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慧之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3课 返回

《定解宝灯论》讲记 第23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11-29



第23课


前面对于密宗的特点做了抉择,即通过直接安住的方式离开能取所取、境和有境,亲自体验乐空无二的法界。中观宗虽然从所境的角度抉择了离戏空,但是在修行时总是有一种空的耽执,能境没办法马上安住在大空性中。

密宗的修法中有些殊胜的窍诀,让修行者在凡夫位也能体验到乐空无二的法界。如果真正安住于空性的自相,一定是现见了法界。但是密宗中有一些特殊的窍诀或者通过上师的加持,让凡夫人在凡夫位也能体验到乐空无二的法界;体验到乐空无二的法界也是对大空性的直接安住,从这方面来讲是非常殊胜的。

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一方面显宗中观的基础非常重要,一定要打好这个基础,不管菩提心,还是大空性、大光明方面的教授都要认认真真地学习。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有因缘接触到了大圆满等密法,就要好好地去抉择密宗见。

最初上师主要是让弟子修习共同加行,或者是闻思空性。因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传讲密宗的法义。尤其像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还有其他讲解密宗见修行果的殊胜论典,都会次第宣说。现在我们必须要在相续当中生起空性见,空性见越圆满究竟,以后越会更快地抉择密宗的殊胜见解。

虽然从离戏的角度来讲,显密的见解是一样的,但是趣入的方式或者是否圆满广大的宣讲殊胜法界,这是密宗的特色。作为一个修行密法或者希求密法的人,应该再再的发愿,尽快能够学习密宗的正见,经常发愿因缘可能会很快地成熟。如果对密法的见修行果没有很大的追求心不一定会遇到,即便遇到了,自己也不会用很多的精力学习。

还有一些人虽然非常渴望遇到密法或者听闻密法,但是对密宗殊胜的见修行果,他倒不一定有很大的兴趣,也就是说在没有听之前,非常想听,听了之后也不精进去闻思,不想了解里面的殊胜内容,这也是另一个歧途。

我们没有遇到之前,要发愿遇到密法宣讲见修行果的殊胜法要;遇到之后也要精进去精通里面殊胜的法义。密宗中讲到了很多,主要是大空性,还有大清净的殊胜窍诀。如果以后上师宣讲《光明藏论》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抉择密宗的殊胜窍诀。前面讲过密宗以何等超胜呢?从直接安住法界的角度,能够遣除空性的执著而超胜显宗。

壬二、通达彼义之途径:

着重宣说本义中,

基道果三不可分,

金刚乘果四灌道,

觉空自然智慧者,

即是光明金刚乘,

此乃诸乘之归宿。

“着重宣说本义中,基道果三不可分”,就是对于本来的实相意义著重宣说的金刚乘基道果三方面没有分开。“金刚乘果四灌道,觉空自然智慧者”,金刚乘的果也是第四灌顶的道,即著重宣说觉空自然智慧如是的特点就是“光明金刚乘”,这是密宗的法要。“此乃诸乘之归宿”,所有的乘都是从大圆满流出来,最后又归在大圆满当中,这是大圆满法的特点。

科判为“通达彼义之途径”,怎么通达非常超胜的密宗含义呢?必须要了知密宗的特色,尤其是大圆满自宗著重宣讲本基,本基是一切万法本来的实相。虽然一些万法本来的实相在显宗中也有通过空性、光明来宣说的,但是各有侧重,即便在宣讲三转法轮的《宝性论》等了义经典中宣讲的空性和光明无二的法界,也是通过简略的方式间接而宣说的。

密宗宣讲空性和光明,不单单从所境的角度广大地开显,而且从能境,即修行人通过怎样的窍诀来安住殊胜的法界,也是做了非常广大的宣说。直接将修行者相续中的法界、本来安住的意义通过直指的方式显露,这是密宗的一个特色。为了让修行人相续当中的圆满法界尽快地显露,通过强烈的方式,比如以灌顶苏醒相续中殊胜的种性,然后通过上师瑜伽等很多殊胜的窍诀,在很短的时间中积累资粮,现前殊胜法界,密宗著重宣讲的是基道果三不可分。

