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1) 返回

宝性论 Uttaratantra | ​通往佛性的旅程 (31)

钦哲诺布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2-12-24

很多年前,在法国

一个大帐篷盖起临时讲堂

仁波切开始讲《宝性论》

这是大地上所能发生的最美好的景象之一了

这么多年过去

天似穹庐,大地之上的我们

开始聆听这回响不绝的开示

惟愿此刻“宝性”二字所到之处

漫天甘露 满地光明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七金刚句 : 佛行事业  

  • • 主讲人:宗萨钦哲仁波切

  • • 地点:法国多尔多涅(Dordogne)

  •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第五日 / 前言

我想提醒各位,应以出离轮回和希求证悟的发心来聆听这些法教,不仅为自己,也为了他人。过往的菩萨们牺牲了自己的身体、财物与国土,仅为法语一字。我等凡夫也曾多次牺牲自己的身体、财富与国土,但都只是为了种种无益之事,而非为法语一字。举例来说,在这帐篷里[1],我们每一个人必定曾经为了某人而牺牲自己的生活、奉献自己的时间及一切事物。我们每一个人必曾造成他人心碎的痛苦,而且我确定,在我们进行讨论的此刻,在座某些人就正引发他人的痛苦。这一切都是徒劳,而看起来,我们还会继续这么做。然而,如果你能为法语一字而挹注哪怕是一点点的虔敬心,都会有非常多的利益,不仅利益自己,也利益其他许多人。

法语,亦即佛的道路,不像其他的修行道路。佛道不难,这是我们称之为善逝道的原因。尽管佛功德是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的,过去几天,我们也已听闻到深广无尽佛功德的一小部分。即便只是忆念三宝或听闻三宝之名,就足以显示我们具有非常多的福德。

藉由听闻佛的名号、思惟佛并些微禅修佛,在相对层次上,我们可以累积非常多的福德。至少,我们忆念着某位步履优雅、仁慈又和蔼的人,他提醒我们温和与慈悲,而非系念并陷入引发百年战争和社会冲突的手足之争或家族争斗。在比较究竟的层次上,藉由听闻及思惟佛,我们理解我们拥有那样的佛。我们的本性即是佛,不需要去羡慕一位存在于外、被称为「佛」的人物,意即出现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悉达多。我们具足他所有的功德,完整的功德,一分不少,一分不多。我们具有与他一模一样的大小、重量,所有一切都相同。我们无需羡慕他。我们不需等待一个假设日后会出现的授记,你的内在就已具足那些功德特质。

藉由听闻法语,在相对层次上,它提醒我们「诸行无常」的真谛。因此,如果你今天没有一台法拉利跑车,也许明天就会有。如果你觉得自己很糟糕,觉得自己是极度邪恶的人,那么你知道自己还有希望,因为你的邪恶有机会消失,至少你得假装想要追求非暴力。在究竟的层次上,当你听闻、思惟佛法,各种边见便完全消散。这有点儿像是有人从悬崖掉落,就在落下之前,他设法抓住了向外伸出的干草根。你非常恐惧会坠落,但当你真正思惟并修持佛法时,突然间你机智地往下看,然后了解到并无悬崖。奇怪的是,就在草出现的那瞬间,你了解到没有悬崖。

藉由听闻僧伽并思惟僧伽,在相对层次上,我们感觉自己可以成为修持和运用此真谛的容器。至少我们被迫行为要好一点,比如某种程度上成为素食者,或者勉强地出家为僧。在究竟层次上,藉由闻、思、修僧伽,我们了解到,不单单是我们自己,一切众生皆具此潜能。你同时了解到,正如圣弥勒所言,每一个众生皆可成为究竟的皈依对象。每一个人的本性肯定就是究竟皈依处,所以你别无选择地成为无派别者。因此,在此时代,我们可以说,甚至有机会听闻三宝的名号都是佛行事业。

今天我们将开始佛行事业这一章。当我们讨论佛行事业,我们讨论的是被驯服的众生,因此我们讨论的是观众、弟子。如果要了解所谓的祈请、祈愿,了解〔佛行事业的〕这些事情是很重要的。诸佛是否听到并了解我们的祈请?诸佛是否完全圆满所有祈请者的愿望?某个程度而言,这很简单,因为没有真实存在于外的佛。但在相对的层面,有佛出世,他出生在蓝毘尼等等。我们可以区别「真正」的佛──法身,与化现的佛──色身。像我们这样的无明众生,无法和究竟的法身佛沟通。关于这些化现,令人相当讶异的是,报身佛可以被感知,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而化身佛也只有具福德者能理解。

