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中论广释》(第2版)16
中观根本慧论
龙猛菩萨 造
“观察去者与去法一体异体而破”昨天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观察一去法和异去法而破。麦彭仁波切是从去者与去法非同时、同时两个方面破。
01
对方仍坚持认为:去法和去者都存在,因此,去者去的说法应该成立。
下面中观宗将用一去法的方法破:因为,如果先前已经用去了知(安立)了去者,那么在去者成立之后,他就不能再用这个去法来去,因为只有一个去之故。反之,如果用这个去成立了去法(作者去的动作),那么先前就没有去法来了知去者,这样去者就不能成立,故而,也无有所谓的去者去。
也可以用麦彭仁波切的“去者与去法非同时产生”的方法破:“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应该用去法来了知去者,比如一个人去成都,他这个去者应该用他去成都的行为来安立,但是,不能用非同时产生的去法来了知去者。也就是说,在去法和去者非同时产生的情况下(即去法无论在去者之前产生,还是在去者之后产生),都不能用去法了知去者。
为什么呢?“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因为,先前若没有去法,去者就不能成立。比如我去成都,按理来讲,要用我去成都的行为来安立我是去成都者,但如果我明天才去,即现在去的行为尚未产生,那怎么能安立我为去成都者呢?不能。故而,无有所谓的去者去。
如果先前有了去法,说有去者也是可以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为先有去法,再有去者的现象(没有去者的去法),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因此,去者去的说法也不能成立。
麦彭仁波切虽然未把科判安立为非同时而破,但在解释的时候,含有这个意思,即从去者、去法非同时产生的角度讲,去者去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任何一位智者无论怎样观察,也举不出去者去真正存在的理由。龙猛菩萨的智慧推理任何人也无法推翻。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等很多论典中都赞叹他为“具有殊胜智慧的龙猛菩萨”。
这种智慧与世间人的智慧完全不同。很多世间人所具的是造恶业或者毁坏人类的智慧,而龙猛菩萨拥有的是通达万法真相的智慧。在这种超胜智慧面前,即使爱因斯坦、牛顿等世间最聪明的人所建立的理论,也难以立足。因为他们都认为诸法实有存在,并未认清万法缘起性空的本体。
总之,去者若想成立,必须以去法来了知,但以非同时产生的去法了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先前没有去的行为,所谓的去者就无法安立,这样去者去也不能成立;如果先前有了去的行为,也不合理,因为没有去者的去不可能单独先成立。
按照麦彭仁波切的分析,此颂是从去法和去者非同时产生的角度破。下一颂是从去者和去法同时产生的角度破。昨天用一体异体的方式做了观察,现在用非同时和同时的方式观察应该非常合理。
所谓非同时而破,意思是,先有去者,后有去法不合理;先有去法,后有去者也不可能。世人一般认为,应该先有去者,然后再有去法,但这种想法并不合理。因为如果去的行为还像石女的儿子一样不存在,那在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去者呢?根本找不到。颂词中另一方面没有阐述,但实际上先有去法,后有去者也不合理,因为没有去者的去法,在这个世界上同样不可能得到。
由此可知,先有去法不合理,后有去法也不合理。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去者和去法在不同的时间当中产生,那么无论谁先谁后,都无法真正安立去者去。
下面是观察异去法而破,或者去者和去法同时产生而破。
02
首先,我们用异去法的方法破。
中观宗驳斥说:你们去者去的说法不合理,因为,如果先前已经用一个去法了知了去者,那么在去者成立之后,他就不能再用另外一个异体的去法来去,因为于一个去者当中,不应该既有表明去者的去法,又有表明去的行为的去法,即不应该存在二个去法的缘故。
下面我们用麦彭仁波切“去者和去法同时而破”的方法观察:
对方辩驳说:如果去法和去者同一时间产生,去者去就应该成立了吧?