小乘、大乘中观、三转法轮中都有基道果的安立,一般来讲他空宗中安立基道果和密宗有点相似的地方。主要是安立究竟实相,尤其是如来藏的本性。在《宝性论》中再再地提到过如来藏的本性,首先佛智是一个殊胜的大无为法,它是不变化的。既然佛智是不变化的大无为法,它在道位、基位的时候也不会变化,所以基道果实际上都是一个殊胜的如来藏。在讲究竟实相的时候,也会提到基道果的本性都是一个所缘。在讲现相的时候,只是说众生具备如来藏的因,通过如来藏的因可以成佛的,没有宣说众生就是佛的观点。

本基就是一个光明和空性无二的法界、如来藏的本性,道位也是这样的本体,它是没有变化的。既然基道果的本身或者如来藏的本性没有变化,为什么会出现基道果的差别呢?怎么会有通过不断的修持从凡夫直至成佛的过程呢?这不是说明如来藏本身有变化,只是说明客尘有变化。如来藏上面有很多客尘,不管是在凡夫位,还是在菩萨位、佛位,实际上如来藏的本性都不会变化的。之所以有从凡夫到圣者、圣者到佛的过程,主要是如来藏上客尘的轻重程度。

凡夫位时客尘一点都没有消亡,完全处在有法状态,如来藏光明一点都没有显露,从这个角度来讲叫做众生位、不净位。大乘的圣者现见法界之后,从见道到修道的过程中,如来藏的本性是从一分到多分逐渐显露。逐渐显露的原因,也不是重新获得圣智,而是如来藏的客尘已经远离了一分,消亡一分的缘故,本体就显露一分,叫做不净净位。主要是圣者相续中虽然还剩下一些不净的垢染,但是也有清净的一部分,叫做不净净位。到了佛果的时候,所有客尘都消亡了,如来藏的本性圆满显露出来,叫做清净位。

在三转法轮中,很多时候通过如意宝珠比喻如来藏。如意宝珠本来就是具备功德、圆满清净的,但是刚刚从矿山中挖掘出来时,外面有很重的垢染,必须通过很多方式,用粗细的布来磨、药水来洗,逐渐的让上面的石头分离掉。因为刚刚从矿山里挖出来,上面包满了渣子等等,所以清净的宝珠自性是一点也不显现的。然后磨洗到一定时间,比较薄的地方就会显现一种清净的本性了,这相当于菩萨位。最后通过一些方法对细微客尘的渣子也消掉时,宝珠就会圆满显露。无论在矿山中、显露一点本性,还是最后圆满显露本来面目的时候,宝珠本身实际上都没有变化都是同样一个宝珠,上面这些法有变化,好像有最初位、中间位、最后位,但这不是从宝珠本身讲的,而是从客尘消亡的程度来讲的。当然宝珠毕竟是一个有为法,这方面有点相似而已。只能勉强地比喻。

有时候会通过虚空来做比喻。比如乌云满天的时候,虚空的本体没有变化,然后云消散了一点,露出一点点蓝色的虚空,最后云彻底消亡的时候,虚空是不变化的。变化的是什么呢?变化的是上面的云彩。云彩完全周遍和云彩消亡一点、最后完全消亡,虽然上面有差别,但是虚空来讲本身是没有差别的,这也是通过一个无为法做出的相似的比喻。

为什么呢?因为在因明等论典中,虚空的本体都是不存在的、假立的,但它是一个无为法,这方面也是从它的清净、空的角度来讲,可以对法界的不变化做一个比喻。前面是从宝珠的光明、作用方面来做比喻,通过这些接近的比喻,比较容易了知众生的状态,每个众生相续中的佛性都是不变化的,变化的是客尘。通过修能境因把客尘逐渐分离之后,本来具备的光明一定会显露出来。

从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抉择基道果是不可分的,这是著重从显宗的角度做的介绍。密宗不像显宗分得这么清楚,基本上不分实相现相,可以直接说基就是道,道就是果,这方面根本不可分。

金刚乘果四灌道,“金刚乘”讲到了密乘。什么是金刚呢?有些地方讲因为不可分的缘故就是金刚,金刚非常坚硬、密度很高,所以不可分。金刚乘的果就是觉空自然智慧,即四灌道。在密宗中有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和句义灌顶四灌顶,此处的四灌道不是笼统的讲四个灌顶,而是单指第四灌顶句义灌顶。参加过灌顶的人都知道,第四灌顶是用水晶直指心性。不了解意义的人好像只是把水晶在头上放一下,或者用手去摸一下水晶而已;如果能够通达它的意义,水晶代表了究竟的佛性,通过水晶来给你直指本性,如果能够通达意义比较容易趣入。