当我们讨论三身,尤其是化身,我们讲的是最外层的化现。而最外层的总是显现出化身相,亦即一位安详、谦卑、简朴的出离者。选择这种形相有许多理由,其中包含了我们的想要与需要。我们想要我们所谓的老师或上师是安详的。这里特别指的是最一般的观众。特殊的观众才不在乎!他们有赫鲁嘎这样的化现,那些化现超乎我们的想象。你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佛选择了这种最外层的化现──安详、谦卑、赤脚、托钵的人。毕竟,乞讨被认为是最低贱的事,尤其是在现今,而那几乎是佛每天在做的事情。

谈到最高权威,有另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乌金督嘉仁波切的寺院里,主尊是莲师,还有一尊很大的赫鲁嘎塑像,以及其他一些赫鲁嘎和空行母的塑像。主殿佛龛的侧墙上,画有一尊佛的立像,托钵而行。他不是主尊,主尊是莲师及其他的赫鲁嘎、勇父和空行。我们两人看着那些佛像,乌金督嘉仁波切忽然说:「知道吗,作为最殊胜的赫鲁嘎、最殊胜的上师,这些家伙要怎么想都可以。」然后他指着佛:「但假如这家伙突然走进这房间,所有这些本尊都要起立向他敬礼。」而且,如果释迦牟尼佛坐在这里,这些本尊、报身佛等带着他们的法器及眷属走进来,释迦牟尼佛甚至不需要在意他们,他可以忽视他们。可见,释迦牟尼佛是当今之王、贤劫之主,他是这个时期最高的权威。我们可以说化身佛是最外层,报身佛是较高的一层,因此赫鲁嘎属于较高层。不过,说到最高权威,我们是以观众的角度在讨论阶级,这是为什么〔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是所有诸佛菩萨中是最高的。 

我们正在讨论祈请的概念。举例来说,舍利弗具有向佛祈请的能力,提婆达多则否。说这些是因为我们今天要讨论佛行事业。你们会听到,你的祈请以及你知道如何祈请就已经是佛行事业了。并不是你先祈请、念祈请文,惟有那样,佛的事业、加持等等才会出现。寂天菩萨曾说,在此黑暗时期,瞬间想要祈请或实际做祈请就已经是佛的行动了。在你完成祈请的那一刻,就已经接受到加持。不需要按「输入」键传送出去,然后等待回复。

一旦知道此一道理,你便会了解七支供养文、积聚福德、请转法轮、请求长久住世等的概念。不需等待结果,祈请本身就已然是结果。举例来说,为何要顶礼?因为可以碾碎我们的傲慢。当你顶礼时,便已经开始碾压你的傲慢到某个程度。这很重要。甚至佛本身,在授课之前,他会先向他的法座顶礼。同样的,请转法轮被认为是可以对治无明和邪见,想要领受佛法的愿求也已经开始击败邪见。那是对治无明的方法。 

这些是一般性的背景。当我们讨论这些偈颂时,乍看之下不怎么难,然而其义无穷无尽,那些都是十地菩萨说的话。你可以思惟一则偈颂、修持、做祈请,然后十年后再读一次该则偈颂,你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有点像练习国画的竹子画法,初次作画时,觉得还好,但你也可能画它一辈子,仍觉得不够好。

280

所化界与调方便,所化界之调伏事,
随所化处应时行,遍主恒时任运转。

这则偈颂讨论佛的自然任运。他知道众生的五大、动机和潜在的意图。我们这一时代的许多伟大上师具有这种特质。当你看见这些大师们的一些学生,会很纳闷那些家伙怎么会修持佛法。然而他们亲近这些大师后,十天之内连肤色都改变了。

佛知道如何调伏众生。他知道众生〔的状态〕在哪里、要将他们放置在何处,例如暂时置于上三道或直接令其开悟成佛。举例来说,佛在摩揭陀国时,有次他的袍子破了个小洞,他的比丘们想要帮忙缝补,但是他说:「不用,不是今天。」他出外托钵,遇见一位穷到无衣可穿、非常贫穷的妇女。佛走向她乞讨,每个人都感到讶异。当她看见佛袍上的破洞,于是请求供养补缀,佛依她所愿。当她缝补时,据信,舍利弗看见兜率天中新建了一座宫殿。她逝世之后,随即往生至该天。但是她并没有即刻至兜率天,而是成为佛的弟子,成为了最杰出的尼师之一。

