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第76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第76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1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二、依师之次第;戊一、观察上师,戊二、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为何要观清净心

(一)正确认识上师的行为:

1、摄受众生之方便:因摄受众生的根基不同,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但都是善巧方便的行为。

2、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二)对上师观清净心的功德: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

1、教证:

《大智度论》:“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

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获得。

2、公案:

(1)公案一:印度大成就者:降伏超度。

A.内容:那洛巴依止帝洛巴之公案:那洛巴得本尊授记去印度依止“乞丐”帝洛巴,那洛巴想大成就者行为是不定的,因此再三寻觅并恳求摄受,最后那洛巴获得了解脱。

B.启示:

  a.帝洛巴尊者的行为是具能力者大悲心的降伏行为。

(a)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他帝洛巴尊者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一般来讲,无因无缘去超度一个众生,是相当困难的。

  b.凡夫人难以揣度圣者境界:圣者的境界不可思议,利益众生的有些禁行也不能统统否定。

  c.境界不到的人,千万不可随意效仿这种行为。

(2)公案二:汉地大成就者:降伏超度。

A.内容:西域寺养猪的和尚体貌举止邋遢疯癫,不分净垢,以不可思议的举止超度了包括咸丰皇帝母亲在内的无数饿鬼。

B.启示:大成就者的境界是隐藏的,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

(3)公案三&四:印度大成就者:双运。

A.内容:

  a.大成就者萨绕哈巴示现喝酒并摄受明妃,但其已经证悟了法性实相。

  b.夏瓦日巴尊者依止龙猛菩萨,现见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摄受了明妃,且以猎人形象度化众生。

B.启示:

  a.摄受明妃在大乘是可以理解的;

  b.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4)公案五:汉地:《观佛三昧海经》:双运。

A.内容:佛陀幻化成庄严童子,与一淫女缠绵不倦,借此熄灭了淫女的贪欲并使其获得圣者果位。

B启示: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降伏、双运的教义,不要随便排斥藏传佛教。

3、教诫。

(1)依师前,观察善知识极为重要。

A.有些善知识完全是假装,如同产品包装一下,出来行骗,所以依止上师前,务必认真观察上师,如自己无能为力,也应该问问别人。

  a.买错东西,只是浪费了钱,或暂时对身体不利;

  b.依止错人,耗费一生的时间、钱财、精力,乃至生生世世的善根也被毁坏。

(2)依师后,观清净心,勿观过失。

A.对上师的任何行为,唯一观清净心。

教证:《功德藏》:“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B.若对上师轻贱诽谤非常危险,对自身非常不利。

教证:《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

C.若观过失,则“久伴于佛亦见过”。

  a.《大般涅槃经》:善星比丘公案。

(a)善星比丘看不到佛陀已经断除四魔的功德,反而不耐烦佛陀传法时间太长,并吓唬佛陀说“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

(b)善星比丘随佛陀在城中乞食,想把佛陀的脚印抹去,非但没有抹去而遭人反感。

(c)善星比丘赞叹不承认善恶因果的醉酒外道徒是阿罗汉;宣称烦恼解脱等无因生的外道徒苦得是阿罗汉,其判断标准完全不符合佛陀对阿罗汉的界定,不仅如此,当佛陀在教诫他时,他反而认为是佛陀嫉妒这些外道徒阿罗汉才如此说;即使是外道徒苦得死后转生为食吐鬼告诉他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若不信受就会是如同自己一样的下场,但依旧无法消除善星比丘对佛的邪见。

(d)善星比丘精通十二部,但对佛的一切行为看成欺诳之举,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后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

(e)善星比丘最后转生为饿鬼。

  b.教诫:作为弟子要有取舍的智慧,不要盲目跟随愚者诽谤、舍弃上师。

(a)根登群佩格言:“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

(b)《萨迦格言》:“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若对上师观过失应如何应对

(一)谴责自己。

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二)思维圣者境界自己无法揣度。

1、《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已得圣果的重胜王,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2、《亲友书》:“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三)思维观上师过失的过失。

