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第6品-安忍品-善说海科判学习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Nicholasldf 注---此篇内容 只是科判的字面注释,旨在 理解科判的字面意思,以及 从总体上 去把握整个科判的脉络。。智慧有限,仅供参考,难免错漏,师前忏悔!
科判框架(极简)
科判框架(简)
科判框架(全)
丁二(安忍)分二:一、当修安忍;二、修持方法。
科判分析---本论第四、五、六品主要讲解如何保护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最大的违品是嗔恨,令菩提心退转的因缘是嗔恚,所以我们要通过修持安忍令菩提心不退转。本品分二,修行人应当修持安忍,即修安忍的必要性;修持安忍的方式。
戊一(当修安忍)分二:一、嗔恨之过患;二、安忍之功德。
科判分析---我们应当修持安忍,通过正反两方面来宣说修安忍的必要性:了知嗔恨心有什么过患,了知修持安忍的功德。
己一(嗔恨之过患)分三:一、未见之果;二、已见之果;三、概述。
科判分析---嗔恨的过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未见之果,我们见不到的后世之果或者比较微细的因果,需要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很深远的因果关系,所以引用教典来安立未见之果。比如,能毁的心、所毁的量、所毁的种类等。第二是已见之果,我们分别心可以观察到的、自己身心可以现量感受到的过患。第三概述,对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的进行归纳总结。(注:其实安忍的功德里面,也有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之分。)
入行论广释:嗔恨烦恼敌招致的苦患,分了隐含与现见的苦患两大类。隐含的苦患指“一嗔能毁千劫所积善”、“罪恶莫过嗔”,这些苦患我们虽然无法在当下现见,但依据圣教量和比量,也能非常明显地了知。可现见的过患有:意不寂静,喜乐难生,烦躁难眠,反遭受惠者杀害,亲友厌、不依,安乐不久住。作者以简略的文字,概括性地总结出这几种。
庚一、未见之果:
科判分析---我们见不到的后世之果或者比较微细的因果,需要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因为他们能够看到很深远的因果关系,所以引用教典来安立未见之果。如能毁的心、所毁的量、所毁的种类等。
庚二、已见之果:
科判分析---我们分别心可以观察到的、自己身心可以现量感受到的过患。第1颂讲述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第2颂讲述对身边人的负面影响。
庚三、概述:
科判分析---对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的进行归纳总结。
己二、安忍之功德:
科判分析---了知修持安忍的功德。也可以有未见之果和已见之果之分。已见之果:内心平静,身心健康,面相和蔼可亲,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缘好,乃至面对损害也能逐渐做到“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自他都快乐。未见之果:消大罪业,积大福德,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相貌庄严、转生善趣,财富圆满、才华出众,健康长寿,名声远扬,乃至得到佛果。
戊二(修持方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科判分析---修持安忍的方式。略说修持安忍的方法。详细广说修持安忍的方法。
己一(略说)分二: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二、理当遣除。
科判分析---略说修持安忍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思维观察所断之因的过患是什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需要因缘聚合,嗔恨心也不例外,所以要思维引起嗔心的因是什么,这种嗔心之因会有什么过患,所断就是指嗔恨,所断因就是指引起嗔恨之因,也即本颂所讲的“不乐食”,我们要思维“不乐食”的过患。再者,了知“不乐食”的过患之后,我们就应当遣除这种嗔恨之因,方法就是“断除嗔敌的粮食,时刻保持欢喜心”,因为只要断除了嗔敌的“粮食”,就能打败它灭除它。
庚一、思维所断因之过患;
科判分析---我们要思维观察所断之因的过患是什么。了知了生起嗔恨的因缘,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正确的对治方法。这一颂讲述了引发嗔恨的直接因。
庚二、理当遣除:
科判分析---了知“不乐食”的过患之后,我们就应当遣除这种嗔恨之因,方法就是“断除嗔敌的粮食,时刻保持欢喜心”,因为只要断除了嗔敌的“粮食”,就能打败它灭除它。
科判分析---第1颂:修持安忍,总的原理就是,断除嗔敌的“不乐食”,因为此敌唯害我。第2颂:修持安忍,行持方法就是,面对逆境保持欢喜心,理由1是--从烦恼本身对事情的帮助来看,忧愁苦恼于事无补,反而失坏许多善根。第3颂:理由2是--从事情本身的是否还有改善的余地来看,都有必要保持欢喜心。
己二(广说)分二: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二、遮破嗔彼。
