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幸福很近•幸福的根本是心》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脉络梳理
简略分析
引言
一、认识幸福
二、欲求幸福,应该借鉴佛法的智慧
三、幸福的小窍诀
四、结 语
内容归摄
1、要想追求幸福,就要先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与世间人认为的幸福是身心需求得到满足、或者只是离开了痛苦的认识不同,佛教的观点,幸福是内心一种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
2、正确的幸福观有两条:幸福在内不在外,以及幸福非常乃无常。
3、对于追求幸福,佛教中有很多实用的道理和方法值得借鉴。
4、两个幸福的小窍诀: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要灭除自私自利的心。
展开分析
一、认识幸福
1、幸福的含义。
▶ 世间人:在外境上得到满足,就是幸福;
▶ 佛教: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幸福的根本是心;
▶ 对比:
因 | 本质 | 果 | |
佛法 | 利他心 | 奉献 | 永远的幸福、平等的幸福 |
世间 | 自利心 | 占有 | 暂时的幸福,不断的贪求 |
▶ 世间观点:只要满足了暂时的身心需求就是幸福。
▶ 举例说明:刚完成手术的外科医生、垒沙堡的儿童、给婴儿洗澡的母亲、与爱人走上红毯的新人。
▶ 剖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一旦发生变化,幸福就会立刻消失。所以上述的幸福是暂时和不可靠的。
2)误解二:
▶ 世间观点:离开了痛苦就是幸福。
▶ 举例:海伦·凯勒获得光明时、曼德拉晒半小时太阳时、囚犯获得每天一顿的食物时。
▶ 剖析:绝大部分人都能看到东西,每天都可以随意晒太阳以及随意享用食物,但很少有人觉得这些是幸福。
3、正确的幸福观。
1)幸福在内心,而不在外境。
▶ 世间人通常认为达到某个外在的标准,比如有钱、有房、身居大城市等,就是幸福。但实际上,当达到这些标准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幸福。
▶ 反观自己在心愿达成后的感受:比如新买了车,换了大房子,升职加薪等。自己是会一直觉得很幸福,还是过两三个月、甚至几天后就归于平淡。
▶ 现在的很多错误的幸福观,来源于媒体的颠倒宣传,我们要有辨别的能力。
▶ 如果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哪怕拥有一切,也不会觉得快乐。
2)幸福不是恒常的,而是无常的。
▶ 世间很多人没想过无常,他们以为幸福永远不会消失。
▶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随时在变化中,包括财富的多寡、爱人的身心、自己健康与否等等。
▶ 如果幸福建立在外境上,就一定不能恒常、持久,随时可能变化。
二、欲求幸福,应该借鉴佛法的智慧
1、佛法对于出生与死亡、今生与来世、心识与外境等一切有详尽的分析,大家若能了解一下,对世间真相会看得非常明白,并能最大程度避免痛苦、拥有幸福。
2、了解之后,可以大胆地说:前生后世、善恶报应、六道轮回都是存在的。
3、了解了正确的幸福之道,行为上就不会和希求幸福的目标背道而驰。否则就会如同寂天论师在《入行论》中讲到:“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
4、对于别人幸福与否,不要简单地从外在和表面去判断。
1)因为幸福在心上安立,仅从外表上,不能判断出一个人幸福与否。
2)要有正确的幸福观,对于别人不要有颠倒的慈悲。
3)举例说明:
▶ 罗素和轿夫。
▶ 凡夫看待出家人。
▶ 国王和朋友交换一天。
▶ 明星肯定快乐吗。
5、佛教中有很多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教言,不但真实无误,而且实用有效。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和学习一些佛教的观点。
三、幸福的小窍诀
1、要有面对痛苦的能力。
1)为什么: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幸福也不例外。
2)怎么做?
▶ 学会观察无常,接受无常:“无常四边”,即“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
▶ 在幸福的时候,提前做好变化的准备——当快乐被摧毁时,自己应该怎样应对?如果提前有所准备,当遇到痛苦时,就不会垂头丧气。反之,很容易崩溃。
▶ 把所有的逆境转为修行的良机,从不幸中挖掘出价值。
▶ 自己选择脆弱还是坚强?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
2、灭除自私自利心。
1)为什么:佛教认为,痛苦来源于对“我”的执著。所以只要自私自利心存在,就一定会痛苦。
2)怎么做?
▶ 了解佛教的“无我观”,来对治我执,获得真正的安乐:
①观点:前面所提到的,幸福的根本是心,但是以胜义理分析,心也不存在。
②教证:《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③注意:“万法皆空”不是嘴上能说出来就可以,必须依靠佛法的理证,反复观察、抉择,体会到这个道理,要在心内产生真实的感受。
▶ 在尚未通达空性前,要依靠大乘的利他精神,才能灭除自私自利之心,获得幸福。
①教证:《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②幸福一定要建立在帮助众生的基础上,千万不要伤害众生,更不要杀害众生。
③养成了帮助众生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修持空性,最终就会开悟,获得最究竟的幸福和快乐,远超物质所带来的一切。
结语
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对於一个人的生理产生影响的是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不会有疾病;心地清净、慈悲,就不容易感染传染病;清净心能抗拒病毒,慈悲心能化解病毒。真正有智慧之人,能调适自己的身体状况,无需借重外面药物。佛法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心最极清净、慈悲,所以佛的世界、佛的依报环境,是最极圆满。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清净心、慈悲心所现的。
名词解释
【万法】
总该万有事理之语,法者自体之义,轨则之义,万有之事理,一一有自体,具轨则,故皆名法。乃至龟毛兔角毕竟无者,亦名为法。以彼有无之自体,有无之轨则也。故比之外典之万有万事万物等言,而此言为最泛。【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语同“诸法”。与一般所说之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忍辱】
梵语羼提,译曰忍辱,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罗蜜之一。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
明日死谁知 今日当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