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无上侘寂,带给你摄人心魄的佛教美学 返回

无上侘寂,带给你摄人心魄的佛教美学






晚秋所至是阴之极,而雪下青草是阳之始,是即将萌动的春,这样“寂美”的心境,是不是你理想的一种境界,大道至简的佛教美学,空境有声。 



. 1 .


如此一来,我们说的这种“美”到底是什么呢? 




晓云禅师说:“艺通于道,道与艺合。”般若智慧乃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艺术是阐扬般若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 

 

慧能大师的禅宗文化从创立以来,自唐至清,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美学。禅宗所追求的,乃是通过“自心顿见、真如本性”,成就“清净法身”这种境界,也可以说是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美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基础

 



禅宗大概是在唐朝的时候传入日本,而在中国宋朝、明朝的时候在日本获得了改良而大放异彩,尤其是在庭院建筑和茶道方面。这种美学还被起了个贴切的名字——侘寂美学。 

 

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为时间的光泽。侘寂美学是一种朴素自然的不完美之美。 



侘寂:它源自于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尤其是无常与空性。西方哲学家Leonard Koren这样形容“侘寂”: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 2 .


关于侘寂美学,我们必须提到日本一代茶圣,名叫千利休。其“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规,主张要以互和、互敬和清净的心去创造不为物动的信念,他对美感与哲思的理解,在这浮华的时代历久弥新,犹如暮鼓晨钟,击中我们的心灵。 



一天,千利休让儿子打扫庭园。儿子扫完一遍后,千利休说:“不够清洁。”儿子只好出去再扫一遍,然而千利休又说:“还是不够清洁。” 

 

儿子又清扫了第三遍,千利休还是觉得不够清洁。 

 

儿子说:“父亲,所有的地方都被我打扫过了。石阶我已经清洗了三次,石灯笼和树上也洒过水了,苔藓和地衣都披上了一层新绿,我没在地上遗落一根树枝一片叶子。 

 

“傻瓜,问题就在这儿。”千利休一边说,一边用手摇动一棵树。 

 

“哗哗”霎那间,落英纷飞,红黄相间。片刻后,一切归于静寂,秋色满地的庭院,看上去充满了自然的味道。 

 

这,才是美的。 


 

. 3 . 


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

 

如果中国人觉得房子旧了,就会翻新或重新装修。但是在日本却喜欢岁月在事物留下的痕跡,比如地板上的刻痕、墙壁上斑驳的痕跡、庭园一角长满的青苔痕…… 



其中讲究简单、朴素,这起初是为了节约资源。但该如何表现美感呢?日本人从禅宗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即返璞归真。他们常常不把物体表现得尽善尽美,这从日本物品的许多设计上就能看出来。他们的设计体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需要人通过“心”来感受。 

 

日本的设计就像我们祖先的水墨画一样,懂得留白、懂得品味自然,懂得接受一切的本来面目。不追求完美,才能获得圆满。 

 


一杯茶要品出其味,喝茶的动作要缓慢的不能再缓慢;


一本书,与其花花绿绿,七拼八凑,不如简约朴实而美丽;


插花不用满盆华丽取宠,不如三三两两,点到为止;

 

侘寂美学生活正是如此——不多、不少、自然、刚刚好。 

 


美学在佛教的眼里,是暂时承认,而且也提倡这样的美;但到最后我们却知道它的本质,实际上并不是真实存在。在这个时候,佛教所谓看破、放下,所谓不执著,在最究竟的意义上是合理的。 

 

侘寂美学乃是空灵、虚无的美学思想,也就是对“无”的追求。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盛装东西,一无所有之中蕴涵所有,正如佛教之“空性”。 

 

美术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它能够让我们每一个人熄灭烦恼和痛苦。当我们达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的时候,就会显示出我们本有的一种智慧。其实艺术也好,佛教也好,它所提倡的最究竟的意义应该在这里。 

 

佛教里的美,你感受到了吗?亲。 

  



本文教言部分恭录于堪布开示

《密宗文化与现代艺术》

本文引用图片来自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后语: 

 

素心如简、便是清欢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