《十住毗婆沙论》:“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四)忏悔。

《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如何看待上师对自己示现忿怒相

(一)当知上师悲心在调伏自己。

“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


(二)等上师心平气和后,再到上师面前忏悔。


(三)应对此生欢喜心。

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


(四)总结。

《功德藏》:“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总结应对上师观清净心

(一)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

教证:《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二)若不能视师如佛,当感念其法恩。

(三)师徒之间的缘起关系到弟子生生世世的的解脱。

1、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

2、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虚云长老的弟子体光老和尚,就曾讲过一个,说是清朝皇帝咸丰的母亲死后,有一次给儿子托梦说:“我堕入了恶趣,西域寺放生场有个养猪的和尚,他是得道圣僧,你务必要请他给我超度!”……

上放焰口,皇帝让他坐在正台上,其他和尚坐在两边。他什么也不会,在台上竟然睡着了,睡得呼呼响,其他和尚只好把他拉起来。当天晚上,太后又给皇帝托梦说:“圣僧去救我,我拉着圣僧的衣服就要出来了,他被后面的人一拉,我又出不来了。”……

焰口:

(一)饿鬼名。又称焰口、面然。其体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曾于阿难入定中显现,并因而成为佛教“放焰口”仪式之缘起。

——《焰口饿鬼经》


(二)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之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系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又作放焰口。昔时,阿难于林中习定,见一饿鬼(名为焰口)形容枯槁,面貌丑恶,头发散乱,爪甲长利,腹大如山,喉细如针,面上喷火,阿难骇而问其故,饿鬼告以生前居心悭吝,贪不知足,故死后堕入饿鬼道中,变是身形,长年受饿,备受诸苦。饿鬼复谓阿难三日后亦当命尽,堕饿鬼道。阿难大惊,急至佛前哀求救度,佛乃为说焰口经及施食之法,谓其若能施饮食予恒河沙数饿鬼及诸仙等,非但不落此道,且能延年益寿,诸鬼神等常来拥护,遇事吉祥。

——《佛学大词典》


原文

有一次,他(萨绕哈巴)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

金刚瑜伽母:

也叫密智佛母、智慧瑜伽母。她身体红色,一面三目,有四个手臂,分别持着弯刀、盛满甘露的托巴、三叉戟和宝剑。在观音菩萨的双修法中,她是观音菩萨的佛母。

密智佛母加持非常大,任何人如果虔修此法,都能快速获得成就。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密智佛母法,藏地有些大德讲过,不管修哪个本尊,兼修密智佛母都非常重要。在《普贤上师言教》里,也要求修上师瑜伽时将自身观为密智佛母(即金刚瑜伽母)。

……如果好好祈祷密智佛母,依靠她的不共加持,自相续中的贪欲会迅速转为妙观察智,从而现前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

——SDJ.KB《怀业祈祷文释》


等持:

定之别名。梵语旧称三昧,译曰定,新称三摩地,译曰等持。谓心住于一境平等维持也。是通于定散二心也。假使在于散心而心专注于一境即三摩地。故译为定者不可也。唯识述记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转,故名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论二十八曰:“等持者为定,名异体同。故契经说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为心一境性。”

——《佛学大辞典》


原文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

法性:

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佛学大辞典》


原文

尊者(萨绕哈巴)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明妃:

无上瑜珈密四灌顶所用的明妃或空行母,有外、内、密三类,而内、密两种空行是更重要的。

自己的智慧就是内、密的两种空行母,而自性方便就等于是内、密的两种勇父。一般说外空行,就是指实体的明妃。除非金刚弟子实在难以认识到内、密两种明妃,在这种情况下,才必须依赖外空行(或实体明妃)。

但,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明妃或者空行母,是女性,是位漂亮、美好的女孩,这种看法相当混浊,很不正确。“明妃”,其实是要比上面所讲的定义更微妙的。

——《专访宗萨将扬钦哲仁波切》


陀罗尼之别称也。陀罗尼有能破烦恼之闇之德,故云明,能增长一切之功德,故云妃。亦单称云明。大日经疏九曰:“明是大慧光明义,妃者梵云啰逝。即是王字作女声呼之,故传度者义说为妃。妃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同十二曰:“若心口出者名真言,从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也。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中略)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种胤不绝,此明能生一切如来所有功德故,义云妃也。”演密钞八曰:“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者。谓此明妃能生长行者功德法,故女声呼之。梵云尼也,此是男声。梵云尼即是女声,俱译曰明。由随增长义故,加以妃言也。”【参见:明】。