中观宗驳斥说:同样不成立。“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 因为,虽然要用去法来了知去者,但是,不能用同一时间异体的去法来了知去者。比如,认为这是去者,那是去法,两者在同一时间产生,用这个去法就可以了知去者。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为什么呢?“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因为于一个去者中不能存在二个去的行为之故。也就是说,如果承许去者和去法同时存在,就会有两种去的过失:安立去法要有一个去的行为,安立去者也要有一个去的行为。
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是去者,自己去的行为就是去法。如果认真观察就会知道这并不合理,与前面的推理一模一样:如果有一个去者,还有一个单独的去法,即去者和去法是同时存在,且完全分开的异体,那么除了单独的去法以外,还应有另一个去法来安立去者。如果没有这个去法,此人就不能成为去者。但如果有了这个去法,就会有两个去的行为。如果有两个去的行为,就会有两个去者的过失。
希望大家一定把这个推理研究明白。讲考时要会详细分析,如果只是在字面上“去去去、去不去”地讲,这样我不是特别满意。也不知道大家到底懂没懂,如果还没懂,课后一定要反复看,直到研究明白为止。只要懂了这个推理,《中论》二十七品的很多推理都很容易明白,否则以后推证起来就会感到很困难。
总而言之,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去者和去法同时产生,则也不合理,这样会有两个去法的过失。
综上所述,一去法或异去法、去者和去法非同时或同时产生都不合理。
03
此科判分为两部分: 一、观察是去者或不是去者而破; 二、观察不是去者, 也不是非去者的第三者而破。分别用了两个颂词进行阐释。
很多科判是我自己分析后安立的,因为有些地方其它讲义说得不是很明显。我想这次还是应该给大家讲得详细一点,因为以后再讲《中论》是很困难的。我经常想,在法王如意宝的一生当中,有些法只讲过一次,我们弟子也仅有一次听闻的机会。在我的即生当中,这部法五六年、七八年之内肯定不会再讲,以后能否再讲也很难说,因为到时我也不一定在,你们也不一定在。所以,你们这次听《中观根本慧论》的机会应该非常难得。有些地方我会尽量给大家做详细分析,当然因为智慧有限,科判分得或内容讲得不一定特别好,但也没办法,自己本来就是这么笨。
下面讲以理证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破。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决定成立的去者(即依去法成立的去者),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宗喀巴大师等有些论师认为:三去指的是去者、去法(去的行为)和去业(所去道路),从这三方面观察,决定的去者去根本不合理。
比如我正去往成都,虽然人们会认为我是决定的去者,但如果从去的行为、所去道路、去者三个方面观察,我去成都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前面已经观察过)。或者像麦彭仁波切所说从三时道路方面观察,即从已去、正去和未去的三种道路上观察,我去的行为根本不能成立。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不决定的去者(还没有决定去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或者从去法、去业和去者三方面观察,不决定的去者去之行为根本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观察,去者去、非去者去都不能成立,而除此之外的第三种情况——既不是去者,也不是非去者的第三者去的行为,也不能成立。下面的颂词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04
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时的用语,有时和现代语法稍有不同。但如果颂词的基本意思可以解释,我就没有根据藏文译本重新翻译,因为现代人根本写不出像鸠摩罗什大师那样的金刚语。
颂词意思是,去法既决定又不决定的去者(即第三品——定不定二俱的去者),也不能采用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作为去法,或者说,从去业、去法、去者三方面观察,也不可能有去。是故,去法、去者、所去之处这三者皆不存在。
《中论释》是从未来、过去、现在三时的道路上进行观察, 但一般来讲, 从去的行为、所去道路、去者三方面观察也很合理。因为龙猛菩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去者、去法和去业三者都不存在。以这种方式观察来去非常殊胜!
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这里所观察的来去虽然是脚步上的行为,但这只是一种表示,它实际要说明的是,一切万法都没有来去。(宗大师时代,人们来去主要依靠步行,现在来去的方法比较多,不仅可以步行,还可以通过坐汽车、骑摩托车、乘飞机等各种方法来去。)
这一品的真正内涵大家一定要清楚,无来无去最终要表示什么呢?即要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如虚空一般,真实义中从来没有产生过,更不可能有来去。
05
果仁巴大师在其《中论》注疏里,引用了《等持王经》【95】、《无尽慧经》【96】和其它几部《般若经》的教证,以此来阐释无有来去的道理。学习这些教证,了知其中道理非常重要!