科判分析---详细广说修持安忍的方法。总体宣说引发嗔恨的对境有哪些分类;遮破我们因这些对境而生嗔心,也就是,因为这些对境生嗔不合理,要进行遮破。
庚一、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
科判分析---总体宣说引发嗔恨的对境有哪些分类,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庚二(遮破嗔彼)分二: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因为这些对境而生嗔心。第一是遮破我们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第二是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所欲的人”生嗔心。两个子科判分别对应于颂词“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令我生嗔的两类情况、以及详细分类。
总的分类: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详细分类: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1)令我不欲的情况:自己“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亲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怨敌“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
(2)阻挠所欲的情况:自己“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亲友“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怨敌“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
辛一(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分三: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令自己遭受不幸”的人生嗔心。第一是遮破我们嗔恨对自己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第二是遮破我们嗔恨对亲友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第三是遮破我们嗔恨对怨敌作四种善法的人(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自己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第一是遮破我们嗔恨令自己痛苦的人。第二是遮破我们嗔恨“轻蔑侮辱我、障碍我的利养、令他人不信我”的三类人。
壬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亲友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让他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分二:对损坏“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的人不生嗔;对损害“上师亲友等”的人不生嗔。此处的亲友,狭义的亲友,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广义的亲友,指“我所”,包括:我的上师,我的佛像,我的经书,我的亲戚,我的朋友等。
壬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怨敌作四种善法的人”(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对应颂词“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中的“于敌则相反”,分为三个子科判:(1)遮破我们嗔恨“赞誉怨敌的人”;(2)遮破我们嗔恨“令怨敌安乐的人”;(3)遮破我们嗔恨“成办怨敌利养的人”。
壬一(破嗔于我造四罪者)分二:一、破嗔令我痛苦者;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自己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第一是遮破我们嗔恨令自己痛苦的人。第二是遮破我们嗔恨“轻蔑侮辱我、障碍我的利养、令他人不信我”的三类人。