【又】于曼荼罗各部配耦部主之女尊名明妃。诸部要目曰:“三种明妃:佛部,无能胜菩萨以为明妃。莲华部,多罗菩萨以为明妃。金刚部,金刚孙那利菩萨以为明妃。”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无生:

(一)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圆觉经卷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

(二)阿罗汉或涅槃之意译。阿罗汉有不生之义,即断尽三界烦恼,不再于三界受生之意。又依弥陀之本愿往生净土者,乃是契合弥陀之本愿,此因无生为涅槃之理,故异于凡夫内心所想虚幻之生。于此,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称之为无生之生。自涅槃无生灭之观点言,即指觉悟涅槃,亦即证得无生身;极乐为契合涅槃之世界,由此义,故称为无生界。[最胜王经卷一、摩诃止观卷五下](参阅‘阿罗汉’3692、‘涅槃’4149)

——《佛学大辞典》


原文

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

大手印:

如来藏也称为佛性、光明、空性等等,在藏传佛教里,还叫大空性、大手印、大圆满。

——《赞法界颂浅释》(慈诚罗珠堪布)


梵语maha^mudra^。西藏佛教迦尔居派教法之一。又作摩诃穆德啰、嘛哈穆德啰、马哈母咱、大象征等。maha^,大之意;mudra^,印之意。译名“大印”中加入“手”字者,乃尊重佛典之意。手者,为尊称佛之手,表示佛之“如所有”与“尽所有”,及二无分别、空乐智慧。印者,亦表示佛之二无分别智,而此智乃最上、最要、最密,犹如印符、印契;谓一切轮迥涅槃之法,无不一一契合于佛之如如妙智,更无一法能逾越此智以外者。大者,简小而言。一说大手印之梵语为“嘛哈穆德啰乌巴得夏”,“乌巴得夏”意译为“口诀”,表示其言简意赅,具涵深理,而便于口诵心记。有关大手印之重要典籍有庄严解脱道论、俱生和论。

密宗所称手印有四,即三昧耶手印、法手印、羯摩手印及大手印。大手印又分三种,即:(一)实住大手印,谓住于实相,与因乘无住中道共,而冠之以大字,称大中道者,由龙树传提婆,提婆传月称,递传至麦渣巴。不依八不中道观,而以口传密诀,得证空智。(二)空乐大手印,即依三昧耶手印、法手印、羯摩手印三者之方便,发生大乐,即于此乐,自证当体即空,故所得为果乘不共之共。(三)光明大手印,属密乘之无上瑜伽部,必须经过灌顶始可学习。光明大手印又分渐悟与顿证二途,前者为一般能受持大手印者,先令具足四级灌顶,渐次导引之;后者乃为特别之利根,上师以心灌顶,并于定中加被之,俾使弹指即悟。然此二者之上,更有最上之大手印,即无须灌顶等修,但当恭敬礼拜,承事亲近上师,由无上恭敬顺信之心力,不假外物言诠,即能立时证悟,此即为大手印之最胜义心传。

大手印与禅宗同讲“以心传心”、“明心见性”、“即身成佛”,然比较其差异,亦有数端:(一)禅宗参悟之后,依师印证;大手印则祈请上师,观想融入自心而外,一依密咒道以求加持,一依般若道以求开悟。(二)禅宗须参话头,认识本来面目,贵乎顿悟;大手印则按部就班,见修行果,有次第可循。以进度而言,禅宗为单提向上,迨至豁然开悟,顿见光明;大手印则由专一瑜伽、离戏瑜伽、一味瑜伽、无修瑜伽,始契至道。(三)禅宗直指人心,不假方便,然其公案每多机锋语,若非上上利根,无法悟入;大手印则有加行、正行、结归,甚至有七支坐及拳法等修身之善巧方便,故能普摄群机。

此外,显教亦有大手印之名,乃系以经教证空性,即修法者心专于一境,持之以恒而获禅定,而后观察其心之所在,迨至无处可觅时,则悟心非实有,而达“空智解脱合一”之境界。

——《佛学大辞典》


原文

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四魔:

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又云杀者。谓能夺智慧之命,而杀害出世善根故也。

一、蕴魔:蕴犹积聚也,谓色受想行识等,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智慧之命,故云蕴魔。

