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65课 * 甘露丸
五无间罪过患严重
按照共通的说法,五无间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以及破和合僧,不包括杀害上师、阿阇黎。此处按照《祖法金藏论》中的说法,所谓五无间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杀害上师阿阇黎等具有法眼的诸智者、恶心出佛身血,造了这些罪后,死后不经中阴而直堕地狱。也就是说,按照这部论典的观点,对于杀害父母亲,杀害给自己传授声闻乘法、菩萨乘法、密乘法的上师阿阇黎,杀害声闻、缘觉阿罗汉,以及以恶心损害佛陀的色身,不管是自己造、唆使他人造还是随喜他人造这五种罪业,死后都将不经他世而立即堕入无间地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一定亲自去杀父、杀母、杀阿阇黎,也不一定叫他人做,但是有时候会随喜他人造这些恶业。比如自己和某人关系不好,当他造了这些恶业后,自己也许会产生随喜心:太好了,他造了这么严重的罪业,一定会遭受报应的。
在《大乘义章》中,对“无间”有四个方面的解释:一、趣果无间。舍此身已,次身即受。二、受苦无间。造五逆罪者,一劫之中于阿鼻地狱受苦,日日夜夜无有间断。三、寿命无间。造五逆罪后,于地狱中,一劫之中寿命无有间断。四、身形无间。阿鼻地狱纵广八万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遍满,不相障碍。
五无间罪的忏悔方式
五无间罪的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应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面前发露忏悔这五种无间罪。忏悔罪业的方式比较多,除了在阿弥陀佛面前忏悔之外,还可以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忏悔,依靠密宗的不共修法忏悔,念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咒语忏悔,念诵《普贤行愿品》等大乘经典忏悔。《普贤行愿品》中说:“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如果实在没有念《普贤行愿品》的能力和因缘(如有些人不识字),也应该通过念百字明等其他方式来忏悔。
佛陀曾经说,无论何人,只要诚心忏悔,相续中的罪业一定会清净。所以,那些想清净罪业的人应该精进忏悔,如果自己的对治力比较强,则即便一次忏悔也可清净数万劫的罪业。《金光经》里说:“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这个教证说得非常清楚,何人在千劫中造下弥天大罪,如果能以猛厉的心态发露忏悔,则一次忏悔也可以清净这些深重的罪业。
在座的各位道友虽然即生中不一定造过五无间罪,但不敢说多生累劫以来没造过这些罪业,而且在即生中也可能对上师、父母、佛像不恭敬,或者曾经毁谤过圣者、僧众,为了清净这些罪业,一定要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忏悔。今后,当我们遇到上师、佛像等殊胜的对境时,应该生起强烈的惭愧心,认识到自己以前做的事太可怕、太可耻了,之后以强烈的悔心念诵忏悔文,这样就能清净罪业。
损害三宝的都属于无间罪
破和合僧:破坏僧众和合会中断法轮,这样会损害佛法。
出佛身血:佛陀是三界的皈依处,损伤佛身就损害了法身的所依——殊胜色身之中的化身,这样会损害佛陀。如今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圆寂,我们不可能直接损害佛身,但如果对佛像不恭敬或者诋毁也会造下严重的罪业。
杀阿罗汉:阿罗汉是断尽三界烦恼的殊胜僧众,如果杀害阿罗汉就是损害僧众。
由于会对三宝造成损害,因此上述三种罪业都属于无间罪。
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曾造下上述的无间罪。像提婆达多一样,我们这些人从无始以来也可能造过此类无间罪,所以也需要发露忏悔。如今我们得到了暇满人身,有了忏悔恶业的机会,此时应该精进忏悔,如果现在不抓紧忏悔,任罪业滞留在相续中,将来有没有机会忏悔是很难说的。
上师的恩德胜过佛陀
因为佛陀虽然在世间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可是我们生在末法时代,没有亲见如来尊颜的缘分,现在依靠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我们才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师对我们的恩德已经超过了佛陀。《窍诀宝藏海》中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菩萨尊者,他在五比丘中一位叫大德的比丘面前得过法,有一次他见到大德比丘和佛陀在一起,他首先顶礼了大德比丘,然后才顶礼释迦牟尼佛。表面上看,他的行为似乎不合理,可是佛陀却赞叹他:你做得对,你应该先顶礼得法的上师,然后再顶礼我。
因此,不管是给自己传授一般法的上师还是传授高深大法的上师,只要这些法对自己的相续有利,我们就要恭敬他们。如果我们对上师有恭敬心,那么依靠上师、诸佛菩萨的加持和无欺的法性缘起力,自然而然会得到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否则,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佛法的利益。帝洛巴尊者说过:如果一个人对上师没有至诚的恭敬心,他的相续中绝不可能产生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些人对所有有法恩的上师都不屑一顾,这样的人很难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