95
《等持王经》:此经有十五函九章,赤松德赞时由班智达室利林扎波底和译师曲尼楚臣译成藏文,收入《甘珠尔》显宗部11函。《红史》
96
《无尽慧经》:龙树中观的了义和不了义是根据《无尽慧经》为标准来分辨的。讲解性空的是了义,讲解世俗谛的是不了义。并依《无尽慧经》判别凡说一切法无自性的为了义经典。
很多道友刚学《中论》的时候,对无来无去的说法产生过很大怀疑,觉得怎么可能没有来去呢?现在以理观察后,已经完全明白了,来去只是分别念的一种假立而已,就像自己从这里往家里去,完全是由自己的分别念所引生。如果真正对去法、去者和所去道路进行观察,所谓的去完全不能成立。
一切万法的本性如同虚空一般,通过对来去的观察,最后, 自己的内心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
这需要一个观察修的过程:首先,从身体的来去不成立,可推知外境色等一切诸法的来去都不成立,然后,从外境诸法的来去不成立,可了知贪嗔痴等心的来去也不成立,不断这样观修, 最后就会真正通达心的本性。无论学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还是学其它任何高深法门,这样的观察始终不能离开。
堪布阿琼仁波切【97】有一个非常秘密的密法教言:所谓的今生证悟,对个别人来讲确实存在,但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上师要具有证悟的境界;二、要有具证量的教言;三、弟子要具有把上师观作真佛一样的信心。当这三个条件聚合时,上师简单的一句话很可能就会让弟子顿然开悟,但如果弄不好,弟子就会很容易被引入漫无边际的黑暗当中。所以,每个弟子应该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要求做——修持无上大圆满的人,应该认真学习中观论典,依靠中观见解进行观察极为重要!
97
堪布阿琼仁波切:1879年生于绰达尼雅夏地区,是前译宁玛派一位杰出的典范与代表人物。根本上师是龙多丹毕宁玛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对无上密法中的内三续,特别是对位列九乘极顶的光明大圆满的甚深修法,不仅完全通达无碍,更以自身完美的修证境界在世人面前树立起大圆满行者的光辉形象。他那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及由他亲传下来的耳传口诀,在整个藏地都极具影响力与声誉。如今,仍有许多大圆满的导师经常引用他所开示的殊胜口诀,来为弟子们直指心性本面;而无量有缘众生也因依照他的教言,直取了本初普贤王如来之果位。他的传承体系过去如是,现在及未来仍将不间断地把具信、具缘者度往究竟解脱的自在彼岸。
我再重复一遍,词句不一定与原文完全相同,但意思应该就是这样。依靠无上密法大圆满即生成就的现象确实存在,但需要具足三个条件:一、要依止一位具有证悟境界的上师;二、要有具证量的教言;三、弟子要具有把上师观作真佛一样的信心。也就是说,上师要有一定的证悟,并且他传的法是像龙钦绕降【98】、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具证量的教言,同时,弟子要具有视师如佛的信心。这样的弟子并不像现在有些求密法的人那样,整天看上师的过失,觉得上师今天偏心了、上师今天有嗔心了、上师今天的行为不对……在观过失的同时,还想依靠上师的教言即生获得成就。他并不是这样,他已经真正把上师视为佛陀。如果具足了以上三个条件,那么上师的一句话,很可能就会让弟子顿然开悟。但如果弄不好,这个弟子就会沉溺在漫无边际的黑暗当中,因为他没有懂得上师话的意思,于是依自己错误的理解而盲修,整天观修这句话,一直在上面浪费时间。
98
龙钦绕降:即无垢光尊者(1308—1363)宁玛派祖师,生于前藏札恰地方。尊者自小就具有信心、悲心和智慧等殊胜功德。尊者七岁时,由父亲传授灌顶及窍诀等,十二岁在桑耶寺桑珠仁钦处出家受沙弥戒,法名慈城罗珠。十四岁开始说法。此后,尊者先后依止数十位 上师,闻思修行。在护法神的请求下,尊者来到冈日托嘎,在那时撰写了多本著名的论典,特别是在布马目扎等传承上师的加持下,撰写了包括《布马心滴》《上师心滴》等大圆满著作。尊者一生致力于深入而严格的闻思修、讲著辩等佛行事业,大部分时间里,尊者都在山洞中度过,撰写了著有《龙钦七宝藏》《四心滴》《三大休息》《三自解脱》等佛教书籍二百余种。所传佛法也以无上大圆满为主。藏历第六绕迥水兔(1363)年,尊者在青朴,以法身佛的坐姿,其意融入法界。荼毗时,大地震动三次,人们听到了七声巨响。骨灰中出现五色舍利,显示尊者已证得佛的五身五智。
堪布阿琼的意思是,大家应该遵照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先以中观观察为主,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观察之后,就会对心的整个来龙去脉、本体非常清楚,知道自己的心并不存在,并非像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当对此有所认识之后,修行境界才不容易退转。