癸一(破嗔令我痛苦者)分三:一、忍受痛苦之安忍;二、定思正法之安忍;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令自己痛苦的人。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对应:忍受修法苦行之安忍、忍受甚深法义之安忍、忍受他人邪行之安忍。第一是忍受痛苦,从四个方面说明我们应该忍受痛苦:轮回是痛苦的本性、痛苦引发出离、痛苦可以通过串习训练而能忍受、痛苦有诸多的功德。第二是定思正法,思维正法如是甚深的安忍,通过决定思维正法来修持安忍,因为没有一个常有自主的作害者,痛苦乃为因缘所生、如梦如幻,这方面的法义非常甚深,需要通过思维并生起定解来修持安忍。分三个子科判: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遮破自主之作害者;摄义。第三是忍耐作害我们的怨敌,从多个方面分析,应该忍耐作害者:“作害者是可怜悲悯的对境、作害者的本性、受害者自己的过失、其实是我害了怨敌、作害者对我有恩德、我是恩将仇报的人”,分三个子科判: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癸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分三: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因为“轻侮我”等三种情况而生嗔,也就是对应颂词“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中的“遭受轻蔑、闻受粗语、闻受鄙语”这三类情况。分三:(1)“轻蔑、粗语、鄙语”其实对我的身心都是无害的,所以不应嗔恨;(2)不应嗔恨“对我的利养造违缘”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障碍我的利养,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3)不应嗔恨“令他人对我退失信心”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让别人对我退失信心,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
子一(忍受痛苦之安忍)分四:一、作意轮回之自性;二、作意出离之因;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四、作意功德。
科判分析---不管是怨敌带来的痛苦、还是在修法利生过程中面临的痛苦,从四个方面说明我们应该忍受痛苦:第一,作意“轮回的自性是痛苦”,如是而安忍;第二,作意“痛苦是出离轮回的因”,如是而安忍;第三,从串习修持的角度来观察安忍,通过不断的训练、提升自己心力,我们可以逐渐忍受越来越大的痛苦;第四,作意痛苦的诸多功德,如是而修持安忍。
丑一、作意轮回之自性:
科判分析---我们要经常作意思维,轮回的本性就是痛苦的,不要脆弱,一定要坚强。
丑二、作意出离之因:
科判分析---作意“痛苦是出离轮回的因”。第1颂,有了痛苦才会生起出离心,如是而安忍。第2颂,通过对比来说明,世间很多人,行持无意义的苦行,发了菩提心的人,更不应该畏惧修学利生之苦。
丑三(以修习观察安忍)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科判分析---从修习的角度来观察如何修安忍。在修持安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长期的训练串习、提升心力、坚勇坚强,安忍就可以修持成功,逐渐可以忍受越来越大的痛苦。
寅一、略说:
科判分析---略说修持安忍的特点、方法窍决。包括安忍在内的任何事情,只要串习久了,自然会孰能生巧,变的越来越容易。这个颂词道出了修安忍的两个关键窍决:时间是长久串习;先安忍小害、逐渐增加难度。
寅二、广说:
科判分析---通过“无义之苦和有义之苦的对比、坚勇者和怯弱者的对比”等方面说明,只要具备“认识到安忍苦行有意义、意志坚强坚勇、长时间串习”这几个条件,修持安忍就能成功。第1颂: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跟解脱毫无关联的无义之苦,我们都能够逐渐习以为常,那么为了自他的解脱,在修行或利生的过程中遭受一些苦难,更应该值得接受;二是通过长期串习对危害可以做到习以为常。第2颂:所以,面临痛苦时,不要过于娇柔怯弱,内心一定要坚强。第3颂:以比喻说明,修安忍时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
寅三、摄义:
科判分析---总结,修安忍的人要做到“坚强坚韧,轻视苦害,内心清明”。
丑四、作意功德:
科判分析---作意痛苦的诸多功德,如是而修持安忍。第1颂,战胜烦恼的意义,即真正的勇士”;第2颂,直接宣说痛苦的功德。
子二(定思正法之安忍)分三:一、遣嗔作害者;二、遣除除嗔不应理之邪念;三、摄义。
科判分析---思维正法如是甚深的安忍,通过决定思维正法来修持安忍,因为没有一个常有自主的作害者,痛苦乃为因缘所生、如梦如幻,这方面的法义非常甚深,需要通过思维并生起定解来修持安忍。分三:第一是要遣除我们对作害者的嗔恨;第二是要遣除认为消灭嗔心不应理的邪见;第三是摄义总结,作害依因缘而生,故对外缘不应生嗔恨心。
丑一(遣嗔作害者)分三: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三、摄义。
科判分析---遣除我们对作害者的嗔恨。如果认为一个人有刻意伤害别人的想法,我们就很容易对他生嗔;如果认为他是没有自主的,我们就容易息灭嗔心。分三:第一,作害者加害我们,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视为生嗔的对境;第二,遣除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一个自主的作害者”,主要是指外道的常我,通过遮破常我来说明,其实没有一个自主的作害者;第三,前文的摄义总结。
寅一(作害者身不由己故不应视为嗔境)分三:一、无有自主;二、无心;三、摄义。
科判分析---作害者加害我们,其实也是身不由己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视为生嗔的对境。分三:第一,作害者没有自主,主要体现身不由己的状况。第二,“无心”是指没有故意生起想要伤害他人的心(对方并不想生嗔恨心,但却不由自主地生起)。这两个科判有相似之处,但是侧重点不同,“无有自主”的重点在于作害者没有自己操控的主观意识,或从他身不由己的方面进行安立;“无心”就是没有起心的意思,没有一个想要生嗔的心。第三,摄义总结。