因为灌顶时金刚上师是安住在究竟的意趣中给弟子直指心性,如果弟子具有信心、资粮圆满,在第四灌顶时非常容易证悟,所以灌顶的过程中,通达灌顶的意义非常重要。否则只是喝点水、牛奶、摸一下水晶,觉得得到灌顶了,实际上里面的意义非常甚深,主要是直指你本来安住在佛性。没有通达显密教义,即便是受了灌顶,最大的利益也没办法发掘出来,本来甚深的意义,最好的直指心性的机会是在灌顶中。如果灌顶时,能听懂上师的语言,弟子有信心,上师也有殊胜的加持,很多证悟都会发生在灌顶中。

这里第四灌顶的道也是金刚乘的果。这样讲好像存在果和道的差别,其实金刚乘的果和第四灌顶的道都是一种无漏智慧,第四灌顶直指殊胜的本体也是无漏智慧,所以金刚乘果四灌道是不可分的。

觉空自然智慧者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种解释是金刚乘果,显露的也是觉空自然智慧,第四灌顶的道还是觉空自然智慧,觉空自然智慧是对金刚乘果四灌道来做解释的。第二种解释金刚乘果是指果,四灌道是指道,觉空自然智慧是指基。基道果三不可分连起来看,觉空自然智慧是一切万法的本基,四灌道灌直指四灌顶时也是觉空自然智慧,金刚乘的果还是觉空自然智慧,所以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觉空自然智慧。

所谓的觉空,前面提到过就是证悟的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自然的意思就是根本不是因缘造作的,是大无为法的本体。它是恒常的法,根本不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的法是变化的,这种大无为法叫做觉空自然智慧,体现出基道果三不可分的本体。觉空自然智慧每一个众生相续中完全都是具备的,即可以是本基,道位也可以显现,在果位自然智慧生,这在密乘中做了广大的开显、抉择。

听了很多密法以后,因为的确觉得轮回中的法都是自性的游舞幻化,所以不会非常恐怖,但是听因果、戒律时就会非常恐怖,因为里面动不动就是造一个恶业,然后堕地狱多少劫。密宗说一切都是幻化、一切众生都是佛,这是法的加持力。讲不同的教义都有各自的特色,讲金刚乘时讲了很多了义的东西,这时你觉得分别念、烦恼实际上都不可怕,听了密乘很长时间以后就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没有和自己世俗中的心态和合,就比较容易趣入到歧途中,这是需要避免的。

“即是光明金刚乘”,基道果无二的本体就是光明金刚乘,此乃诸乘之归宿,尤其是大圆满乘叫做光明金刚乘。大圆满乘是一切诸乘的归宿。因为一切诸乘所讲到的都是觉空自然智慧,虽然刚开始不是广大地讲,但是后面证悟的也是觉空自然智慧,所以大圆满对基道果都是通过最了义的方式抉择的,而其他乘中讲基的时候没有全盘托出,或者讲道的时候是一种方便法,只有最后证果时完全一样,而光明金刚乘讲基道果都是一个法,所以讲的时候把圆满的法性和盘托出,它是诸乘之归宿。

我们了知了六句颂词的意义,再看通达彼义之途径的意思。前面讲到密宗尤为超胜,我们怎么通达密宗的意义呢?必须要了知大圆满的基道果不可分,然后以此为途径就可以通达密宗的殊胜见修,真正安住在殊胜的见修中,这是超胜于显宗的意思。

己三、真实宣说修行次第 分三: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三、最终自然安住。

前面讲到了大中观的特点、大圆满的方式,大中观讲到著重观察,大圆满讲到要体会。第三个问题是对我们真实宣说怎么样修行。讲了这么多道理怎样趣入呢?按照自宗的观点分了三个步骤,第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第二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第三最终自然安住。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第一个步骤应该以观察修为主,反复观察修行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步骤是中间观察、安住轮番而修,观察一段时间之后,生起定解而安住,然后安住不了时又开始观察,观察安住轮番修持;第三个步骤是最终自然而住。

我们抉择正见的时候虽然生起了定解,但还不是通过修行的方式去体会的,因此修行的时候首先要运用自己的观察之轮再再去观察修,因为相续中几乎没有修行的体悟,这时必须通过观察的方式来生起修行的体验,所以最初一定要著重观察修。中间通过前一段时间的著重观察修,相续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了,首先观察一下之后,因为他修行的定解比较深,所以能够安住一段时间。虽然能够安住一段时间,但是功力还不是很纯熟,有可能会散乱,散乱之后又开始观察,观察完之后引发定解又开始安住,像这样观察安住轮番而修持。