二、烦恼魔:谓三界中一切烦恼妄惑也。修行之人,为此妄惑,恼乱心神,不能成就菩提,是名烦恼魔。

三、死魔:死者谓四大分散,夭丧殒没也。修行之人,为此夭丧,不能续延慧命,是名死魔。

四、天魔: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佛学次第统编》


原文

然而佛教中并非如此,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

缘起:

(术语)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即任何事物皆因各种条件之互相依存而有变化(无常),为佛陀对于现象界各种生起消灭之原因、条件,所证悟之法则。

——《佛学大辞典》


 教  证

1、诚如《大智度论》所言:“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

2、《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3、《十住毗婆沙论》亦云:“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

4、《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5、《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6、《功德藏》:“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7、《功德藏》:“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8、《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9、《亲友书》云:“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公    案 

1、从前,大智者那若巴获得成就后,有一次本尊告诉他:“你生生世世的上师是圣者帝洛巴,你应当前往印度东方。”那若巴听了之后,立即起程奔赴东方。

由于不知道帝洛巴上师到底住在何处,他便向当地人打听,结果他们都说不认识“圣者”帝洛巴。他又问:“那么此地还有没有谁叫帝洛巴?”

人们回答:“有个以行乞为生的帝洛巴,大家都叫他‘乞丐’帝洛巴。”

那若巴心想:大成就者行为是不定的,很可能就是他。于是继续刨根问底:“乞丐帝洛巴住在哪里?”

人们告诉他:“就在那边正冒烟的破围墙内。”

他大步流星地来到那里,帝洛巴尊者果真正坐在此处。只见他面前放着一个木盆,里面装满了死鱼活鱼混在一起。他从中取出一条鱼,放在火上烤完就吃了起来,接着弹一声响指。

那若巴上前顶礼膜拜,请求摄受。帝洛巴尊者回答:“你说什么呀?我可是个乞丐,哪有什么摄受能力!”

经过那若巴诚心诚意的再三恳求,帝洛巴尊者才摄受了他,并告诉他外境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之后又让他经历了很多苦行,最终那若巴从执著的境界中获得了解脱。

事实上,帝洛巴尊者并不是因饥饿难耐,实在得不到食物才杀鱼的。而是因为那些鱼是不知取舍道理的恶趣众生,他具有超度它们的能力,为了使之与自己结上缘,他才吃了鱼肉,然后将其神识接引到清净刹土。


2、清朝皇帝咸丰的母亲死后,有一次给儿子托梦说:“我堕入了恶趣,西域寺放生场有个养猪的和尚,他是得道圣僧,你务必要请他给我超度!”

第二天,皇帝专门派钦差大臣到西域寺寻找圣僧。去了一看,猪圈里有个僧人,穿得破破烂烂、邋里邋遢,跟猪一块睡,吃的是猪食。钦差见周围没有别人,心想可能就是他。知客骂道:“你赶快站起来,钦差大人来了!”但他无动于衷。钦差在那儿给他磕头,他才慢慢站起来,然后被请到了皇宫。

晚上放焰口,皇帝让他坐在正台上,其他和尚坐在两边。他什么也不会,在台上竟然睡着了,睡得呼呼响,其他和尚只好把他拉起来。当天晚上,太后又给皇帝托梦说:“圣僧去救我,我拉着圣僧的衣服就要出来了,他被后面的人一拉,我又出不来了。”

第二天晚上,不管他怎么睡,谁也不敢动他了。等焰口快放完了,他坐了起来,下面和尚拿着切好的馒头说:“大师啊,您可不可以给恶趣众生施施食?”