卯一、无有自主:
科判分析---任何事都是因缘所成,作害者也是没有自主,身不由己。第1颂,病痛和怨敌加害都是因缘所生,不嗔病痛反嗔有情,这样不合理;第2颂,通过比喻来说明作害者确实是身不由己。
卯二、无心(对方并不想生嗔恨心,但却不由自主地生起):
科判分析---“无心”是指没有故意生起想要伤害他人的心。颂词前两句观察的是人,人在因缘和合时自然而然产生嗔心,后两句观察的对象是嗔恼,嗔恼本身没有生嗔的作意。(“无有自主”和“无心”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仍有差别,“无有自主”的核心在不由自主上,“无心”则着重分析有没有作害的想法,对方并没有想要伤害我的心。)
卯三(摄义)分二:一、不由自主之摄义;二、无心之摄义。
科判分析---摄义总结,对前面所讲的不由自主和无心的内容进行的归摄。第一个科判对不由自主的内容进行摄义;第二个科判对无心的内容进行摄义。
一、不由自主之摄义:
科判分析---对不由自主的内容进行摄义。
二、无心之摄义:
科判分析---对无心的内容进行摄义。
寅二(遮破自主之作害者)分二:一、共破神我与主物;二、别破常我。
科判分析---实相是“胜义不生,世俗如幻”。遣除错误的观念“认为有一个自主的作害者”。第一个科判,有些外道承许作者是神我,有些外道承许作者是主物,对于神我和主物这个作者进行共同破斥;第二个科判,别破常我,把常我单独拿出来进行破斥,没有一个常我本体的存在。
卯一、共破神我与主物:
科判分析---第一个科判,有些外道(胜论外道)承许作者是神我,有些外道(数论外道)承许作者是主物,对于神我和主物这个作者进行共同破斥;
卯二、别破常我 分二:破享用者、破能生果。
科判分析---第二个科判,别破常我,把常我单独拿出来进行破斥,没有一种常我本体的存在。
辰一、破享用者:
科判分析---破享用者,这个享用者是数论外道的神我,数论外道的神我自己并不负责生起万法,但是可以享受万法。神我享受外境之后,觉得好就生起贪欲,觉得不好就生嗔。
辰二、破能生果:
科判分析---“破能生果”,主要是破胜论外道,给对方发出1个过失,2个反问。胜论外道所承许的无心的常我--神我,它是无情的、无心的,但是可以作为能生的因。
寅三、摄义:
科判分析---归纳前面两个科判:没有自主恒常的法,一切法都依缘而起。
丑二、遣除除嗔不应理之邪念:
科判分析---遣除认为消灭嗔心不应理的邪见。
丑三、摄义(作害依因缘而生,故对外缘不应生嗔恨心):
科判分析---摄义总结,第1颂作害依因缘而生,故对外缘不应生嗔恨心。第2颂自主地取舍痛苦,这种假设与实际不符。
子三(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分三: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科判分析---忍耐作害我们的怨敌,从多个方面分析,应该忍耐作害者:“作害者是可怜悲悯的对境、作害者的本性、受害者自己的过失、其实是我害了怨敌、作害者对我有恩德、我是恩将仇报的人”,分三个子科判:作害者理应是值得我们悲悯的可怜对境;不应该是我们嗔恨的对境;三、宣说理由:“为何说嗔恨怨敌是非常颠倒的行为”。
丑一、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对境:
科判分析---作害者理应是值得我们悲悯的可怜对境。第12颂通过列举众生因为烦恼而作各种自我伤害的事例来说明众生是值得悲悯的对境;第3颂得出结论,怨敌对我们作出的伤害,情有可原,值得谅解;第4颂进行摄义总结,应该慈悲不生嗔。
丑二(不应是嗔恨之对境)分二: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
科判分析---怨敌不应该是我们嗔恨的对境。通过两个方面来宣说:观察作害者的本性是什么;观察我们这些受害者自己有哪些过失。
寅一(观察作害者之自性)分二:一、观察本体;二、观察害法。
科判分析---观察作害者的本性是什么。分两方面:观察怨敌的本体;观察加害我们的方法。
卯一、观察本体:
科判分析---观察怨敌的本体。第1颂,假设怨敌本性愚昧,那么加害他人是本性使然;第2颂,假设怨敌本性仁慈贤善,那么加害他人的只是烦恼客尘。
卯二、观察害法:
科判分析---观察怨敌加害我们的方法。通过棍棒伤人的例子来说明“怨敌如同棍棒一样,也被烦恼控制”,“被棍棒所伤的人-->不会嗔恨棍棒-->因为棍棒被怨敌控制-->也不应该嗔恨怨敌-->因为怨敌被烦恼控制-->那么应该嗔恨真正的根源烦恼”。
寅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分三:一、说明以往曾害过他人;二、说明自身之过失;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科判分析---观察我们这些受害者自己有哪些过失。分三方面:前世今生自己曾经对他人做过类似的伤害;在怨敌加害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过失;说明是自己曾经造作恶业,如今业力成熟受报的过失。
卯一、说明以往自己曾害过他人:
科判分析---前世今生自己曾经对他人做过类似的伤害。
卯二、说明自身之过失:
科判分析---在怨敌加害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有很大的过失。第1颂,自己的身体和怨敌的加害都是痛苦之因;第2颂,应怪自己盲目爱执“脆弱不坚实的身体”。
卯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科判分析---说明是自己曾经造作恶业,如今业力成熟受报的过失。有因必生果,既然曾经造下苦因,如今必然会感受苦果。第1颂讲述愚人自作自受;第2颂以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