实际上到了第二步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修持时,说明自己的修行已经有所进步了,和最初没有修行的阶段完全不相同了,这是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修的原因。最终自然安住的原因就是通过了第二阶段的观察安住轮番修,因为修行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在修法之前稍微忆念一下定解,马上就能安住,而且可以安住很长时间,像中间那样生起不能安住或者不生起定解的情况几乎没有了,所以最终几乎都是安住修。

第三步安住修和前面第三个问题当中所讲到的入定无有执著相非常接近,自然安住基本上停止了观察,就是你相续中修行而产生的定解非常深,这时你不需要再观察了,可以直接安住,这要通过修炼。对于没有修行体验的凡夫人来讲,怎样从完全没有修行体验最后到达自然安住的阶段呢?麦彭仁波切在讲自宗时,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三个修行步骤,最初观察修,中间观察安住轮番修,最终自然安住修持。真正按照三个步骤修行能成为一位大禅师,也能成为有体验的修行者,最后会真正相应于根本慧定完全不作意的方式而修,而且这种不作意一定是安住在殊胜的胜观上,绝对不会有丝毫的歧途,以上讲到了修行窍诀。

庚一、最初观察极为重要 分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三、所引定解之相;四、摄义。

辛一、观察引生定解之理:

乃至未生定解前,

方便观察引定解,

已生定解于彼中,

不离定解而修行。

乃至于我们相续中没有产生殊胜的定解之前,必须通过各种方便观察来引生定解,已经生起了定解就在定解中不离开定解而修行。

这方面讲到了我们通过观察来引发定解的殊胜性,前面在思维的时候也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遣除疑惑来引发定解,所以乃至于我们没有产生定解之前,要通过“方便观察引定解”。通过思维的方式生起定解之后,在修行中还有定解。因为在闻的时候有种浅显的定解,思维的时候有种较深的定解,修行的时候还会产生更深的定解,在入根本慧定出定后对法界产生一种真实定解,所以定解的层次很多,这些都是真实的定解。

乃至于我们的定解没产生之前,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便观察引起定解,引起定解的方便很多。上师在注释中归纳成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再再地通过学习各种各样教理来引发定解;第二种方式是积累资粮、祈祷上师,通过上师的加持让相续中自然产生定解,两种方式都可以。

实际上第一种通过再再观察的方式引发定解,上师在讲记中讲到很多科学家、世间人对某一个学科能够产生定解,也来自于再再的学习。如果再再的学习之后,能够对他的专业知识产生一种定解,运用的时候便可以得心应手,同样的道理做为一个佛弟子,如果缘佛经论典再再地学习,相续中一定能够生起定解,也就是说我们如果缘佛经论典,而且方法正确、契而不舍地闻思、抉择,相续中的定解迟早会引发。

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觉得这段时间学这个,那段时间学那个,似乎还没有生起定解就进入到第二个法要了,我们的思路比较混乱,觉得不但没有生起定解,反而越来越混乱了。有些人学了《定解宝灯论》之后好像更糊涂了。虽然对于甚深的法要没有产生定解,但这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脑海中的智慧还不是很深邃,所以我们一点一点在学,有时学这个专题,有时学那个专题,好像彼此之间都是分开的,我们觉得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脑海中的问题都搅成一团。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要我们学下去,到了一定的时候,脑海中的疑团都会理顺。我们学的时候,一点点地学,每个点没有连成片,学到一定的时间,所有的问题自然而然都会连成一片。如果连成了一个主线,自己学习的法义就会非常清晰,就像一部论典中的第一、第二,乃至第七个问题一样非常清晰,那时就能体会到《定解宝灯论》的确是帮助我们引发定解的殊胜方便。

在引发定解之前,脑海中产生很多怀疑,觉得很多都理不清或者搅成一团,而且有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前几年学习觉得很清楚,后面又学习觉得以前和现在学的完全不一样了,似乎学来学去比以前还要差,这样的感觉也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之后,自己相续中的定解会更加的明显了。

