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
☟
从那天以后,尊哲就不像小孩子般地受到食物的诱惑和束缚了。他也学会了忘我,无论他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记录了作者尊哲在喜马拉雅的山峰中生活45年依止上师以及拜访其他瑜伽行者的所见所闻。
幼年时,尊哲和上师住在山上,生活比较贫困,一天只有一顿午饭,午饭成了尊哲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上师告诉他:“今天来了一个老和尚,你要将自己的食物让给他。”
尊哲说:“不行!我也很饿,就算出家人,也不能剥夺我吃饭的权利,我今天只有这一点食物了。”
上师说:“你不会饿死的,应该把食物让给他。但不要因为是我的命令,你才这么做,就像奉献爱般的拿给他。”
尊哲说:“可是我很饿!我怎么能向要我食物的人表示出我的爱心?”
上师实在是无法说服他把食物布施给这位出家人,最后他说:“我命令你把食物奉献给他!”
老和尚走了进来,他是一位长了白胡子的老人,随身只带了一张毯子,一根手杖和一双木拖鞋,独自一人云游于丛山之间。
上师对老和尚说:“我很高兴你来到我们这里。你愿意为我祝福这个孩子吗?”
但是尊哲说:“我不需要祝福。我需要食物。我饿得很。”平常在城市当中,“有黄金白银,我什么都可以”。但是在喜马拉雅山那个不见人烟的地方,食物肯定比黄金白银还要重要。所以他连祝福都不要了。
上师说:“如果你在软弱的时刻失去控制,你会丧失生存的战斗。请你把食物布施给这个和尚。先倒些水给他喝,然后再帮他洗脚。”
尊哲还是依照上师的吩咐做了,但他并不愿意这样去做,同样他也不了解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尊哲帮老和尚洗好脚,请他坐好,然后把食物奉上。稍顷尊哲发现老和尚已经四天没有进食了。
从那天以后,尊哲就不像小孩子般地受到食物的诱惑和束缚了。他也学会了忘我,无论他多么珍爱的东西,他都能轻而易举地布施。
在以后人生旅程中,他非常感谢自己的上师,从那个缘起开始,忘我的信念在他的心里开始萌芽了。
他领悟到了:“自私和无私,爱和恨之间仅是一线之隔。超越它,你就可以感受到舍已为人,不求任何回报的快乐。这是最大的喜悦,也是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自私的人无法想象这种觉悟的情境。因为他们停留在狭小的自我束缚里。无私是世界所有伟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没有无私的服务,做什么都不会得到成就。如果从事的行为是自私的,纵然读破万卷经书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都是阻碍自己的,想成就世出世间的功德,是不可能的。
所以,真正有善根的人,通过一个小小的行为或者点滴的教言,对自相续起到的作用非常大,从而自己也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世间人,或者出世间的修行人。
有人问弘一大师如何修平等心,大师说你家里一定有佛堂供有佛像,把你最恨的人写一长生牌位供在佛像旁边,每天香花供养他如佛。
那人说这样不行,我见到他就讨厌。有些人就不但讨厌,在梦中都一直想追杀。
大师说这是功夫不够,应该再用功修持,什么时候你能见到此人不觉讨厌,还要恭敬他,自他平等,心就清净了。清净、平等、觉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个得到了,其余两个也得到了。
无论是何时何地,凡是自己希望拥有的利乐,也希望其他众生同样拥有;
为自己获得安乐付出怎样的精勤努力,为他众获得安乐也应该付出同样的代价;
自己连细微的痛苦也要努力舍弃,也应同样尽可能地解除他众的细微之苦;
自己因为享受幸福快乐、丰厚受用等而欢欣喜悦,那么对于他众拥有的幸福快乐受用也同样发自内心地欢喜。
总而言之,对于三界一切众生必须与自己毫无差别地看待,进而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成办众生眼前与长远的安乐利益。
金厄瓦格西说过:“世间人对自我特别护惜,但是修行人对自我应予以抛弃,而不能与世人的行为相同。世人为了‘我’在争先恐后的堕落,他们一切作为,一切琐事全部是围绕着‘我’。
而修行人希求向上解脱,所以自己应反其道而行之,应该全部为了利益他人,否则修行人怎么能称之为修行人呢?”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学习资料 >慧持法师
《开显解脱道》讲记 第36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