及时对治不恭敬上师的分别念
如果一个人不恭敬上师,甚至仅仅生起“我已胜过上师”的分别念,罪过也相当严重。现在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虽然在修行的境界上自己不如上师,但是在某些世间法方面,自己已经超过了上师。他们认为自己的口才比上师好,或者自己的相貌比上师庄严,或者自己的福报比上师大。其实,产生此类的分别念是不应理的,以后会招致不良的后果。还有些人认为,上师和弟子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从世间的角度看,这种想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不合理的。
现在汉地的很多居士也是如此,他们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平时的许多言行对上师都带有轻视、侮辱的意味,这样很不合理。这些人应该多学习佛法,如果能不断地学习,自己的言行就会逐渐如法,就能避免很多罪业。作为一个凡夫人,有时候内心难免会产生对上师不恭敬的恶分别念,一旦产生这样的分别念时要立即觉察,并以正念来压制邪念:噢,我产生了这样的分别念,不对不对,我的上师肯定是有福报的,只不过他不愿意搞这些,如果他搞财富,那肯定会远远超过我的,嗡班匝尔萨埵吽……大家需要这样时时刻刻对治自己的烦恼。
如果自己不恭敬上师,那么过患也是相当大的。续部中说:“闻一偈颂者,若不当作师,百世转为狗,成为具痣者。”意思是,如果在某人那里听受过一个偈颂,如果不把他当作上师来恭敬,则以后会于一百世中转生为狗,以后即便得到人身,也会变成身体有恶痣者或者肢体残缺者。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佛说如若不恭敬,仅赐一句法上师,百世连续转为狗,复转生于劣种中。”意思是,佛在经典中说,如果不恭敬仅仅赐予自己一句佛法的上师,则将连续于一百世转生为狗,之后会转生于屠夫、妓女等下贱种姓。
应恭敬一切有法恩的上师
一般来讲,上师来的时候,弟子不能坐着,一定要站起来迎接。世间也有这样的传统,在学校,当老师来的时候,学生要站起来表示恭敬,在单位,当领导来的时候,员工要站起来表示尊重。但是在某些地方,当上师来的时候,弟子却坐着不动,这是很不如法的。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似乎应该是平等的,但从现实中的很多缘起来讲,人和人应该有地位高低的差别,所以弟子应该对上师恭敬。
有些人是这样的,如果名声、地位出众的上师来的时候,他会站起来迎接并恭敬顶礼;如果是一般的上师来,即便自己以前在他面前得过很多法,他也根本不站起来迎接,更不会恭敬顶礼,甚至上师来时还装作不知道。其实,对上师不能以名声和地位的大小来区别对待,应该对凡是有法恩的人一律恭敬。有些道友觉得:我对大活佛、大法王恭敬是可以的,可是凭什么要我对班上的法师和辅导员恭敬?我和他们相比,不管在智慧、体力各方面都是一样的。这些人的想法是不懂佛法的表现。实际上,对法师的恭敬并不是对个人的恭敬,而是对佛法的恭敬,如果你对法师恭敬,佛法的加持就很容易融入自相续,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
在恭敬上师方面,不必说要恭敬广泛授予密宗的灌顶、传承和教言的上师,甚至对仅仅从字面上讲解、赐予四句显宗法要、赐予浅显格言的上师都应该恭敬,也就是说,凡是对我们的相续带来利益的上师都值得恭敬,这样做有极大的功德。
在当今时代,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不如法的现象。有的人以前在某个班级的法师面前得过法,现在自己不在那个班里了,所以他就无所谓了——因为只有现在的法师才是我的上师,过去的法师不是我的上师了,所以我没必要尊重他。有些人以前在某位不太出名的法师面前得过法,后来他有能力摄受弟子时,连那位法师的名字都不愿意提起,因为他觉得提那位法师的名字会让自己没面子。其实,如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完全没必要隐瞒自己的上师,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公开说自己从某上师处得过教言。
依师后不违背上师教言
依止上师、堪布、阿阇黎以后,无论他是好是坏,都不能违背其教言,续部中说:“依止上师后,无论其好否,岂能违教言,彼若失此印,堕金刚地狱。”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观察某人具不具足上师的法相,反复观察之后方可依止。依止的界限就是在他面前听法,在这以后就不能再观察了,那时无论上师是好是坏,都不能违背他的教言,否则会失毁师徒之间的“印章”,以后必将堕入地狱。现在很多人刚开始不观察,只要遇到一个出家人就大兴供养,然后在他面前听法,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向上师算账,说上师贪心重、行为不如法、戒律不清净、财务方面有问题等。然后他又寻找另一位上师,并说:“我把从前的上师舍了,以后唯一依止您老人家。”这样的依止方式是不对的。