我们学习佛法,最初因为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的缘故,会出现很多这样或者那样所谓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关键问题,只要自己好好学下去都会迎刃而解,变成生起定解的方式。现在把我们的很多疑惑遣除之后,定解也会逐渐增长。因此通过各种方便观察引发定解很重要,只要学习一定会产生殊胜的定解。

如果已经产生了定解,就要安住在定解当中,“不离定解而修行”。我们修行主要就是缘着定解再再的串习,定解也叫做见、见解。我们如果要修行一定是缘正见而修,或者修行一定是缘定解而修,如果有了定解修行起来非常方便。有了定解之后,安住定解中开始趣入修行。

定解犹如明亮灯,

能灭颠倒分别念,

于此应当恒勤修,

若离复依观察引。

相续中的定解像明亮的灯一样,明亮的灯能够遣除黑暗,可以照亮色法,同样的道理定解也能灭除相续中犹如黑暗一般的颠倒分别念,然后显露出来法界的自性。“于此应当恒勤修”,对于定解应该恒时勤修,如果在修行过程中离开了定解,“复依观察引”,又要依靠观察引出定解。

此处对于定解做了高度的赞叹。无始以来每个众生相续中充满了颠倒分别念的黑暗,就像一间黑房子一样,如果没有明亮的灯,黑暗是永远无法遣除的。一切万法的法界本体,虽然也存在在我们相续中,但是乃至于颠倒分别念没有遣除之前,没办法通达法界的意义。而遣除颠倒分别念的是什么呢?就是犹如明灯一样的定解。明灯一样的定解怎么生起来呢?就像前面所讲的,首先通过听闻,再通过思维的方式引发定解,最后通过修行来引发定解。

犹如明灯一样的定解作用非常强大,像明亮灯一样能够遣除相续中常乐我净的分别念,所有认为法界是实有的显现、单空的显现,或者认为法界是通过分别心能够通达的境界等等颠倒分别念都可以统统一扫而光。因为可以灭除颠倒分别念,所以应该对于定解恒常修行,此处已经不是讲思维了,而是在讲修行了。对于定解应该恒常串习,通过观察的方式修持定解。

我们通过宿业等各种因缘,在修行定解的过程中会出现昏沉掉举、远离定解、胡思乱想等情况,这时必须要掌握很多修道中需要遣除昏沉掉举的要诀。掌握了要诀之后通过观察再次引发定解,引发定解之后再次安住。

讲的时候似乎非常简单,真正去修我们会遇到很多根本想不到的问题,有时根本不想上座,有时上座之前就迷糊了,上座之后修不下去,就不想修了,或者坐在那里打瞌睡,不是胡思乱想,就是干脆下座做其他的事情,这些情况都会出现。

在我们的想象中,闻思非常辛苦,一旦趣入实修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根本不是这样的。进入修行才是问题的开始,还要面对很多其余的问题。闻思时有它的问题,实修时仍然有它的问题,实修遇到的问题就是心烦意乱。因为我们闻思、背诵的时候,都是缘一个法去趣入,分别念可以高速转动,觉得两三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修行的时候你的心必须要专注在法当中,发现妄念纷飞,怎么都压不住,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尤其是长时间修行没有进展是非常枯燥、令人沮丧的事情。

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的修行窍诀中讲到上座怎么修行,或者出现歧途怎么遣除,这些也要再再去学习,学了之后才能掌握。显宗密宗中都有很多遣除昏沉掉举的方便,我们在真正开始修持殊胜定解之前,对一系列除障的法要都要精通,如果出现了障碍,就可以通过窍诀去修持。虽然在出现障碍时可以使用这些窍诀,但也不是马上就会立即消除的。就像我们生病,即便吃了药也要过两三个小时才会出现效果,不是说吃了药之后马上就能立竿见影。我们修对治也是这样,虽然对治了还是没有作用,这时候必须要有善巧方便,修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虽然相应之后不复杂,但是不相应时是比较复杂的。

我们读大德传记的时候,也可以看出很多问题。他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候无法安住,有时候心非常散乱,哪怕是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修行者,以前的修行这么稳定,但是遇到妹妹那天也觉得根本修不下去了,后来还是依靠上师很早以前给他的一个除障关要,修了之后才把障碍遣除。

修道时自己摸索也是比较危险的,虽然有名眼的善知识指引是非常好的,但是关键问题是要掌握修道的关要。在修道关要中讲了很多窍诀,不能过于着急、散乱。这种修行方式在很多地方都讲过。关键是自己要掌握正见。而且要以锲而不舍的心去修持,还要耐得住寂寞,在没有出现所谓的验相、感受的时候,每天都能一如既往地禅修,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还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自己要去处理很多问题,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依止了上师,只要有上师我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一定能够马上遣除,其实也不是这样的。上师引导弟子的时候,很多路必须弟子去走,很多障碍必须弟子去突破。上师只是有时候稍微给你引导一下而已,除此之外很多问题还是要自己去解决的。

辛二、以次第观察之必要性:

故修大乘见解时,

最初观察极重要,

若未以妙观察引,

岂能生起妙定解?