丑三、宣说嗔恨之颠倒理由:
科判分析---宣说理由:“为何说嗔恨怨敌是非常颠倒的行为”。第1颂,实际上是我害了怨敌;第2颂,我依怨敌消罪,怨敌依我堕狱;第3颂,加害怨敌属于恩将仇报;第4颂,遣除2个疑惑“自修忍辱不堕恶道、怨敌加害会堕恶道”;第5颂,遣除第3个疑惑“以牙还牙,对自他都不利”。
癸二(破嗔轻侮我等三者)分三: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因为“轻侮我”等三种情况而生嗔,也就是对应颂词“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中的“遭受轻蔑、闻受粗语、闻受鄙语”这三类情况。分三:(1)“轻蔑、粗语、鄙语”其实对我的身心都是无害的,所以不应嗔恨;(2)不应嗔恨“对我的利养造违缘”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障碍我的利养,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3)不应嗔恨“令他人对我退失信心”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让别人对我退失信心,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
子一、轻侮等无害故不应嗔恨:
科判分析---“轻蔑、粗语、鄙语”其实对我的身心都是无害的,所以不应嗔恨。第1颂讲述心的特点以及对方提出疑问“执身受苦”;第2颂遣除对方的疑问“执身受苦”;第3颂讲述他人的侮辱毁谤对今生来世没有危害。
子二(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分三:一、嗔罪严重;二、利养无有实质;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科判分析---不应嗔恨“对我的利养造违缘”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障碍我的利养,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分三:为了利养而造下非常严重的嗔恨罪业,得不偿失;名闻利养无有任何实质意义;遮破“认为名闻利养有实质”的妄念。
丑一、嗔罪严重:
科判分析---为了利养而造下非常严重的嗔恨罪业,得不偿失。现世的一切对我们毫无作用,但为这些利养所积累的罪业,会给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第1颂讲述临终时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第2颂讲述不应以世间八法和邪命养活。
丑二、利养无有实质:
科判分析---名闻利养无有任何实质意义。第1颂讲述梦中长久、短暂的两种享乐;第2颂通过比喻说明,临终时带不走“或长或短的任何享乐”;第3颂讲述临死万般带不走,如同遭遇强盗洗劫。
丑三、遮破有实质之妄念:
科判分析---遮破“认为名闻利养有实质”的妄念。第1颂讲述为利生嗔,福尽恶生;第2颂讲述因为尘俗,逐渐退堕,毫无意义。
子三、不应嗔令他人不信者:
科判分析---不应嗔恨“令他人对我退失信心”的情况,我们认为遭受“轻蔑、粗语、鄙语”会让别人对我退失信心,从而我要生嗔,这里要进行遮破。第1颂讲述“既然为了保护他人的信心,为何别人受毁谤时不生嗔”;第2颂讲述“别人对你生信还是毁谤,也取决于你的功德过失,也是因缘法,那你为何不能安忍”。
壬二(破嗔于亲友造四罪者)分二: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亲友造四种罪或者造四种违缘的人(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让他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分二:对损坏“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的人不生嗔;对损害“上师亲友等”的人不生嗔。此处的亲友,狭义的亲友,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广义的亲友,指“我所”,包括:我的上师,我的佛像,我的经书,我的亲戚,我的朋友等。
癸一、因于对境无害而止嗔(对摧毁三宝所依者不要生嗔恨心):
科判分析---因为对三宝所依的对境“佛像、佛经、佛塔”无害而止息嗔恨。
癸二(破嗔于受害者造罪之人)分三:一、深思法理之安忍;二、不畏损害之安忍;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分析---对“上师、亲友”等受害者进行损害造罪的人,我会生起嗔心,这里要进行破除。分三:(1)通过深入思维缘起法理而修安忍;(2)不畏惧怨敌对亲友的损害而修安忍;(3)通过修持承受痛苦的方式而修安忍。
子一、深思法理之安忍:
科判分析---通过深入思维缘起法理而修安忍。
子二(不畏损害之安忍)分三: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二、是故断除嗔彼;三、为断嗔而除贪。