因此,对条件不具足、一般根基的人来讲,中观观察非常重要!在堪布阿琼耳传教言的前面,讲了很多中观推理,以此抉择了心的来去不存在。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观去来品》,能对自己的心有所认识。表面上看,这一品只是讲了无来无去,字面上好像很简单,但深入研究就会知道,它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大圆满非常甚深的教义。
下面讲《中论释》的内容:
《中论释》
【辛二(观行为之一异而破)分二:一、观察二者而破;二、观察各种能作所作而破。】
【壬一、观察二者而破:】
这个颂词是观察能作、所作非同时而破;下个颂词是观察能作、所作同时而破。
《中论释》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故无去者去。
【如果对方又认为:如同世间人都共称“天授在走路”、“说者在说话”、“作者在做事”一样,“去者在去”的说法又怎么会有过失呢?】
对方认为:人们都说“天授正从王舍城去往灵鹫山”、“说者正在说话”、“作者正在做事”(如工人正在修厕所等),或者“去者正在去”。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呢?既然世人都认同这些说法,那你们就不能否认这个现实。
《中论释》
【如果去者与去法(去的行为)的本体存在,而且也正是以(该)去法表明或使人了知去者的,则这样的去法就不是去者所作的去。】
中观宗驳斥说:如果去者与其去的行为本体成立,并且能通过去法表明去者,这样说也是可以的,但你们可能办不到。为什么呢?
《中论释》
【其原因为:在去的行为没有产生之前,并不存在去者。因此,去者去往某一村落或者城市的去法也是不存在的。】
因为如果去的行为尚未产生,去者怎么可能存在呢?根本不可能。因此,在去之前并不存在去者,去者去的概念只是世人的一种谬论、一种荒唐说法而已,根本不能成立。
通过以上观察,去者和去法非同时产生不能成立。接下来是分析,去者和去法同时产生也不合理。
《中论释》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
【如果对方又提出:用去的行为就可以表示去者,其二者是处于同一时间的,因为互为表示的缘故,所以并没有过失。】
对方又认为:若去法和去者在同一时间产生,就可以用去法来表示去者。比如,一个人正拿着枪,就可以称他为持枪者;正背着包,就可以叫他背包者。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正在去,就可以称他为去者。
很多道友可能也会这么想,认为自己去经堂的行为发生时, 自己就是去者,去者和去的行为是同时产生的,所以,去者去应该没有任何过失。下面就会对此观察。
《中论释》
【事实并非如此,在去的行为没有产生之前,都只能称之为非去者。只有在去的行为产生并发生作用之后,去者才会与其同时生灭。】
中观宗驳斥说:一个人在去之前,他只能叫非去者,而不能叫去者;如果去的行为产生了,则去者也会同时产生。这一点你们承许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前提,即去者不存在,去法也不存在;去法不存在,去者也不可能存在;去者产生,去法也会产生;去法产生,去者也会产生。两者互相观待,在同一时间生灭。但实际上这样承许并不合理。为什么呢?
《中论释》
【但去者是以去法而实现的,在去法没有生起之前,若去者已经成立,则其不能成为作者;】
因为,如果承许去者依靠去法而实现,那去者成立之后就不能再有去的动作,这样他就不能成为作者。
《中论释》
【如果不是去者(而是作者),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称之为去者。】
此处的推理方式和前面讲的稍有不同,但并没有错误。对方认为:去者和去法是同时建立的,如果没有去法,去者就不能成立,因此,如果去者已经成立,那一定会有一个与它同时的去法。我们反问:如果这个去法存在,那它肯定要有一个与它观待的作者。如此一来,此人就不能成为去者而只能是作者,因为只有一个去之故。如果他还能成为去者,那就要有另外一个去法, 这样就会有两个去的过失。
《中论释》
【去者所作的去法以其自性而存在(的观点),从两方面加以观察,都了不可得。而以该(去法),也不能重新将该补特伽罗表明为去者。】
从非同时产生和同时产生两个方面观察,以去法来表明去者都不能成立。因此,所谓的去者去根本不能成立。
以上是麦彭仁波切的推理方法,他把推理的内容放在了前面,下面才真正解释颂词。
《中论释》
【如果去法能够使去者实现[知]并且表明去者,则其之外与其相异的某一个(去法)并不能用作彼去者的去。为什么呢?】
“因去知去者,不能用异去,”如果认为去法能够使去者实现,即用去法能够表明去者(颂词中是用“知”来表示),则不能用与去者同一时间异体的去法来安立去者,而要用另一个去法来表明去者。但这并不合理,为什么?