若未生起妙定解,

岂能灭尽劣增益?

若未灭尽劣增益,

岂能灭除恶业风?

若未灭除恶业风,

岂能断除恶轮回?

若未断除恶轮回,

岂能灭尽恶痛苦?

这是从观察开始到灭尽痛苦之间的前因后果。如果具备了前前,后后的果自然具备;如果你缺少前前,后面的果就不会出现。这种次第观察的必要性会凸显出来。

修持大乘见解最初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若未以妙观察引”,如果没有通过善妙的观察引发,怎么能生起妙定解呢?观察的时候通过什么观察呢?有些说要通过教来观察,有些说要通过理来观察,有些说通过殊胜的窍诀方式来观察。最初的观察非常重要,而且必须要如理如实地长期做究竟的观察。如果没有通过善妙的道理观察,相续中没办法产生殊妙的定解,殊妙定解可以包括方方面面,这个地方主要是讲大乘的见解。

虽然我们要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厌离心,也需要殊妙的观察,但是如果我们要对大乘的法界产生一个最殊胜的定解,必须要对一切不存在有边无边等等所有问题做最彻底的观察。彻底观察之后,相续中对一切万法本体离戏光明的问题会产生非常圆满的定解。如果没有通过善妙的观察,怎么生起妙定解呢?

“若未生起妙定解,岂能灭尽劣增益”,如果没有产生最殊妙的定解,怎么可能灭尽劣增益呢?因为定解和增益二者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如果定解没有生起,相续中一定会存在恶劣的增益。前面再再地提到过,不存在的东西认为存在,这是广义的一种增益,有时损减也包括在增益当中。如果我们相续中的增益没有遣除,一定没办法生起定解;如果定解不产生没办法遣除增益;如果不遣除增益相续中还会存在断见、常见、有边、无边等等很多的怀疑;如果没有产生殊胜的定解,相续中的增益就无法遣除。

“若未灭尽劣增益,岂能灭除恶业风”,如果我们没有把相续中这样或者那样增益完全消尽,又怎么才能灭除恶业之风呢?恶业之风主要是一个比喻。法王仁波切讲过,因为世间外境的风可以把树叶等吹得到处都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相续中有业的话,就像风一样能够把众生吹到六趣中感受很多痛苦,所以以风作为比喻,恶业风就是讲一些有情的恶业。

如果没有灭尽下劣的增益,就没办法阻止恶业的生起。因为一切的恶业都是通过下劣的增益才能生起来的,觉得这些法是常有的,对于这些法开始生起执著,贪执、嗔恨等等很多恶业就会生起来。如果觉得这个法不存在,有时会生起谤法,或是诽谤因果的恶业。一切的恶业都是通过不了知法界的增益生起来的。如果相续中充满了增益没办法禁止恶业风,不可能禁止恶业生起。

“若未灭除恶业风,岂能断除恶轮回”,如果恶业的风没有断除,那怎么断除轮回呢?轮回的近取因就是恶业,通过业引发了轮回的现相。如果相续中各种各样的业非常多,而且业都在成熟,那么轮回的现相无法断除,就不能断除恶劣的轮回。

“若未断除恶轮回,岂能灭尽恶痛苦”,因为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所以不断除轮回,根本没办法灭尽不愿意忍受的三苦、八苦,很多恶趣的痛苦都没办法遣除。如果没有观察,我们想要离开所有的痛苦是没办法的。虽然每个众生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为什么世间人没办法离开痛苦呢?通过一系列的观察,这个原因就会非常清楚。因为根本没有远离痛苦的因,所以没办法远离痛苦。

佛弟子趣入佛门修行,也是为了想要离苦得乐,如果没有好好观察,最终也没有办法离苦得乐。此处我们把前面大概讲了一下,这些定解最初怎样观察一定是和下面的结果息息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最初做了最彻底的观察,最后灭除的痛苦也是最彻底的;如果最初只是部分的观察,所灭除的痛苦也只有一部分。