科判分析---不畏惧怨敌对亲友的损害而修安忍。分三:怨敌不应该成为嗔恨的对境;所以应该断除嗔恨怨敌;为了断除嗔心而首先断除贪心,因为贪心是嗔心的来源。为何可以变的不畏惧?1、原来情况:因为担心我所执着的亲友受到损害,所以很畏惧、很抗拒怨敌的损害,这种痛苦建立在“愚昧无知、我所执”的基础之上。2、现在通过多方面的法义分析,我心开意解了,内心释然了:(1)无情法与有情法对亲友的损害是相同的,而且都是无心的、不由自主的,只嗔有情不合理;(2)怨敌因为愚痴而行害,如果我也因为愚痴而还嗔,那么二者都是有罪业的,都有过失;(3)因果是不虚的,亲友以往伤害了怨敌,所以现在要受报,这本身就是在消业,所以不应该嗔恨怨敌;(4)亲友受到伤害时,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把亲友执为我所,如果断除了对亲友的贪心,我就不会产生嗔心;(5)前面也讲到了“若以怨报怨,则更不护敌”,所以,以慈悲心对待怨敌、对待亲友是“化解宿怨”的最好方式,怨敌会因为我的慈悲而受到感化,我在此过程中也能积累广大的资粮。3、综上所述,体悟了解了这些道理之后,我明白了应该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安忍一切伤害,一心一意去做各种利生的福善事业,从而变的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丑一(怨敌不应为嗔恨之对境)分三:一、与无情损害相同;二、与嗔者罪业相同;三、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
科判分析---怨敌不应该成为嗔恨的对境。分三:(1)怨敌的损害与无情法的损害相同,但我们偏偏对怨敌生嗔恨心,对无情法却不生嗔恨心,这是不合理的;(2)嗔者的罪业,实际上跟害者的罪业相同,怨敌以烦恼伤害了我,我以嗔恨作为反应,二者都有罪业,且罪业相同;(3)伤害由于业力所生,所以不应该嗔恨怨敌。
寅一、与无情损害相同:
科判分析---怨敌的损害与无情法的损害相同,但我们偏偏对怨敌生嗔恨心,对无情法却不生嗔恨心,这是不合理的。
寅二、与嗔者罪业相同:(嗔者的罪业,实际上跟害者的罪业相同。)
科判分析---嗔者的罪业,实际上跟害者的罪业相同,怨敌以烦恼伤害了我,我以嗔恨作为反应,二者都有罪业,且罪业相同。
寅三、害由业生故不应嗔敌:(危害是自己前世的业力现前,故不该生嗔恨心。)
科判分析---伤害由于业力所生,所以不应该嗔恨怨敌。
丑二、是故断除嗔彼:
科判分析---所以应该断除嗔恨怨敌。
丑三、为断嗔而除贪:
科判分析---为了断除嗔心而首先断除贪心,因为贪心是嗔心的来源。
若欲断除嗔恨心,必先斩断它的来源,否则,表面上断除一些所缘也徒劳无益。
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
科判分析---通过修持承受痛苦的方式而修安忍。科判的意义是:我们在漫长轮回中遭受过各种痛苦,但由于没有修持安忍波罗蜜多,对自己和他人无有丝毫利益,再这样下去的话,永远没有解脱的机会,现在我应该逆流而上,向解脱的方向迈进。修安忍虽然痛苦,但是这个痛苦值得我们去忍受,而且必须要忍受。这样我们就能永久性地终止伤害,成就解脱。第1颂讲述以小苦除大苦非常划算。第2颂讲述如果小苦都忍不了,那么大苦更忍不了,既然如此,就应该断除地狱之因的嗔恨烦恼。第3颂讲述曾经为了贪欲反复感受了很多恶趣之苦,但无有丝毫意义。第4颂讲述修安忍能以小苦成办大利,应当乐于接受。
壬三(破嗔于怨敌作四善者)分三:一、破嗔赞誉怨敌者;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怨敌作四种善法的人”(快乐受恭敬,听闻爱敬语),对应颂词“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中的“于敌则相反”,分为三个子科判:(1)遮破我们嗔恨“赞誉怨敌的人”;(2)遮破我们嗔恨“令怨敌安乐的人”;(3)遮破我们嗔恨“成办怨敌利养的人”。
癸一(破嗔赞誉怨敌者)分三: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赞誉怨敌的人”。(1)其实赞叹怨敌是自己的快乐之因,所以应当取受;(2)受到赞叹其实也是他人快乐之因,并且他乐之因就是自乐之因,作为发心菩萨,所以不应该舍弃;(3)对于赞叹自己的人乐于接受,对赞叹怨敌的人则很不乐意,以理说明这是非常颠倒的取舍。
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别人赞叹敌人,实际上是自己和他人都享受安乐的一种因,理应值得接受。)
科判分析---其实赞叹怨敌是自己的快乐之因,所以应当取受。第1颂讲述随学他人赞叹怨敌获得安乐;第1颂讲述自己应该随学他人,赞叹怨敌获得安乐;第2颂进一步讲述赞叹怨敌的4个特点或必要性,的确是堪为自乐之因。
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
科判分析---受到赞叹其实也是他人快乐之因,并且他乐之因就是自乐之因,作为发心菩萨,所以不应该舍弃。本颂讲述:(1)如果你厌恶他人获得快乐,那么你应该希望“怨敌、仆人”两者都不快乐,所以你不应该给仆人发工资,这样他就没办法获得快乐。(2)如果你希望他人获得快乐,那么你应该希望“怨敌、仆人”两者都快乐,但实际上,怨敌被赞叹的快乐你不愿意,而属下得到薪资的快乐你却愿意接受,这是不合理的。(3)不愿怨敌快乐的过患:会毁坏自己的今生和来世。
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
科判分析---对于赞叹自己的人乐于接受,对赞叹怨敌的人则很不乐意,以理说明这是非常颠倒的取舍。(从他人角度来看,他赞叹我或怨敌都是快乐之因;从我的角度来看,他赞我或怨敌时,我都希望他快乐,这两种发心都是我的快乐之因。从怨敌的角度来看,怨敌赞叹我时,我都希望他快乐,我也应该赞叹怨敌功德。如果只取舍其中一种,是颠倒的。)
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令怨敌安乐的人”。