佛也知道何时去调伏众生。他从来不是只因为有学识、有文凭,而化现及开示教法。当时间、地点和元素对了,当情况对了,他才会行动。举例来说,他未立即展现他的神通力,直到很久以后,当外道在舍卫城制造纷争时,他才显露神通。基本上,他总是选择恰当的时机。

至于调伏他的堂弟难陀,那是较晚的事。难陀爱上一位美丽的烟花女子,他们非常相爱,老是黏在一块儿,实在分不开。一日,释迦牟尼佛认为是该见堂弟的时候了,于是他来到难陀的宫殿。难陀是位王子,但他通常忙于调情,以至无暇见皇家使者或其他人等。他总是说「晚点再来」,或者差遣他的仆人们去应付。但是当释迦牟尼佛前来,难陀无法拒绝他;这是佛的功德之一。在佛的多生多世中,凡是请求他帮忙的,他从没说「不」或婉拒他们,因此没有人可以真正拒绝他。因此,难陀必得出来。他心里想:「天哪,那个人!」难陀的皇后在他的额头抹上口水,告诉他,口水干了之前一定要回来。

当难陀来到门边,佛在那里,托着钵。难陀供养了ㄧ些东西后,便急忙要进屋,但佛说:「等等,我想给你看些东西,我想带你到一些地方。」再一次,难陀无法拒绝。佛带他前往冈底斯山。途中,他们看见一只母猴,佛指着猴子问:「你觉得母猴比较漂亮,还是你老婆比较漂亮?」难陀回说:「当然是我老婆漂亮。」他们继续移动,佛说:「去忉利天吧!」当他们到达时,看见一座宏伟的宫殿,宫殿中有一张宝座、浴池,及许多美丽的天女,她们忙着洒扫和布置各种装饰。佛再次问难陀:「谁比较漂亮?你老婆还是这些天女?」难陀回说:「嗯,和这些天女比起来,我老婆就像那只猴子。」佛要难陀去问天女,她们在做什么。天女们回答:「世间有个叫难陀的家伙,即将出家。由于这样的功德,他往生时会来这里,我们正等待要服侍他。」

然后佛和难陀回到地球,不久,难陀即出家为僧。但是佛告诉其他弟子,包括他的另一位堂弟阿难在内,从那以后,所有出家僧众都要避开难陀,不能和他一起用餐、一道走路、同寝一室。他必须与人隔离,独自生活。佛说:「你们的目标和他不同,所以他需要独自生活。」数个月以后,难陀变得很哀怨,因为他没有朋友,没人搭理他。他去见佛,询问众人避开他的原因。于是佛说:「让我们再来一趟旅行吧!」

这次他们到了地狱,看见许多骇人的景象。某个角落有一个大锅炉,沸水滚滚,阎王侍从增添薪柴并打理着各种刑具。佛再次要难陀去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说:「有位叫难陀的僧人,因为出家,所以将会至天堂。但福德力会有耗尽之时,因为他曾积累各种恶行,那些行为会将他抛入这个大锅炉里。这就是我们用来沸煮他的锅炉。」

同样的,佛行事业一直都是任运显现,因为佛知道教导弟子们的所有必要之事。

281

具足功德胜宝聚,智慧水海福慧日,
诸乘无余定成就,广无中边如空遍。
佛性功德无垢藏,已见众生无别具,
烦恼所知云罗网,诸佛大悲风令散。

这则偈颂多么美啊,它谈到为何佛行事业永不间断。佛有许多殊胜的功德,比如各种开悟三昧;以及他穿越如海水般的智慧──十地,而圆满各种功德。历经十地之后,他已圆满福慧二资粮,其智慧如日。所有这些三昧及菩萨地的果实,有如虚空般的证悟。

这是佛行事业不间断的真正原因。佛知道,这个无垢性(「界」)、他已成就的这个无垢佛,与众生内具的佛没有丝毫差异,这是何以佛行事业不会被中断。佛行事业在此如何解释?佛的大悲有如摧毁暂时染污云的风,而那种信心是可能的,因为他知道他的佛果与众生的佛性没有丝毫差异。这是为什么佛行事业不会被中断的理由。举例来说,假设你今天忘了祈请,那不表示他的佛行事业就停止了,或此后五百世你都不是佛教徒。那不表示他〔的佛行事业〕停止了。

