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密法到底神秘在哪? 返回

密法到底神秘在哪?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19-08-08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16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第五,人生十项不拒绝

 

十项不拒绝当中的前几项,是比较高级别的境界,不是人人都可以对照而行的,此处讲清楚,以免误导读者。

 
一、不要舍弃利他根本的悲心。
 
因为慈悲心是饶益众生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修慈悲心,不能轻言放弃。一旦没有慈悲心,就丧失了饶益众生的动力,以致无法进入大乘佛教之门。
 
二、不要舍弃本是心之自光的现象。
 
在讲不舍弃或不拒绝现象之前,大家首先要了解世俗谛和胜义谛。《慧灯之光》中的《二谛》一文,就专讲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区别,大家可以参阅。

什么是世俗谛呢?

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佛教称之为世俗谛。无论是动物、人类或其他生命,其感官所获得的信息与结论,比如眼睛所看到的光,耳朵听到的声波等等,都叫作世俗,也叫做现象。在第一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中所讲的“现象”,就是这个世俗谛。

“谛”的意思,是指真实。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世界,都不会超越五种感官的感受及其组合。组合这些感受的作者,是我们的第六意识。

虽然佛教认为万法由心造,但佛教并不是唯心主义。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讲,物质和精神都存在。


什么是胜义谛呢?不是凡夫感官的结论,而是佛的智慧行境。

现在通过高科技,我们已经知道,有些动物与人类所看到的世界不同。自以为是高等动物的人类,也只能看到光谱上很小一部分的光,绝大多数的光,我们的眼睛无法感知,但它们却一直存在着。

所以,世界是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的感官,而并不是由它的本质来决定。我们的感官是这样,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这样。当感官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世界也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乘佛教告诉我们:世界是痛苦的、变化无常的、靠不住的。看得到、摸得着的宏观世界并不存在的,而微观的基本物质单位却是存在的,这比较接近于经典物理学的观点。

大乘显宗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感官看来,世界非常真实,但实际上它却是不真实的虚幻世界。这个虚幻的世界同时也是痛苦且变化无常的,但它的本质,却是虚幻的。如《金刚经》最后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就像做梦,对做梦的人来说,梦境中的景象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区别,但实际上却是虚幻的。如果一直在梦里,就无法否定它的真实性。只有梦醒之后,才知道虚幻的本质。

大乘佛教第二转法轮特别重视空性,而不太强调现象。因为它所讲的现象本身是虚幻的、靠不住的,所以不必重视。藏传佛教将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称为他空中观,实际上就是汉传佛教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或者佛性。佛性有两种:光明的部分,叫作“现象”。空性的部分,就是本质。禅宗讲的佛性,实际上就是胜义谛。因为佛陀三次转法轮的层次或高度不一样,所以,对“现象”的理解也不一样,第三转法轮和密法的现象中,包含了如来藏与坛城。

此处讲的舍弃现象,是站在密宗或第三转法轮的立场上讲的。密法认为,我们根本没有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永远无法感知世界的真正面目。

就像用一个落后淘汰的天文望远镜,无法识别宇宙最深层次的现象一样,我们的肉眼,无法感知高速运动的物体;我们的耳朵,无法听到过高或过低的声波;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不可见光……我们的感官,实在是太落后了。


密法告诉我们,世界的真实面目,唯有八地以上的菩萨与佛才能看到。以我们的感官来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但佛或八地以上菩萨所感知到的真实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胜妙,被称为佛的坛城。所以,我们不必排斥和舍弃现象,虽然它看似痛苦不堪、变化多端,实际上它已经超越了痛苦、变化、无常的领域。

大家可以看看《维摩诘经》的第一品《佛国品》,虽然这是显宗的佛经,但对世界的清净本质表述得一清二楚。我在《慧灯之光》某些文章里面也曾引用了《维摩诘经》中的有关章节,大家也可以略做参考。

现象是心的投影,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内心投射出来的现象。现象和空性,是同一物质的两面,我们不能欢迎一者而排斥另一者,不能走到空的极端。现象之所以看似不清净,不是现象的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感官有问题。如果我们的感官可以提升到佛的级别,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与众生,还会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么不清净吗?不可能。

当然,小乘佛教永远不会这么认为。小乘佛教认为,这个世界永远都是痛苦、无常的。一般的大乘显宗也不喜欢这个世界的现象,也认为这个世界是无常痛苦的。

但密法认为,要解决外境不清净的问题,不是到外面去解决,而在于内在的修行。心清净了,投射出来的现象自然会清净,这是密宗见解之精髓。
很多密宗修法会让我们把自己观想为某一尊佛或菩萨。以我们现在的观点会认为,怎么能把自己观想为佛呢?我应该观想佛在自己前面,自己向佛磕头、供养才对啊!

但实际上我们就是佛,把自己观想为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或某一尊佛菩萨根本不过分,完全符合事实。所以,学密法的人,必须要有较高的见解与承受力,否则很难接受如此高的境界。有些人之所以诽谤密法,原因也在于此。


从藏传佛教的角度来讲,大乘显宗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普通显宗,只讲空性,不强调佛性、如来藏、光明。《心经》、《金刚经》等佛经就属于这一类的经典。而另外一个更高级别的显宗,则以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为主。《大涅槃经》、《楞伽经》就属于这类佛经,这些佛经中虽然也讲空性,但强调的是佛性。

禅宗就非常重视修佛性。当然,禅宗也讲空性,六祖惠能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在讲空性,但佛性、明心见性讲得更多。禅宗虽然属于显宗,但与普通显宗不一样。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德麦彭仁波切认为:三转法轮经典属于半显半密的,其见解介于显宗和密宗之间,只是清净观不像密法讲得这么清楚,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关于光明的修法而已。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心怎么会像明镜台?就是因为心的现象是光明,所以叫作明镜台。我们不能只要空性不要现象、光明,这种观点属于单空。单空是最初步的见解,是最低层次的空性。在八地菩萨的时候,就能现见清净的现象。在成佛的时候,有形有色的世界也不成立,存在的唯有心的本性光明。

目前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尽量地行善断恶,好好修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完以后,对我们来说,单空还是比较重要。有一种方法叫“以毒攻毒”,以单空也可以推翻我们的很多执著,暂时还是有一定帮助。

今生我们一定要证悟心的本性。证悟以后,就能突破愚昧的层面、更深层次地了解自己,减少我执、烦恼、自私自利与过度的欲望等一切伤害我们的观念。而慈悲心、菩提心、出离心却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增长。以后所有的命运、业力等等,都完全可以自我掌控。

仅仅靠理论,不可能证悟。还是要脚踏实地去修行,要靠自己去体悟。即使今生没有成佛,没有证得菩萨一地也没关系,只要今生能够证悟,也是很大的收获了。

 





To Be Continue



现象和空性,是同一物质的两面,我们不能欢迎一者而排斥另一者,不能走到空的极端。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