他拿着馒头就往下丢,说:“老僧活了八十多,从没干过这个活,大的孤魂生净土,小的孤魂吃馒头。”当下,成千上万的饿鬼就超生了。

以此因缘,皇帝封他为国师,御赐了紫金钵、銮驾。


3、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


4、大成就者萨绕哈巴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原因也在这里。


5、夏瓦日巴的公案也是如此。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6、《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7、《大般涅槃经》:一次佛陀在晚上为帝释天传法,善星比丘因为是侍者,必须承侍佛陀就寝后,自己才能休息。他一直在那儿打瞌睡,很不耐烦佛陀说法的时间太长。当时王舍城有种风气:每当孩子哭闹不休,父母就会吓唬道:“薄拘罗鬼要来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就恐吓佛说:“世尊,快去禅堂歇息吧,不然薄拘罗鬼要来抓您了!”佛陀回答:“痴人,你不知道佛已断除了四魔,是无所惧的吗?”帝释天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对善星比丘的愚痴惊讶不已。

还有一次,佛前往城中乞食,照例善星要跟在身边。许多人信佛虔诚,念念不忘要瞻仰佛陀,即使是佛的脚印也想顶礼膜拜。不料,善星跟在佛的后面,故意把佛的足迹踏乱抹去。结果不但抹不掉,反而让大家十分反感。


他们进了城之后,在一家酒馆旁,看见一个异教徒喝醉了,满口胡言乱语。善星听了非常敬佩,很高兴地跟佛说:“世尊,如果世上有阿罗汉,此人可以说是阿罗汉中的阿罗汉。为什么呢?因为他说:没有善恶因果的存在。”佛陀摇头道:“你不是常听我说法吗?阿罗汉是不喝酒的,也不会诽谤佛法,说善恶因果不存在。而这个人无恶不作,怎能算是阿罗汉呢?”善星听后不服气,也不相信佛的说法。


还有一次,有个异教徒叫苦得,他不承认因果,常对人宣扬:“烦恼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解脱也是无因无缘产生的。”善星听了又非常赞成,立刻禀告佛说:“世尊,世上如有阿罗汉,那苦得正是最殊胜的阿罗汉。”

佛陀回答:“苦得不是阿罗汉。他连什么是阿罗汉都不知道。”

善星问:“您不是阿罗汉吗?怎么阿罗汉也会对阿罗汉生嫉妒心?”

佛陀说:“我不是生嫉妒心,只有你才有这种邪见。苦得根本不是阿罗汉,再过七天他会腹痛而死,死后投生为食吐鬼,尸体被同学抬到尸陀林中。落到这种下场,很明显他不是阿罗汉。”


听了佛的预言,善星赶紧跑到苦得那儿告诉他,并说:“您一定要注意啊,千万不要被佛言中了,要想办法让佛落个妄语罪。”苦得听后便在六天中不饮不食,到了第七天,实在忍不住就吃了黑蜜,喝了点冷水,结果腹痛而死。

善星听说这个消息后,匆匆赶到尸陀林去,见苦得的尸体旁真有一个食吐鬼。善星提心吊胆地问:“大德,您死了吗?”“死了。”


“怎么死的呢?”“腹痛死的。”

“谁把尸体送来的?”“我同学送来的。”

“您现在投胎转生为什么?”“食吐鬼。”

食吐鬼继续说:“善星,你不要对佛起邪见。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说的一切都是实话,你为什么不信呢?假如世上有人不信佛语,将来也会落得我这样的下场。”尽管如此,善星对佛的邪见仍没有消除。[4]


善星在二十四年[5]中当佛的侍者,对十二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倒背如流地传讲。可是他将佛的一切行为都看成了欺诳之举,对佛连芝麻许的功德也看不到,并认为:“除了我没有佛的一寻光外,我们二人完全相同,而且我在智慧方面远远超胜,不应该给佛当侍者。”生起这种邪分别念后,他对佛说:“二十四年为汝仆,除身具有一寻光,芝麻许德吾未见,知法我胜不为仆。”说完就扬长而去。

当时,阿难问佛陀:“善星将来会转生到何处?”


佛陀告诉他:“善星现在只有七天的寿命,死后将于花园中投生为饿鬼。”

阿难来到善星跟前,将佛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善星暗想:“有时候他的谎话也可能成真,不管怎么样,这七天中我还是要谨慎,等七天过后我再好好羞辱他。”于是他在六天当中水米未进。到了第七天早晨,他感到口干舌燥,于是喝了一口水,没想到水未消化而气绝身亡,死后在花园中投生为一个具有九种丑相的饿鬼。


8、《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云:阿难白世尊曰:“忆念我昔,入舍卫城,而行分卫。见有闿士,名重胜王。在他室坐,与女人同床。我谓犯秽心用惟虑,得无异人学梵行者,于如来教,将无造见闻想念于一切乎……”佛语阿难:“……彼女人者乃往去世为重胜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贪重胜颜口发誓言:若与我俱得遂所娱,当从其教发无上正真道意。时重胜王心知其念,晨现整服由斯法门入之其室,观内外地心等无持,执手同处已如其欲。”