以上是摘要。现在要开始详细的解说,但这也有个摘要。这是圣弥勒讲说的方式。他是神人,不是凡夫。这是他们讨论的方式,非常详细而从容。

282

何者依于何方便,调所化业何处时,
于彼不生分别念,是故能仁恒任运。

哪些众生会被调伏?于何处被调伏?何时被调伏?如何被调伏?佛全都知晓,因为他没有概念分别;所以这一切都是自然任运。

283

何者种种所化界,彼彼诸多调方便,
所化种种之事业,何处何时任运行。

284

出离以及彼显示,彼果以及摄受彼,
彼障以及断障缘,于此无有分别故。

285

所谓出离即十地,二种资粮是彼因,
彼果乃为大菩提,菩提摄受诸有情,

286

彼障无边诸烦恼,及随烦恼与习气,
一切时中断障缘,彼者乃为大悲心。

诸佛行动时,以六种方式示现,而没有任何概念分别。整个大乘道、菩萨道被称为「萃取道」。我们都有佛性,但它受到染污的缠绕或包覆,所以我们要从这些暂时的染污中抽离。当我们讨论「道」时,我们谈的是十地。道上有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两种资粮的积聚如同因,在十地过程中生出一切善功德,而两种资粮积聚的果是证悟。佛行事业做了什么?净除染污。佛对谁示现?众生。净除染污的助缘是大悲。

佛行事业最重要的其中一个因,是众生有证悟的潜能。这很重要。如果众生没有佛性,佛行事业起不了作用。有两种染污遮蔽了佛性,启动清除染污行动的助缘是大悲,这是觉者紧护且不舍众生的情况。所有这些会以譬喻再说明一次。

287

应知此等之六处,如其次第而宣说,
犹如大海与日轮,虚空宝藏及云风。

佛行事业示现的六种方式,如以下的譬喻。

288

为诸众生资生故,二种资粮如日轮;

十地如海洋。海洋含藏许多珍宝及不可思议的特性;同样的,十地也有无尽、无量的财富。

福德及智慧二资粮如同太阳,因为太阳帮助果实成熟。对于「积聚福德」的概念,像是供灯等是令人惊叹的譬喻。当太阳帮助果实成熟,这件事自然地就发生了。太阳不会想:「我要帮助苹果成熟。」太阳出现,提供热能,果实在它的曝晒下成熟了;那些洞穴中的果实则无法成熟。

289

无有中边广大故,菩提犹如虚空界;
正等正觉法性故,众生界如珍宝藏;

证悟如虚空或空界。各种事物显现于虚空之中,而虚空本身没有改变。众生如珍贵矿藏。这是多么鼓舞人的譬喻啊!你在矿藏中挖掘珍宝与财富,财富来自矿藏;同样的,佛来自众生,因此众生如珍宝藏。

290

客尘周遍无体故,彼障烦恼如云聚;
具能散尽彼障故,大悲犹如猛烈风。

染污如云,它们是短暂且可以移除的,并非如其所显现。大悲如风,它摧毁、驱散、制造出混乱,并且瓦解制度化的、轮回的、1加1等于2的理性世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譬喻,只有弥勒想得出来。通常我们认为悲心如蜜,是某种黏答答、像胶水的东西。

这里结束摘要,然后是真正的详细解说。


「注解」

[1]  仁波切讲课的地点是一处大帐篷盖起临时讲堂。


- 翻译/宝性论读译小组 -

- 版权/Siddhartha’s Intent -


  如欲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与网址;
  若转载时添加图文与内容,请自负相关著作权责。


到目前为止
宗萨钦哲仁波切共讲过五次《宝性论》
在法国讲述的这一次
被认为是最完整 最深奥的一次
效法玄奘和鸠摩罗什大师
《宝性论》读译小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让这部释论的中文版得以首次呈现
我们将在每周五持续更新
相约星期五
相约在永不变易的佛性里


 宝性论 Uttaratantra下载 

我们把陆续公布的《宝性论》重新放入百度网盘中

 https://pan.baidu.com/s/1mpuEkeR_JDpVVtn7y50XJg?pwd=xb4j 

提取码: xb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