此处我们以小乘的观察为例来宣说,如果你只是通过部分的观察,比如只是观察粗大五蕴不存在,所引发的定解是什么呢?只能引发一个人无我空性的定解。因为你只是观察了粗大五蕴不存在,所以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也只能产生没有人无我的定解。产生了这种定解,只能灭除一部分的增益。什么增益呢?前面三十二种增益中的十六种属于世间人持有的增益。

前面我们以苦谛为例做了宣讲,苦谛的行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凡夫人执著常有、快乐、有我和我所的境界。如果你修持人无我空性,抉择四谛十六行相,一般世间人持有的常有、快乐、有我我所的增益可以遣除,而安住在无常、苦、空、无我的状态中,你灭除的增益是最粗大凡夫人的增益。如果你把这样的增益灭除了,就能灭除恶业风。恶业风就是通过世间的见引发的恶业,这方面的恶业可以灭除。

我们字面上看,恶业比较容易理解成什么呢?容易理解成有漏恶业。因为平时我们讲的造恶业好像就是杀生、偷盗、邪淫,此处不完全是这种直接理解的恶业,而是广义的恶业,也包括有漏善法在内。如果没有包括有漏善法在内,这个地方的恶业只是贪嗔痴引发的杀生、偷盗、邪淫等十不善,那么灭除了十不善业,怎样灭除轮回呢?轮回只能狭义的解释成三恶趣,没办法解释成整个轮回。如果你要把所灭除的轮回解释成整个六道,前面恶业风这个因必须要解释成除了杀生、偷盗、邪淫之外,还要包括其他有漏善法在内。

前面讲到了小乘,小乘灭除增益之后,就可以灭除恶业风,即对于恶业的耽著就会断尽,有漏善法也不会造,肯定都是以出离心、空性见引发而修持善法。广义来讲,恶业包括有漏善和纯粹的恶业在内。如果灭除恶业风就能断除恶轮回,那么恶轮回对于小乘来讲就是整个三界轮回,上至有顶下至地狱之间的所有的三善趣、三恶趣的恶轮回都能完全断除。

虽然从轮回本身来讲,三善趣似乎是一个安乐的地方,但是真正地观察,我们在学习轮回痛苦的时候整个善趣也没有安乐可言,因此广义来讲也可以叫做恶劣的轮回。如果小乘把轮回断尽之后,就能灭除整个轮回中受的所有痛苦。

这方面就是讲如果你停留在小乘上观察,灭除的就是这些痛苦。如果没有做详尽观察,所有的轮回痛苦没办法灭尽。难道小乘灭尽的轮回还不究竟、不圆满吗?如果按照成佛角度来讲,的确小乘灭除的轮回、痛苦、增益都不圆满。

我们下面通过大乘的方式来进行观察、对比,就会比较清楚了。大乘是做终极观察的,不单单说粗大的五蕴不存在,而且细微的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也不存在;不单单是有边不存在,而且无边、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都不存在。大乘通过经续的窍诀做详细、终极的观察,这是对所有的法做观察。因为大乘的观察广泛究竟、非常透彻的缘故,所以通过这种观察引发的定解是最圆满的定解,也就是法界是大空性、大光明的定解。

生起这种善妙的定解所灭除的增益,不单单是凡夫人所认为的常乐我净的增益,而且无常、苦、空、无我的增益也能灭除,或者小乘相续中认为人无我空性存在,也算是一种增益。实际上我和无我都是不存在的,对于法界来讲,认为有我不是法界自性,认为无我也不是法界自性,只有把我和无我灭尽了,才是一个究竟的本体、一空到底的自性。

生起圆满的定解所灭除的增益非常圆满,三十二种或者四边八戏的增益都可以一扫光,一点都不会剩下。如果灭尽了圆满的增益,那么所灭除的恶业风也是圆满的。前面我们讲的恶业风,主要是针对投生三界轮回中有漏的善法,还有纯粹的恶业,这些方面都灭除了。我们说灭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其他的恶业风吗?对于上乘和下乘的观点比较的时候,下下的善法在上上就会产生一种恶。这相当于前面我们讲的,虽然有漏善法相对于杀生、偷盗、邪淫等纯粹的恶业来讲,算是善业,但是从出离轮回的角度来讲,无漏业就成了恶业。

