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33:定慧品之二 返回

经典解读|《六祖坛经》33:定慧品之二

HDZGGW 正觉海 2023-07-08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证悟境界中没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无有定、慧的分别。

对证悟者来说,凡是有执著的,都是邪见。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等”,等同。禅定和智慧是等同的,禅定即智慧,智慧即禅定。


“学道之人作意”。“作意”,在佛教中是“这么想”的意思。这里是说学道之人不能这么想,也不能这么讲。


接下来又列举一些其他错误的理解。


“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有些版本是“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多数版本是“先定发慧,先慧发定”。


无论“发”也好,“后”也好,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道之人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说——先是禅定,然后生出智慧;或者先是智慧,之后生出禅定。虽然平时我们常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这是佛教的基础说法,禅宗和大圆满不会这样讲。


“定慧各别”。不要说“禅定和智慧不一样,是可以分别的”,这样理解就错了。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如果认为禅定与智慧有先后之分,持这种观点的人,把佛法最核心的证悟境界分成禅定与智慧,由此产生了二相的执著。然而,证悟境界中没有任何二元对立的概念,不可能有定、慧的分别。


“口说善,心不善”。这种人,虽然口头上把无二无别、空性境界、般若等讲得头头是道,但心里并没有放下分别、执著,仍有二相的观念,因此其心不善。


《坛经》里经常讲到不善、邪见等,与我们平时的理解差异很大,这是因为二者的层次不同。比如,普通人对三宝正常的信心,有时六祖会说这是邪见。为什么?因为凡夫对三宝的信心、菩提心等都是有执著的;对证悟者来说,凡是有执著的,都是邪见。


大乘佛经里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认为万事万物是无常的,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时会被视为邪见者从僧团里开除。无常是四法印之一,为什么被视作邪见?因为这些善恶、正邪等都是相对的,要看站在什么境界、从什么角度去判断。普通人的正、善,在高境界的人看来,就是邪、不善。


六祖之所以说这种人心不善,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放下二元对立的执著,认为定不等于慧,慧也不等于定,“慧定不等”,所以不善。


“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内”,心里想的;“外”,嘴里说的;“一种”,一样。意思是,心里想的跟嘴里说的都一样,内外一致。


如果要心、口都善,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要“定慧即等”。惠能大师说,定和慧是不能分开的,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这么想,这么说,才是“心口俱善”。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佛法是用来摧毁我执,而不是用来强化我执。

凡是对众生的执著,都离不开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推荐文章:经典解读|《六祖坛经》32:定慧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