癸三(破嗔成办怨敌利养者)分二: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成办怨敌利养的人”。分二:不应以“得到利养等”的原因而嗔恨他人;理当以“自己未得到利养”的原因而嗔恨自己。
子一(不应以得利养等之因而嗔他)分二: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科判分析---不应以“得到利养等”的原因而嗔恨他人。“等”字包括“名声地位、利养恭敬”。分二:怨敌得到利养,因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所以不应该生嗔;怨敌得到利养,因为对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所以也不应该生嗔。
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
科判分析---怨敌得到利养,因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所以不应该生嗔。第1颂讲述嗔恨他人得到利养违背菩提心愿;第2颂讲述本该由你赡养的众生能够自立,对此不应嗔恨;第3颂讲述不愿众生获利、妒憎富贵的人根本没有菩提心。
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
科判分析---怨敌得到利养,因为对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害处,所以也不应该生嗔。
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
科判分析---理当以“自己未得到利养”的原因而嗔恨自己。第1颂讲述妒忌的后果,劝反观自身;第2颂讲述对以往恶行毫无愧疚,反以嫉妒争强好胜。
辛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分二: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所欲的人”生嗔心。科判对应于颂词“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中的“挠吾所欲”,凡夫人自己的所欲就是“希望怨敌造罪受苦、希望自己与亲友行善得乐”。内容分两个子科判:遮破我们对“障碍怨敌造罪的人”生嗔心;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与亲友行善的人”生嗔心。
壬一(破嗔于怨敌造罪作障者)分二: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障碍怨敌造罪”的人生嗔心。凡夫人的所欲就是“希望怨敌造罪受苦”,谁去阻止怨敌造罪,谁去帮助挽救怨敌,就会生嗔。分两方面:怨敌痛苦与否对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利益;希望怨敌痛苦的发心对我有害。
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
科判分析---怨敌痛苦与否对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利益。
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
科判分析---希望怨敌痛苦的发心对我有害。
壬二(破嗔于自己与亲友行善作障者)分二: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对“障碍自己与亲友行善的人”生嗔心。分两方面:以赞誉为例,遮破我们嗔恨对世间善法作障碍的人;遮破我们嗔恨对福德作障碍的人。
癸一(破嗔于世间法作障者)分二: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科判分析---以赞誉为例,遮破我们嗔恨对世间善法作障碍的人。分两方面:阻碍赞誉我们的人并非有害处;阻碍赞誉我们的人将其视为有利益。
子一(阻碍赞誉者并非有害)分二:一、赞誉无有利乐;二、不应喜之。
科判分析---阻碍赞誉我们的人并非有害处。分两方面:对我们的赞誉,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利乐;对我们的赞誉,不应该心生欢喜。
丑一、赞誉无有利乐:(别人的赞叹实际上没有利益,不要太执著这种名声。)
科判分析---对我们的赞誉,其实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利乐。第1颂讲述赞誉无有实际意义;第2颂讲述以智慧分析赞誉无益,并驳斥依名声享乐;第3颂讲述追求虚名假誉的过患和无益;第4颂讲述以孩童因沙屋倒塌而悲伤的比喻说明。
丑二、不应喜之:
科判分析---对我们的赞誉,不应该心生欢喜。
子二、将阻碍赞誉者视为有益:
科判分析---阻碍赞誉我们的人将其视为有利益。第1颂讲述赞誉的危害;第2颂讲述损害声誉于我有益;第3颂讲述我唯一追求解脱,应感恩损我名誉者;第4颂讲述名誉受损是蒙佛加被关闭恶趣之门。
癸二(破嗔于福德作障者)分三:一、嗔恨是福德之障;二、作害是顺缘;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
科判分析---遮破我们嗔恨对福德作障碍的人。分三方面:自己的嗔恨心才是福德的障碍,怨敌的损害并不是福德之障;怨敌的作害恰恰是我们修持福德的顺缘,而不是违缘;是故应该消除对怨敌的嗔恨心,转而生起恭敬心。
子一、嗔恨是福德之障:(嗔恨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福德造障碍。)