依止上师后,对上师的少许教言都不能违背,否则也是有果报的。据说惹琼巴之所以还俗,就是因为违背了米拉日巴尊者的一个教言。另外,以前益西江措大师在离开上师时,他的上师对他说:“你不要磕离别头,以后我们还会见面。”他离开上师的住所后,回想起上师的恩德,内心产生了无法言表的恭敬心,就远远地朝上师的房子磕了几十个头才离开。没想到这小小的违背师言的行为,竟然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后来他再也没有见到上师。现在有些道友到上师那里去,有些人说回去时不要磕头,有些人说应该磕头,所以不知道该不该磕头。从刚才这个公案看,离开上师时最好不要磕头。
(提示1:依止上师的界限是在他面前听法;提示2:离开上师时不要磕头。)
不能诽谤和舍弃上师
《事师五十颂》中说:“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因此,依止一位上师之后,最好不要寻找他的过失,也不要诽谤他,否则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即便你看到他有过失,也应该尽量观清净心。藏地的措智让珠大师有一部观清净心的教言,教言中说:“我们应该观清净心,尤其要将有法恩的上师观为真正的佛菩萨,即使他们在自己面前显现不如法的行为,也不要谈论他的过失。”其实,就算自己的上师是再坏的人——戒律不清净、誓言不清净、干尽世间的坏事,你依然可以将他观想为有功德的人。你可以这样想:以前印度的一些成就者也示现各种禁行,上师也是这样,为了度化众生才这样示现的。
续部中又说:“纵然无功德,依师若舍弃,侮辱诸上师,诽谤三世佛,其罪说不尽。”即便一个人没有任何超胜的功德和境界,完全是一个凡夫人,在依止他之后也不能舍弃他,也不能诽谤他,如果诽谤他就相当于诽谤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这个罪业是无法言说的。
有些人有这样的想法:我与某上师关系不好,不如我把他舍弃了,依止另一位上师。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能成功的。我遇到过很多佛教徒,只要他和自己的上师有严重的矛盾,不管他的上师是好是坏,我都不愿意和这个人接触,也不愿意摄受他。这样的人确实是无法度化的,佛经和续部里讲得很清楚,如果和一位上师发生了严重的矛盾,就等于和一切上师发生矛盾,所以我肯定没办法度化这样的人。
如果不了解这些道理,虽然有些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可是以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也会毁坏自己的很多善根。在座的有些人如果以前依止过其他上师,后来和他们发生了矛盾,现在一定要好好发露忏悔。关于忏悔的方法,在《三戒论》的讲义中说,如果上师还在世,应该在他们面前忏悔,如果上师不在世,可以在他们的照片面前忏悔。总之,很多显密的经论都宣说了违背师教的严重过患,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很多人不一定真的会杀害上师,可是他们的身语意却经常违背上师的教言,希望这些人今后尽量忏悔此类罪业,并对一切有法恩的上师恭敬依止。
父母是严厉对境
父母双亲在今生对自己恩重如山,自己的善妙身体也是以他们的因缘而形成的,因此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对于出家人来说,父母等同于堪布、阿阇黎,如果未经父母允许则不可以出家,如果未经父母开许就出家,传戒的上师会犯一个轻罪。(当然,所有的人都要父母同意后才出家是不现实的,这样的话,有些人也许永远出不了家,尤其是你们汉族人,真正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的人非常少。)因此,若杀害父母则罪过无边。
如果对父母不恭敬、虐待,来世一定会亲身感受相应的果报。现在世间有很多惨烈的遭遇,有的人发生车祸,有的人长期怪病缠身,有的人身上突然出现恶性肿瘤、毒疮,还有的人因各种飞来横祸而惨死,这很可能就是以前伤害过父母等众生,所以现在必须以亲身感受痛苦来偿还业债。
诚信业因果
现在有些人罹患严重的疾病,无论怎么打针、吃药都无法康复,也许这就是他们前世对严厉的对境造了恶业,所以即生中以一些暂时的手段根本起不到作用。当年我学了《百业经》中的这个公案后,对因果不虚产生了强烈的信心,当时法王如意宝讲得非常精彩,而且这个公案本身也特别震撼人心,所以一想到小驼背的处境,我就深深地体会道:连阿罗汉都要感受这样可怕的果报,甚至目犍连、舍利子那样的圣者都没办法救助,业力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现在世间也有很多可怜的众生,其他人怎么帮他们也没有用,这就是前世的业力所致吧。今后如果大家遇到痛苦和困难,始终无法遣除时,也要想到:这就是自己前世的业力现前,我一定要好好忏悔。
大家一定要对这样的因果之理产生坚定的信心。现在很多佛教徒对业因果的道理没有什么感觉,包括一些剃了光头的出家人也是如此,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我们应该对业因果有真切的感受,一想到业力的强大,内心就要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恐怖感,这样的感觉是对佛法有信心的表现。总之,学习这些道理之后,大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应该经常发愿:今后即便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伤害任何众生的一根汗毛!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