重难点及窍诀

一、依止上师为何要观清净心

(一)正确认识上师的行为。

1、摄受众生之方便:因摄受众生的根基不同,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但都是善巧方便的行为;

2、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

🔹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二)对上师观清净心的功德:可得到一切正法功德。

1、教证:

《大智度论》:“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

🔹只要一心一意依止上师,不起增益和损减之心,上师的密意、智慧、悲心、利益众生的善巧方便等功德,自己自然能全部获得。

2、公案:

(1)公案内容:

A.降服超度:

  a.印度:那洛巴依止帝洛巴之公案:那洛巴得本尊授记去印度依止“乞丐”帝洛巴,那洛巴想大成就者行为是不定的,因此再三寻觅并恳求摄受,最后那洛巴获得了解脱。

  b.印度:帝洛巴尊者的行为是具能力者大悲心的降服行为。

  c.汉地:西域寺养猪的和尚体貌举止邋遢疯癫,不分净垢,以不可思议的举止超度了包括咸丰皇帝母亲在内的无数饿鬼。

B.双运:

  a.印度:大成就者萨绕哈巴示现喝酒并摄受明妃,但其已经证悟了法性实相。

  b.印度:夏瓦日巴尊者依止龙猛菩萨,现见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摄受了明妃,且以猎人形象度化众生。

  c.汉地:《观佛三昧海经》:佛陀幻化成庄严童子,与一淫女缠绵不倦,借此熄灭了淫女的贪欲并使其获得圣者果位。

(2)启示:

A.凡夫人难以揣度圣者境界。

  a.具能力者可通过降服超度恶趣众生;

  b.摄受明妃在大乘是可以理解的;

B.对不具能力者,降服和双运等禁行不开许。


(三)若对上师无恭敬心、清净心的过失。

1、以理说明。

(1)依师前,观察善知识极为重要:有些善知识完全是假装,如同产品包装一下,出来行骗,所以依止上师前,务必认真观察上师,如自己无能为力,也应该问问别人。

(2)依师后,观清净心,勿观过失。

2、以教说明。

(1)《功德藏》:“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

(2)《十住毗婆沙论》:“内有功德慧,外现无威仪,游行无知者,如以灰覆火。”

3、以善行比丘的公案说明。

善行比丘看不到佛的功德,对佛有邪见,不遵从佛的教诫,最终转生为饿鬼。

(1)教诫:作为弟子要有取舍的智慧,不要盲目跟随愚者诽谤、舍弃上师。

A.根登群佩格言:“愚者虽不会跟随我,但我也不要跟着愚者跑,这是智者的第一个誓言。纵遇命难也不要舍弃。”

B.《萨迦格言》:“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二、若对上师观过失应如何应对

(一)谴责自己。

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二)思维圣者境界自己无法揣度。

1、《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已得圣果的重胜王,为了度化某女人,而示现与其同床,令其发起了无上道心。

2、《亲友书》:“当知人类如芒果:外似成熟内未熟,内成熟外似未熟,内外未熟内外熟。”


(三)思维观上师过失的过失。

《十住毗婆沙论》:“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


(四)忏悔。

《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


三、如何看待上师对自己示现忿怒相

(一)当知上师悲心在调伏自己。

“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


(二)等上师心平气和后,再到上师面前忏悔。


(三)应对此生欢喜心。


(四)总结。

《功德藏》:“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四、总结应对上师观清净心

(一)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


(二)若不能视师如佛,当感念其法恩。


(三)师徒之间的缘起关系到弟子生生世世的的解脱。


一、关于善星比丘的诸多疑问?

(一)善星比丘知道佛陀说他只有七天寿命后,他为什么六天水米未进呢,六天水米未进不就是等于送死吗?

有些古印度的文化当中,有通过禁食治疗疾病、积累福德的观念。所以善星比丘可能是以此方式来积累福报,想借助福报延长寿命,从而使佛的预言不应验。


(二)闻思是让人增加智慧,智慧是对治邪见的,善星比丘精通佛法十二部,为什么还会对佛产生邪见呢?