科判分析---自己的嗔恨心才是福德的障碍,怨敌的损害并不是福德之障。
子二、作害是顺缘:
科判分析---怨敌的作害恰恰是我们修持福德的顺缘,而不是违缘。
子三(故当消除嗔恨而恭敬)分三: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三、观察果当恭敬。
科判分析---是故应该消除对怨敌的嗔恨心,转而生起恭敬心。分三方面:众生本身具有功德,所以应当恭敬;信仰佛陀的缘故,所以应当恭敬;通过观察“恭敬众生和不恭敬众生”的后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应当恭敬。
丑一(以众生自之功德当恭敬)分二: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
科判分析---众生本身具有功德,所以应当恭敬。分两方面:众生是我成就菩提的助缘,所以应当恭敬;建立众生与佛陀在“帮助我们修持菩提道”方面具有同等的作用,“生佛胜福田”二者都是我们积累资粮的殊胜福田。
寅一(是成就我菩提之助缘故当恭敬)分二:一、恭敬之因成立;二、断除于彼迷惑。
科判分析---众生是我成就菩提的助缘,所以应当恭敬。分两方面:应当恭敬一切众生的根据是成立的;断除对“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而产生的迷惑。
卯一、恭敬之因成立:
科判分析---应当恭敬众生的根据成立。第1颂讲述怨敌难得;第2颂以比喻说明难得,应喜自敌;第3颂讲述应先将安忍的功德奉献作为助缘的怨敌。
卯二、断除于彼迷惑:
科判分析---断除对“应当恭敬一切众生”而产生的迷惑。第1颂驳斥认为怨敌没有助修安忍的意乐而不恭敬;第2颂驳斥认为怨敌有损害我的意乐而不恭敬;第3颂讲述应该像供奉正法一样去供奉安忍之因“仇敌”。
寅二(建立众生与佛相同)分二:一、安立教证;二、教义成立。
科判分析---建立众生与佛陀在“帮助我们修持菩提道”方面具有同等的作用,“生佛胜福田”二者都是我们积累资粮的殊胜福田。分两方面:通过安立佛经教证来说明;通过理证说明教证的意义可以成立。
卯一、安立教证:
科判分析---通过安立佛经教证来说明。
卯二(教义成立)分二:一、真实宣说;二、遣除争论。
科判分析---通过理证说明教证的意义可以成立。有两方面:真实宣说教义成立;通过遣除争论来成立殊胜的教义。
辰一、真实宣说:
科判分析---真实宣说教义成立。第1颂从果上观察;第2颂从助缘上观察。
辰二、遣除争论:
科判分析---通过遣除争论来成立殊胜的教义。第1颂说明众生等同佛陀的原因是同为修行的助缘;第2颂说明众生和佛陀都同样具有殊胜的功德和珍贵性;第3颂说明众生和佛陀两者等同的方面以及不等同的方面;第4颂说明佛陀具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第5颂说明依靠众生能引生殊胜的佛法。
丑二(信仰佛陀故当恭敬)分二: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科判分析---信仰佛陀的缘故,所以应当恭敬。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佛陀怎么样恭敬众生,我们也应该如是恭敬众生。分两方面:佛陀把众生当作至亲,作为所度化所爱护的对境;佛陀把众生看作自己,和自己观为一体,无二无别。
寅一(佛将众生作为我所)分二:一、当恭敬之理由;二、忏悔不敬之过。
科判分析---佛陀把众生作为所度化、所爱护的对境。分两方面:应当恭敬众生的理由;忏悔往昔不恭敬众生的过失。
卯一、当恭敬之理由:
科判分析---应当恭敬众生的理由。首先要安立佛将众生执为我所,然后进一步安立应该恭敬众生。第1颂讲述佛陀的所作所为以及足以报佛恩的方式;第2颂讲述应当修持安忍,广行善法利益众生;第3颂讲述对比佛陀的利生精神,傲慢对待众生不合理;第4颂讲述诸佛的所喜所忧,我们应令佛欢喜;第5颂讲述通过比喻说明伤害众生不能令佛欢喜。
卯二、忏悔不敬之过:
科判分析---忏悔往昔不恭敬众生的过失。第1颂讲述意念罪业诚心忏悔;第2颂讲述发愿以后不再害众生。
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科判分析---佛陀把众生看作自己,和自己观为一体,无二无别。
丑三(观察果当恭敬)分三: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三、摄义。
科判分析---通过观察“恭敬众生和不恭敬众生”的后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应当恭敬。分三方面:恭敬众生、取悦众生是一切善果的因;通过比喻的方式,对比思维“恭敬众生”与“损害众生”的因缘果报,以此方式教诫勤奋地恭敬众生;“摄义”总结,“观察果当恭敬”的摄义,或者整个安忍品的摄义,取悦众生有今生和来世两大利益。
寅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
科判分析---恭敬众生、取悦众生是一切善果的因。
寅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
科判分析---通过比喻的方式,对比思维“恭敬众生”与“损害众生”的因缘果报,以此方式教诫勤奋地恭敬众生。第12颂讲述以比喻来打比方说明;第3颂讲述喻义,众生的强大后台是佛陀和狱卒;第4颂讲述对比“伤害大臣得罪国王”与“伤害众生得罪佛陀与狱卒”的恶果对比;第5颂讲述对比“取悦大臣国王”与“取悦众生、佛陀与狱卒”的善果对比。
寅三、摄义:
科判分析---“摄义”总结,“观察果当恭敬”的摄义,或者整个安忍品的摄义,取悦众生有今生和来世两大利益。
唤醒迷梦 早证菩提!
相逢很短 关注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