《中论释》
【因为,在一个去者当中,是不应该既存在表明自己是去者的去法,又存在于其之外的其他去法这两种去法的。】
“于一去者中,不得二去故。”这样一来,一个去者就有了两种去法,但这肯定不合理,会有两种去者的过失。颂词意思是,不应该既存在表明去者的去法,又存在去者以外的其它去法,若有两种去法,则去者也应该变成两种,但这样会有很大过失,所以对方的说法不能成立。
《中论释》
【壬二、观察各种能作所作而破:】
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亦不用三去。
【决定是去者又同时具备去的行为,无论从前往目的地的已去、未去以及去时三种情形的去都不能采用。而远离去法的决定不是去者,仍然三种去都不能采用。】
有去法的决定去者,不可能同时具有去的行为,因为已去、正去和未去三种道路上的去都不能采用之故;没有去法的决定不去者,仍然不具足这三种去。
《中论释》
去法定不定,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所去处皆无。
【无论决定是去法,还是决定不是去法,抑或两者兼具的情形,三种去法的去都不能采用。《显句论》云:“三种情形的去,也即无论决定去,还是不决定去,或两者兼具三种情况,在第八品中,通过对作与作者进行观察时,以‘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等将进行宣说。”】
《显句论》当中的去、不去及两者兼具的三种情况,在下面第八品当中,是以是作者、不是作者和两者兼具的三种方式,以“ 决定有作者,不作决定业”等方法进行观察。
《中论释》
【在《佛护论》中,也如同前述而就已去、未去、去时三者进行了阐述。】
《佛护论》中的阐述,与麦彭仁波切的观察方法基本相同, 这与宗喀巴大师的观察方法有所不同。前面讲过,宗大师的《理证海》是从行为、道路和去者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中论释》
【在决定是去法时,可用去者已经成立等前面所采用的观察方式加以破斥;在决定不是去法时,则在三种道路上都不可能去,因为已经远离去法的缘故,如同住者一样;而二者兼具的情形,是以两方面的理证可损,或者(可以说该情形) 不存在的。】
决定去的去者,在三种道路上都不可能去,可以用前面的推理方法加以观察;未决定去的去者,在三种道路上也不可能去, 因为已经远离了去法的缘故,如同住者一样;既决定去又决定不去的去者并不存在,因此二者兼具的情况根本不合理。
《中论释》
【前往彼处与来至此地两者,都属于去法。(既然前面已经对去法进行了分析,)那么对于“来”,也就不必以其他理证(进行分析了)。】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本品一直分析去,而对来不加观察呢?
答:因为来和去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从这边往那边走,即是去;从那边往这边走,即是来,因此没有必要再用别的理证对来做观察。
《中论释》
【己二、以理证摄义:】
下面是以理证摄义,很多论师在此引用了非常甚深的教证。希望大家能仔细看一下清辩论师《般若灯论》里的教证: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意思是,为什么佛陀称为如来呢?因为佛陀对真正来去的道理已经彻底通达,他完全知道,所谓的来不存在,去也不存在。
《无言说经》云:“来去无有实,诸法如虚空。”我觉得这个教证特别好,以来去无实有的道理证成了一切万法都如虚空一般。何时,我们通达了自己的心像虚空一样,此时,各种烦恼、痛 苦、争论便会全部息灭于法界当中。
《无尽慧经》云:“无去无来者,名为圣去来。”
《般若波罗蜜经》云:“彼微尘等,亦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以彼去来不可见故。”意思是,微尘及微尘以上的法都没有来去,以此就可了知万法皆不存在。此经亦云:“佛告极勇猛菩萨言:‘善男子,色法去来不可见故,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阴去来不可见者,是名般若波罗蜜。’”
宗喀巴大师和全知果仁巴的讲义中引用了很多《华严经》、《宝积经》【99】等篇幅较长的教证,内容都非常殊胜。慈诚罗珠堪布的《慧灯之光》里解释了什么叫证悟空性,还讲了证悟大圆满首先以中观见解为主等道理。
99
《宝积经》全称《大宝积经》,由唐代菩提流志(562—727)等译。意指‘宝的聚集’,佛教重要经典,大乘经五大部之一。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论为基础,阐述了阿含以来之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修行等内容。它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常所引用的经典。
希望大家学完这一品后,能对所学的内容做一个总结,看看自己有什么感想和收获。如果一无所获,那还不如好好睡懒觉,这样还是一种享受。但我想只要大家认真听课,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比如,虽然我们以前知道《般若经》里有无来无去的说法, 但并不知道为什么无有来去,觉得诸法明明有来去,怎么能说没有呢?这次通过学习《中论》,以智慧真正观察之后,很多人应该已经认识了心的本体,知道它无来无去,犹如虚空。正如刚才的教证“来去无有实,诸法如虚空”所说的一样。这就是一个收获,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学习,在我们的阿赖耶【100】上也会种下空性的种子,这是千百万劫当中非常难得的机缘!