1、精通佛法,有时指的是在字面知识上,法没有入心;

2、善星比丘显现上比较傲慢,他认为佛陀并不比他超胜多少。总之信心是福德善根的体现,缺乏信心有时也是缺乏福德的显现。


(三)如果说缺乏信心是缺乏福德的表现,那善星比丘没有福报为什么还能做佛的侍者呢?

1、个人理解,承侍佛陀本身可能会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2、大成就者度化众生的行为随众生根基而行,行为没有定准,这也是佛度化善星比丘的一种更方便。


二、从看待上师行为的方式到如何看待他人的境界。

(一)心态上观清净心。

1、清净心的本质一般来讲,大部分学前行的师兄都会说观清净心,观清净心的实际含义是直指法界明相的。

2、道理分析:这个并非是将不清净的东西观为清净,而是在我们眼前显现的一切本来就是清净的,隐含的意思是我们之所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不清净外相,不是外境的问题,唯一是我们不清净内心的折射,其外无他。


(二)行为抉择上如理如法。

1、日常:如何观心?

看待其他众生中,若能真正做到观清净心,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颠倒无明,无论处在什么境况,这个人身算是有意义的。

2、不要妄加评论密宗禁行:

印度大成就者的公案、汉地虚云长老弟子体光老和尚说的超度帝母圣僧的公案、善星比丘的公案。


(三)教证:

1、《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

2、《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三、怎么分辨吃鱼的是凡夫还是圣者?

用发心、行为和结果三方面看:

(一)发心:大成就者的心已经纯熟,无论做什么行为其发心是菩提心,均是为利益众生而行持,没有一丝一毫不清净的发心。


(二)行为:

在成就者的境界中,他始终都是在行持清净的度生事业,所有的“不善”或者说不清净均是用普通众生的眼光和偏见去看的去定义的。


(三)结果:

双运和降伏的结果均是众生得度,帝洛巴尊者吃鱼将鱼的神识均超度到清净刹土,而世尊化人则是将贪心女度化。

综上,该类禁行完全符合三殊胜,但在充满烦恼的众生面前,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而已。


(四)总结:

有些大成就者的境界是隐藏的,不是像挂在鼻子上、耳朵上,大家一看就清清楚楚。表面上,大成就者也是人,业力深重者也是人,或许后者装得更像圣者,很多人都不辨真伪,但其实二者的境界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不能仅凭外表去判断别人的境界,不要以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都是坏人、愚人、凡夫人。


外境任何显现都是心的妙用,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一、字面解释

妙用可以理解为一种作用的显现,外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的作用,也就是没有离开心的本性——大空性、大光明。如果没有心、或者没有心的作用,都不会有那些显现发生。了知了显现是心的妙用之后,应该对相关显现断除贪执,努力抉择心的本性,一旦通达了心的本性,也就通达了一切显现的本性,会获得自在解脱。


二、详细分析

(一)外境与心的关系。

1、小乘:

(1)有部宗的观点:

A.外境真实存在,是心外之法,是微尘色法的自性,由不可分割的无分微尘积聚而成;

B.外境和心:根直接去取外境,识和对境同时产生或者同时成为能取所取。

🔹举例:“我的眼睛(根)看到了(直接取)山河大地(心外之色法)。”

(2)经部宗的观点:

A.外境真实存在,是心外之法,是微尘色法的自性,但是具有一种能力,可以指点出自己的行相,这个行相完全具备了外境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等)。

B.外境和心:

  a.根(一种取外境的能力)+对境+作意(要看瓶子、柱子的分别念&根向外动摇、散乱)=识;

  b.识取受的不是真正的外境,而是外境指点出来的行相,真正的外境像是藏在袖子里的手,无法缘取,而依靠着缘取这种“袖子”的行相而得以间接了知外境。

🔹举例:通过观看汽车后视镜里后车的影像而了解到后车的特征,也就是说,外境的行相(后视镜里的行相)充当一个识和真实外境之间的桥梁,借助这个桥梁,识可以了知外境(真正色法自性的后车)。

2、大乘:

(1)唯识宗的观点:

A.真相唯识宗的观点:

  a.外境:不可再分割的无分微尘不存在,真实的外境是没有的,外境就是阿赖耶习气的成熟而显现的。

  b.心:依他起心识实有存在,它恒常存在、不可分割、万法依靠它而起现。

  c.依靠两种因来成立外境就是心:

(a)明知因:心可以了知外境。只有属性相同的法才能互相取受,如油不能融于水,但是墨水就可以溶于水;如果外境和心属性不相同,外境是色法的自性,心是非色法的自性,那么心和外境就像是水火不容,心就没办法了知外境。

(b)俱缘定因:

🔹俱缘:同时被心所缘。

🔹定:决定。

🔹俱缘定因:只有心取受了外境才能确定外境存在,心不存在的时候,也不能确定外境存在,二者生则同时生,灭则同时灭,永远是这样的,所以确定这二者就是一体之法。

🔺有人会说:我睡着了看不到眼前的电脑了,但是我的同事睁着眼睛还是可以看到我的电脑啊,那就说明电脑不是我的心,对于此种问题,真相唯识宗的解释是,你的同事可以看到电脑,那是他的阿赖耶识习气成熟在外境上而已。

B.假相唯识宗的观点:

  a.外境:不是心,但是也没有脱离心,只是心前的一种迷乱显现而已。

  b.心:依他起心识实有存在。

  c.外境和心:外境本身不存在,但因为众生“病了”才在心前显现了山河大地,因为在识前显现所以没有脱离开心,但是也不是心。

(a)举例:飞蚊症患者来说,他们眼前会显现有飞蚊,但是眼睛正常的人眼前根本没有飞蚊,那个飞蚊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才显现的实际上是没有的,飞蚊症患者在“无中生有”,众生就像是飞蚊症患者,眼前虽然显现了山河大地,但都是“飞蚊”而已。

(2)中观宗的观点:

A.外境&心识:

  a.名言中:不观察的时候存在,刹那生灭,具有功用(火有火的热性,水有水的湿性),遵循缘起的规律而显现、变化;

  b.胜义中:都是空性,连自明自知的依他起心识也是空性的,不是实有的。


(二)了知万法唯心的功德。

1、万法唯心是显密链接之关要;

2、万法唯心是修道解脱之关键:在自心上抉择诸法,既是一切佛教宗派独具的殊胜特点,也是万法现象的本来面目,又是修道的微妙窍诀,依之必能铲除有的根本,好似屠夫精通致命的部位、樵夫精通伐木的要领等一般。


(三)应用于实践中。

1、往生净土不难。

(1)教证:《华严经》:“众生清净故,得见清净刹。”

(2)如何做到:

A.想方设法清净自己的心:《维摩诘经》:“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a.往生四因:《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屡屡观想如来身相,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种因;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这是第二种因;发菩提心,这是第三种因;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这是第四种因。”

  b.现在所修的因是能净因,“净”是清净的净,能够清净一切罪业、无明、客尘障垢的都叫做能净因。它的果不是异熟果,而叫离系果,即离开了系缚之后自然呈现的果。离开系缚的意思是本来具足,只不过以前有系缚和障垢而无法呈现,通过能净因净除了客尘,它的果自然就是离系果。

2、观清净心不难。

(1)成立万法本来清净。

A.教证:《圆觉经》:“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B.公案:具髻梵天见释迦摩尼佛所化娑婆世界为清净刹土,舍利子见娑婆世界为不清净世界,具髻梵天告诉舍利子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够、心不清净,所以无法见到娑婆世界的清净相,后佛陀以脚趾压地使得舍利子得见娑婆世界为清净刹土。

(2)反观自心:

并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清净,非要观成清净,而是世界本自清净,自己的心不清净而得见如此不清净的世界。

3、成就佛果不难。

达摩祖师:《悟性论》:“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为三毒所烧,即名为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水冻结为冰,冰融化为水。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H2O。如果温度高于0度,则只有水而没有冰的存在;如果温度低于0度,则除了冰以外没有水的存在。因为温度不同,就有水与冰的不同显现。同理,众生与佛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无明遮障,就显现为有烦恼的众生;因为远离了无明的垢染,就称其为佛。在佛的境界中,没有无明烦恼的纠缠;而饱受烦恼折磨之苦的众生,也无法理解自心即佛的道理。然而,从本质上讲,众生皆为佛。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