小乘修持的是无漏业,针对整个轮回的业来讲这是善业,但是如果针对整个法界的体系来讲,就不是善业了,所以恶有广义的恶,有时候善可以叫恶。从最殊胜的正见的角度来讲,无漏业也算是恶业。这种更细的思维恶业,小乘无法断除,因为他们能够灭除的增益有限,所以断除的恶业风也有限。而大乘所断除的是最圆满的增益,能够灭除最圆满的粗粗细细恶业,因为大乘的道是趣向于佛果的道,所以能够灭除无漏业的道。虽然在一地到十地还没有完全断除,但是它的道是随顺于成佛,可以灭除最细的无漏业。

以无明习气地作为因,无漏业作为缘,有了这样的因缘之后就会有意生身和不可思议的死亡。从广义角度来讲,相续中的无明习气地和无漏业也算是一种恶业,我们再再地强调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如果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无漏业不算是恶业,如果从最圆满的角度来讲,无漏业也可以包括在恶当中。

就像自续派的抉择的二谛,最究竟来讲是最细微的常断见,从这个方面可以去相似的理解这个问题。大乘如果是灭掉了圆满的增益之后,能够断除最细微的恶业风;断除了最细微的恶业风,就能断除恶轮回。前面讲的恶轮回,主要是讲三界轮回,实际上除了三界轮回之外,从一个角度来讲再也没有轮回,但是从究竟圆满的法界来讲,还有一个更细的轮回,即我们平时讲的变易生死。虽然非常明显的有情从此到彼一段一段投生的分段生死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但是变易生死还没有断除。因为前面的因缘具备了,因是无明习气地,缘就是无漏业,因缘具备之后就会投生,有了意生身之后不可思议的死亡就无法阻挡,所以这种生死也是一种细微的轮回。

小乘没有修持圆满定解、不能断除细微的恶业风的缘故,细微的轮回就无法断除。如果细微的轮回无法断除,最细微的痛苦也无法断除,也就是他最细微的行苦相续没有断除。虽然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痛苦,当然变苦、行苦和苦苦这些粗大的都断除了,但是相续中最细微行苦的流转,也是一种痛苦。因为只要有行就有苦,所以最细微的行苦没有断除。

从这个对比中就可以发现,最初观察到什么程度,会影响到你最后的结果,这一点非常明显。此处不单单是说大乘做的是最圆满的观察,而是告诉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如果非常细微、究竟、圆满,做了最详尽的观察,一定会生起最圆满的定解;生起最圆满的定解,就能断除最细的增益;最细的增益一旦断除,就能灭除最微细的恶业风;最微细的恶业风断除之后,微细的轮回也能断除,然后最细微的痛苦也就断除了。断除了最细微的痛苦会怎么样?就会成佛。

最初观察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你最后成就的果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否认中间有调整的情况。最初观察到一定程度,然后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现观察不圆满,又开始观察,这种情况是有的。前面我们说的是一步到位的情况,中间的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针对修行人的相续、有情的有境来讲,情况非常复杂,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情况。不管怎么样,最后观察的不究竟不圆满,你的定解不圆满,后面会直接影响你的修行。

我们观察的时候一定要细微,而且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最主要的空性、光明等等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思考、观察,这样我们的定解才是圆满的,否则首先观察的时候马马虎虎,然后生起的定解也是马马虎虎的,最后修行时也是马马虎虎的。你说我要做一个好修行人,就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根本没办法做到。在观察的时候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做,这样后面的修行才是真正的脚踏实地的修行。修行者的相续中浮躁的毛病一定要断除。

即便你的智慧有限,也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虽然最初智慧不圆满,但是逐渐智慧会圆满的。如果刚开始有一种很浮躁的心理,对这些问题不重视,虽然有可能有一些俱生智慧,但是进步不会很大的。一个脚踏实地的笨人慢慢学上来,相续中的定解会远远超胜一个刚开始很聪明但是不好好学习的人,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

我们通过分析知道了次第观察的必要性。麦彭仁波切此处用了六个层次安立次第观察的必要性。第一个是观察,第二个是定解,第三个是灭增益,第四个是灭恶业风,第五个是除恶轮回,第六个是灭尽恶痛苦。最初的观察的确是太重要了,最初的观察修行也非常重要。如果最初没有观察修行,后面一系列结果很难引发的。此处也讲到了这个问题。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