100
阿赖耶:心识名,八识中第八识,意译为藏识,藏字有三义,即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谓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所藏谓阿赖耶识为前七识熏习的杂染法所覆藏;执藏谓阿赖耶识为第七识所执为自内我。又译作无没,即含藏诸法种子而不没失。又虽在生死而不没失,故名无没。
下面是《中论释》的理证摄义部分。
《中论释》
【由以上观察可以得知,无论是去法、去者还是所去的道路三者,都无法存在。因此,由一处前往另一处的去时(正去)等法,其本性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合理成立。如同印章中的印模与明镜中的影像等等一般。】
镜中的影像和印章中的印模虽然没有真实的本体,但却可以依因缘而显现(《华严经》中经常用印章和美女照镜做比喻)。虽然影像会显现,但在镜子的里里外外无论怎样寻找,也找不到影像的本体。无来无去的道理,可以用镜子的比喻来说明。
一会儿下课后,大家也照照镜子,看看无来无去的道理能否通过照镜子而通达。你们可能很开心地想:堪布开许了,可以照镜子【101】啦。但是当拿起镜子照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很沮丧,觉得自己老了,很难看,从此以后再也不愿照了。(众笑)
101
按照别解脱戒戒律要求:僧人不许照镜子、照玻璃等。
其实无来无去是诸法的胜义实相,无常是诸法的世俗实相。如果觉得空性很难懂,也可以经常观观自他的无常。
昨天我去色达办事的时候,在街上遇见了我以前甘孜师范学校的一个同学。刚看到他的时候,感觉曾经见过这位老人,但却想不起来是谁,后来才想起来是二十年前的某某同学。
他觉得我老得特别可怜,我也觉得他老得非常厉害,我们对视了一会儿,谁都说不出话。真的是看到故人的脸更能看到无常,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原来也已成了这个模样。
我们短暂的人生一会儿就过去了,品味无常的道理有时就像翻阅一本厚厚的经典一样。
这次的偶遇,我看到了昔日伙伴外貌的巨大变化,深刻感受到了无常;他看到我相貌的改变,可能也对无常有了很深的认识。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应该也会感叹无常吧!听说有的人有好几面镜子,可能也是在经常观无常。(众笑)
《中论释》
【总之,此法——远离了“从那里来至这里”或“从这里去往那里”的来去等一切能作所作,犹如虚空般的无显智慧已经宣说完毕。】
至此,第二品无显智慧的境界已经宣说完毕。其实,这种能观察智慧,只是一种妙用而已,其本身也不存在。对此,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里曾用比喻【102】说明过:火烧木柴的时候,当木柴焚尽之后,火也会自然熄灭;同样的道理,用智慧观察对境的时候,当认清所知法不存在之后,能执著的分别念也会灭尽无余,这就是所谓的无显智慧。对于这一真实智慧,在大圆满、大手印中有不同的说法或名称。
102
《密严庄严经》云:“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
总之,通过观察来去,可以通达中观最甚深的法——在名言当中,万法如镜中影像一般,幻化的显现并不灭;在胜义当中,万法则如来去一般,没有任何本体。何时通达了这样的境界,学习第二品才算获得了很大利益。
《中观根本慧论》之第二观去来品释终
延伸阅读
伤害来自哪里?信心来自哪里?——【1802】FD 《中论广释》15-16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