外在做什么的问题,而是在所有情况下保持正念。你可能很勤奋地磕头、念咒,或者你在与人交谈中能把“发心”“空性”等名词运用得相当熟练,但如果没有通过外在的言行去加强对正见的体认,便很难说是在精进修行。佛经上说,修持正念,当行于不生不灭。何者不生?何者不灭?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日常的每一个行为,所有的境遇,都提供给我们修行的机会,用以增长智慧和慈悲。
◆ 当然,时刻保持正念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所以佛陀教给我们许多方法和步骤,逐渐去培养这种能力。比方说,闻法之后,要对佛陀的教法进行思维、分析,从而形成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见解,这叫正思维。
◆ 比如,你在书上看到“因果不虚”的讲解,觉得很有道理,心想“的确是这样”,但放下书本回到现实生活中,尘劳琐事四面八方袭来的时候,你可能就不记得什么因果不虚了,或者会怀疑:“到底是不是因果不虚呀?如果真有因果,怎么会发生这么不公平的事?怎么我就这样倒霉?”你的想法,你对一个见地的认同与否,随着你的情绪、心态、某段时间里的生活状态、经历等而变化,所以是不定的见解。而定解呢,则不会随这些变化,无论你心情如何、遭遇如何,对事物的见解不会受到影响。有了定解,才谈得上时刻提起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