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现实和梦境?
如何通过梦境来提升自我认知?
今天
让我们走进梦境,认识它
《盗梦空间》中的深度思考
前几年,一部高分电影《盗梦空间》,把人们对于梦的认识,以艺术手法的角度重新进行了诠释。
《盗梦空间》中有个主要的情节:主角进入到其他人的梦(潜意识)中,植入一个想法,从而改变做梦者的思想和行为。电影中所描述的梦是一层一层的,一个梦中还有另一个梦,不断地层叠,而直到最后,主角也只能是一直生活在梦里。一层又一层的梦境,让主角有条件实施所谓的“盗梦”去控制别人的思想。
那电影中的“盗梦”又是如何实施的呢?
通过层层的梦境,进入到一个人意识的最深层,并改变它。
《盗梦空间》的科学背景是心理学,讨论了人们内心的作用。按照佛教的观点来讲,内心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源自于我们的心。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执著,而我们所执著的对象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针对这个问题而言,从佛教的角度探讨一些影视作品以及开展佛教与学术界的交流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因为世间的一些思想和观念,或者某些大家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来都只是一种错觉。比如说,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受到影视剧的影响,甚至有人说电影已经成了人们的一种“宗教信仰”,因为电影中的思想,已经深深植入到了人们的心里,而人们也纷纷效仿电影中的种种行为,却忘记了那仅仅只是电影而已。
《盗梦空间》英文名的字面翻译是“思想植入”。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植入”的方法有很多,只不过我们很难察觉到。比如说,影视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思想被直接“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从而改变我们。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观察梦境,还需要观察现实生活。当用佛教的方法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发现梦境与现实可以十分接近,更要学会将梦境与现实都抉择为空性。
佛教如何看待梦境
佛教中讲,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跟梦没有什么差别,比如《金刚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华严经》中也说“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在座各位可能坚信梦境与现实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但如果我们以理性和智慧来观察,恐怕并没有办法判断我们今天究竟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交流。大家可能觉得这不可思议:现实就是现实,梦境就是梦境,梦境是虚幻的,不可能和现实一样真实。但实际上,佛教不仅有教理,还有逻辑上的剖析去探讨现实与梦境的关系。
比如,虽然你现在觉得现实与梦境有一定差别,“我们现在身体能接触到的物质、耳朵能听到的声音、眼睛能看到的事,但你有没有理由证明你现在不是在梦中呢?能不能至少举出一个充足的理由?也许你会说:物,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这怎么会是梦呢?”但事实上,当我们观察梦境的时候就会发现,梦境中的整个场景,包括自己也都是存在的。
可能有人还会说:“我们在现实与梦境中对时间的感知有一定的差别。”
但事实上,昨天、甚至更久以前的一切经历,跟昨晚的梦境没什么差别,因为昨晚的梦在此刻也只是一个回忆的对境而已;同样的道理,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也和明晚的梦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它还没有发生,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认为未来是实有的。那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当下的生活和梦境也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我们在梦境中也会经历所谓的“当下”。
有人还会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时间非常长,而在梦境中所处的时间非常短。”
这也不一定,因为在每天的二十四个小时里,我们至少有七八个小时都是在梦中;同时,白天的时间也是虚幻不实的,当我们用智慧观察时就会发现,同样找不到它的本体。因此,不管从与事物的接触还是从对时间的感知来看,现实与梦境的确很难区分,这就是佛教中“人生如梦如幻”的道理。
佛教的“思想植入”
其实佛教中的“思想植入”指的是对心的一种调整。《盗梦空间》的不足之处在于,主角必须依靠外在的科学仪器(助缘)才能进入到下一层梦境。
而在佛教中,不论是所谓的“盗梦”还是修行,每一个人都可以只依靠自己便能进入到思想的最深层。
我们现在的分别念都非常粗大,如果能减少分别念,达到无分别念的状态,就像眼耳鼻舌身这些根识一样,然后再进一步将无分别念也去除掉,就会进入到我们最细微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阿赖耶就像大海底层一样,储存着很多前世、今世所留下的习气种子,这些种子会在将来成熟。而当我们睡觉时,虽然没有了白天粗大的分别念,但阿赖耶上的种子却开始活动,于是产生一些意识的迷乱现象,这就是梦。所以,佛教认为:梦,是前世漫长的生活所遗留下的一部分种子以及现世中我们日常所串习的心态造成的。有些人今生虽然没有做什么恶事,但却经常做噩梦,这其实就与他前世留在阿赖耶上面的种子有一定的关系。
神奇的梦瑜伽
早在8世纪,藏传 佛教的莲花生大士便给出了很多梦瑜伽的窍诀,感兴趣的人应该去了解一下。梦瑜伽并不是传说,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的修行,人们的的确确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我在这里介绍一些基本的修法:刚开始的时候,你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告诉自己现在是在做梦,同时也要将日常生活与梦境对比,慢慢你会发现二者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差别。白天坚持练习的话,你就可以在梦中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做梦,这叫做认识梦。当你知道自己在做梦的时候,你就可以想,其实梦中没有真实的躯体,梦境可以随着心意变化,然后你可以尝试在梦中实现各种变化,比如变成飞禽、诸佛菩萨等等。当你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在梦中做很多事情,比如一变多、多变一,甚至可以瞬间走遍东南西北。
历史上,有些人可以在梦境中成办很多事情,比如藏地历史上有名的学者、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他的书房里有很多书,但由于白天没时间看,他便在夜里依靠梦瑜伽翻阅,前一晚打算读的书,可以在第二天清晨全部通达。我也很想有这样的能力,自己白天特别忙,晚上经常一觉到天亮,但第二天醒来之后,却一本书也没有在梦中看到。但这种梦瑜伽的的确确存在,而且十分的殊胜稀有。我们佛学院有位非常有智慧的学者叫丹增嘉措,他写过一本书叫《探索梦的奥秘》,你们方便的时候也可以看一看。他在书中引用了一些科学的观点,同时结合了佛教中不共的思想对梦进行解释。
汉地的永嘉大师说过:“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梦中,六道轮回都是清清楚楚地存在,而当我们真正觉悟后,却发现原来这些都不存在。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一定清楚这些道理,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就会发现,原来佛教并不是讲一些毫无根据的故事。佛教的观察方法告诉我们,现实当中的任何一个东西都是“如梦如幻”的,梦境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差别,而正因为这样,所以可以有“思想植入”,这些“被植入的思想”也会改变我们的人生。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我们今天的交流,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呢?如果你认为是在现实中,可不可以给出一个充足的理由?
其实,我们越剖析就越会觉得现实不成立。如果以佛教的中观思想来观察,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实有的东西。这一点,从量子物理的角度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有必要进行“思想植入”:人生如梦如幻。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本文教言恭录自
索达吉堪布《清华大学演讲》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