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34 * 甘露丸
积累资粮是不可或缺的修行
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有密法和禅宗的最高境界,所以对供养、顶礼等积累世俗福德资粮没有兴趣。其实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真正的大修行人都是二资双运的,正因为他们有空性的境界,所以才格外注重世俗中的积资净障。我们看《莲花生大士传》、《米拉日巴尊者传》、《八十四大成就者传》以及汉地高僧大德的传记,这些大成就者们证悟的境界越高,越是注重积累资粮。没有一个高僧大德的传记中说,因为他们的修证境界很高,所以就放弃了取舍因果、积资净障。全知无垢光尊者也曾强调,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每个人都有要清净的业力与习气,都有需要获得的上上功德,因此精进积累资粮是不可或缺的。
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
就是供养三宝
积累资粮的最好方法就是供养三宝,所以每个佛教徒都要有供养三宝的强烈意乐,大家应经常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有钱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作供养,没有钱的人也应随喜他人的供养。
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
供养的前提是发心要清净,如果心非常清净,即使供品很微小,得到的功德也很大。相反,如果在供养的过程中,掺杂了傲慢心、嫉妒心等不良心态,比如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或者为了跟别的施主进行竞争,这样即使供养的钱再多,功德也不大。因此以清净的意乐作供养非常重要。只要自己的发心清净,供养一朵花也能积累大福德。所以,有些人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只要安住于清净的心态,然后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供养,也同样能积累大福德。
殊胜对境前应尽量作供养
永明延寿大师在《万善同归集》中说:“若有人能于佛法僧,少作微善,如毫发许,所生之处,受报弘大,无有穷尽。”有些地方有很好的传统,每逢吉日到寺院里供养花、香、水果的人络绎不绝,虽然这些人供养的目的各不相同,不一定都以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但毕竟在殊胜的对境前作了供养,所获的功德还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今后大家在遇到上师三宝,或者去一些寺院朝拜时,应该尽量作供养。比如路过一座寺院时,可以到大殿里供上一支香,然后向佛磕三个头。这样的事谁都能做,经济条件再差,也不至于连一支香都买不起。可是,有些人由于不知道供养的功德,所以没有作供养,有些人虽然知道这些道理,但因为懒惰懈怠,也很少真正去作供养,这是非常可惜的。
《悲华经》中说:“若以一华,散虚空中,供养十方佛,乃至毕苦,其福无尽。”根据这个教证,以一朵花抛向空中,观想供养十方如来,以此功德,乃至轮回中的痛苦灭尽之间,福德都不会穷尽。供养鲜花是非常容易的事,可以供养真实的鲜花,也可以观想鲜花来供养。汉地有很多公园,里面有许多美丽的鲜花,每逢节假日都是游人如织,这些人在享受美景时,有几个人能想到供养三宝呢?
以智慧调伏贪欲
藏地有这样的说法,“人有财发疯,畜有草发疯”,这句话非常有道理,许多人在没吃没穿的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大的贪欲,一旦有了钱后,贪欲反而被激发出来,会疯狂地追逐财富;畜生也是如此,放过牛羊的人会有经验,在没有草的地方,这些牲畜还比较听话,而一到了草多的地方,它们一边吃一边跑,根本不听主人招呼。这个比喻很符合某些人的状况。所以人应该以智慧来调伏自己的贪欲,不能简单地想用外在的受用或者钱财来平息贪欲,这样只会如同火上加油那样使欲望更加炽盛,最终会变成彻底被贪欲左右的疯子。
如果没有调伏贪欲,即使再多的钱财和受用也无法填满贪欲的深坑。《方广庄严经》中说:“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因缘品》中说:“虽降珍宝雨,贪者不满足。”实际上,在内心没有满足之前,积累财产的行为是不可能停止的,什么时候内心满足了,积累财产的行为才会停止。
不管在哪里,都有不少此类贪财之辈。一般来讲,这种人的习气是很难改变的,但是有时候如果能对他们宣说一些佛法的道理,也许有部分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人以前特别贪财,而且自己的钱财只是自己享受,皈依佛门后却完全变了,经常舍财作上供下施。我觉得这样使用财富才是最有意义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无衣无食、疾病缠身的人,自己的钱是用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众生,还是花在个人的享受上,到底怎么花钱才有意义?我觉得有智慧的人应该好好考虑。
欲不可纵,应当及早刹车,人人都要以佛法对治内心的贪欲,要经常自我反省:我是什么人?我在做什么?应尽早发现自己的问题,趁烦恼尚处于萌芽阶段时就将其消灭。
知足少欲不盲从
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佛教提倡的知足少欲理念更具现实意义,谁拥有这种理念,谁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可惜大多数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一味地追求金钱,道德和行为水准日趋下滑,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痛苦。《水木格言》中说:“愚者财富圆满,不离痛苦之因。”在许多时候,过多的财富不仅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这也是许多人的同感。
许多人有不经观察、盲目攀比的毛病。如果别人在财富上超过了自己,自己就会有强烈的不平衡感,进而想超过对方。产生竞争心之后,就会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感受许多痛苦。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潮流就是这样,必须跟上时代,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钱。这不是个合理的理由。愚人总是盲目地随大流,而智者不会轻易盲从,他们在思考后才会采取行动。如果我们冷静考虑,就会明白一个非常朴素的真理:一个人即使有再多钱,除了一天吃三顿饭、穿一身衣服以外,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享受的。许多出家人,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虽然他们生活过得很清贫,但内心的宁静和快乐是帝王也享受不到的。如果这些出家人没有看破放下,也像那些世间人一样,每天在熊熊欲火的推动下追逐钱财,他们是不可能拥有现在的安乐的。
求财富不如积福德
如果想拥有财富,与其向外驰求,不如向内积累福德。无有福德者不可能拥有财富,即使偶尔得到一些财富,很快就会以种种因缘耗尽,而以福德力所感召的财富是坚固的,可以自在地享用。《毗奈耶经》中说:“若人不作福,常受于苦报,若能修福者,今世后世乐。”这是一种无欺的因果规律,谁能依此行持,今生来世都会快乐,即使今生没有现前果报,来世也一定会现前;如果不作福,今生不会快乐,来世也会遭受痛苦。大家应该对这个道理生起诚信,为了今生来世的安乐,要去努力修积福德。
学到了,记得要实修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